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耐药诱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ARP抑制剂耐药性,ALDH1A1,微同源末端连接,卵巢癌
耐药诱导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1](2019)在《PARP抑制剂诱导ALDH1A1表达导致BRCA2突变的卵巢癌耐药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卵巢癌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致命率最高。PARP抑制剂是新型抗肿瘤药,适用于BRCA基因突变患者。随访发现几乎所有患者最终产生耐药和肿瘤进展。明确耐药机制并克服,提高PARP抑制剂治疗效果成为卵巢癌研究热点。乙醛脱氢酶(ALDH)活性常与肿瘤多重耐药性相关,目前尚未有研究明确ALDH是否也参与介导卵巢肿瘤细胞对PARP抑制剂的耐药性。本课题通过研究ALDH家族中ALDH1A1基因是否参与介导PARP抑制剂耐药性及可能机制,探讨逆转耐药可能性,为发现临床耐药卵巢肿瘤治疗新靶点提供线索及思路。研究方法1.BRCA2-/-PARP抑制剂耐药细胞的构建及验证;2.流式细胞仪检测耐药株与亲本细胞ALDH酶活性差别;3.亚甲蓝细胞染色法检测ALDH酶活性与PARP抑制剂耐药性关系;4.RT-PCR检测ALDH家族各基因表达选定靶基因ALDH1A1,分别用质粒、siRNA调控ALDH1A1,检测对细胞耐药性的影响;5.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ARP抑制剂对ALDH1A1上游蛋白BRD4的作用及调控BRD4对ALDH1A1的功能学影响;6.上调叁种DNA损伤修复通路指示细胞ALDH1A1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其通路活性改变;7.亚甲蓝染色法测定ALDH1A1靶向抑制剂是否能逆转PARP抑制剂耐药性。8.小鼠体内荷瘤模型对相关机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筛选出对PARP抑制剂稳定耐药的PEO1-R,Kura-R细胞;2.耐药株ALDH酶活性明显较亲本细胞高(P<0.01),且升高是PARP抑制剂直接诱导导致的;3.ALDH酶活性升高,细胞对PARP抑制剂的耐受性升高(P<0.01)4.RT-PCR提示ALDH1A1为主要作用基因,过表达ALDH1A1细胞耐药性升高(P<0.01),同样下调ALDH1A1则细胞敏感性升高(P<0.01);5.PARP抑制剂可以正向调控BRD4;若抑制BRD4功能,ALDH1A1不再受PARP抑制剂诱导;6.过表达ALDH1A1,细胞DNA修复能力明显增强,且同源重组途径或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只有微同源末端连接途径明显增强(P<0.01);7.联合应用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及ALDH1A1特异性抑制剂后,在BRCA2野生型细胞中细胞存活率差异较单药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BRCA2-/-细胞中可见显着药物协同作用(P<0.01)。8.小鼠体内实验同样显示联合用药组对肿瘤杀伤作用最明显(P<0.01)。研究结论1.PARP抑制剂本身可诱导ALDH1A1表达的增强,从而导致ALDH酶活性的增强;2.这种诱导是通过正向调控BRD4达成的;3.ALDH1A1在BRCA2-/-的卵巢肿瘤细胞内,可通过增强其微同源末端连接修复能力促进其修复DNA损伤,从而产生药物耐受性;4.当我们使用选择性ALDH1A1抑制剂时,原耐药细胞可恢复对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综上,本实验结果提示我们:ALDH1A1通过影响细胞DNA修复能力介导BRCA2-/-卵巢癌患者对PARP抑制剂耐受,若我们靶向抑制ALDH1A1可能逆转这一耐药性,这一机制可为ALDH1A1成为临床治疗新靶点之一提供线索,但仍需进一步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11-20)
李秋燕,夏志杨,熊小敏,刘志琼,陈婉婷[2](2019)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结果。方法:收集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共计372株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样本给予药敏试验、克林霉素诱导耐药试验,分析37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表型,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菌株数量,比较诱导型和结构型克林霉素耐药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共计37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共计205株,占55.11%(205/372);而MSSA共计167株,占44.89%(167/372)。结构型耐药97株,占26.06%(97/372)。诱导型耐药114株,占30.65%(114/372)。MRSA与MSSA中结构型耐药分别为34.15%、41.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SA中诱导型耐药为13.17%,明显低于MSSA的26.3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肉汤稀释法能够为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马晓霞,孙旸,马瑞,崔志坤,王越[3](2019)在《IL-6诱导卵巢癌细胞对他莫西芬产生耐药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IL-6在诱导卵巢癌细胞对他莫西芬(TAM)产生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A2780(不分泌IL-6,但表达其受体,且对TAM敏感)和CAOV3(高表达IL-6及其受体,且对TAM耐药)细胞作为研究模型,应用重组IL-6短期处理或将ss/as IL-6基因稳定转染至A2780(该数据已有文章发表)及CAOV3细胞,通过MTT、RT-PCR、ELISA等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IL-6是否影响卵巢癌细胞对TAM的敏感性。结果:经稳定转染得到IL-6中、高抑制表达的2个CAOV3/asIL-6细胞克隆,与空载体转染细胞CAOV3/pcDNA3.1+相比,IL-6分泌水平分别下降了63.82%和75.69%(P<0.05),其IL-6 mRNA水平与其分泌水平相似;外源性IL-6处理及内源性过表达IL-6均可诱导A2780细胞对TAM产生耐药,而内源性抑制IL-6表达则可恢复CAOV3细胞对TAM的敏感性。结论:IL-6可诱导卵巢癌细胞对TAM产生耐药,IL-6有可能是卵巢癌抗雌激素治疗耐药中的重要一环,有望成为逆转卵巢癌抗雌激素治疗耐药的重要靶点。(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闫聪聪,李志寒,贺佳,马姝丽,吴光华[4](2019)在《酪氨酸激酶抑制药GW2974诱导乳腺癌细胞BT474耐药的代谢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酪氨酸激酶抑制药GW2974给药后母本细胞株BT474与耐药株r BT474之间代谢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差异,探讨r BT474可能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对数生长期r BT474和BT474细胞,接种于96孔板,加入含有GW2974的培养基,分别于孵育0,12,24和48 h后,通过噻唑蓝法检测BT474与r BT474细胞的增殖情况。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2种相关代谢因子葡萄糖转运体4(GLUT4)、2,6-二磷酸果糖激酶(PFK-2)、丙酮酸激酶2(PKM2)、乳酸脱氢酶(LDHA)、丙酮酸羧化酶(PC)、6-磷酸果糖激酶(G-6-PD)、脂肪酸合成酶(FASN)、脂酰肉碱转移酶1 (CPT1A)、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 (VDAC1)、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钙网蛋白(CALR)的mRNA在BT474细胞和r BT474细胞中给药前后的表达水平。结果给予GW2974后,母本细胞BT474中糖脂代谢相关因子GLUT4、PFK-2、PKM2、LDHA、PC、G-6-PD、FASN和CPT1A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线粒体应激因子GRP75、VDAC1与内质网应激因子CALR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内质网应激因子GRP78表达明显上调。而在耐药株r BT474中给药后这12种代谢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结论耐药株r BT474可能通过调控糖脂代谢以及细胞应激等过程使细胞耐受性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张磊,林晓萌,曹哲丽,李静,杨晓妹[5](2019)在《山奈酚诱导叁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乳腺癌耐药蛋白的表达并下调抗肿瘤药物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叁叶青活性物质山奈酚对叁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定量PCR的方法检测TNBC临床标本及MDA-MB-231细胞中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的表达情况;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检测确定山奈酚对MDA-MB-231细胞中PXR转录因子活性的影响;通过MTT(四唑盐)方法、裸鼠皮下成瘤方法研究了山奈酚以及抗肿瘤药物卡铂、维利帕尼以及拉帕替尼等对MDA-MB-231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PXR在TNBC临床标本以及MDA-MB-231细胞中有明确表达;山奈酚能够诱导MDA-MB-231细胞对抗肿瘤药物卡铂、维利帕尼以及拉帕替尼等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作用;山奈酚能够诱导MDA-MB-231中PXR的转录因子活性以及PXR下游基因乳腺癌的表达;使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 RNA,siRNA)抑制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的表达能够逆转山奈酚诱导的抗肿瘤药物耐药。可见,山奈酚诱导TNBC细胞MDA-MB-231中乳腺癌耐药蛋白的表达并下调抗肿瘤药物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0期)
李萍萍,刘洁,李娟,周灿[6](2019)在《CRB3诱导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LCC2凋亡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细胞极性蛋白CRB3诱导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LCC2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CRB3在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流式技术和Western Blot观察CRB3对乳腺癌耐药细胞LCC2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结果:IHC结果证实,CRB3在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组织中表达降低(P=0. 004),Western Blot结果也显示CRB3在LCC2中表达较对照细胞MCF7表达降低;流式结果显示CRB3过表达引起LCC2的凋亡增加(P <0. 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RB3过表达引起LCC2的caspase 3的活化增加,促凋亡因子Bax表达水平升高。抑凋亡因子Bcl2表达水平降低。结论:CRB3可通过激活caspase 3途径诱导LCC2细胞的凋亡,以期成为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预测和治疗的靶标。(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13期)
李桂秋,魏影,余治健,陈俊文,钟婉莹[7](2019)在《新型四环素药物Eravacycline体外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16S rRNA基因突变位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Eravacycline体外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核糖体30S亚基16S rRNA基因和核糖体蛋白变异特点,阐明金黄色葡萄球菌Eravacycline耐药机制。方法:选择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株,采用Eravacycline不同压力浓度下逐渐诱导Eravacycline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挑取诱导菌株单克隆,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母株及诱导系列的Tigecycline和Eravacycline的MIC值;通过PCR扩增其5个拷贝的16S rRNA基因(RR1-RR5)和30S核糖体蛋白基因,将诱导的Eravacycline耐药株扩增产物测序后与母株序列比较,获得该基因片段突变位点。结果:经过体外Eravacycline不同浓度梯度多步诱导共挑取6株Eravacycline耐药菌株,这些菌株的Tigecycline和Eravacycline的MIC值范围分别为8~16μg/mL和32~64μg/mL。16S rRNA基因PCR测序分析提示该基因的主要突变位点分别为RR1(T170G)、RR2(A1124G,G77A)、RR3(C810T)、RR4(G185A,G1036A),30S亚基核糖体蛋白S3蛋白没有突变,30S亚基核糖体蛋白S10基因多个位点突变。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Eravacycline诱导耐药后可导致Tigecycline和Eravacycline的交叉耐药及16S rRNA基因和30S亚基核糖体蛋白S10位点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18期)
何沐阳[8](2019)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突变诱导的耐药机制及激酶活化特征构象变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激酶是人体内最大的一类蛋白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通过催化多种底物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来调节细胞中的绝大多数信号传递通路,从而在细胞生长、新陈代谢、分化和凋亡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蛋白酪氨酸激酶已经成为很多癌症的靶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属于胰岛素受体超家族。它的异常表达如基因突变、重排及扩增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如间变性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可以诱导活化一系列下游细胞信号通路来实现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和迁移。以ALK为靶点的靶向疗法已经在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耐药性问题的不断涌现使ALK的靶向治疗药物在肿瘤治疗的应用上受到了限制。因此,探究ALK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明确ALK异常活化的机制对肿瘤的靶向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多种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几种临床发现的ALK基因突变引发的抑制剂耐药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本文还深入的讨论了ALK基因突变以及ATP诱导的ALK变构与激酶活化的关系。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ALK基因突变诱导的阿列替尼耐药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阿列替尼是一种针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的新型小分子靶向抑制剂,其具有高度选择性并且在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s,NSCLC)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然而阿列替尼的治疗效果依然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能够引发获得性耐药的基因突变的影响。尽管现在已经有大量耐药性基因突变相关的实验数据,但基因突变引起的对阿列替尼的结合亲和力下降的具体分子机制仍然不尽明确。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与MM-GBSA计算方法,研究了I1171N、V1180L与L1198F基因突变引起的阿列替尼耐药性机制。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叁种研究的ALK基因突变可以引起阿列替尼的错位以及ATP结合位点构象的变化,从而导致阿列替尼与突变体之间相互作用发生变化。阿列替尼在突变体结合作用力损失的主要区域是配体结合入口区域和铰链区。本研究同时提出了阿列替尼9位乙基与ALK铰链区识别腔之间的“锁钥机制”,阐明了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分子机制,为ALK基因突变对阿列替尼的结合影响提供了分子层面上的详细阐述,为设计避免获得性耐药的新型ALK抑制剂提供了理论线索。2.ALK基因突变导致色瑞替尼耐药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色瑞替尼是一种具有高特异性的ALK二代抑制剂,在对ALK基因相关癌症的治疗中表现出优秀的抗肿瘤效用。然而,针对色瑞替尼出现的ALK耐药性基因突变大大限制了它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目前的临床数据尚未明确色瑞替尼的耐药性分子机制。我们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来深入地研究了G1123S突变和F1174C突变引起色瑞替尼耐药性的潜在分子机制。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实验结果显示,G1123S突变和F1174C突变会导致ATP结合口袋的构象发生改变。导致对色瑞替尼结合作用减弱的主要结构性因素是基因突变引起的P-loop构象变化。此外,我们发现了一个连通P-loop和αC-螺旋的重要疏水团簇,该疏水团簇在保持ATP结合口袋的构象稳定性上起着重要作用。此项工作在原子水平上阐述了G1123S突变和F1174C突变对色瑞替尼产生耐药的结构因素,为今后合理设计新型ALK抑制剂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3.神经母细胞瘤致病突变和ATP结合诱导的ALK活化构象转变的理论研究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活性的失调与肿瘤的发展密切相关。与其他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化机制相似,ALK的激活涉及几个重要结构基序的构象转化。但休眠状态ALK的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表明在其激酶活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特殊的构象转变情况。我们选择神经母细胞瘤中发现的两个ALK基因突变型(R1275Q和Y1278S)以及ATP结合的ALK复合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基因突变和ATP结合的变构作用与ALK活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野生型ALK在无外界条件诱导下一般会处于休眠的状态,而R1275Q、Y1278S基因突变和ATP的结合都促进了ALK激酶结构域向活性样构象的明显转变。其中,R1275Q突变会通过加强αC-螺旋的“in”构象来稳定ALK的活性构象;Y1278S突变会破坏野生型中稳定休眠构象的π-堆积疏水团簇,从而有利于ALK由休眠状态向活性状态的转化;同时我们发现ATP的结合会诱导ALK形成更为紧凑的活性位点,从而有利于ALK的活化。此项工作明确了ALK在不同活化状态下的多种构象,为深入了解ALK的构象活化机制以及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岳云霄[9](2019)在《比较叁种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的易感性及其体外诱导耐药株的耐药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3种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性的易感性和体外诱导耐药株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同一名患者中同时分离的对氟康唑敏感的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各一株,在体外氟康唑的作用下将其诱导为耐药株。RT-PRC检测外排相关基因CDR1、CDR2和靶酶编码基因ERG11的表达,结果光滑念珠菌最容易被氟康唑诱导成为耐药株,其中CDR1的过度表达引起外排作用的增强。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的诱导耐药株的以ERG11表达增加为主。结论念珠菌的不同造成氟康唑的耐药易感性和耐药机制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佳,尹海莲,宋勉,安昌善[10](2019)在《SU11274逆转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PC-9肺癌细胞株对吉非替尼耐药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SU11274在裸鼠体内逆转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的PC-9肺癌细胞株对吉非替尼耐药及其机制。方法采用PC-9肺癌细胞株[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敏感株]、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细胞),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HGF的水平、细胞的增殖和蛋白的表达。建立PC-9肺癌细胞株的移植瘤模型,设对照组(C组)、吉非替尼组(G组)、HGF组(H组)、HGF+SU11274组(HS组)、HGF+0.1%二甲基亚砜(DMSO)组(HD组)、HGF+吉非替尼组(HG组)、HGF+吉非替尼+SU11274组(HGS组);测定各组肿瘤的体积和质量,测定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及其下游通道蛋白的表达来对各组肿瘤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C-5细胞能产生高水平的HGF,刺激PC-9细胞中的c-Met和下游信号蛋白的磷酸化。吉非替尼可抑制PC-9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将MRC-5细胞和PC-9细胞共同接种时,被激活的c-Met及其下游通道蛋白p-Met、p-Akt、p-Stat3和p-Erk1/2的表达高于单独接种PC-9细胞的表达。HG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程度比HGS组低(P<0.0.5),且HG组的肿瘤体积比HGS组大(P<0.0.5);HG组c-Met、Akt、Stat3、Erk1/2的表达强度比HGS组高(P<0.05)。结论 SU11274和吉非替尼联合应用可逆转由MRC-5分泌的HGF诱导PC-9肺癌细胞株对吉非替尼耐药,其机制可能与c-Met及其下游通道蛋白表达的抑制有关。(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9年17期)
耐药诱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结果。方法:收集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共计372株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样本给予药敏试验、克林霉素诱导耐药试验,分析37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表型,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菌株数量,比较诱导型和结构型克林霉素耐药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共计37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共计205株,占55.11%(205/372);而MSSA共计167株,占44.89%(167/372)。结构型耐药97株,占26.06%(97/372)。诱导型耐药114株,占30.65%(114/372)。MRSA与MSSA中结构型耐药分别为34.15%、41.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SA中诱导型耐药为13.17%,明显低于MSSA的26.3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肉汤稀释法能够为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药诱导论文参考文献
[1].刘璐.PARP抑制剂诱导ALDH1A1表达导致BRCA2突变的卵巢癌耐药的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2].李秋燕,夏志杨,熊小敏,刘志琼,陈婉婷.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9
[3].马晓霞,孙旸,马瑞,崔志坤,王越.IL-6诱导卵巢癌细胞对他莫西芬产生耐药的实验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9
[4].闫聪聪,李志寒,贺佳,马姝丽,吴光华.酪氨酸激酶抑制药GW2974诱导乳腺癌细胞BT474耐药的代谢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
[5].张磊,林晓萌,曹哲丽,李静,杨晓妹.山奈酚诱导叁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乳腺癌耐药蛋白的表达并下调抗肿瘤药物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作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6].李萍萍,刘洁,李娟,周灿.CRB3诱导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细胞LCC2凋亡的机制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9
[7].李桂秋,魏影,余治健,陈俊文,钟婉莹.新型四环素药物Eravacycline体外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16SrRNA基因突变位点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9
[8].何沐阳.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突变诱导的耐药机制及激酶活化特征构象变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岳云霄.比较叁种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的易感性及其体外诱导耐药株的耐药机制[J].海峡药学.2019
[10].张佳,尹海莲,宋勉,安昌善.SU11274逆转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PC-9肺癌细胞株对吉非替尼耐药及其机制研究[J].重庆医学.2019
标签:PARP抑制剂耐药性; ALDH1A1; 微同源末端连接; 卵巢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