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环特性论文-陈夷平,阮健,李胜,邹正佳

滞环特性论文-陈夷平,阮健,李胜,邹正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滞环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齿隙,滞环特性,颤振

滞环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夷平,阮健,李胜,邹正佳[1](2010)在《2D数字阀滞环特性颤振补偿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D数字阀的滞环特性会对电液控制系统的精度和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该文先对数字阀工作原理,滞环特性产生原因及颤振补偿机理进行阐述,然后搭建实验平台,对2D数字阀滞环特性的颤振补偿进行实验研究,并比较颤振信号迭加前后的实验结果。研究表明:在没有迭加颤振时,滞环达到4.2%,加入颤振信号后,在20 MPa压力下,滞环可以减小到1.3%,在10 MPa压力下,滞环减小到1%以下,颤振幅值大时几乎减为0。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压力,颤振幅值较大时,滞环几乎能达到完全的补偿,系统压力越小、颤振的幅值越大,滞环补偿效果就越好。(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0年08期)

杨礼康,潘双夏,王维锐,冯培恩[2](2006)在《磁流变减振器滞环特性试验及建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磁流变减振器数学模型滞环特性描述通常不能兼顾简洁、精确,而限制其实际工程应用,因此,设计用于数学模型,参数辨识和验证的几组不同的连续变化的激励振幅、频率和电流强度,并应用实物磁流变减振器进行动态特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无电流输入以及激励位移、速度和电流强度变化时,磁流变减振器的弹性、阻尼、电流饱和等基本特征的动态非线性特性。依据试验分析结合非线性粘塑性模型和简单非线性Bingham模型,提出应用神经网络理论中神经元S型传递函数,实现减振器活塞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时力—速度特性模型中阻尼力的平滑过渡;同时借鉴非线性滞环双粘性模型以活塞加速度方向的变化,判断压缩屈服和拉伸屈服两个不同过程的方法,建立描述磁流变减振器滞环特性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分析所建模型中可控阻尼力部分各个参数的物理意义。通过试验数据对S型滞环特性数学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并重点分析速度—力特性曲线所形成滞环的斜率及宽度相关参数的可控特性,最后以试验数据验证S型滞环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11期)

王恩荣,陈余寿,马晓青,苏春翌,Rakheja,Subhash[3](2005)在《MR阻尼器控制与滞环特性相分离的F-v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称和不对称Sigmoid函数,描述半主动可控磁流变液(MR)阻尼器阻尼力一相对速度(F-v)数学模型。该模型准确地描述了MR阻尼器非线性饱和的直流电流控制和对称滞环F-v的工作特性,以及激励频率和幅度对阻尼力的强影响特性,具有精度高和电流控制增益与滞环算子相分离的特点。将该模型与车辆悬架动力学模型结合分析,仿真结果表明MR阻尼器对实现新一代智能车辆悬架系统设计有潜在的意义,所提出的模型对进一步推动车辆悬架减振控制器设计研究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7期)

栾承萍,许玉格[4](2003)在《陶瓷驱动器应用中的滞环特性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陶瓷驱动器作为高精度定位系统设计的关键器件 ,其滞环特性一直是影响被控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 ,因此滞环特性的建模与控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陶瓷启动器的滞环特性及其对高精度定位的不利影响 ,然后重点论述了国内外在陶瓷驱动器应用于非线性系统控制中的主要建模与控制方法(本文来源于《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03年07期)

冯少辉,钱积新[5](2002)在《一种克服调节阀滞环特性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调节阀存在滞环特性以及造成控制系统振荡的原因 ,根据前馈补偿理论 ,提出了克服调节阀滞环特性的新方法 ,消除了调节阀的滞环特性(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02年06期)

路林吉,薛德德[6](1995)在《一种可有效克服系统滞环特性影响的控制方法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可有效消除控制系统滞环特性影响的控制方法,即环外输入信号幅值调整法。在人工关节试验机力伺服控制系统中使用本方法后,控制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液压气动与密封》期刊1995年02期)

滞环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磁流变减振器数学模型滞环特性描述通常不能兼顾简洁、精确,而限制其实际工程应用,因此,设计用于数学模型,参数辨识和验证的几组不同的连续变化的激励振幅、频率和电流强度,并应用实物磁流变减振器进行动态特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无电流输入以及激励位移、速度和电流强度变化时,磁流变减振器的弹性、阻尼、电流饱和等基本特征的动态非线性特性。依据试验分析结合非线性粘塑性模型和简单非线性Bingham模型,提出应用神经网络理论中神经元S型传递函数,实现减振器活塞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时力—速度特性模型中阻尼力的平滑过渡;同时借鉴非线性滞环双粘性模型以活塞加速度方向的变化,判断压缩屈服和拉伸屈服两个不同过程的方法,建立描述磁流变减振器滞环特性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分析所建模型中可控阻尼力部分各个参数的物理意义。通过试验数据对S型滞环特性数学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并重点分析速度—力特性曲线所形成滞环的斜率及宽度相关参数的可控特性,最后以试验数据验证S型滞环模型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滞环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夷平,阮健,李胜,邹正佳.2D数字阀滞环特性颤振补偿实验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0

[2].杨礼康,潘双夏,王维锐,冯培恩.磁流变减振器滞环特性试验及建模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6

[3].王恩荣,陈余寿,马晓青,苏春翌,Rakheja,Subhash.MR阻尼器控制与滞环特性相分离的F-v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05

[4].栾承萍,许玉格.陶瓷驱动器应用中的滞环特性及研究进展[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3

[5].冯少辉,钱积新.一种克服调节阀滞环特性的新方法[J].液压与气动.2002

[6].路林吉,薛德德.一种可有效克服系统滞环特性影响的控制方法及试验研究[J].液压气动与密封.1995

标签:;  ;  ;  

滞环特性论文-陈夷平,阮健,李胜,邹正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