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黄酮糖基转移酶论文-狄少康,尹青岗,夏亚迎,庞永珍

类黄酮糖基转移酶论文-狄少康,尹青岗,夏亚迎,庞永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黄酮糖基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糖基转移酶基因,类黄酮,黄酮醇

类黄酮糖基转移酶论文文献综述

狄少康,尹青岗,夏亚迎,庞永珍[1](2019)在《大豆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UGT73C19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类黄酮是大豆中积累的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参与大豆的生长、发育和抗逆等诸多生理活动。由UDP-糖基转移酶(UGT)催化的糖基化修饰是类黄酮生物合成的关键步骤。【目的】通过系统研究大豆UGT73C19编码重组酶的体外酶活特性和体内特性,完善大豆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和积累的机制,为大豆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方法检测大豆核心种质资源叶片中类黄酮的种类和含量,通过qRT-PCR的方法检测了UGT的表达水平。以大豆Williams 82叶片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UGT73C19的编码区序列。使用MEGA5和DNAMAN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并构建进化树。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UGT73C19的重组蛋白,分析UGT73C19重组蛋白对各种类黄酮苷元的糖基转移活性,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对产物进行鉴定,确定重组蛋白的糖基化位点。利用qRT-PCR技术对UGT73C19在大豆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构建植物过量表达载体,通过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获得UGT73C19表达量高的纯合株系,检测转基因株系叶片和种子中类黄酮的种类和含量。【结果】通过HPLC分析大豆核心种质资源叶片类黄酮成分,发现不同品种中类黄酮的成分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类黄酮成分的不同,将大豆核心种质分为12种不同的类型。大豆核心种质资源叶片中总黄酮的含量与UGT73C19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克隆得到UGT73C19的编码区序列,全长1 482 bp,编码493个氨基酸,UGT73C19蛋白在C-端有一个保守的PSPG结构域。体外酶活分析表明,重组的UGT73C19蛋白对6种类黄酮苷元(山奈酚、槲皮素、杨梅素、芹黄素、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都具有糖基转移活性,其中对槲皮素的催化效率最高;糖基化位点分别位于类黄酮的5位和7位羟基上,重组UGT73C19蛋白的糖基化底物和位点具有多样性。过量表达UGT73C19的拟南芥叶片和种子中的类黄酮总量明显升高,其中叶片中总黄酮含量提高49%—70%,种子中总黄酮的含量提高34%—37%;尤其是种子中槲皮素3-O鼠李糖的含量显着增加。【结论】UGT73C19蛋白是催化合成大豆中多个类黄酮糖苷的关键糖基转移酶,过量表达UGT73C19可以提高转基因植物中黄酮醇糖苷和类黄酮的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解林峰,任传宏,张波,徐昌杰,李鲜[2](2019)在《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UDP–糖基转移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黄酮是人类膳食和观赏园艺植物中重要的多酚类物质,因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及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而倍受关注。植物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glycosyltransferase,UGT)催化类黄酮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糖苷衍生物。近年来,大量UGT基因家族被分析,类黄酮合成相关糖基转移酶也陆续被鉴别报道。本文综述了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UGT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重点对参与不同类黄酮糖基化的UGT体外重组蛋白活性及转基因功能分析等试验证据进行归纳,并介绍了相关的微生物工程,以期为植物类黄酮代谢和其调控原理及生物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蒙,刘海峰[3](2019)在《山葡萄类黄酮-5-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5GT)的克隆表达及遗传转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5GT基因在山葡萄花色苷合成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作用,以山葡萄(Vitis amurensis)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山葡萄5GT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GU237133),将该基因命名为Vam5GT并对该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功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am5GT基因在山葡萄8个不同转色时期的表达规律,将克隆获得的Vam5GT基因完整的ORF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 Bl2(DE3),并通过不同浓度的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表达产物。并构建表达载体pC5GT并转化农杆菌GV3101.用菌液浸泡花序法对拟南芥进行遗传转化。结果显示:克隆获得的Vam5GT cDNA全长1 497 bp,开放阅读框1 347 bp,编码448个氨基酸,该基因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49.84 ku,等电点为5.23,是不稳定蛋白。该基因属于UDPGT超基因家族,不包含信号肽。Vam5GT在山葡萄花后4周的果皮中表达丰度最高,其他时期表达逐渐下降;该基因原核表达产物与预期大小一致,表明原核表达成功,在含50 mg/L Kanomycin的培养基上对拟南芥T_0代种子进行筛选,先后得到2个阳性幼苗,转化率为0.05%。对移栽成活的2株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为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魏一丁[4](2019)在《七叶树中类黄酮和香豆素糖基转移酶的鉴定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黄酮、香豆素是七叶树中重要的活性成分,在植物自身防御和人类健康方面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类黄酮在植物中具有调节植物生长、保护植物免受紫外损伤、调节花色以及形成植物-微生物互作的信号转导功能等作用。香豆素对植物具有双重生理活性,低浓度时能促进植物生长,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抑制植物生长,在植物体内和人体内生物利用度高。类黄酮和香豆素这两类活性成分合成后,常经糖基转移酶进行后修饰,糖基化位点的特异性、连接顺序的差异、所连接糖基团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均会造成化合物结构的多样性,进而决定了其体内功能的多样性。同时,糖基化能增强代谢物在植物体内的稳定性,有利于其在体内积累和贮存。七叶树中存在大量的类黄酮苷、香豆素苷,对相应的糖基转移酶进行鉴定和功能分析是阐明类黄酮、香豆素体内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一步,为类黄酮、香豆素合成生物学提供理论基础,最终提升七叶树的药用价值。本文利用UPLC-MS分析了七叶树中类黄酮与香豆素的代谢谱。实验发现(含量测定实验所用样品皆为干重样品),七叶树花中富集类黄酮苷元、类黄酮苷、香豆素苷元和香豆素苷,叶中次之,种子中较少。花中,紫云英苷含量为0.352mg/g,分别是叶片和种子中的14倍和16倍;异槲皮苷为0.103mg/g,分别是叶片和种子中的2.1倍和2.7倍;山奈酚为0.011mg/g,分别是叶片和种子中的25倍和72倍;槲皮素为0.229 mg/g,分别是叶片和种子中的3.8倍和3.1倍。不同的是,叶中富集槲皮苷(达到0.590mg/g),花和种子则很少(分别为0.019 mg/g、0.008 mg/g)。另一类香豆素成分——秦皮苷、秦皮素、秦皮乙素和秦皮甲素在七叶树各个组织中含量均很低。在花、叶、种子中,秦皮苷含量分别为10.74μg/g、8.98μg/g、1.37μg/g;秦皮素依次为0.56μg/g、0.04μg/g、0.32μg/g;秦皮乙素依次为0.46μg/g、0.07μg/g、0.18μg/g。而秦皮甲素在叶中含量最高为0.60μg/g,花中含量为0.20μg/g,种子中为0.07μg/g。结合七叶树转录组数据、保守结构域分析、蛋白酶活实验和实时定量PCR分析,最终鉴定了5个类黄酮、香豆素相关的糖基转移酶。体外酶活实验发现,25个UFGTs中,UGT84A56和UGT73C29能催化黄酮醇、黄酮的糖基化,UGT92G7、UGT71A47和UGT84A57能催化秦皮乙素和秦皮素的糖基化。这5个有活性的UGTs的催化底物特性各不相同。UGT84A56既能催化黄酮醇,又能催化黄酮类化合物的糖基化;UGT73C29能催化部分黄酮醇化合物的糖基化。UGT92G7对秦皮素和秦皮乙素均有活性,UGT71A47仅对秦皮素有活性,UGT84A57对秦皮乙素有活性,而对秦皮素活性较弱。qRT-PCR实验发现,UGT84A56特异地在花器官中表达,UGT73C29特异地在花、种子中表达;UGT92G7、UGT71A47和UGT84A57均在花器官中高表达,其中UGT92G7、UGT71A47在花、叶片中高表达,UGT84A57在花中特异性表达。UGT84A56在花中相对表达量为叶中的9.14倍,为种子的14.17倍;UGT73C29在花中相对表达量为在叶中的1.30倍,为种子的3.37倍。在花中,UGT84A56和UGT73C29的转录水平与黄酮醇糖苷富集一致,暗示它们在花中参与了黄酮醇苷的合成。UGT92G7、UGT71A47和UGT84A57叁个糖基转移酶基因在七叶树叁个器官中表达情况与该器官中秦皮苷、秦皮甲素的累积情况一致。说明UGT92G7、UGT71A47对七叶树花和叶片中香豆素糖苷的富集起到了关键作用,UGT84A57与七叶树花中香豆素糖苷的积累相关。本研究鉴定并分析了七叶树中类黄酮与香豆素UGTs,助力这两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工作,为类黄酮和香豆素合成生物学提供理论基础,丰富植物内类黄酮、香豆素的合成和代谢途径。(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11)

韩小韦[5](2019)在《苦荞类黄酮糖基转移酶的重组表达与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类化合物是具有2-苯基色原酮结构的一类植物次生代谢物,它常以糖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参与着诸多生命活动。尿苷二磷酸依赖性糖基转移酶(UDP-glycosyltransferase,UGT)介导着黄酮类化合物的糖基化修饰过程,它能够将多种糖基(如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等)从UDP-糖基供体转移到类黄酮糖苷配基上,改变黄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可溶性及生物活性,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次生代谢物累积及胁迫响应等过程。本研究拟克隆苦荞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DP-glycose:flavonoid glycosyltransferase,UFGT)FtUFGT1,FtUFGT5,FtUFGT6,FtUFGT7基因,构建各FtUFGT的重组表达和纯化体系,并分析FtUFGT的酶学性质,以期为其体外催化黄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奠定基础;此外,研究拟通过重组表达苦荞UDP-鼠李糖合酶(UDP-rhamnose synthase,RHM)解决糖基转移酶活性测定底物UDP-鼠李糖缺乏的问题;基于pCAMBIA3301-eGFP植物表达载体,实现苦荞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在SR-1烟草(Nicotiana tabacum cv.Petit Havana SR-1)中的过表达,以期为深入研究FtUFGT对苦荞次生产物积累的调控及催化底物奠定材料基础。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从本地苦荞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出4个苦荞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FtUFGT1,FtUFGT5,FtUFGT6,FtUFGT7。多序列比对显示,所选FtUFGT与来自其他物种的UFGT一致性较高,预测FtUFGT1与为类黄酮O-糖基转移酶,FtUFGT6为UDP-鼠李糖:类黄酮3-O-葡萄糖苷(1→6)鼠李糖基转移酶,FtUFGT7为类黄酮C-糖基转移酶。通过qRT-PCR分析了4个FtUFGT基因在苦荞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四种FtUFGT基因在苦荞各组织的表达模式差异明显,FtUFGT1,FtUFGT7在花中有最高表达量;FtUFGT5和FtUFGT6在种子中表达水平最高。4个基因在茎中表达水平均最低,预示四种酶在次生代谢途径中行使着不同的功能。(2)通过RT-PCR克隆目的基因,经无缝克隆构建了pGEX-6p-1-FtUFGT1,pGEX-6 p-1-FtUFGT5,pGEX-6 p-1-FtUFGT6,pGEX-6 p-1-FtUFGT7表达载体,实现了4种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的可溶性表达,并通过GST亲和层析纯化得到高纯度目的蛋白。以槲皮素为底物,采用薄层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分析了重组FtUFGT1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FtUFGT1具有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活性,能够以UDP-葡萄糖(UDPG)和槲皮素为底物合成异槲皮素。FtUFGT1在30℃,pH7.0条件下可发挥最高活性,实现槲皮素向异槲皮素的高效转化,比活力为9.174U/mg。含有1μmol/L FtUFGT1的反应体系中,槲皮素和UDPG的浓度分别在1.526×10~3~2.287×10~3μmol/L和5.084×10~4~16.980×10~4μmol/L范围内时,酶活性与底物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FtUFGT1的叁突变体F21Y_F23Y_F127Y丧失了对槲皮素的糖基化活性。(3)构建苦荞UDP-鼠李糖合酶FtRHM的原核表达载体pMAL-c4x-FtRHM,实现了其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通过Amylose-Sepharose亲和柱纯化获得了目标蛋白。以UDPG为底物未检测到FtRHM的UDP-鼠李糖合成活性。(4)构建了四种FtUFGT的pCAMBIA3301-eGFP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侵染SR-1型烟草。通过Basta抗性筛选和PCR检测共获得77株过表达FtUFGT1烟草,36株过表达FtUFGT6烟草及2株过表达FtUFGT7烟草。分光光度法测定过表达FtUFGT1的T0代烟草中总黄酮含量显示,各株系总黄酮含量差异无明显规律。(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谭嫣[6](2019)在《金柑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的筛选与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柑(Kumquat)原产于我国,是芸香科(Rutaceae)金柑属(Fortunella)植物,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类黄酮是金柑果实中最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某些类黄酮成分具有清除人体内产生的自由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及抗癌等营养保健功效。类黄酮在植物中主要以糖基化的形式存在,糖基化修饰提升了类黄酮的稳定性和水溶性,增加了其在植物体内的积累。糖基化修饰主要由UDP-糖基转移酶(UDP-glycosyltransferase,UGT)催化完成的。植物中UGT基因通常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且数量众多。如何从这些家族成员中准确筛选出参与类黄酮糖基化修饰的UGT,是功能研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本研究以浏阳金柑(Fortunella crassifolia Swingle)果实为实验材料,首先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金柑果实各发育时期类黄酮进行了种类鉴定与相对定量分析,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了高表达的UGT基因,并结合相应生物信息学方法及代谢组实验确定了与金柑类黄酮合成相关的UGT候选基因,并完成了部分基因的克隆与测序工作。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功能鉴定等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实验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PLC G2-S QTOF)对浏阳金柑果实类黄酮种类进行了检测,鉴定出了11种类黄酮,包括2种C-葡糖苷类黄酮、5种C-新橙皮糖苷类黄酮及4种O-新橙皮糖苷类黄酮,分别为维采宁-2(Apigenin-6,8-di-C-glucoside)、3',5'-双碳-β-D-吡喃葡萄糖基根皮素(3',5'-di-C-β-glucopyranosylphloretin)、木犀草素-8-C-新橙皮糖苷(Luteolin-8-CNeohesperidoside)、木犀草素-6-C-新橙皮糖苷(Luteolin-6-C-neohesperidoside)、芹菜素-8-C-新橙皮糖苷(Apigenin-8-C-neohesperidoside)、刺槐黄素-8-C-新橙皮糖苷(Acacetin-8-C-neohesperidosid)、刺槐黄素-6-C-新橙皮糖苷(Acacetin-6-C-neohesperidoside)、野漆树苷(Apigenin7-O-neohesperidoside)、柚皮苷(Naringenin-7-O-neohesperidoside)、金柑苷(Acacetin7-O-neohesperidoside)、枸橘苷(Isosakuranetin7-O-neohesperidoside)。2.通过液相色谱峰面积,对浏阳金柑果实中含量较高的5种类黄酮(3',5'-双碳-β-D-吡喃葡萄糖基根皮素、芹菜素-8-C-新橙皮糖苷、刺槐黄素-8-C-新橙皮糖苷、刺槐黄素-6-C-新橙皮糖苷、金柑苷)做了相对定量分析,探讨了其含量在浏阳金柑果实各发育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芹菜素-8-C-新橙皮糖苷的含量在果皮中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果肉中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他类黄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前期下降较快;3',5'-双碳-β-D-吡喃葡萄糖基根皮素在浏阳金柑果实整个发育过程中的含量最高;另外,结果显示浏阳金柑果皮中类黄酮的含量普遍高于果肉。3.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个不同发育时期10个浏阳金柑果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克莱门氏小柑橘(Citrus clementine)的基因组为参考对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获得高表达基因11350个。利用克莱门氏小柑橘蛋白数据库对上述基因进行注释及基序(Motif)检测,最终界定49个高表达的FcUGT基因。4.基于转录组FPKM值分析基因表达模式,结果发现不同基因表达模式差异显着。在果皮中,以花后99天为分界点,将这49个FcUGT基因分为两种表达模式。第一种模式包含了24个FcUGT基因,我们发现这些基因在“花后99天”,这个分界点之前有更高的表达量;第二种模式包含了25个FcUGT基因,这些基因在“花后99天”,这个分界点之后有更高的表达量。相较于果皮,49个基因中的大部分基因在果肉中呈现一个低表达模式。5.以49个FcUGT基因和39个功能已知UGT基因的编码蛋白序列构建进化树,并结合浏阳金柑果实中类黄酮糖元的种类及结构,对FcUGT基因功能进行预测。发现其中25个高表达的UGT可能参与了类黄酮糖基化修饰,并完成了8个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的克隆与测序工作。(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0)

李红艳,刘景玲,金伟波,梁宗锁[7](2019)在《丹参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基因Sm UF3GT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及时空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家族(UFGT)是植物细胞中催化不稳定花青素转化成稳定花青素苷的关键酶。该研究基于同源克隆和转录组数据库从丹参花瓣中克隆得到了UFGT家族基因之一,命名为SmUF3GT。该基因包含一个1 35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50个氨基酸,并进行了生物学信息分析。初步定位于细胞质膜,细胞核,以及细胞基质中的过氧化物酶体、高尔基体上。qRT-PCR分析表明,SmUF3GT在丹参和白花丹参中除了根的其他组织器官均有不同丰度的表达;在花发育进程中,在丹参花瓣中的表达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在白花丹参花瓣中呈现先急剧下降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SmUF3GT基因在丹参类黄酮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积累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谭嫣,马小迪,王久照,刘小刚,曾明[8](2019)在《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金柑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体内类黄酮通常以糖基化的形式存在,其糖基化由UDP–糖基转移酶(UDPglycosyltransferase,UGT)催化完成。以‘浏阳金柑’果实为研究对象,利用UPLCG2-SQTOF技术对其类黄酮种类进行鉴定,共检测出11种类黄酮,包括C–葡萄糖苷类黄酮、C–新橙皮糖苷类黄酮和O–新橙皮糖苷类黄酮。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出49个金柑果实发育过程中高表达的UGT基因。进化分析显示,13个高表达的FcUGT可能参与了类黄酮的糖基化修饰过程。其中,1个FcUGT编码C–葡萄糖基转移酶,参与了C–葡萄糖苷类黄酮的修饰过程;9个FcUGT编码7–O–葡萄糖基转移酶,可能参与了O–新橙皮糖苷类黄酮的修饰过程;3个FcUGT编码1,2–鼠李糖基转移酶,可能参与了O–或C–新橙皮糖苷类黄酮的修饰过程。(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RAHEEL,SHAHZAD[9](2018)在《水稻类黄酮特异的糖基转移酶(OsUGT707A2)和西红柿转录因子(SlDof17)的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分为两部分,所有的研究围绕两大重要经济作物完成,分别是水稻和番茄。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利用基于代谢物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鉴定了水稻中负责类黄酮糖基化的糖基转移酶基因,并进一步研究了它们体外和体内的功能。在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重点关注番茄中一个干旱响应的转录因子Sl Dof17。芯片分析结果表明,这个转录因子的表达明显受到干旱诱导。我们构建了Sl Dof17的超表达转基因材料,来研究这个转录因子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第一部分植物能够产生许多次生代谢产物,例如萜类,生物碱和苯丙烷,包括类黄酮。其中,类黄酮是一类植物适应环境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量次生代谢产物。另外,目前已知超过10,000种,广泛分布在大多数植物中。类黄酮的合成在植物中特异存在,在早期陆生植物进化过程中就产生了,参与植物保护和信号调节的过程。在植物中,类黄酮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多样性,而糖基化在它们的多样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水稻代谢组尤其是次生代谢物的研究对于理解植物代谢途径,提高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次生代谢物尤其是类黄酮的研究,对于阐明植物生长发育机理、胁迫反应和营养品质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同时,水稻作为一种单子叶禾本科模式植物,解析其类黄酮变异机理,将大大促进其他重要作物研究进程。在本研究中,利用广泛靶向液质联用技术,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我们发现了一个与水稻中黄酮5-O-葡萄糖苷显着关联的位点。在这个位点内,基于单基因分析,我们认为4个注释为糖基转移酶的基因可能是这个位点里面的候选基因。我们对这些候选基因和结合已经报道的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进行了进化树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候选基因单独聚集在一起,暗示这些基因在水稻中具有某些新的功能:能够利用不同的类黄酮底物。体外生化实验表明Os UGT707A2蛋白可以同时利用黄酮醇和黄酮,但是酶动力学显示它对芹菜素(黄酮)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其他类黄酮。Os UGT707A2也能催化麦黄酮产生麦黄酮5-O-葡萄糖苷。这些体外实验与定位信息是一致的,表明这个基因就是水稻中主要负责黄酮5号位羟基糖基化的糖基转移酶基因,因此命名为黄酮5-O-葡萄糖苷转移酶(F5Glc T)。为了进一步确定Os UGT707A2的体内功能,我们获得了它的超表达阳性植株。尽管体外结果显示Os UGT707A2能够同时利用黄酮和黄酮醇,但是在阳性超表达材料中,我们发现,仅仅糖基化的黄酮明显积累了。另外,我们利用Rice Var Map数据库搜索Os UGT707A2的自然变异位点。结果表明,位于Os UGT707A2上游400bp的一个SNP和该基因编码区773bp处的碱基C缺失突变是决定水稻中黄酮5-O-葡萄糖苷自然变异的关键变异。为了探究这个位点里面这些糖基转移酶的进化历程,我们利用这些基因进行了BLAST搜索。与类黄酮3-O-糖苷转移酶和类黄酮7-O-糖苷转移酶不同的是,黄酮5-O-葡萄糖苷转移酶在鸭跖草科植物中特异存在。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棕榈中发现叁个连续重复的糖基转移酶,这和其他植物中基因的排布规律差别很大,表明这个位点的分化出现在棕榈科和禾本科分化之后。进一步的基因组共线性分析和蛋白酶活力实验也印证了这个结论。综上所述,整个研究不仅阐明了水稻黄酮的生化途径和遗传调控,也为利用这些优良SNP创建胁迫耐受的植物提供了可能。第二部分转录因子是一类包含特定保守结构并能够结合到其他基因启动子上从而影响其他基因转录的蛋白。Dof(指型DNA结合结构域)是一类含有Dof的蛋白家族,已被报道参与到植物生长发育的方方面面。本研究克隆了番茄中的一个Dof蛋白,命名为Sl Dof17,并构建了该基因的超表达番茄植株。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Sl Dof17和多个其他物种中的周期性Dof蛋白聚在一个分支里面,暗示Sl Dof17参与节律调控过程。另外,Sl Dof17的启动子发现多个胁迫响应元件和节律调控元件,也进一步暗示Sl Dof17的功能。基因表达量检测发现Sl Dof17的表达量在光照/黑暗交替和持续白光处理实验中都具有明显的节律,这些结果表明Sl Dof17的节律性不受光的调控。在昼夜平分条件(光照12小时,黑暗12小时)处理下,与野生型番茄相比,Sl Dof17的超表达植株还具有花期提前的表型,这可能是由于开花促进因子SFT的表达量上升和开花抑制因子SP的表达量下降造成的。除此之外,在昼夜平分条件下,超表达植株中叶绿素含量明显积累,这可能是由于该条件下大多数叶绿素合成相关的基因明显上调导致的。意外的是,长日照条件下,超表达植株中叶绿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在是没有变化,这也可能解释了植株在昼夜平分交替和长日照处理下叶绿素积累有所不同的分子机制。前期的芯片数据显示Sl Dof17基因的表达受到干旱的强烈诱导,而干旱和盐胁迫是包括番茄在内的重要经济作物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两种威胁,因此我们构建了Sl Dof17的超表达植株,用来进一步研究这个基因在干旱和盐胁迫响应过程中的功能。初步结果表明,Sl Dof17的表达受到一系列胁迫以及植物激素处理的响应,暗示这个基因能够广泛参与到植物响应胁迫的信号转导过程中。有意思的是,在含有甘露醇或氯化钠的MS培养基上,相比于野生型番茄,超表达植株的萌发率更高,植株幼苗的生长情况更好。另外,当把土壤生长的番茄进行干旱处理或者盐胁迫处理时,Sl Dof17超表达也比野生型植株展现出更强的抗性。干旱处理14天以后,野生型植株表现为严重缺水,而超表达植株仅仅在基部发现几片黄叶。在盐处理中也是类似的情况。在上述处理中,我们发现Sl Dof17可能通过改变ABA的合成/信号转导途径来发挥功能。在Sl Dof17超表达植株进行干旱以及胁迫处理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生化以及生理变化。干旱或者盐胁迫处理下,6个抗旱相关的基因在超表达植株中中是上调的。与此同时,超表达植株比野生型植株中的MDA含量更低,由此说明超表达植株在。干旱或者盐胁迫处理下所细胞膜损伤更轻。干旱处理下,Sl Dof17的超表达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以及生物重都变化不大。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Sl Dof17能够通过上调多胺的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力来增强自身面对氧化胁迫的能力。综上所述,上述结果证明Sl Dof17确实参与节律调控,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苏赛恩[10](2018)在《水稻类黄酮代谢相关糖基转移酶关键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修饰化反应,能够产生大量结构多样性的代谢物,这些反应通常能够改变这些代谢物前体的生物学功能。糖基转移酶介导的糖基化反应是引起次生代谢物多样性的主要反应之一。类黄酮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黄酮醇(类黄酮的一个分支)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已经被广泛研究,其代谢途径的调控也比较清楚,但是作为类黄酮的另外一个分支,黄酮以及由糖基转移酶合成的糖基化的产物却鲜有报道。这些代谢物在模式作物如水稻中的自然变异仍待解析。在本研究中,我们解析了水稻中黄酮的自然变异及其遗传和生化基础。通过液质联用技术,结合广泛靶向的检测方法,我们测定了7个囊括原始被子植物、单子叶、双子叶等不同植物叶片中包括黄酮、黄酮醇和黄烷酮在内的类黄酮代谢谱。检测结果表明糖基化黄酮的积累具有物种特异性,在单子叶植物例如水稻中含量很高,这一特点正好为后续解析水稻中黄酮的自然变异提供便利。另外,基于代谢物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鉴定了叁个水稻中控制黄酮糖基化的主要位点,这些位点分布在第1和5号染色体上。在这些位点内部的糖基转移酶被认为是控制水稻类黄酮自然变异的候选基因。进化树结果表明,大部分候选的糖基转移酶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体外的酶活力检测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OsUGT706D2,OsUGT706B1,OsUGT706C3,OsUGT706C1和OsUGT705A1具有糖基化黄酮醇的活力,而OsUGT706D1,OsUGT706E1,OsUGT705A2和OsUGT706C4具有糖基化黄酮的活力。对OsUGT706D1基因的超表达植株进行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该超表达植株中黄酮糖基化产物明显积累,因此OsUGT706D1被鉴定为水稻中的黄酮7-O-葡萄糖苷转移酶。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说明位于OsUGT706D1基因编码区的SNPs是决定水稻中黄酮7-O-糖苷的功能性位点。同时,OsUGT706D1蛋白的叁维结构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尽管该蛋白中的第83位氨基酸残基靠近底物结合区域,但是该氨基酸由脯氨酸变为亮氨酸时并不会引起蛋白叁维结构的变化。相反地,几个远离底物结合口袋的氨基酸对蛋白的酶活力大小具有关键作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化分析的结果表明黄酮7-O-糖苷转移酶在被子植物中是保守的。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正向遗传学手段结合基因-代谢物分析方法不仅是解析黄酮代谢途径调控的遗传和生化基础的强有力工具,也是鉴定基因功能和结合多组学数据提高作物育种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类黄酮糖基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类黄酮是人类膳食和观赏园艺植物中重要的多酚类物质,因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及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而倍受关注。植物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glycosyltransferase,UGT)催化类黄酮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糖苷衍生物。近年来,大量UGT基因家族被分析,类黄酮合成相关糖基转移酶也陆续被鉴别报道。本文综述了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UGT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重点对参与不同类黄酮糖基化的UGT体外重组蛋白活性及转基因功能分析等试验证据进行归纳,并介绍了相关的微生物工程,以期为植物类黄酮代谢和其调控原理及生物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黄酮糖基转移酶论文参考文献

[1].狄少康,尹青岗,夏亚迎,庞永珍.大豆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UGT73C19的功能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解林峰,任传宏,张波,徐昌杰,李鲜.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UDP–糖基转移酶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19

[3].陈蒙,刘海峰.山葡萄类黄酮-5-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5GT)的克隆表达及遗传转化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4].魏一丁.七叶树中类黄酮和香豆素糖基转移酶的鉴定与功能分析[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

[5].韩小韦.苦荞类黄酮糖基转移酶的重组表达与酶学性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谭嫣.金柑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的筛选与克隆[D].西南大学.2019

[7].李红艳,刘景玲,金伟波,梁宗锁.丹参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基因SmUF3GT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及时空表达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9

[8].谭嫣,马小迪,王久照,刘小刚,曾明.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金柑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初步分析[J].园艺学报.2019

[9].RAHEEL,SHAHZAD.水稻类黄酮特异的糖基转移酶(OsUGT707A2)和西红柿转录因子(SlDof17)的功能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8

[10].苏赛恩.水稻类黄酮代谢相关糖基转移酶关键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标签:;  ;  ;  ;  

类黄酮糖基转移酶论文-狄少康,尹青岗,夏亚迎,庞永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