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傣人论文-蓝长龙

布傣人论文-蓝长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布傣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布傣人,泰奔人,祭天,节俗

布傣人论文文献综述

蓝长龙[1](2017)在《中国布傣人与泰国泰奔人祭天节俗之比较——基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布傣人和泰奔人分别是壮泰族群的两个小支系。两者均使用汉族历法,民歌都需押腰脚韵,"么"是仪式操持者,"披"是祭拜的对象;但布傣人使用汉族的夏历,而泰奔人则使用周历以及邀请小乘佛教的僧侣主持一部分祭仪。自然环境、两族同源、战乱、民族性格等多个因素互相作用与影响,造成两者的祭天节俗异同。加强对该族群的跨境文化研究有助于中泰两国人民互相认识、审视各自国家的多元文化,聚同化异,推动"一带一路"文化的繁荣发展。(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黄美新[2](2016)在《从天琴琴师称谓论中越边境布傣人的宗教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壮族的一个支系,布傣是古骆越人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广西中越边境左江流域一带,这一族群自称为ph6thai 2(布傣)或kn2th3(土人)。an1ti1(天琴)作为一种弹拨乐器,主要用于布傣民间宗教活动,因此,布傣的宗教神职人员也称为天琴琴师,其称谓主要有p6 m2(巫公)、m6 m2(巫婆)、p6i1(仙公)、m6i1(仙婆)、ja6i1(仙婆)、p6ta:u6(道公)、ku1ta:u6(道公)、p6pt8(佛公)、m6pt8(佛婆)、va1tsa1(花僧)、m2fu2sa6(菩萨摩)、ku13khu1(青衣和尚)等。从这些称谓中可窥视到布傣人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单一的某种宗教信仰,而是多重信仰的糅合,既有原始宗教信仰,也有巫教信仰、道教信仰和佛教信仰。(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李先进[3](2009)在《侬峒:布傣乡村生活的文化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意味着他们生活的全部。金龙布傣人是个17,000多人口的群体,聚居于中越边境线中方一侧的金龙镇。历史上金龙地区曾分属中国、越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龙布傣人被识别为壮族。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和特殊的历史背景,金龙布傣人在文化传统节日方面也有自己的特殊的表现方式——侬峒节,侬峒节是金龙布傣族群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它具有特定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试以广西龙州县地处中越边境的金龙镇为例证,描述布傣人侬峒节的娱神和娱人的活动内容,探讨这种传统的节日活动在乡村族群文化互动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剖析中国传统乡村生活所具有的敬畏性、睦邻性、开放性等特征,认为应立足于文化的多样性,给予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以更为广阔的空间,更有宽容之心的关怀,以求其吐故纳新,持续演进。(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09-03-01)

汪俊,张建军[4](2008)在《布傣人婚俗的审美人类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布傣人主要生活在中越边境,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通过考察布傣人婚姻仪式过程及其结构层次与符号意义,并发掘婚姻礼仪的文化内涵,对于深入了解和认识布傣人的民俗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柳州师专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张建军[5](2008)在《布傣人的人生礼仪与秩序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仪式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往往是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因而成为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布傣人是生活在中越边境线的一个特殊的族群,于1958年1月正式被界定为壮族。布傣族群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仪式生活丰富。本文的研究范围是布傣人的人生礼仪,主要包含了生育礼、成年礼、婚礼、葬礼,通过对四种仪式的深入考察,详细记录了各种仪式的仪式过程和内容。在理论上糅合了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和阐释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仪式作为情感表达的场合,展现出一种“结构—反结构—结构”的过渡过程,强化了布傣人的社会结构与秩序;仪式作为一种戏剧表演或游戏,体现了当地人们的认识、理解、解释和描述所在世界的文本或符号体系;仪式作为一种交流过程,不但是人与神的交流,同时也是人与人的交流;把仪式作为一个“文本”,着重对当地人民在仪式中的行为、观念和信仰体系进行发掘。人生礼仪作为布傣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表演性的仪式活动,其社会意义无论是文化连续、文化认同还是社会凝聚,从总体上来说都起到建构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相关的理论回顾,本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田野工作;第二部分介绍了田野点的基本情况;第叁部分详细记录了布傣人人生礼仪中各个仪式过程和内容;第四部分,分析了人生礼仪作为一种过渡仪式,其背后的结构和符号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从仪式的表演、交流和族群认同等方面阐述了布傣人人生礼仪的文化意义和功能;第六部分结语部分,人生礼仪建构和调整着社会生活秩序。(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08-04-01)

张元稳[6](2007)在《广西龙州县金龙布傣人的多元认同及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龙布傣人是一个有着1700多万人口的群体,聚居于中越边境中方一侧的金龙镇。新中国成立后被识别为壮族。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他们在国家认同上布傣人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但在民族、族群认同问题上则更加强调自身的族群性,因而与国家认同不相符,甚至相背离。这些差异性既与金龙的隶属更迭、布傣人的历史渊源有关,也和新的政治环境有关。本文试从与国家互动的视角对布傣人的认同意识及变迁作一简析。(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张建军[7](2007)在《布傣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意义与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金龙布傣人的丧葬习俗为对象,通过应用"过渡仪式"理论阐述布傣人的人生观,认为丧葬仪式反映了布傣人的祖先崇拜信仰,具有解决社会冲突、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巩固家族、宗族凝聚力;加强姻亲关系;强化族群认同等功能。(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S1期)

布傣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壮族的一个支系,布傣是古骆越人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广西中越边境左江流域一带,这一族群自称为ph6thai 2(布傣)或kn2th3(土人)。an1ti1(天琴)作为一种弹拨乐器,主要用于布傣民间宗教活动,因此,布傣的宗教神职人员也称为天琴琴师,其称谓主要有p6 m2(巫公)、m6 m2(巫婆)、p6i1(仙公)、m6i1(仙婆)、ja6i1(仙婆)、p6ta:u6(道公)、ku1ta:u6(道公)、p6pt8(佛公)、m6pt8(佛婆)、va1tsa1(花僧)、m2fu2sa6(菩萨摩)、ku13khu1(青衣和尚)等。从这些称谓中可窥视到布傣人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单一的某种宗教信仰,而是多重信仰的糅合,既有原始宗教信仰,也有巫教信仰、道教信仰和佛教信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布傣人论文参考文献

[1].蓝长龙.中国布傣人与泰国泰奔人祭天节俗之比较——基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视角[J].宜宾学院学报.2017

[2].黄美新.从天琴琴师称谓论中越边境布傣人的宗教信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李先进.侬峒:布傣乡村生活的文化再现[D].广西民族大学.2009

[4].汪俊,张建军.布傣人婚俗的审美人类学考察[J].柳州师专学报.2008

[5].张建军.布傣人的人生礼仪与秩序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08

[6].张元稳.广西龙州县金龙布傣人的多元认同及变迁[J].铜仁学院学报.2007

[7].张建军.布傣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意义与功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标签:;  ;  ;  ;  

布傣人论文-蓝长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