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抑菌成分分离鉴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茵陈内生细菌,分离鉴定,抑菌活性,高效液相色谱
抑菌成分分离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鲍永毅,陈晓,牛明福,李梦圆,付应建[1](2019)在《茵陈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与抑菌活性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中药茵陈中分离内生细菌,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分析活性成分。研究采用7种不同的培养基分离菌株,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发酵产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并利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抑菌活性较高的菌株发酵液活性成分。结果表明从茵陈新鲜组织中共分离到52株内生细菌,分属于9个种,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群。筛选得到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17株,其中NA-3、BPA-24和KMB-32 3株菌活性较强,NA-3和KMB-32的发酵液中齐墩果酸含量较高。本研究通过分离纯化茵陈内生细菌,明确了茵陈内生细菌的菌群类别,获得了产齐墩果酸的两个菌株,为微生物发酵生产活性物质提供了素材。(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1期)
薛利娟,姬志勤,魏少鹏[2](2019)在《扁茎黄芪植株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综合开发利用药用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对其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和LH-20凝胶层析技术从扁茎黄芪植株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各化合物对8种细菌的抑菌活性。根据波谱分析结果,7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β-谷甾醇(1)、β-sitostenone (2)、lawsaritol A (3)、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二烯(4)、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5)、D-1-O-甲基肌醇(6)和沙苑子苷(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扁茎黄芪植株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5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pv.actinidiae和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烟草青枯病菌和白菜软腐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37.5、18.8和75.0μg/mL。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5)的农用抑菌活性为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弘弛,刘瑞,李慧,安志鹏,段宝荣[3](2017)在《拮抗皮革霉变的黄芪内生真菌AR07抑菌成分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源自黄芪内生真菌AR07中拮抗皮革霉变真菌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利用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抑菌生物活性跟踪法,对内生真菌AR07发酵代谢物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波谱分析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果显示:AR07的发酵代谢物中分离到7个拮抗皮革霉变的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醇(ergosterol)(1)、过氧化麦角甾醇(ergosterol peroxide)(2)、尿囊素(allantoin)(3)、fumiquinazoline A(4)、fumiquinazoline C(5)、monomethylsulochrin(6)和杀锥曲菌素(trypacidin)(7)。其中(1)和(2)为甾体类物质,(3)、(4)和(5)为生物碱类物质,(6)和(7)为醌类化合物,说明黄芪内生真菌AR07对皮革的防霉作用是多种天然产物协作的体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17年05期)
任美美[4](2017)在《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丹参抑菌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奶牛子宫内膜炎是临床上奶牛的常见多发疾病,主要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应用抗生素及化学合成类药物治疗有效,但日益严峻的病原耐药性、药物残留及环境灾害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药多数来自天然,化学成分多样,临床疗效历经验证,业已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资源。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抗菌抗炎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本试验进行了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丹参抑菌活性部位的筛选、丹参抑菌活性部位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单体化合物的抑菌作用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采用平板培养法从患有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分泌物中分离纯化病原菌,从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患病奶牛子宫分泌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临床分离菌4种,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枯草芽胞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11:K58(B4)。(2)丹参抑菌活性部位的筛选采用试管预试法对丹参化学成分进行预试验,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等溶剂制备丹参部位提取物,通过琼脂扩散法及微量肉汤法检测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丹参中含有黄酮及其苷类、酚类、生物碱、氨基酸类、甾体、萜类和内酯类化合物;丹参石油醚及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和枯草芽胞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正丁醇及水部位提取物抑菌作用不明显。说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是丹参的主要抑菌活性部位。(3)丹参抑菌活性部位成分的分离鉴定丹参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依次用不同比例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进行分离,并进行二次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纯化,共得到6种单体化合物,经理化性质、13C-NMR和1H-NMR谱图测定分析进行鉴定结构为: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β-谷甾醇-D-葡萄糖苷、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和β-谷甾醇。其中石油醚部位提取物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中丹参酮Ⅰ和二氢丹参酮Ⅰ的含量较高。(4)丹参单体化合物的抑菌作用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二氢丹参酮Ⅰ等成分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Ⅰ对奶牛子宫内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临床分离株具有极强抑菌作用;对无乳链球菌标准株ATCC12386、大肠埃希氏菌标准株ATCC25922、大肠埃希氏菌临床分离株O111:K58(B4)及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华清[5](2017)在《唐古特大黄醇提部位化学成分分离鉴定与抑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为蓼科大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温带及亚热带的高寒山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西北和西南部地区。大黄味苦性寒,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淤通经、利湿退黄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还具有抗菌、抗炎、保肝利胆、抗肿瘤、抗氧化等广泛的功效。本实验通过6种不同溶剂提取的唐古特大黄提取物对10种胆囊炎致病菌的抑菌试验,发现乙醇提取物体外抑菌实验的抑菌作用最好。通过柱层析、薄层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方法,从唐古特大黄醇提部分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单体,并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筛选出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化合物。本实验通过柱层析、薄层色谱等分离技术对唐古特大黄的醇提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9种单体化合物,分别为1:Catechin(儿茶素)、2:Emodin(大黄素)、3:Chrysophanol(大黄酚)、4:Aloeemodin(芦荟大黄素)、5:Physcion(大黄素甲醚)、6:4-(4'-Hydroxyphenyl)-2-butanone-4'-O-(2-O-galloyl-6-O-cinnamoyl)glucoside(4-(4'-羟基苯基)-2-丁酮4'-O-(2-O-没食子酰基-6-O-肉桂酰基)葡糖苷)、7:4-(4'-Hydroxyphenyl)-2-butanone 4'-O-(6-O-cinnamoyl)glucoside(4-(4'-羟基苯基)-2-丁酮4'-O-(6-O-肉桂酰基)葡萄糖苷)、8:Chrysophanol-1-O-glucoside(大黄酚-1-O-葡萄糖苷)、9:Chrysophanol-8-O-glucoside(大黄酚-8-O-葡萄糖苷)。本实验通过对分离得到的8种唐古特大黄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抑菌实验,选取10种常见的胆囊炎致病菌,结果发现:化合物2和4对以上10种菌抑菌作用极显着(P<0.01)。化合物1对除产气肠杆菌之外的9种胆囊炎致病菌具有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显着(P<0.05),对其余8种致病菌抑菌作用极显着(P<0.01)。化合物3对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具有显着抑菌作用(P<0.05),对变形杆菌、屎肠球菌、产酸克雷伯氏菌抑菌作用极显着(P<0.01)。化合物5对变形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屎肠球菌、产酸克雷伯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抑菌作用极显着(P<0.0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抑菌作用不明显。化合物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显着(P<0.05),对变形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屎肠球菌抑菌作用显着(P<0.01)。化合物8对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和屎肠球菌抑菌作用极显着(P<0.01)。化合物9对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屎肠球菌、产酸克雷伯氏菌抑菌作用极显着(P<0.01)对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抑菌作用显着(P<0.05)。在8种化合物中,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产酸克雷伯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抑菌作用最好。芦荟大黄素对粪链球菌、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和屎肠球菌抑菌作用最好。大黄素甲醚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最好。化合物6(4-(4'-羟基苯基)-2-丁酮4'-O-(2-O-没食子酰基-6-O-肉桂酰基)葡糖苷)对变形球菌抑菌作用最好。(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王涛[6](2016)在《椭圆叶花锚氯仿部位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 D.Don)是龙胆科(Gentianaceae)花锚属植物,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甘肃、新疆、陕西、山西,在藏药中是一味治疗肝炎的药物,而中医少用。本文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椭圆叶花锚氯仿部位,利用1H-NMR技术,与文献对比鉴定获得12个化合物。并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筛选出椭圆叶花锚氯仿部位有效抑菌活性成分。采用柱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以及重结晶等方法从椭圆叶花锚氯仿部位分离得到12个组分,通过核磁共振技术鉴定,分别为:1-羟基-2,3,4,5-四甲氧基酮(Ⅰ),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酮(Ⅱ),1-羟基-2,3,5,7-四甲氧基酮(Ⅲ),1-羟基-2,3,5-叁甲氧基酮(Ⅳ),1,5-二羟基-2,3,4-叁甲氧基酮(Ⅴ),8-甲氧基-2-甲基色原酮(Ⅵ),齐墩果酸(Ⅶ),壬二酸(Ⅷ),1-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8-羟基-3,7-二甲氧基酮苷(Ⅸ),7-O-[β-D-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1,8-羟基-3-甲氧基酮(Ⅹ),木犀草素(Ⅺ),芹菜素(Ⅻ)。其中化合物Ⅱ从椭圆叶花锚内首次分离得到。通过抑菌实验得出:化合物Ⅰ、化合物Ⅱ、化合物Ⅲ、化合物Ⅳ、化合物Ⅴ、化合物Ⅶ和化合物Ⅺ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化合物Ⅵ、化合物Ⅷ、化合物Ⅸ、化合物Ⅹ和化合物Ⅻ抑菌活性不明显。化合物Ⅳ1-羟基-2,3,5-叁甲氧基酮比化合物Ⅶ齐墩果酸质量比为一比二是最佳抑菌活性的配比,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0.00μg/mL,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50.00μg/mL,对绿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0μg/mL,对粪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6.67μg/mL。(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宋越[7](2015)在《致病性E.coli分离鉴定及其蒙药印菌成分筛选和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发许多如畜产品内药物残留、耐药性等现象。蒙药是一种纯天然的药物,在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蒙药巴布-7抑菌作用强,疗效显着。为了筛选出该复方诸多成分中,有效抑菌成分以及最佳体内外抑菌组方,并揭示其作用机理,为此进行了本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在调查呼和浩特市周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学分布时,从呼和浩特市周边某牛场采集了117份粪样,进行分离培养后得到97株疑似大肠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与生化鉴定,确定其中65株为大肠杆菌。进行“O”血清型鉴定,分离出0145、O152、0167叁种血清型,分别占65株大肠杆菌的1.96%、1.96%、7.84%。将这65株大肠杆菌进行PCR鉴定后发现又多了新的血清型026和083,这两种血清型在血清型试验中没有检测到,该结果说明了PCR方法的敏感性。将这65株大肠杆菌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其中有51株为强致病性大肠杆菌,占采样量的40%。说明强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布较广。2.采用牛津杯法,初步筛选出蒙药巴布-7的6种抑菌有效成分中的5种对致犊牛腹泻病大肠杆菌均有抑菌作用,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与分级抑菌浓度(FIC)指数,确定5种药物互相都无拮抗作用,适宜配伍。5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的MIC分别是茜草素为5mg/mL,大黄酸为20mg/mL,大黄素为20mg/mL,槲皮素为7.5mg/mL,没食子酸为7.5mg/mL3.首先得出对大肠杆菌具有最佳抑菌作用的药物,针对大肠杆菌5种药物均用药。之后确定各药物之间的剂量配比关系。得出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最好的药物组合为A2B1C3D2E2.4.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抑菌组方的MIC,得出蒙药抑菌组方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675mg/mL,通过测定小鼠体内保护率得出该抑菌组方保护率为50%,说明蒙药抑菌成分组方体内抑菌保护率与阳性对照组环丙沙星66.7%接近。5.为了给优化后的抑菌组方的抑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通过邻硝基苯β-D-半乳吡喃糖苷(ONPG)法测定其对E. coli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并测定其对E. coli电导率、细胞壁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抑菌组方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经过抑菌组方作用后,细胞膜的通透性、溶液的电导率与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均增加。证明药物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其渗透性增加,从而发挥其抑菌作用。6.为了测定蒙药抑菌成分复方的抗菌谱,通过体外抑菌直径的测定与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得出该抑菌组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均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黄伟平,姬志勤,魏少鹏,吴文君[8](2014)在《A2菌株发酵液中抑菌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分离手段鉴定A2菌株发酵液中抗菌成分。[方法]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CM-Sephadex-C25凝胶层析、离子对液相色谱制备等分离手段对A2菌株发酵液进行分离,通过核磁、质谱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H2、H3、H4),采用抑制孢子萌发速率法和抑制菌丝生长法对3个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实验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对真菌和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通过核磁、质谱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化合物H2、H4经结构鉴定分别为链丝菌素D和链丝菌素F。(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4年12期)
杨震发[9](2014)在《黄花棘豆抑菌成分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期的预实验中证明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乙醇粗提取物对常见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本文采用活性追踪法,对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明确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中的抑菌活性物质,为有毒植物黄花棘豆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和MCI凝胶层析等现代分离方法,在生物活性追踪法的指导下对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中具有化感作用和抑菌活性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并采用现代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最后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叁个甾体类化合物:3β-Hydroxy-5a,8a-epidioxyergosta-6,22-diene(1)、β-谷甾醇(2)、豆甾-5-烯-3β-醇-7-酮(6);叁个长链类化合物:5-heneicosyl,3-Methoxyphenol(3)、Icosyl p-Coumarate(4)、生育酚(5);叁个紫檀烷类化合物:3-羟基-4,9-二甲氧基紫檀烷(7)、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8)、3-羟基-8,9-二甲氧基紫檀烷(11);两个叁萜类化合物:3β-羟基-羽扇豆烷(9)、3β-羟基-12-烯-齐墩果烷(10)。其中化合物(3)、(4)、(5)、(8)和化合物(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以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马铃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c solai)和小麦根腐菌(Drechslera SoFokiniana)为供试菌,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3-羟基-4,9-二甲氧基紫檀烷、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和3-羟基-8,9-二甲氧基紫檀烷对供试病原菌表现较好的抑制活性;3-羟基-4,9-二甲氧基紫檀烷对番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EC50值为10.42μg/mL;3-羟基-8,9-二甲氧基紫檀烷对黄瓜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ium)的EC50值为27.09μg/mL;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对黄瓜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ium)的EC50值为31.13μg/mL。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乙醇提取物对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紫檀烷类化合物是主要的抑菌成分,具备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林陈强,严军,王衍霖,陈济琛,林新坚[10](2014)在《虎奶菇发酵液抑菌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虎奶菇发酵液中的抑菌成分,本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指示菌,研究了温度、pH、紫外线、蛋白酶K对虎奶菇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并采用硅胶柱层析及反相中压液相层析追踪分离抑菌活性物质,通过核磁共振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显示,发酵液抑菌成分对蛋白酶较为稳定,对紫外照射敏感,可在90℃以下、pH1~9的范围内较好的保持其抑菌活性;活性追踪分离得到1个抑菌物质PtrA,经鉴定为2-呋喃甲酸(2-furoic acid)。(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4年04期)
抑菌成分分离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综合开发利用药用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对其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和LH-20凝胶层析技术从扁茎黄芪植株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各化合物对8种细菌的抑菌活性。根据波谱分析结果,7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β-谷甾醇(1)、β-sitostenone (2)、lawsaritol A (3)、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二烯(4)、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5)、D-1-O-甲基肌醇(6)和沙苑子苷(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扁茎黄芪植株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5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pv.actinidiae和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烟草青枯病菌和白菜软腐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37.5、18.8和75.0μg/mL。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5)的农用抑菌活性为首次报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抑菌成分分离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1].鲍永毅,陈晓,牛明福,李梦圆,付应建.茵陈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与抑菌活性成分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2].薛利娟,姬志勤,魏少鹏.扁茎黄芪植株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J].农药学学报.2019
[3].张弘弛,刘瑞,李慧,安志鹏,段宝荣.拮抗皮革霉变的黄芪内生真菌AR07抑菌成分的分离鉴定[J].中国皮革.2017
[4].任美美.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丹参抑菌活性成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王华清.唐古特大黄醇提部位化学成分分离鉴定与抑菌作用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7
[6].王涛.椭圆叶花锚氯仿部位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7].宋越.致病性E.coli分离鉴定及其蒙药印菌成分筛选和作用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8].黄伟平,姬志勤,魏少鹏,吴文君.A2菌株发酵液中抑菌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J].农药.2014
[9].杨震发.黄花棘豆抑菌成分分离鉴定[D].甘肃农业大学.2014
[10].林陈强,严军,王衍霖,陈济琛,林新坚.虎奶菇发酵液抑菌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鉴定[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