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下水污染论文-龚晓洁,王豫飞,田源,罗文金,韩亚

浅层地下水污染论文-龚晓洁,王豫飞,田源,罗文金,韩亚

导读:本文包含了浅层地下水污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浅层地下水,微量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河南平原

浅层地下水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龚晓洁,王豫飞,田源,罗文金,韩亚[1](2019)在《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物污染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泛指地下水位埋深<60 m)微量有机污染物检测样总计1 583组,测试项目29项,检出率较高(53.9%),超标率较低(1.1%),有机污染总体较轻。普遍检出的微量有机污染物有单环芳烃、多环芳烃、卤代烃、氯代苯、有机氯农药等5大类22项。单因子检出最多为甲苯,检出率39.7%;其次是1,2-二氯乙烷,检出率11.8%;其它指标检出率均小于10%。仅在淮河冲积平原区的中南部,呈点状分布有超标点,污染因子为苯、1,2-二氯丙烷和苯并(a)芘。(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邵平[2](2019)在《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分布特征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矿开采对附近地下水质量有重要影响。不合理的开采模式、不合规的防污、治污措施,将严重污染地下水。研究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分布,对铜矿区域浅层地下水资源中氮污染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对某市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进行氮污染分布特征分析。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总体情况;然后阐述了数据获取方法;最后从数据统计描述、不同地层深度下叁氮指标变化特征和不同叁氮指标区间下样本分布特征等叁方面对某市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进行氮污染分布特征分析。(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方敏[3](2019)在《叁江平原松花江-挠力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叁氮”污染形成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目前区域浅层地下水存在较突出的“叁氮”污染问题,势必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该文以叁江平原松花江-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分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历史“叁氮”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灌区-区域”多尺度野外调查工作,分析现状年浅层地下水“叁氮”分布规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揭示污染分布的主控因素,采用水化学、同位素等综合识别方法识别氮污染来源,对污染形成过程进行解析、概化、模拟,从而评估区域地下水氮污染风险,为当地氮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土地利用类型、采样井深度对“叁氮”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居住用地下伏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显着高于农田,氨氮反之;氨氮超标点在采样井深度较大的样品中更常见,硝态氮反之。在空间分布上,挠力河流域以氨氮污染为主,松花江流域以硝态氮污染为主,高浓度氨氮监测点分布在施肥量较大、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硝态氮超标区则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域;从7月(作物生长期)到10月(作物成熟期),全区氨氮、硝态氮污染问题减缓,典型灌区单井动态变化规律不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其受施肥活动、降雨、水田排水后土壤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井灌停止后区域地下水流向变化等因素的影响。(2)控制全区氨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表粘土层厚度和所处流域,硝态氮分布则是生活污染、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所处流域;对于松花江流域典型灌区,氨氮分布主控因素是含水层的氧化还原环境,硝态氮分布的主控因素则包括地表生活污染源分布、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取样井深度;对于挠力河流域典型灌区,氨氮污染主控因素为农业污染,硝态氮污染主控因素为生活污染与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3)浅层地下水氨氮污染主要来源于水田所施用的铵肥、尿素等化肥,硝态氮污染则主要来源于农村生活污染、牲畜粪便、园地中有机氮肥的施加、旱田氮肥的施加等。(4)根据土地利用类型(水田、旱田、居住用地)、包气带环境(氧化、还原)、含水层环境(氧化、还原)将研究区地下水“叁氮”污染形成过程概化为12种模式,对各模式下浅层地下水氨氮和硝态氮的污染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水田-包气带还原作用占优-含水层反硝化作用占优”模式下氨氮风险最大,在“居住用地-包气带氧化作用占优-含水层硝化作用占优”模式下硝态氮污染风险最大。(5)运用Hydrus-1D数值模型对12种污染形成模式进行模拟刻画,根据模拟结果将各模式下氨氮与硝态氮污染风险分为四个级别,绘制了研究区氨氮、硝态氮污染风险分布图。(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何泽,宁卓,黄冠星,刘丹丹,张千千[4](2019)在《太行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分子生物学响应特征——以滹沱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地下水污染研究的前沿技术,常用于场地尺度,区域尺度罕见。以太行山前平原滹沱河流域的典型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沿河布点采样67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样品16S rDNA基因序列,以化学需氧量、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为环境因子,分析与污染相关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响应及功能性指示菌属。结果显示:采用累积概率分布法将样品分为背景(B)、硝酸盐污染(N)、有机污染(Y)3组,该分类阈值与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水阈值可较好对应;微生物群落丰富度为B组>N组>Y组,有机污染使微生物种群趋于单一,且与背景差异更大。有机污染功能性指示菌属为Acinetobacter,硝酸盐污染为Nitrospira。以上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响应特征研究方法可为区域调查及修复提供技术方法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龚荧[5](2019)在《基于场地温度条件的固态碳源去除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利用反硝化途径去除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而且缺乏高效的工程应用技术。因此,本文选取锯末、玉米芯和黄秋葵秸秆分别作为反硝化固态碳源,选用海富菌粉作为反硝化菌(主要为芽孢杆菌)开展如下实验研究:首先,从碳源的反硝化效果和经济效益出发,对叁种固态碳源初步筛选;其次,对筛选后的碳源进一步优化,改变初始进水硝酸盐浓度、温度、水力停留时间(HRT)等条件,探究反硝化效果;最后,以目标场地实际地下水温(16±1)℃,控制实验温度环境,研究初始硝酸盐质量浓度和HRT改变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以黄秋葵秸秆、玉米芯和锯末为碳源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均能有效的去除硝酸盐,其中以玉米芯为碳源时,硝酸盐的去除率较高,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和氨氮的积累量较少,且易获取、成本低廉,是最适合的反硝化碳源。(2)温度和HRT对反硝化效果影响较大。HRT=24 h时,35℃下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为98.5%,18℃下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仅为46.6%;30℃下,HRT越长硝酸盐的去除效果越好且出水中亚硝酸盐和氨氮均未产生积累,反硝化效果较好;30℃下,HRT=20 h时,随着初始硝酸盐质量浓度上升,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去除量逐渐上升但去除率有所下降。(3)在场地温度((16±1)℃)条件下,HRT=24 h,初始进水硝酸盐质量浓度的变化对硝酸盐的去除有影响,当初始进水硝酸盐质量浓度为20 mg/L时,2#反应层硝酸盐去除率为99.83%,是80 mg/L下去除率的87%,出水中COD下降速度也随之减慢,而OD_(600)值受初始进水硝酸盐浓度变化较小。(4)在场地温度((16±1)℃)条件下,初始进水硝酸盐浓度为70 mg/L时,HRT对反硝化有较大影响,HRT=2.5 h时,硝酸盐去除率为56.75%是HRT=20 h的64.42%,且随着HRT增加,测得OD_(600)值较大,微生物的生长状况较好,出水中COD浓度也较低。综上所述,以玉米芯为碳源在(16±1)℃时,较低的初始硝酸盐质量浓度和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下反硝化效果较好。因此,以玉米芯为碳源在阜阳地区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针对(16±1)℃的地下水温反硝化效果的研究,为后续相似地下水温条件下反硝化研究提供依据,也对生物反硝化在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技术。(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李绍飞,陈伏龙,余萍,孙书洪[6](2018)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源已对地下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浅层地下水.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因素对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影响,从污染源荷载、渗透补给条件、含水层岩性、社会经济等方面构建评价地下水污染风险指标体系.根据突变理论,建立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突变评价模型.以天津市为例进行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较高风险、中度风险和较低风险区面积分别为963.6、2 540.6、7 395.6km2,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市区周边环城4区的11个乡镇,以及滨海新区的2个乡镇.计算结果符合客观实际,与实测氨氮浓度分布吻合较好.验证了所提指标和评价模型的合理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12期)

刘苏哲[7](2018)在《滨州地区浅层地下水持久性有机污染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地下水的有机污染已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重视。该文通过对山东省滨州市浅层地下水污染调查,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滨州市浅层地下水持久性有机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污染途径、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滨州地区浅层地下水已遭受有机物污染,有机物检出项目较多,共有20种,主要为卤代烃类和单环芳烃类,但总体浓度均较低,仅有3种有机指标超标,主要分布在工业园区、化工厂及皮革城附近。滨州地区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主要为工业厂家"叁废"的不合理排放和处置,导致流经污染源附近的地表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而这些受污染水体又通过不同方式如污灌等进入不同地段的土壤,以垂向入渗形式进入并污染到浅层地下水。典型地段和污染源附近,有机指标检出率和超标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8年12期)

雷抗,李瑞,李鸣晓,戴昕,孟繁华[8](2018)在《海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在线监测预警指标的确定——以天津市某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积平原浅层地下水埋深浅、盐分含量高,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难度大。以海积平原区某垃圾填埋场浅层地下水为例,通过采样调查分析氨氮、TOC、硝酸盐氮、氯离子、电导率在研究区域填埋场周边浅层地下水中的分布,探究氨氮、TOC、Cl~-等污染物在浅层地下水中的迁移特性,发现Cl~-迁移性最好,迁移距离在1 km以上;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电导率、氨氮、硝酸盐氮、TOC、氯离子之间的相关性,确定电导率为在线监测预警指标;为了确保监测预警数据的有效性,探究了监测井洗井前后水质的变化,确定洗井有效期为24 h。(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杨蕾[9](2018)在《浅谈农村浅层地下水污染特点及防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农村水资源污染防治被提上日程。随着农村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工业、畜牧业、农业以及其他产业发展水平得以提升,浅层地下水污染指数越来越高,这对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也有很大的影响。基于此,人们就应从农村浅层地下水污染出发,明确农村浅层地下水污染特点,同时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从而避免水资源污染影响农村综合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8年10期)

初彤,杨悦锁,路莹,武宇辉,陈煜[10](2018)在《寒区石油污染场地浅层地下水原位增温强化空气扰动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原位空气扰动技术(air sparging,AS)常被用在治理地下水与土壤的有机污染,在寒区,由于低温环境,污染物传质过程的多种基本参数受到影响,导致修复结果不理想。本文基于野外原位空气扰动实验结果,以甲苯为代表性污染物,进行室内土柱模拟实验,并构建增温空气扰动下污染物迁移模型,对野外场地增温强化空气扰动效果进行模拟,以预测采用增温方式时寒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甲苯的挥发速率与温度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在室内柱实验中,高温注气条件下甲苯浓度衰减速率更快;野外数值模拟中的增温强化空气扰动修复过程中温度传导半径为2~4 m,曝气场污染物去除半径达10 m,比非增温强化条件污染物去除范围扩大3~5 m,进而将去除率有效提高40%~50%。(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浅层地下水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铜矿开采对附近地下水质量有重要影响。不合理的开采模式、不合规的防污、治污措施,将严重污染地下水。研究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分布,对铜矿区域浅层地下水资源中氮污染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对某市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进行氮污染分布特征分析。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总体情况;然后阐述了数据获取方法;最后从数据统计描述、不同地层深度下叁氮指标变化特征和不同叁氮指标区间下样本分布特征等叁方面对某市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进行氮污染分布特征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浅层地下水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1].龚晓洁,王豫飞,田源,罗文金,韩亚.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物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2].邵平.铜矿地质区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分布特征建模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3].方敏.叁江平原松花江-挠力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叁氮”污染形成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何泽,宁卓,黄冠星,刘丹丹,张千千.太行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分子生物学响应特征——以滹沱河流域为例[J].中国地质.2019

[5].龚荧.基于场地温度条件的固态碳源去除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6].李绍飞,陈伏龙,余萍,孙书洪.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7].刘苏哲.滨州地区浅层地下水持久性有机污染特征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18

[8].雷抗,李瑞,李鸣晓,戴昕,孟繁华.海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在线监测预警指标的确定——以天津市某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J].环境工程.2018

[9].杨蕾.浅谈农村浅层地下水污染特点及防治策略[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

[10].初彤,杨悦锁,路莹,武宇辉,陈煜.寒区石油污染场地浅层地下水原位增温强化空气扰动修复[J].化工学报.2018

标签:;  ;  ;  ;  

浅层地下水污染论文-龚晓洁,王豫飞,田源,罗文金,韩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