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旅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承志,传记研究法,行走,边地
精神旅程论文文献综述
江涛[1](2019)在《“行走”与“边地”书写中的精神旅程——传记研究法视域下的张承志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行走"和"边地"是有关张承志创作的两个关键词:前者是一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行为,隐含着从背负家国天下的政治共同体到真我的追寻和皈依的心理转变;后者是他心理转变的空间场域,即实体空间,其如镜像般隐喻着他的精神空间,并在此发生了现实意义与心理意义的交织。由此介入张承志研究,可发现其文本所呈现的内容与作者的经历、精神和思想存在着共生关系,对作者的经历、精神和思想的深入了解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石健[2](2016)在《困惑的精神旅程——重读马子华《滇南散记》》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子华的《滇南散记》,既有左翼文学的深深印记,也有一定的异质因素。作品对生态、家园、命运等人类终极问题,在深深的困惑中进行了探索,这也是其超越主流叙事话语的独特贡献。(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雷振岳[3](2016)在《与德同行的精神旅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育人的角度盘点慢慢远去的2015年,可谓是一次舒畅的与"德"同行的精神旅程。那些温暖的善德、闪亮的信德、明净的公德和细腻的孝徳至今回荡在耳畔,给师生,也给许许多多人留下了浓郁的芳香和幸福。"笑脸照"是最温暖的善德。70岁的武汉市民屠礼带着半年来自己在公交车和地铁上拍的59张让座人的"笑脸照"找到媒体,要求"表扬一下这些心存善意的陌生人"。"笑脸照"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发了公众对公交车上让座的热议。我相信,凡是看到"笑脸照"的人们,都会被这种浓郁的善意而感动。他们会由衷地认为,只要我们愿意用善意的眼睛和(本文来源于《师道》期刊2016年03期)
刘琦琳[4](2016)在《从“焦虑”走向平和——对《赫索格》主人公精神旅程的人本主义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赫索格》描写了主人公赫索格从心理危机产生到心理逐渐平和这五天的精神探索的痛苦旅程。作者主要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威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主人公赫索格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运用人格健康理论分析了赫索格如何运用自我交流,缅怀往事和自嘲的幽默等方式使心灵得到平和,进而理清紊乱的思绪,在兄弟之爱、朋友之爱的强大支持中重新站立起来,实现自我重生。(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01期)
汪艳荣[5](2016)在《一种精神生命的旅程——中国古典砖石雕刻艺术的美学内涵释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文化笼罩下的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日渐进入中国人叙事生活中的"砖石雕刻艺术"表现出更加民族化的角色期望和时代召唤。作为主体性的工艺美术品类成为中国人心中向外人叙事和讲述个体超越物质世界的策略与诉求,它逐渐上升为一种民族内在的主体性话语,将得天独厚的砖石雕刻历史影像镌刻在砖与石这两种现实的文化承载体上,向世人诉说着砖石雕刻艺术的材料美、构成美、题材美,从而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人文气息特性。(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03期)
孔明玉[6](2015)在《越界蝴蝶的精神旅程——关于马钧先生散文随笔集《越界的蝴蝶》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业已形成的情感把握、智慧判断与理性认知定式中,蝴蝶不过是作为一种弱小而灵动的自然生命符号存在,但正是这样的生命符号以其身躯的小巧活灵、身色的多彩构造、心意的高度自由,尤其是它在绿意盎然的大自然里那种随心所向的轻盈飞翔、曼妙多姿的上下舞动、仿若精灵般的瞬间静处和令我们可亲可近、生发怜爱等存在意象的丰富而独特的显现,自古以来便成为人类审美书写中的一种充满情感意向和心灵寄寓的美丽自喻或他喻,这(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朱命芬[7](2015)在《从象征主义角度解读《雨王亨德森》中亨德森的精神旅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索尔?贝娄被认为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贝娄擅长描写现代社会人类的精神状态,刻画主人公复杂的心理世界,反映其对当时物质繁荣背后的人类精神状态的深刻理解。现代人进退维谷的生存困境在贝娄作品中得到了真实的体现。在1959年出版的《雨王亨德森》中,贝娄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更是进行了深刻的洞察。本文试图从象征主义角度分析“雨王”亨德森的精神旅程。通过对主人公亨德森的精神危机、精神转变及精神回归的象征主义解读,论文探讨了物质丰裕的现代社会下,亨德森的精神危机的表现,其进行非洲之行,寻求人生真实意义,获得人生启迪,实现精神重生的过程以及其启发读者不断探索人生价值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索尔?贝娄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其创作特点,介绍小说《雨王亨德森》的主题以及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综述。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介绍象征主义的起源,探讨象征主义和象征的概念和作用,并简要概述《雨王亨德森》中的象征事物的象征意义。第二章分别对“熊”、“猪”、“我要”以及“章鱼”等所象征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了亨德森精神危机的具体表现:精神孤独、精神空虚、精神混乱及害怕死亡。第叁章具体分析亨德森的非洲之旅,通过对“阿那维部落”、“薇拉塔勒女王”、“阿那维人”、“瓦里里部落”、“达甫国王”、“祈雨仪式”和“狮子”等所代表的象征意义进行阐释,分析亨德森由精神觉醒到精神成长的精神转变。阿那维部落之行和瓦里里部落之行在亨德森的精神转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章对“她要!他要!他们要!”、“孩子”和“纽芬兰”等象征亨德森精神新生的象征物进行分析,指出亨德森领悟到人生的本质以及寻求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此外,也使读者深入认识亨德森的非洲部落之行,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探索人生真正意义的精神旅程。第叁部分是结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物及其所代表的意义,论文概括总结了亨德森的精神转变之旅。亨德森为了走出精神危机,深入非洲部落,展开精神旅程,获得了精神重生,寻求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他的经历启发读者关注精神状态,不断探寻人生价值。(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6-01)
曹茹玥[8](2015)在《走向和谐的心灵旅程: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纯真年代》中的主要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纯真年代》是美国女作家伊迪斯·华顿(1862-1937)的代表作。小说中的老纽约是一个充满清规戒律的父权制社会。在此大背景之下,小说讲述了纽兰·阿切尔,梅·韦兰和埃伦·奥兰斯卡之间的叁角恋情。在《纯真年代》中,华顿不仅描述了叁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还探讨了在严酷的社会习俗下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根据弗洛伊德的叁重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由快乐原则支配,追求自我满足;自我按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力图追求完美。起初,埃伦·奥兰斯卡和纽兰·阿切尔都在本我的驱使下追求自我满足,但他们的欲望与传统的社会准则产生了冲突。虽然在自我的调节下,他们按照现实原则行事,但仍然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原因在于本我和超我不断产生矛盾,超我压制了他们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并迫使他们选择道德行为。在经历内心挣扎之后,他们选择遵循超我,并最终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不同于埃伦·奥兰斯卡和纽兰·阿切尔,梅·韦兰遵循超我,严格地遵守了传统社会准则。她最终在捍卫婚姻的战争中赢得了胜利。在整个小说中,她没有经历过多痛苦的内心挣扎,最终毫无遗憾地死去。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叁重人格结构学说对小说中叁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小说所描述的纽约上流社会由男权思想和保守的社会习俗占主导,生活在此环境之下,叁个主要人物只有遵从超我的选择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通过对埃伦·奥兰斯卡,纽兰·阿切尔和梅·韦兰叁位主要人物进行精神分析,本文希望对主要人物的内心冲突有更好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这部小说的整体理解。(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6-01)
陈召娟,邹惠玲[9](2014)在《论《宾果宫》中利普沙·莫里西的精神归家旅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美国印第安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小说《宾果宫》中利普沙·莫里西的归家旅程。首先分析了利普沙在回到齐佩瓦保留地的初期所遭遇到的处境,继而探讨了利普沙在归家旅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最终在幻象寻求的努力中,利普沙找到归家的正确方向,意识到了部族土地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在精神上与部族土地融为一体时,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姜新杰[10](2014)在《把雷锋精神融入学生生命旅程 建桥学院学雷锋系列活动侧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课外到课堂,从校内到校外,雷锋精神在建桥学子的亲身践行中一次次得到全新的诠释、拓展与升华。"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2014年3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如是说。而就在今年3月4日,习近平还专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从"赠人玫(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期刊2014年09期)
精神旅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子华的《滇南散记》,既有左翼文学的深深印记,也有一定的异质因素。作品对生态、家园、命运等人类终极问题,在深深的困惑中进行了探索,这也是其超越主流叙事话语的独特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旅程论文参考文献
[1].江涛.“行走”与“边地”书写中的精神旅程——传记研究法视域下的张承志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
[2].石健.困惑的精神旅程——重读马子华《滇南散记》[J].凯里学院学报.2016
[3].雷振岳.与德同行的精神旅程[J].师道.2016
[4].刘琦琳.从“焦虑”走向平和——对《赫索格》主人公精神旅程的人本主义心理分析[J].文教资料.2016
[5].汪艳荣.一种精神生命的旅程——中国古典砖石雕刻艺术的美学内涵释读[J].名作欣赏.2016
[6].孔明玉.越界蝴蝶的精神旅程——关于马钧先生散文随笔集《越界的蝴蝶》的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7].朱命芬.从象征主义角度解读《雨王亨德森》中亨德森的精神旅程[D].郑州大学.2015
[8].曹茹玥.走向和谐的心灵旅程: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纯真年代》中的主要人物[D].云南大学.2015
[9].陈召娟,邹惠玲.论《宾果宫》中利普沙·莫里西的精神归家旅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
[10].姜新杰.把雷锋精神融入学生生命旅程建桥学院学雷锋系列活动侧记[J].上海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