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制冷管论文-孟祥睿,李水莲,马新灵,尹书桂

吸附制冷管论文-孟祥睿,李水莲,马新灵,尹书桂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附制冷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吸附制冷,吸附制冷管,循环周期,制冷量

吸附制冷管论文文献综述

孟祥睿,李水莲,马新灵,尹书桂[1](2014)在《循环周期对吸附制冷管性能的影响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制作了一种类似于热管、以13X分子筛-水为工质对的吸附制冷单管,吸附制冷单管直径为19 mm,吸附制冷单管由吸附床段和蒸发冷凝段组成,其中吸附床段长800 mm,蒸发冷凝段长260 mm。吸附制冷系统由吸附制冷单管、管式电炉和数据采集装置组成,利用本装置对影响吸附制冷单管性能的循环周期、吸/脱附时间比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并利用数值模拟对分析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表明:当吸附时间和脱附时间相等时,在不同脱附温度下,循环周期存在一个相应的最佳值,脱附温度越高,相应的最佳循环周期越长;适当增加一个循环周期内吸附时间所占比例可有效提高单元管制冷功率。对于此吸附单元管,在脱附温度为310℃时,吸附时间35 min、脱附时间25 min时,吸附制冷单管制冷功率达到最大值4.97 W,其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功率SCP为57.73W/kg,比吸附时间和脱附时间均为30 min时的制冷功率提高6.65%。(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4年05期)

周志钢,武卫东,赵巍,张华[2](2011)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氯化钙-氨吸附制冷管的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低品位热能驱动的绿色制冷技术,吸附式制冷吻合了当前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总趋势。文中对所设计的氯化钙-氨吸附制冷管在不同热源温度和冷却方式下分四种情况进行了性能试验:200℃热源温度水冷、200℃热源温度空冷、350℃热源温度水冷和350℃热源温度空冷。按照制冷的速率、可获得的最低制冷温度和制冷温度在0℃以下可维持的时间,对实验过程数据进行了详细比较和分析。为其进一步的改进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1年01期)

侯建勋[3](2009)在《新型吸附制冷管及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附式制冷技术作为氟利昂替代技术的主要竞争者,既可以节约一次能源的消耗,又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制冷方式,它能有效利用太阳能和工业废热等高低品位能源,因此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视。吸附式制冷管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微型化的管状制冷单元,具有结构简单,无节流装置,无运动部件,无控制阀门,无噪音,抗震性好等优点。但是不可否认,目前,吸附式冷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从整个吸附制冷系统及吸附制冷单元管本身的结构和性能优化上入手,进行大量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前人提出的吸附式单元管进行改进,提出了两种新型的吸附制冷单元——浮头式吸附制冷管和新型多通道组合式吸附制冷管,并对其中的新型多通道组合式吸附制冷管进行了设计和分析,利用其组合成吸附制冷系统,建立了制冷管及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模块进行模块化建模,为模拟仿真奠定了基础。利用新型吸附制冷管的模型,对文献中的制冷管进行了模拟仿真,把仿真结果与文献中的数据做了对比,结果表明最低蒸发温度比实验值高8.3%,制冷量和COP分别比实验值高9.2%和11.4%,制冷功率高出10.4%,制冷性能系数COP达到了0.3,SCP达到了101.7WAg。仿真精度满足要求,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然后在标准工况下对新型制冷管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对影响制冷管性能的因素,诸如初始吸附量、热源温度、环境温度、热流体侧换热系数等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文献中制冷管的性能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对制冷管结构改进与性能优化具有重大意义。由新型多通道组合式吸附制冷管组成的制冷系统,在己建立的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对制冷系统进行了仿真,得到了制冷系统在一个周期内的吸附床温度和吸附量的变化规律和冷凝器蒸发器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加热流体温度、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循环周期、吸附剂的导热系数和最大吸附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制冷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9-05-20)

赵惠忠,张敏,刘震炎[4](2008)在《新型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管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吸附式制冷的基本原理,利用太阳能辐射作为热源,研究了在一种新型太阳能吸付式制冷器。该新型弯曲式太阳能冷管采用吸附床整体成型技术,利用复合吸附剂-水作为工质对。实验结果表明:该冷管在太阳能辐射量为20.5M J/(d.m2)时,吸附床在白天最高温度达到223℃,最高冷凝温度约为60℃,整个白天脱附出制冷剂168.1g;在夜间时,吸附床温度可以降至52℃左右,最低的蒸发温度为12℃左右,制冷功率从最高14W左右下降至次日晨2W,制冷量约为378 kJ。在夏季、秋季太阳能辐射量为17-22 MJ/(d.m2)之间时,该冷管制冷量为300~390kJ,制冷系数COP为0.23~0.25。(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08年06期)

张华,武卫东[5](2005)在《一种新颖吸附制冷管的设计及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针对余热吸附式冷管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CaCl2-NH3为吸附工质对设计制作了一种新颖的吸附式冷管。该吸附式冷管主要由发生/吸附段、冷凝/蒸发段组成,两段间采用了毛细管柔性联接方式。对所设计冷管初步的实验研究表明,在热源温度200℃及环境温度23℃时,冷管最低制冷温度可达-2℃,在0℃左右可持续约60min,总的制冷时间约为160min。若热源温度提高,可使解吸周期缩短且吸附制冷时间保持不变,但并不能使最低制冷温度降低(反而有所升高)。(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05年11期)

方建良,张华,毛正荣[6](2004)在《制冷剂充灌量对吸附式制冷管的制冷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新型制冷管,对制冷剂的充灌量与制冷性能的关系进行了计算与实验研究,两者的结果基本吻合,可为该类型的制冷管制冷性能的优化作参考。(本文来源于《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期刊2004年01期)

毛正荣,张华,武卫东,邬志敏[7](2003)在《新型吸附式制冷管的制冷特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应用于工程车司机驾驶室的新型制冷管,对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制冷特性作了模拟计算,分析了换热条件、热源温度、环境温度和制冷剂的充灌量对制冷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可以为该类型的制冷管制冷性能的优化作指导。(本文来源于《上海市制冷学会二○○叁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3-12-01)

吸附制冷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低品位热能驱动的绿色制冷技术,吸附式制冷吻合了当前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总趋势。文中对所设计的氯化钙-氨吸附制冷管在不同热源温度和冷却方式下分四种情况进行了性能试验:200℃热源温度水冷、200℃热源温度空冷、350℃热源温度水冷和350℃热源温度空冷。按照制冷的速率、可获得的最低制冷温度和制冷温度在0℃以下可维持的时间,对实验过程数据进行了详细比较和分析。为其进一步的改进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附制冷管论文参考文献

[1].孟祥睿,李水莲,马新灵,尹书桂.循环周期对吸附制冷管性能的影响与分析[J].低温工程.2014

[2].周志钢,武卫东,赵巍,张华.不同实验条件下氯化钙-氨吸附制冷管的性能分析[J].低温与超导.2011

[3].侯建勋.新型吸附制冷管及系统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9

[4].赵惠忠,张敏,刘震炎.新型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管的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08

[5].张华,武卫东.一种新颖吸附制冷管的设计及性能实验研究[J].流体机械.2005

[6].方建良,张华,毛正荣.制冷剂充灌量对吸附式制冷管的制冷特性的影响[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4

[7].毛正荣,张华,武卫东,邬志敏.新型吸附式制冷管的制冷特性数值模拟[C].上海市制冷学会二○○叁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

标签:;  ;  ;  ;  

吸附制冷管论文-孟祥睿,李水莲,马新灵,尹书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