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婧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福建福州350101)
【摘要】目的:分析福建省护理专职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信效度良好的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inventory,MBI-ES)中文版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运用整群随机抽样和便利抽样结合的方法,抽取9所福建省医学护理院校在编在岗的206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福建省护理专职教师情绪枯竭程度相对较高(P<0.01),低个人成就感表现突出(P<0.01)。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0.05),消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积极应对维度低成就感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0.01);消极应对维度与情绪枯竭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1),与去个性化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福建省护理专职教师总体上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改善护理专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积极应对能降低职业倦怠程度,消极应对则加剧职业倦怠程度,目前从教师个人调适方面进行干预是较为现实可行的措施之一。
【关键词】护理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238-03
SurveyontherelationshipofjobburnoutandcopingstylesofnursingprofessionalteachersinFujianprovinceZengXujing.
DepartmentofNursinginFujianHealthCollege,FujianFuzhou350101.
【Keywords】Nursingteacher;Jobburnout;Copingstyles;Questionnaires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与行为能力的衰竭状态,其表现为情绪枯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和紧张等)、去个性化(指对服务对象表现疏远和冷漠)与缺乏自我成就感(指个体感觉无力胜任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缺乏成就
感)[1]。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医学护理院校专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显现,而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对其本身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以及医学护理院校乃至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相当严重的不良影响。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对不同应激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应激的后果或其严重性[2]。目前,国内针对护理专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旨在了解福建省护理专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丰富护理专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和为制定有效的职业倦怠综合性预防策略及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和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6月来自由国家批准的福建省内9所医学护理院校在编在岗的从事护理教学工作的护理专职教师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在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的原则下采用匿名方式填写问卷。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2份,问卷回收率96.36%;剔除无效问卷6份(对于整份问卷未回答数超过2个或整份问卷作答呈现规律性视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06份,有效率为93.64%。
1.2.2研究工具
1.2.2.1基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此问卷主要收集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工作相关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婚姻、学历、职称、教龄、护生层次等。
1.2.2.2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中文版[3]该量表包括情绪枯竭、去个性化与低成就感3个维度,共22个项目。所有项目采用7点自评方式以0~6分依次表示其感受出现的频率,3个维度的分值由各自所含题目的得分相加而得。其中,低成就感维度反向计分。情绪枯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越高,同时个人成就感得分越低表示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当情绪枯竭得分>27分,去个性化得分>14分,个人成就得分为0~31分时为阳性,表示存在职业倦怠问题。该量表经国内修订,具有良好的信、效度[4]。
1.2.2.3解亚宁版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该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组成,共计20个条目。问卷采用以0~3分的4级自评方式计分。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1.2.3统计学处理对资料统一编码,双人录入SPSS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研究对象的职业倦怠和应对方式水平。采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探讨护理专职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双侧检验a为0.05。
2.结果
2.1福建省护理专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统计结果表明,护理专职教师去个性化维度与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情绪枯竭维度得分高于常模,低成就感维度得分低于常模,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3.讨论
3.1职业倦怠
表1结果显示,43.2%的福建省护理专职教师存在情绪枯竭,30.58%的教师个人成就感较低,只有12.62%的教师存在去个性化现象,并且教师情绪枯竭维度得分高于常模,低成就感维度得分低于常模(P<0.05),表明护理专职教师总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情绪枯竭程度相对较高,低个人成就感表现突出,而去个性化方面表现不明显,与国内既往报道一致[6-8]。护理专职教师面临护理教育规模扩大和教育质量提高的压力,既要具有一定理论教学水平,也要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既要提升为双师型教师,又要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长期的情感投入、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发展机会和空间的束缚使护理专职教师对当前从事职业的情感处于一种极度疲劳的状态,而这种负性情感同时严重影响了其工作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2护理专职教师应对方式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分析
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包括解决问题或积极面对问题,将压力情境转化为更多地积极体验,可以降低压力对健康的伤害;消极应对是逃避问题或者只是暂时缓解情绪上的痛苦,既不能改变压力情境,也不能化解导致压力的问题,却会增加个体的困扰,加重个体负担,甚至导致心理疾病。表2结果显示,护理教师积极应对维度得分低于国内常模,消极应对维度得分高于国内常模(P<0.05)。表3显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教师其个人自我成就感较高,而采用消极方式应对的教师情绪衰竭程度较为严重,即不良的应对方式可能会通过影响个体对工作环境的反应而使个体对倦怠的易感性增强。
3.3护理专职教师自我调适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思考
3.3.1正视自我,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护理专职教师应认清自我价值所在,提升专业素质,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工作需求,这是预防护理专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即自觉调整自己,把回避模式转向主动模式,把情绪定向应对转向问题定向应对,学会情绪与压力的宣泄与释放。其次,护理专职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发展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和制定职业发展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选择切实可行的实现职业发展的途径,进而实现其个人价值[9]。
3.3.2加强沟通,保持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人充分发挥潜在的能力,提高活动效率和心理协调水平。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应遵循换位思考和自我反省的原则,积极与领导、同事、学生沟通,宽容理解、以诚相待,尽可能争取社会支持与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
3.3.3合理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护理专业教师要注意行为调节,当不良情绪发生时,通过宣泄情绪、转移注意、积极暗示等行为上的改变加以调控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还可进行心理咨询,找出压力根源,寻找适当方法进行释放,从而有效减少和防范职业倦怠的发生。
4.小结
综上所述,改善护理专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从护理专职教师个人调适方面进行干预是较为现实可行的措施之一。目前,护理专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探讨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更需不断探索,以稳定教师队伍,从而有利于护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ByrneBM.TheMaslachBurnoutInventory:TestingforFactorialValidityandInvarianceAcrossElementaryIntermediateandSecondaryTeachers[J].JournalofOccupation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1993,66(3):197-212.
[2]BeutlerLE,HarwoodTM,KimparaS,etal.Copingstyle[J].ClinPsychol,2011,67(2):176-183.
[3]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1,10(52):397-422.
[4]袁锦芳.小学女教师的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47-549.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246-
250.
[6]莫合德斯?斯依提.护理专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3-6.
[7]岳月娟,赵亚珍,邓莉莹.专科层次护理专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分析和思考[J].时代教育,2012,7:224-225.
[8]王艳波,李丹琳,陶维天,等.甘肃省护理专业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4):85-88.
[9]吴秋梅,张洪.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专业发展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31(4):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