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企业特定优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母国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企业特定优势,孵化器
企业特定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张般若,高璆崚,李自杰[1](2019)在《新兴市场国家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和方式探索——基于国家和企业特定优势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从国家特定优势和企业特定优势的视角对新兴市场国家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和方式进行了探索。从母国特定优势、企业特定优势和东道国特定优势叁个角度对孵化器的国际化进行探究,提出了孵化器国际化动因和方式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分为技术驱动、制度驱动和网络驱动叁个部分,孵化器国际化的方式也根据企业所利用的优势不同可以分为国际化筹备、内向国际化/外向国际化、双向国际化叁个阶段,孵化器在国际化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母国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和企业特定优势,做出适合自身的战略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陈岩,郭文博[2](2019)在《跨国并购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吗?——基于区域性与非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的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测度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和非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两类竞争优势,以2010—2017年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跨国并购为研究样本,基于倍差法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实证分析了跨国并购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发现:(1)跨国并购显着提高了企业的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但对于非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的作用不显着。(2)跨国并购对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存在持续的推动作用,但作用逐渐减弱。(3)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跨国并购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规模和营销支出,但对研发投入存在挤出效应,抑制了非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的提升。(4)基于企业异质性和控股模式的分析显示,国际化经验丰富的企业能够更有效利用跨国并购提升上述两类特定优势;被普遍认为具有制度优势的国有企业,并未有效利用跨国并购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采用不完全控股模式的跨国并购对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的促进作用显着优于完全控股模式。本研究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了更全面的诠释,对政府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和指导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外国经济与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王刚[3](20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多元化与特定优势的调节效应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2013-2016年"一带一路"89家中国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产品多元化与特定优势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倒"U"形关系,倒"U"形曲线顶点对应的国际化程度为0.965;产品多元化和特定优势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正向调节作用显着;特定优势对产品多元化的调节具有再调节加速效应;系统GMM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发现广告密集度的调节作用存在滞后性。特定优势的引入拓宽了研究视角,弥补了以往只关注比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农垦经济》期刊2018年08期)
吴先明[4](2017)在《企业特定优势、国际化动因与海外并购的股权选择——国有股权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如何进行股权决策?现有的文献对这一重要问题还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从探索/利用的视角,从企业特定优势和国际化动因两个方面探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股权决策机制,同时考察了国有股权的调节效应。本文选取2002—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165个海外并购事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以利用企业既有优势为特征的海外并购倾向于持有更高的股权比例,而以获取目标企业互补性资产来弥补自身劣势为特征的海外并购倾向于采取分享股权的方式。国有股权对企业上述的股权偏好表现出方向一致的调节作用,但涉及到获取东道国的重要自然资源和创新资源时,其调节效应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17年12期)
吴先明,谢慰云[5](2016)在《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的匹配与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新兴经济体企业的资源利用/探索战略目的出发,结合Rugman提出的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框架,考虑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检验两种特定优势匹配度对两种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影响。以60家中国企业发生的73起并购、合资新建为样本实证得出,匹配度与企业并购进入东道国显着正相关,正式制度约束减弱了匹配度与并购之间的正向关系。(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期刊2016年03期)
徐铁英[6](2015)在《我省围绕重点领域推进17个产业联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徐铁英报道8月12日,18家企业聚集在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车联网的大数据应用展开了研讨。这是辽宁省车联网创新联盟大数据应用设计小组的第一次会议,会上讨论提出了十多个大数据应用的落地方向,便于小组成员企业评估。 由政府推(本文来源于《辽宁日报》期刊2015-08-21)
刘厚俊,柴忠东[7](2013)在《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性质:母国特定所有权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几年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相对快速增长,其对外直接投资也获得了迅猛发展。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新兴市场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中占比仅为14%,而到了2010年时则已增加至29%,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资本输出。尤其是,与发达国家"先行者"跨国公司有所不同,这些新兴市场"后来者"企业在缺乏必要的垄断优势的情(本文来源于《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成立30周年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1-22)
柴忠东[8](2013)在《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特定还是母国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新兴市场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日趋活跃。与发达国家"先行者"跨国公司相比,这些"后来者"在缺乏必要的垄断优势前提下,凭借"非传统型能力"更早、更快地开展国际化经营,这种"非传统型能力"根植于投资企业的母国,是母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特殊的制度环境与独有的资源禀赋培育成长起来的竞争优势。由此,本文尝试着对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范式)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将其扩展为"H—OLI"框架,以此强调母国特定环境因素(H)在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亚太经济》期刊2013年06期)
肖文,周君芝[9](2014)在《国家特定优势下的中国OFDI区位选择偏好——基于企业投资动机和能力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3年以来,中国OFDI区位选择稳定地集中在叁类国家或地区,分别为自然资源丰裕但具备一定经济风险的国家或地区、廉价劳动力丰裕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以及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国家特定优势令中国OFDI在区位选择方面呈现出特殊偏好:中国OFDI偏好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战略资产这叁类资源禀赋丰裕的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寻求型OFDI对东道国或地区经济风险偏好相对较强;廉价劳动力寻求型OFDI选择地理距离较近东道国或地区的偏好减弱;东道国或地区是否具备相应的国际化经验,成为战略资产丰裕东道国或地区吸引中国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宋泽楠,尹忠明[10](2013)在《国家特定优势向企业特定优势的演化:逻辑路径与现实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特定优势是企业特定优势的基石,但国家资源结构和存量在短期内存在供给刚性,中国企业构建自身优势的努力还应借助他国互补性战略资源,即一方面内化母国市场、资源形成比较所有权优势;另一方面在比较所有权优势的支撑下内化东道国战略资源,构建企业特定优势。同利用竞争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的传统跨国企业相比,二者虽然都反映了全球框架内整合资源的现代商业逻辑,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构建竞争优势的手段,在动力机制上是逆向的,本质上是工具性的。这种逆向驱动的动力机制和资源整合的反向逻辑能否经受现实检验还取决于企业立足国家特定优势快速构建企业特定优势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国际经贸探索》期刊2013年06期)
企业特定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测度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和非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两类竞争优势,以2010—2017年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跨国并购为研究样本,基于倍差法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实证分析了跨国并购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发现:(1)跨国并购显着提高了企业的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但对于非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的作用不显着。(2)跨国并购对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存在持续的推动作用,但作用逐渐减弱。(3)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跨国并购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规模和营销支出,但对研发投入存在挤出效应,抑制了非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的提升。(4)基于企业异质性和控股模式的分析显示,国际化经验丰富的企业能够更有效利用跨国并购提升上述两类特定优势;被普遍认为具有制度优势的国有企业,并未有效利用跨国并购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采用不完全控股模式的跨国并购对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的促进作用显着优于完全控股模式。本研究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了更全面的诠释,对政府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和指导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企业特定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1].张般若,高璆崚,李自杰.新兴市场国家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和方式探索——基于国家和企业特定优势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9
[2].陈岩,郭文博.跨国并购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吗?——基于区域性与非区域性企业特定优势的检验[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
[3].王刚.“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多元化与特定优势的调节效应检验[J].新疆农垦经济.2018
[4].吴先明.企业特定优势、国际化动因与海外并购的股权选择——国有股权的调节作用[J].经济管理.2017
[5].吴先明,谢慰云.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的匹配与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J].经济与管理.2016
[6].徐铁英.我省围绕重点领域推进17个产业联盟[N].辽宁日报.2015
[7].刘厚俊,柴忠东.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性质:母国特定所有权优势[C].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成立30周年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8].柴忠东.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特定还是母国因素?[J].亚太经济.2013
[9].肖文,周君芝.国家特定优势下的中国OFDI区位选择偏好——基于企业投资动机和能力的实证检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10].宋泽楠,尹忠明.国家特定优势向企业特定优势的演化:逻辑路径与现实障碍[J].国际经贸探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