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论文-刘益彤,刘亚臣

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论文-刘益彤,刘亚臣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筑业,营改增,税收与税源背离,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益彤,刘亚臣[1](2019)在《营改增后建筑业区域税收转移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测算区域建筑业税收与税源背离程度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税收转移与建筑产业结构关联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营改增后,建筑业流转税税收收入总体上由中部地区向东部西部地区流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建筑业区域发展的差距。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推动税源集聚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本文来源于《建筑经济》期刊2019年12期)

高志民[2](2019)在《产业结构单一、不协调是造成西部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困境的主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高志民)由西北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共同发布的《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当前造成西部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其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不协调性,因此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新动能的培育首先要(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11-21)

魏敏,胡振华[3](2019)在《湖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发展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系统论与协同学理论,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引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发展度水平计算模型,对湖南省2000-2017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情况进行实证。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上协调性不同向,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明显较高,而产业结构演变综合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导致两者发展轨迹出现明显逆向演变现象;在速度维度上协调性不同步,两系统增长速度之间相关性不够强,在演变速度上没有实现协同发展;在结构功能上互动性不够强,两系统发展比较缓慢,整体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相互作用不明显,协调发展度偏低;在演变趋势上可持续性不明显,两者协调发展呈现较好势头,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但其协调状态演变趋势可持续性不明显;各市协调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呈现从东向西递减态势。(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魏丽莉,杨颖[4](2019)在《西北地区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的历史演进——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西北地区70年来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重点剖析金融绿色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演进,并选取2000-2017年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动态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实证刻画二者间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上,西北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从长期持续的拮抗阶段开始转向磨合阶段,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转向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在空间维度上,除了新疆与甘肃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较好的状态,其他叁省的耦合协调度较低。未来西北地区的金融绿色化改革要与当地产业结构适配,促进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贾洪文,李学敏,谢卓军[5](2019)在《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深度贫困地区减贫效应耦合协调——基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深度贫困地区"叁区叁州"之一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2017年截面数据,通过构建"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减贫效应"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临夏州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与减贫效应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和减贫效应两系统的发展状况明显高于金融发展系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滞后,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效果不突出。区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和减贫效应叁系统发展阶段处于磨合阶段,整个地区耦合关联度较低,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状态。因此,要以金融发展为支撑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优化直接融资渠道,健全小微企业融资平台和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产业发展智库,发挥专家在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刘守威[6](2019)在《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推进,中国经济面临高质量发展问题,中国经济能否快速转入质量轨道关乎未来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本文基于经济质量转型对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发展质量进行讨论。首先浅析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就业与产业结构研究内涵;然后从指标分析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两个角度对新疆整体就业与产业结构协调程度、结构变动、劳动力吸纳能力及叁次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具体分布状态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实际情况给出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发展质量提升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不同视角切实给出提升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北方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赵文平[7](2019)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但过快的城镇化忽略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针对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2014年我国提出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旨在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质量。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以我国经济和人口大省的山东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发展。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对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概括总结,并从要素角度阐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机理,以此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7年山东省及17地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态势与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山东省及17地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态势与要素协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分析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水平、速度与要素发展速度等差异明显,其中,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两高两低”的空间格局。(2)2000-2017年,山东省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发展水平、速度与要素发展速度等差异明显,其中,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两个核心”的空间格局。(3)2000-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程度稳步提高,由勉强协调状态转为中级协调状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要素协调发展方面,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各要素耦合协调度整体上高于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各要素耦合协调度。(4)2000-2017年,17地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程度稳步提高,整体上由勉强协调状态转为中级协调状态。区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要素协调度和协调发展速度等差异明显,其中,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要素协调度在空间分布均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5)山东省及17地市生态化、高级化、人口发展、环境发展和城乡协调与耦合协调度关联性显着,高效化、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与耦合协调度关联性不显着,其中,环境资源、城乡协调和高级化对耦合协调度影响最强,社会发展和高效化对耦合协调度影响最弱。(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潘宇[8](2019)在《西北五省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中心的相继出现,金融集聚成为了现代金融业的基本组成形式,也成为了金融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金融集聚的发展通过自身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脉搏,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为金融集聚带来便利和机遇,促进了金融集聚的进一步发展。西北五省作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区,同时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不但对于“一带一路”整个战略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十九大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完成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经济基础较弱的西北五省,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集聚水平长期处于一种较低水平,两者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严重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那么,对于西北五省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的研究就尤为重要,文章以此为研究目标,分析西北五省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的状况,并进一步制定促进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的规划与建议。主要研究内容:(1)从理论回顾和借鉴方面,概述了金融集聚相关研究、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研究、系统理论和耦合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2)对西北五省金融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基本统计描述,在建立综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发展水平分别进行度量、对比和分析;(3)在耦合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北五省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综合发展水平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度量,分析现阶段两者的发展情况和关系;(4)在确定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找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细化方法,以金融集聚为突破口,通过建立邓氏灰色关联模型,探究金融集聚主要组成因素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度大小;(5)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文章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1)西北五省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在近10多年均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但是不同省(区)之间金融集聚综合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综合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西北五省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随着时间的发展总体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耦合度相对较高,协调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且空间上未出现明显的地域差异;(3)西北五省金融集聚主要影响因素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度大小,各个省(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总体上关联度排在前叁的叁个因素分别为:上市公司市值、银行业存贷款余额和保险密度。文章结合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西北五省具体的情况,提出与西北五省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政策建议:(1)增强金融集聚,优化金融布局;(2)利用区位优势,升级产业结构;(3)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区域协作。(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尹慧慧[9](2019)在《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资源的重新配置,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时,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同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就业结构同步变动来提供相应的劳动力资源,否则将不利于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调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结构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实体经济和社会资源共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然而由于市场体制、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就业结构的变动相比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不一致,不利于产业进一步的优化升级,也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因此,为促进江苏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为政府在今后制定政策给予一定的建议。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归纳总结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首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现状时,发现江苏省产业结构已调整为“叁、二、一”模式,而就业结构转变为“二、叁、一”格局,江苏省就业结构的转变没有跟上产业结构的调整;运用相关系数发现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较为密切;运用协同系数以及耦合协调度指标发现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稳步提高,然而仍存在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现象。其次,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化发展和技术进步水平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起到抑制作用,而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劳动力素质以及城镇化进程均有利于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随后,进一步分析江苏省叁大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发现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对该地区两者协调性的影响程度最大,而苏中、苏北两个地区的协调性受当地工业化进程影响最强。最后,结合前面的实证分析结果以及发展现状,从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几方面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从加强职业培训、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以及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可行的就业政策,进一步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肖马[10](2019)在《青海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的高水平发展需要相应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协调。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会对就业结构的变化发展会产生影响,反过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发展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青海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关联性分析、协调性分析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不协调的失衡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青海省经济的更高水平发展。本研究首先对青海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剖析,紧接着对青海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最后对二者不协调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整个研究中,可以发现:(1)青海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接近现代经济发展规律,但与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有一定的差距;(2)青海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依然较低,结构性偏差依然较大,需要进一步去协调;(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需要在实证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存在失衡不协调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青海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这些不协调因素是新的时代征程下必须考虑的问题,推动青海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向更高水平发展,探索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高志民)由西北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共同发布的《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当前造成西部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其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不协调性,因此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新动能的培育首先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刘益彤,刘亚臣.营改增后建筑业区域税收转移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建筑经济.2019

[2].高志民.产业结构单一、不协调是造成西部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困境的主因[N].人民政协报.2019

[3].魏敏,胡振华.湖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科研管理.2019

[4].魏丽莉,杨颖.西北地区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的历史演进——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贾洪文,李学敏,谢卓军.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深度贫困地区减贫效应耦合协调——基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证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刘守威.新疆就业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19

[7].赵文平.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8].潘宇.西北五省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9].尹慧慧.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9

[10].肖马.青海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论文-刘益彤,刘亚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