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炼钢电弧炉对电网及自身的影响和抑制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邱兰[1](2020)在《电力动态负荷的游程特性分析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新能源引入和大功率动态负荷设备广泛接入电网,智能电网呈现出能源发电多元化,负荷成分多样化、负荷特性复杂化的特点。尤其是交流炼钢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牵引机车等高电压、大功率的动态负荷设备,呈现出的快速随机波动特性,导致电能表计量出现较大超差的问题日益突出,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建立动态负荷信号模型,分析典型动态负荷的随机波动特性,对于测试和评价电能表在负荷快速随机波动影响下产生的动态误差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首先,本文阐述了国内外针对负荷建模与负荷特性分析以及智能电能表计量系统建模与误差测试的研究现状。然后,对现场采集的典型大功率动态负荷的瞬时电压和瞬时电流信号进行预处理,分析其波形特性;建立动态负荷信号的调制模型和函数序列模型,针对电流信号,提出游程特征参量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动态负荷电流信号的幅度及其游程的特征指标参数,为动态负荷的游程随机特性在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与建模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基于智能电能表的计量机理,建立电能表的信号采集模块和电能计量模块各单元的数学模型,并推导出综合误差模型,分析电能表在负荷快速随机波动条件下的误差产生机理。最后,基于动态负荷信号的游程特性,采用m序列动态测试信号作为激励信号,进行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仿真与测试,证明了负荷游程特性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电能表测试信号建模与误差测试、电能表误差测试标准的制定具有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
杨阳[2](2020)在《典型冲击性负荷下电能质量混合补偿优化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钢铁、电力系统行业一直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和能源支柱。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高度重视,排污较为严重的中频炉等传统的炼钢工艺正在加速被淘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以高效、清洁的电能为主要热源的电弧炉炼钢工艺的高速发展。然而作为一种具有三相不对称、非线性特性、波动性较大的典型大功率冲击性负荷,电弧炉在投入电网运行后会引起严重的电能质量问题。因此,分析研究电弧炉所引起的电网电能质量问题,优化谐波无功等电能质量问题的治理,提高电网的电能质量及电弧炉负载的运行效率已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电弧炉钢铁冶炼流程的工作原理及冶炼特点的基础上,以能量守恒关系为原则建立交流电弧数学模型,并将电弧数学模型应用于电弧炉电气系统模型中来分析电能质量。同时构造了一种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模糊-PI复合控制器,并设计了一种混合补偿优化协同配置的控制策略来改善、治理电能质量问题。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建立了电弧数学模型,估算了模型相关参数以及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以电弧炉影响电能质量最严重的熔化期为例,将建立的电弧模型应用于电气系统模型中,并以某钢铁冶金企业一台100t的电弧炉为基础分析了电网谐波畸变、三相系统不平衡等电能质量问题。(2)综合应用模糊控制与传统PI控制的优点,构造了一种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模糊-PI复合控制器,仿真分析了此复合控制器在电能质量问题上的改善效果。(3)综合应用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和静止无功发生器的优点,设计了一种混合补偿优化协同配置的控制策略,仿真分析并比较了此控制策略在改善电网谐波无功问题方面的优势。仿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电弧数学模型是有效模型,设计的混合补偿优化协同配置的控制策略具有较好的改善电能质量的能力。
薛思源[3](2019)在《电采暖规模化应用的电能质量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以电采暖技术为代表的电能替代技术的推进对于我国防治大气污染、调整能源结构至关重要。然而,电热水器、定频空气源热泵、变频空气源热泵等各类具有随机间歇性、大功率等特征的电采暖设备规模化、无序接入电网,会对区域配电网带来较为严重的电能质量问题,影响电采暖项目的推进。本文分析了电采暖规模化应用带来的电能质量问题,并针对各类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主要内容如下:(1)结合用电特性分析,将电采暖设备分为电阻类、定频压缩机类、变频压缩机类,确定定频、变频空气源热泵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拓扑分析、仿真建模与现场实测方面分析空气源热泵设备的电能质量发射特性,并对其与电网的电能质量交互影响进行仿真研究。(2)针对定频空气源热泵规模化应用后的涌流冲击问题,研究了基于斩控技术的定频压缩机软启动方法。针对变频空气源热泵规模化应用后的谐波问题,研究了安装单调谐滤波器、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治理策略。(3)针对电采暖规模化应用的无功及有功问题,介绍了各类电能质量无功补偿装置及其优缺点。提出了电采暖的需求侧响应控制策略,并对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其中不同类型电采暖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4)针对电采暖规模化应用的三相不平衡问题,提出了层次聚类法与遍历法结合的电采暖用户三相规划策略,以在前期规划阶段缓解电网三相不平衡问题;提出了考虑相位指标的低压台区用户自动换相策略,以实时治理低压台区三相不平衡。本文研究可应用于实际煤改电工程中,有效解决电采暖规模化应用带来的谐波、电压、频率、三相不平衡等问题,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对增大电采暖覆盖率、推广电能替代项目、最终提高我国电气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何改革[4](2019)在《D-STATCOM控制策略与运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电力电子设备大规模应用,使传统电力系统中的线性关系被破环,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电能质量问题。在用户侧,由电力电子设备组成的各类大功率负荷存有量多,使用频繁。这些负荷的用电特性具有非线性、冲击性和不平衡性,使电力网络中电压电流易发生畸变造成谐波污染,还有可能引起电压闪变、电压下降或者三相不平衡等问题,是电力系统能量治理不可避免的难题。在有效治理上述电能质量问题的方案中,配电网静止同步补偿器(D-STATCOM)在其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其控制方法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论文在介绍了两电平电压型D-STATCOM的拓扑结构、数学模型及基本控制策略之后,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配电网中出现电压波动、频率闪变的情况,以异步发电机构成的小型发电系统为例,借助幅相动力学理论,对STATCOM装置的控制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STATCOM用于异步发电机的传统稳压控制方法,对系统电压相位动态响应能力不足,通过对稳压控制策略优化,在STATCOM直流侧并联蓄电池,使其可以同时响应异步发电机系统电压的幅值和相位/频率动态,有效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针对配电网中电压不平衡的情况下,STATCOM装置表现出无功功率恒定和注入电网电流质量间存在矛盾,论文在STATCOM装置的控制中引入一种新的无功计算方法,取代传统无功,并提出静止坐标系下的准直接功率控制策略。同时在电压对称和不对称下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下STATCOM能较好的抑制无功功率波动并兼顾输出电流质量。分析了STATCOM交流侧滤波电抗器R和Z变化时系统的灵敏度问题,在实验中从暂态和稳态角度说明两者对系统的影响,得出在同等变化程度下,相对于电感L,系统对电阻R的灵敏度更高的结论。但从稳态效果来看,电感变化对系统稳态影响比电阻大。最后以电阻为例探究了其变化的原因及对系统产生影响的机理。
梁联晖[5](2019)在《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计量与误差校正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电气化铁路、变频装置、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力电子大功率拖动设备等大量随机波动性、非线性和冲击性负荷的接入,导致当前电网电能质量日趋恶化,不仅给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控制设备、通讯装置等电气化设备的正常稳定工作带来严重影响,还引起电网信号波形发生严重畸变,给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带来严重挑战。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的准确计量,可为提供发电电厂、输变电单位和用电用户之间进行经济结算提供依据,如何快速、准确的进行电能计量决定了供用电多方的直接经济利益,因此,如何实现对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的准确计量,是电力供需双方共同的迫切需求。本文首先阐述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计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动态负荷复杂电网下稳态信号和非稳态信号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指标,分别分析稳态信号和非稳态信号条件下现有电能计量方法和计量装置的研究现状,给出现有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计量技术的计量原理及其优缺点。针对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计量问题,分析动态负荷环境下畸变信号的组成与影响规律,分别构建稳态条件下和非稳态条件下的电网信号简化模型,推导动态负荷下的功率计量数学模型,在研究IEEE Std1459-2010电能计量标准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电能计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比较。为实现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的准确计量,本文采用移频滤波方法实现电网频率测量,通过分析信号非同步采样的时间偏差的原因,推导非同步采样引起的时间偏差计算式,提出非同步采样下时间偏差的校正方法,推导改进二阶复化Newton-Cotes积分算法的计量式,据此建立动态负荷下的改进复化Newton-Cotes电能计量方法。最后分别采用稳态和非稳态下的动态负荷测试信号对所提算法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法可准确有效的实现动态负荷环境下的电能计量。针对动态负荷下电能计量的误差校正问题,深入分析误差产生的规律,推导电压电流信号通道的直流偏置补偿和比差修正方法,建立基于线性插值的角差校正方法,给出误差校正公式;并分析不同温度下对电能计量的影响规律,提出基于三次样条插值的动态负荷下电能计量的比差角差补偿算法。为验证本文提出的动态负荷环境下的电能计量和误差校正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构建基于新型ADC+DSP+ARM架构的动态负荷环境下的电能计量试验装置,详细阐述以ADS1278为核心的系统信号采集单元、以TMS320C6745为核心的数据处理单元、以MK66FN2MOVLQ18为核心的管理单元的硬件电路设计,给出系统各模块的软件设计流程,建立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计量试验平台。最后通过大量的实测试验与分析,验证本文所提出的电能计量和误差校正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许慈[6](2018)在《电弧炉电气系统建模及谐波抑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兴领域对特殊钢材需求量的持续攀升,可冶炼优质钢材的大容量电弧炉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伴随单体电弧炉容量的提升和交流电弧炉的广泛使用,电弧炉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危害愈加凸显,治理其工作运行中的电能污染刻不容缓。首先,本文对电弧炉冶炼过程中造成的电压波动和闪变、谐波、功率因数偏低等电能质量问题的机理展开研究,并通过数学建模、仿真,定量评测电弧炉运行过程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优化了弧径变化的非线性时变电阻模型;提出了以电弧弧长L和电弧含能量Q为输入量的新型交流电弧电阻模型(简称L-Q模型),并与实测数据对照,定量仿真、分析了L-Q模型运行过程中注入电网的电流谐波和功率因数。然后,本文对常见的滤波装置的结构、原理特性展开研究,结合注入谐波的成分、含量,设计了滤波装置的拓扑结构。考虑晶闸管投切电抗器本身也会产生谐波和无源滤波器对基波附近低频间谐波滤波效果较差,采用有源滤波器(APF)与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联合滤波,并将APF接在电源端,SVC接在负载端。针对冶炼过程交流电弧炉负荷表现出的电压畸变和三相不平衡,在提取基波正序电压前提下,采用Steinmetz理论和对称分量法的分相补偿方法来控制无功补偿装置,理论分析此滤波补偿装置可以改善负荷的三相不平衡、消除负序电流。最后,本文建立了系统滤波装置的仿真模型,并接入三相动态电弧炉仿真负荷。当动态模型畸变率较小时,类似于电弧炉系统工作在还原期,只投入有源滤波器,即可实现谐波滤除,可大大减小基波损耗。对于畸变率较大、三相不平衡严重的主熔期,需同时投入APF和SVC,仿真分析滤波装置可以较好的补偿电弧炉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电压和电流谐波畸变,实现了对电弧炉系统的谐波抑制。
任婷婷[7](2016)在《配电网中电弧炉负荷模型及影响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压、高耗能设备给电网带来了大量的冲击性负荷和非线性负荷。交流电弧炉作为现代钢铁企业重要设备,由于其突出的经济效益,在金属冶炼行业中广泛存在。但电弧炉耗电量大,功率因数低,其运行特性决定了它会对供电系统造成很大的冲击,非常容易引起电网电压波动和闪变,降低电网质量,造成还到周边企业用电困难和用户照明用电闪烁,同时,电弧炉引发的闪变问题还会影响到钢铁公司自身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和设备安全。针对上述现象,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电弧炉对电网的危害主要是由于电弧的不规则性和随机性引起供电系统中无功功率的剧烈波动造成的。因此,无功补偿可以抑制电压波动和闪变。本文首先介绍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并且从电弧炉的实际工作过程出发,分析了电弧炉在不同生产过程的电压特性。通过能量守恒定理建立了电弧炉负荷数学模型,对利用PSCAD软件建立交流电弧炉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验证电弧炉的电压特性及其中个参数对电网的影响,论述了电弧炉负荷对电网造成的闪变、无功和谐波问题进,并给出几种无功补偿方案。
刘熙铭[8](2016)在《高耗能负荷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宁夏某地区建设了大批高耗能项目,如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负荷多为大容量的非线性不平衡负荷,接入地区电网后,往往导致相关电能质量指标变差,严重时将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及电力用户的正常生活需求。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该地区高耗能负荷还必须进一步发展,因此亟需对高耗能负荷接入该地区电网后的电能质量问题进行系统性深入研究。本文根据宁夏某地区高耗能负荷的接入情况,选取电弧炉负荷、电铁牵引负荷、电解铝负荷为研究对象,研究此三种高耗能负荷对电网的公用电网谐波、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和电压波动与闪变电能质量指标的影响,与国家标准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不同类型高耗能负荷存在的主要电能质量问题,并提出简要的治理措施。首先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和电弧的物理特性,在PSCAD仿真平台搭建了电弧炉三相综合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电弧炉负荷特性;研究了HXD3交-直-交型电力机车的基本结构,并在PSCAD仿真平台建立了HXD3型机车的仿真模型,分析了电铁牵引负荷对称和不对称两种工况的负荷特性;在PSCAD仿真平台建立了电解铝整流负荷的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电解铝整流负荷特性。其次基于在该地区电网中实际测量的数据,从公用电网谐波、电压波动和闪变以及三相电压不平衡度三个电能质量指标分析了电弧炉负荷、电铁牵引负荷和电解铝负荷对该地区电网的影响,得出高耗能负荷接入该地区电网存在的主要电能质量问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对三种高耗能负荷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电能质量治理措施。对于电弧炉负荷,采用SVC和无源滤波的治理措施;对于电铁牵引负荷采用SVC和无源滤波的治理措施;对于电解铝负荷,采用无源滤波的治理措施。
廖延涛[9](2016)在《炼钢交流电弧炉电能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治理研究》文中指出交流电弧炉作为炼钢行业中的主要设备,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作为一种典型冲击性负荷,交流电弧炉的大量应用使得供电系统中的电能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本文以建立精确、实用的电弧模型作为前提,对电弧炉负荷引起的电能质量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并通过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进行治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参数取值随弧长时域变化的新型交流电弧炉模型。通过分析电弧的阻抗特性,采用电弧导纳作为状态变量,对原交流电弧时域微分模型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引入时域变化的电弧半径和电弧电压作为参变量,并给出模型参数的估算方法,从而建立了新模型。该模型物理意义明确,参数估算方法简洁,适用于不同吨位设计和规格参数的电弧炉。通过对模型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新模型的正确性。2.建立了以实际100吨炼钢交流电弧炉为对象的电气系统仿真模型,并在弧长随机变化的条件下对其引起的电网三相不平衡、谐波、电压波动及闪变等电能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当三相弧长不同时,电弧炉负载处于三相不平衡状态,某一相弧长变化时,与该相弧长相对应的电压、电流变化最大,并且该相电流的变化会对另外两相电流产生较大影响;当电弧炉运行在熔化期时母线处各相谐波电流超标现象严重,而精炼期电弧炉对电网的谐波污染相对较小;通过理论估算与实际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电弧炉引起的电网无功冲击、电压波动及闪变问题进行了分析,当电弧炉运行在三相电极接地短路工况下时,产生剧烈的无功冲击,并且最大电压波动值超出国标限值。以上结果表明,新型电弧炉模型可用于电能质量分析,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3.提出了一种基于STATCOM的电弧炉供电系统无功补偿方案,采用改进型id-iq电流检测法对谐波及无功电流进行检测,并设计了一种滞环电流跟踪控制器。结合实际电弧炉供电系统,对STATCOM主电路的参数进行估算,将STATCOM并联接入系统35kV侧,进行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投入STATCOM之后,熔化期系统母线处谐波电流大幅度降低,控制在国标限值以内,同时三相不平衡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稳态时功率因数提升至0.99以上,最大无功冲击发生时不低于0.6。以上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STATCOM的有效性。
王慧[10](2015)在《SY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鼓励出口,外贸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这些都致使许多原本只专注于生产的制造型企业也开始越来越重视海外市场拓展。对于外贸公司,如何突显竞争优势、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关键。SY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从事大型冶金设备出口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尽管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公司已积累稳定客户群,但为寻求发展,公司仍然选择进行海外市场拓展。本文主要针对SY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SY公司的战略选择以及战略有效实施地保障性措施。本文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对国内外战略管理的学术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笔者工作的SY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研究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对SY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PEST理论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运用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竞争态势CPM矩阵对炼钢电弧炉产业环境进行分析;总结SY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运用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分析评价机会和威胁。其次,本文对SY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对公司现状、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总结公司的优势和劣势,运用IFE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和评价公司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本文结合EFE和IFE矩阵分析的结果,运用SWOT分析法,确定了SY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的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了新市场开发、联盟和多元化的途径来实施战略,并为公司实施战略制定了前期、后续、持久的保障性措施。SY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研究不但对同类规模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借鉴的作用,而且对从事大型设备出口的外贸型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也起到借鉴作用。
二、大型炼钢电弧炉对电网及自身的影响和抑制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炼钢电弧炉对电网及自身的影响和抑制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动态负荷的游程特性分析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负荷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1 电力负荷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2 误差测试负荷模型的研究现状 |
1.3 电力负荷特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1 交流电弧炉负荷特性 |
1.3.2 电气化铁路牵引负荷特性 |
1.4 电能表计量模型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典型电力动态负荷信号的预处理与波形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力动态负荷的相关定义 |
2.3 典型电力动态负荷信号的采集 |
2.4 典型电力动态负荷信号的预处理 |
2.4.1 电力动态负荷信号的数学表示 |
2.4.2 电力动态负荷信号的预处理方法 |
2.5 电力动态负荷信号的波形特性分析 |
2.5.1 交流炼钢电弧炉的波形特性 |
2.5.2 电气化铁路牵引机车的波形特性 |
2.5.3 典型电力动态负荷信号的波形特性总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动态负荷信号游程特性的分析 |
3.1 引言 |
3.2 电力动态负荷信号的调制模型 |
3.2.1 负荷信号的双特征调制模型 |
3.2.2 负荷信号的双特征函数序列调制模型 |
3.3 电力动态负荷电流信号的特征参量 |
3.3.1 负荷电流信号的幅度随机特征参量 |
3.3.2 负荷电流信号的游程随机特征参量 |
3.4 电力动态负荷电流信号的二元游程序列 |
3.4.1 负荷电流信号二元游程序列的波形分析 |
3.4.2 负荷电流信号的幅度和游程的相关性 |
3.5 电力动态负荷电流信号的幅度和游程的特性分析 |
3.5.1 负荷电流信号的游程 |
3.5.2 负荷电流信号的幅度和游程的特征指标 |
3.5.3 负荷电流信号的幅度和游程的特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电能表的综合误差分析 |
4.1 引言 |
4.2 智能电能表的结构与功能 |
4.2.1 智能电能表的系统结构 |
4.2.2 电能表的信号采集与电能计量结构 |
4.3 电能表计量系统的综合动态误差模型 |
4.3.1 信号采集模块的数学模型 |
4.3.2 电能计量模块的数学模型 |
4.3.3 计量系统的综合误差数学模型 |
4.4 负荷游程长度波动对电能表的误差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电能表误差仿真分析与测试实验 |
5.1 引言 |
5.2 负荷信号游程特性与m序列特性 |
5.3 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信号的产生 |
5.3.1 m序列的产生 |
5.3.2 m序列测试信号的产生 |
5.4 电能表动态误差仿真分析 |
5.4.1 电能表动态误差仿真分析方案 |
5.4.2 电能表动态误差仿真分析结果 |
5.5 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实验 |
5.5.1 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实验方案 |
5.5.2 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实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2)典型冲击性负荷下电能质量混合补偿优化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冲击性负荷电弧炉炼钢简述 |
1.2.1 冲击性负荷 |
1.2.2 电弧炉炼钢简述 |
1.3 冲击性负荷电弧炉对电网性能的影响 |
1.3.1 配电网结构 |
1.3.2 影响电网性能 |
1.4 研究现状 |
1.4.1 电弧炉模型的研究现状 |
1.4.2 电弧炉治理补偿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结构 |
第2章 电弧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
2.1 电弧炉的炼钢流程及其工作运行特性 |
2.1.1 电弧炉的钢铁冶炼流程 |
2.1.2 电弧炉的钢铁冶炼特点 |
2.2 电弧模型的建立 |
2.2.1 电弧数学模型的推导 |
2.2.2 电弧数学模型相关参数的估算 |
2.3 电弧模型的仿真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弧炉电气系统模型的建立与电能质量问题的分析 |
3.1 电弧炉电气系统 |
3.1.1 电弧炉电气系统的组成结构 |
3.1.2 电弧炉电气系统的主电路设备 |
3.1.3 电弧炉电气系统的状态方程 |
3.1.4 电弧炉电气系统模型的仿真验证 |
3.2 电弧炉系统的谐波分析 |
3.2.1 仿真实验 |
3.2.2 电弧炉系统的谐波影响分析 |
3.3 电弧炉系统的三相不平衡分析 |
3.3.1 仿真实验 |
3.3.2 电弧炉系统的三相不平衡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弧炉引起的电网谐波问题的抑制方案研究 |
4.1 SAPF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
4.1.1 SAPF的基本工作原理 |
4.1.2 SAPF数学模型的推导建立 |
4.2 SAPF的谐波电流检测算法 |
4.2.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4.2.2 p-q检测法 |
4.2.3 i_p-i_q检测法 |
4.3 SAPF双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
4.3.1 SAPF双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 |
4.3.2 SAPF双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调节设计 |
4.4 SAPF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
4.4.1 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4.4.2 模糊-PI复合控制器的设计 |
4.5 SAPF控制系统的仿真 |
4.5.1 SAPF仿真模型的建立 |
4.5.2 传统PI控制与模糊-PI复合控制补偿性能的比较分析 |
4.5.3 传统PI控制与模糊-PI复合控制对电弧炉系统谐波补偿性能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弧炉电能质量问题的综合治理及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 |
5.1 无功补偿装置的选取 |
5.2 静止无功发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5.3 电弧炉电能质量问题的综合补偿治理方案 |
5.3.1 混合补偿系统的结构 |
5.3.2 混合补偿系统的优化协同配置控制策略 |
5.4 混合补偿系统的仿真分析 |
5.4.1 仿真实验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电采暖规模化应用的电能质量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电采暖的用电特性和电能质量发射特性 |
1.2.2 电能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控制方面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采暖单体设备的电能质量发射特性 |
2.1 电采暖设备的分类 |
2.1.1 常见电采暖类型 |
2.1.2 电采暖类别划分 |
2.2 电采暖设备电能质量问题机理分析 |
2.3 电采暖设备电能质量发射特性仿真分析 |
2.3.1 定频空气源热泵启动特性仿真研究 |
2.3.2 变频空气源热泵谐波发射特性仿真模型 |
2.4 电采暖设备电能质量发射特性测试分析 |
2.4.1 定频空气源热泵 |
2.4.2 变频空气源热泵 |
2.5 电采暖设备与电网的交互影响 |
2.5.1 定频空气源热泵与电网电能质量交互影响 |
2.5.2 背景谐波对变频空气源热泵谐波发射特性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采暖规模化应用的涌流冲击及谐波问题应对策略 |
3.1 定频空气源热泵设备侧改进策略 |
3.1.1 定频空气源热泵软起动方案 |
3.1.2 仿真电路设计 |
3.1.3 仿真结果分析 |
3.2 无源电力滤波器治理谐波 |
3.3 有源电力滤波器治理谐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采暖规模化应用的无功及有功问题应对策略 |
4.1 无功及有功问题对电网的影响 |
4.2 电能质量无功补偿装置 |
4.2.1 并联电容器 |
4.2.2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 |
4.2.3 静止无功发生器(SVG) |
4.2.4 动态补偿无功发生装置(TSVG) |
4.3 电采暖的需求侧响应控制策略 |
4.3.1 电采暖参与需求侧响应的可行性概述 |
4.3.2 电采暖的虚拟储能模型 |
4.3.3 虚拟储能控制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采暖规模化应用的三相不平衡问题应对策略 |
5.1 层次聚类法与遍历法结合的电采暖用户三相规划策略 |
5.1.1 规划原则 |
5.1.2 层次聚类法与遍历法结合的空气源热泵用户三相规划方法 |
5.1.3 算例分析 |
5.2 考虑相位指标的自动换相策略 |
5.2.1 三相不平衡指标分析 |
5.2.2 最优换相数学模型 |
5.2.3 模型求解方法 |
5.2.4 算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D-STATCOM控制策略与运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功补偿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VC研究现状 |
1.2.2 D-STATCOM研究现状 |
1.2.3 D-STATCOM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4 直接电流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 不对称工况下变流器并网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D-STATCOM数学模型及控制方法介绍 |
2.1 引言 |
2.2 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 |
2.2.1 坐标变换简介 |
2.2.2 STATCOM数学模型 |
2.3 补偿电流指令计算及直流电压控制方法 |
2.3.1 补偿指令计算 |
2.3.2 直流电压控制 |
2.3.3 直接电流控制策略 |
2.4 PWM控制方法 |
2.4.1 滞环比较法 |
2.4.2 三角波比较法 |
2.4.3 空间电压矢量法(SVPWM) |
2.5 相位信息检测 |
2.5.1 电压对称情况下相位检测 |
2.5.2 电压不对称情况下相位检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幅相运动方程的D-STATCOM多尺度分析 |
3.1 引言 |
3.2 装置等效电路 |
3.3 基于幅相运动方程的系统分析 |
3.3.1 直流电压时间尺度 |
3.3.2 交流电流时间尺度 |
3.3.3 机电转速时间尺度 |
3.4 系统暂态特性分析和优化 |
3.4.1 稳压控制 |
3.4.2 稳压控制优化 |
3.5 实验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对称工况下D-STATCOM准直接功率控制 |
4.1 引言 |
4.2 电压不对称对STATCOM的性能影响 |
4.3 瞬时功率对比分析 |
4.4 准直接功率控制策略 |
4.5 仿真结果 |
4.6 实验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对称工况下D-STATCOM灵敏度分析 |
5.1 引言 |
5.2 灵敏度分析 |
5.3 系统频率特性分析及参数变化原因归纳 |
5.4 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5)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计量与误差校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稳态信号电能计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非稳态信号电能计量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计量方法研究 |
2.1 IEEE Std 1459-2010 标准的研究分析 |
2.2 动态负荷环境下电网模型建立和功率计量数学模型 |
2.2.1 动态负荷环境下复杂电网信号模型的建立 |
2.2.2 动态负荷环境下电网简化模型与功率计量的数学模型 |
2.3 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计量方法分析与比较 |
2.3.1 动态负荷环境下现有电能计量算法 |
2.3.2 电能计量新方法的选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计量新方法研究 |
3.1 电网频率测量 |
3.2 移频滤波的频率测量方法 |
3.2.1 移频算法 |
3.2.2 Sinc滤波频率计算 |
3.3 基于改进的复化Newton-Cotes算法的电能计量方法 |
3.4 算法仿真实验与分析 |
3.4.1 稳态信号下算法仿真实验与分析 |
3.4.2 非稳态信号下算法仿真实验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态负荷环境下新型电能计量装置的研发 |
4.1 新型电能计量装置硬件设计方案 |
4.2 数据采集单元 |
4.2.1 ADC器件的选型 |
4.2.2 电源电路的设计 |
4.2.3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4.2.4 A/D数据转换电路的设计 |
4.3 数据处理单元 |
4.3.1 DSP主控电路的设计 |
4.3.2 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
4.4 数据管理单元 |
4.5 软件设计 |
4.5.1 主程序模块 |
4.5.2 数据处理模块 |
4.5.3 数据传输模块 |
4.5.4 电能脉冲输出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计量误差校正方法 |
5.1 误差来源与分析 |
5.2 误差校正 |
5.2.1 直流偏置与比差校正 |
5.2.2 角差校正 |
5.2.3 温度与系统误差校正 |
5.2.4 误差校正算法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际测试与检验 |
6.1 校表方案 |
6.2 测试项目与结果分析 |
6.2.1 正弦信号条件下测试 |
6.2.2 非正弦信号条件下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研的科研项目 |
附录B 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计量试验平台实物 |
(6)电弧炉电气系统建模及谐波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交流电弧炉负荷模型研究现状 |
1.2.2 交流电弧炉电气系统谐波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交流电弧炉负荷模型 |
2.1 基于弧径变化的非线性时变电阻优化方法 |
2.1.1 两类常见交流电弧模型 |
2.1.2 优化后的非线性时变电阻模型 |
2.1.3 时变电阻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
2.1.4 仿真分析及结论 |
2.2 新型交流电弧模型L-Q模型 |
2.2.1 L-Q电弧模型 |
2.2.2 理论分析与模型对比验证 |
2.2.3 L-Q模型参数取值方法研究 |
2.3 基于实测数据的L-Q模型验证 |
2.3.1 基于实测数据的电弧电压波形仿真 |
2.3.2 基于注入谐波的L-Q动态三相电弧仿真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流电弧炉系统滤波装置研究及设计 |
3.1 谐波测试分析与拓扑结构研究 |
3.2 无源滤波器结构及原理特性研究 |
3.2.1 单调谐滤波器工作原理 |
3.2.2 二阶高通滤波器工作原理 |
3.2.3 二阶C型高通滤波器工作原理 |
3.3 有源滤波器结构及原理特性研究 |
3.3.1 有源滤波器的分类及评价 |
3.3.2 并联型电压有源滤波器的系统结构及基本原理 |
3.4 晶闸管控制电抗器基本原理及补偿方法研究 |
3.4.1 晶闸管控制电抗器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
3.4.2 基于对称分量法的分相补偿原理 |
3.4.3 考虑电压畸变的瞬时功率理论补偿电纳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流电弧炉系统滤波装置建模与仿真 |
4.1 APF的建模与仿真 |
4.2 SVC的建模与仿真 |
4.2.1 SVC系统结构及参数确定 |
4.2.2 补偿电纳计算模块的建立 |
4.2.3 触发角转换及其触发脉冲生成 |
4.3 系统整体仿真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配电网中电弧炉负荷模型及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电弧炉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
1.3.1 电弧炉的分类 |
1.3.2 电弧炉的工作原理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交流电弧炉模型 |
2.1 交流电弧炉的电气系统 |
2.1.1 交流电弧炉供电系统 |
2.1.2 交流电弧炉主电路的电路模型 |
2.2 交流电弧炉的模型 |
2.2.1 电弧阻抗特性的研究 |
2.2.2 交流电弧炉的数学模型 |
2.2.3 交流电弧炉模型参数的范围确定 |
2.2.4 交流电弧炉研究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SCAD的交流电弧炉仿真分析 |
3.1 PSCAD软件 |
3.2 交流电弧炉的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电网中电弧炉负荷的影响抑制 |
4.1 配电网电弧炉负荷的影响 |
4.2 抑制电弧炉负荷的影响必要性 |
4.3 电弧炉负荷对配电网的影响抑制 |
4.3.1 电弧炉负荷影响的抑制基本思路 |
4.3.2 无功功率电源 |
4.3.3 无功补偿的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高耗能负荷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电能质量研究现状 |
1.2.1 电能质量问题 |
1.2.2 电能质量治理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2 电能质量的各项标准及治理技术 |
2.1 电能质量的各项标准 |
2.1.1 公用电网谐波 |
2.1.2 电压波动和闪变 |
2.1.3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
2.2 电能质量的治理技术 |
2.2.1 谐波治理技术 |
2.2.2 电压波动和闪变治理技术 |
2.2.3 无功补偿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高耗能负荷特性 |
3.1 电弧炉负荷特性 |
3.1.1 电弧炉负荷电气特性 |
3.1.2 电弧炉负荷建模 |
3.1.4 电弧炉负荷特性分析 |
3.2 电铁牵引负荷特性 |
3.2.1 电铁牵引负荷简介 |
3.2.2 电铁牵引负荷建模 |
3.2.3 电铁牵引负荷特性分析 |
3.3 电解铝整流负荷特性 |
3.3.1 电解铝工业特点 |
3.3.3 电解铝整流负荷建模 |
3.3.4 电解铝整流负荷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耗能负荷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 |
4.1 电弧炉负荷对电网的影响分析 |
4.1.2 公用电网谐波特性分析 |
4.1.3 电压波动与闪变分析 |
4.1.4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分析 |
4.2 电铁牵引负荷对电网的影响分析 |
4.2.1 公用电网谐波特性分析 |
4.2.2 电压波动和闪变分析 |
4.2.3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分析 |
4.3 电解铝负荷对电网的影响分析 |
4.3.1 公用电网谐波特性分析 |
4.3.2 电压波动和闪变分析 |
4.3.3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高耗能负荷电能质量治理措施 |
5.1 电弧炉负荷电能质量治理措施 |
5.2 电铁牵引负荷电能质量治理措施 |
5.3 电解铝负荷电能质量治理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炼钢交流电弧炉电能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电弧炉发展概述 |
1.2.2 无功补偿技术发展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交流电弧炉模型研究现状 |
1.3.2 交流电弧炉接入电网引起的电能质量问题研究现状 |
1.3.3 谐波及无功电流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4 论文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交流电弧炉电弧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交流电弧炉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
2.3 交流电弧建模 |
2.3.1 电弧阻抗特性 |
2.3.2 交流电弧时域微分模型的改进 |
2.3.3 新型交流电弧模型的提出 |
2.4 模型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相交流电弧炉电气系统模型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三相交流电弧炉电气系统的组成 |
3.3 三相交流电弧炉电气系统的数学模型 |
3.4 三相交流电弧炉电气系统模型的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相交流电弧炉接入电网引起的电能质量问题分析 |
4.1 引言 |
4.2 电弧炉电气系统三相不平衡问题仿真分析 |
4.3 电弧炉电气系统谐波问题分析 |
4.3.1 谐波的产生及其危害 |
4.3.2 仿真分析 |
4.4 电弧炉电气系统电压波动及闪变问题分析 |
4.4.1 电压波动及闪变的产生及其危害 |
4.4.2 电压波动及闪变的估算 |
4.4.3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弧炉引起电网电能质量问题的补偿方案 |
5.1 引言 |
5.2 STATCOM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 |
5.2.1 STATCOM的基本原理与工作特性 |
5.2.2 电流检测方法 |
5.2.3 适用于电弧炉的改进型电流检测方法 |
5.2.4 STATCOM的控制方法 |
5.3 STATCOM建模仿真 |
5.3.1 仿真模型 |
5.3.2 仿真分析 |
5.4 STATCOM对电弧炉系统的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 |
5.4.1 谐波抑制仿真分析 |
5.4.2 无功补偿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SY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战略管理理论的概述 |
1.3.2 战略管理国内外研究概况 |
2 SY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 产业环境分析 |
2.2.1 炼钢电弧炉行业基本概况 |
2.2.2 炼钢电弧炉行业五种竞争力量分析 |
2.2.3 炼钢电弧炉的生命周期 |
2.2.4 炼钢电弧炉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
2.3 炼钢电弧炉海外市场分析 |
2.3.1 印度市场 |
2.3.2 沙特阿拉伯市场 |
2.3.3 阿联酋市场 |
2.4 SY公司的机会和威胁 |
2.4.1 机会 |
2.4.2 威胁 |
2.4.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3 SY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现状分析 |
3.2 资源分析 |
3.2.1 公司资源分析 |
3.2.2 人力资源分析 |
3.3 能力分析 |
3.3.1 公司技术管理与创新能力分析 |
3.3.2 公司海外市场营销现状与能力分析 |
3.4 SY公司优劣势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4 SY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的战略选择 |
4.1 SY公SWOT分析 |
4.2 SY公司的战略目标 |
4.3 SY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选择及实施途径 |
4.3.1 市场开发 |
4.3.2 联盟 |
4.3.3 多元化 |
5 SY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的保障性措施 |
5.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5.3 提高市场营销能力 |
5.4 实施项目跟踪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大型炼钢电弧炉对电网及自身的影响和抑制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动态负荷的游程特性分析及其应用[D]. 邱兰.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典型冲击性负荷下电能质量混合补偿优化控制策略研究[D]. 杨阳.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3]电采暖规模化应用的电能质量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D]. 薛思源. 天津大学, 2019(01)
- [4]D-STATCOM控制策略与运行机理研究[D]. 何改革. 广西大学, 2019(01)
- [5]动态负荷环境下电能计量与误差校正方法研究[D]. 梁联晖. 湖南大学, 2019(07)
- [6]电弧炉电气系统建模及谐波抑制方法研究[D]. 许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配电网中电弧炉负荷模型及影响分析[D]. 任婷婷. 湖北工业大学, 2016(03)
- [8]高耗能负荷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研究[D]. 刘熙铭.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9]炼钢交流电弧炉电能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治理研究[D]. 廖延涛.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2)
- [10]SY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研究[D]. 王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