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叉提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尼古丁,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甘露糖受体
交叉提呈论文文献综述
卢囡囡,高丰光[1](2019)在《Cbl催化甘露糖受体泛素化在尼古丁增强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最为重要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其所诱生的CD8~+T细胞应答是机体抗肿瘤和抗胞内微生物感染的重要效应细胞。DC表面的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对于其抗原交叉提呈至关重要。模式识别受体MR泛素化所介导的抗原内吞和亚细胞定位是DC抗原交叉提呈的关键步骤。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尼古丁经刺激DC表面的乙酰胆碱N型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不仅上调MR表达而且也促进内吞抗原转运至内体,进而增强其抗原交叉提呈能力。但目前尚不清楚MR发生多聚泛素化修饰过程中关键的E3连接酶以及其在CD8~+DCs介导抗原交叉提呈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先以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筛选可能的针对MR的多聚泛素化修饰的关键E3连接酶;次以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E3连接酶C-Cbl以及Cbl-c在内体中的定位以及与MR的相互作用情况;再以基因沉默结合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C-Cbl以及Cbl-c基因沉默对MR的K48多聚泛素化修饰的影响;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Cbl以及Cbl-c基因沉默对交叉提呈产物SIINFEKL-H2Kb形成的影响。结果乙酰胆碱N型受体激动剂尼古丁刺激能够促进E3连接酶C-Cbl和Cbl-c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尼古丁刺激显着增强了Cbl的磷酸化激活;尼古丁刺激不仅增加了C-Cbl以及Cbl-c至内体的定位,而且促进了其与MR的相互作用;E3连接酶C-Cbl和Cbl-c基因沉默不仅逆转了尼古丁刺激对MR的K48多聚泛素化的增强作用,而且减弱了CD8~+DCs交叉提呈的能力。结论发现了MR的K48多聚泛素化修饰过程中关键的E3连接酶,完善了尼古丁促进MR的K48多聚泛素化修饰从而增强CD8~+DCs交叉提呈的具体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卢囡囡[2](2018)在《Cbl催化甘露糖受体K48多聚泛素化在尼古丁促进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最为重要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其所诱生的CD8+T细胞应答是机体抗肿瘤和抗胞内微生物感染的重要效应细胞。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乙酰胆碱N型受体激动剂尼古丁刺激可促进CD8+DCs介导的抗原交叉提呈,从而增强其抗肿瘤效应。甘露糖受体MR作为DCs表面最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之一,它所介导的抗原内吞是CD8+DCs介导抗原交叉提呈的关键步骤。文献报道,OVA负载能够促进MR的K48多聚泛素化从而促进抗原至内体的定位,我们前期的研究也发现,尼古丁刺激不仅上调了 MR的表达而且也促进了内吞抗原转运至内体。但截至到目前,我们尚不清楚,MR发生K48多聚泛素化修饰过程中关键的E3连接酶以及其在CD8+DCs介导抗原交叉提呈中的作用。为此,本课题首先以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筛选可能的针对MR的K48多聚泛素化修饰的关键E3连接酶;次以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E3连接酶C-Cbl以及Cbl-c在内体中的定位以及与MR的相互作用情况;再以基因沉默结合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C-Cbl以及Cbl-c基因沉默对MR的K48多聚泛素化修饰的影响;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Cbl以及Cbl-c基因沉默对交叉提呈产物SIINFEKL-H2Kb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乙酰胆碱N型受体激动剂尼古丁刺激能够促进E3连接酶C-Cbl和Cbl-c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尼古丁刺激显着增强了 Cbl的磷酸化激活;尼古丁刺激不仅增加了 C-Cbl以及Cbl-c至内体的定位,而且促进了其与MR的相互作用;E3连接酶C-Cbl和Cbl-c基因沉默不仅逆转了尼古丁刺激对MR的K48多聚泛素化的增强作用,而且减弱了 CD8+DCs交叉提呈的能力。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了 MR的K48多聚泛素化修饰过程中关键的E3连接酶,进而完善了尼古丁促进MR的K48多聚泛素化修饰从而增强CD8+DC交叉提呈的具体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徐丹丹[3](2018)在《内体Akt/IKKα/IKKβ信号体介导Sec61内体转位并促进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介导交叉提呈的主要抗原提呈细胞,其特殊的胞内微环境使其交叉提呈效率远高于巨噬细胞等其他抗原提呈细胞。DCs对抗原的提呈方式取决于抗原的来源,而对抗原的提呈效率则依赖于抗原物质上所含有的TLRs配体。微生物抗原所携带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可被 DCs 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而增强DCs的抗原提呈能力。有研究显示,在小鼠巨噬细胞样细胞系(RAW264.7)中,细菌内毒素成分(LPS)通过激活TLR4信号诱导包括NF-κB/Akt等信号在内的多种信号通路活化,从而促进TLR4介导的抗原内吞。但上述通路的激活在微生物抗原诱导交叉提呈中的作用不明。为此,本课题首先用含低剂量内毒素的模式抗原OVA(Ovalbumin)和不含内毒素的模式抗原OVAET(endotoxin-free ovalbumin)分别负载小鼠骨髓来源的DCs,以免疫印迹法检测Akt/NF-κB信号通路活性;接着利用免疫共沉淀分别检测病原微生物抗原负载后Akt、IKKα、IKKβ激酶在早期内体上的转位变化;继而下调相应激酶活性,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相应激酶对抗原交叉提呈的影响;最后下调相应激酶活性,利用免疫共沉淀及免疫荧光探究相应激酶对内质网相关蛋白Sec61内体招募的影响。结果显示:OVA负载15-60min,能明显增加Ak、IKKα/β磷酸化水平,且在30 min时磷酸化水平达到最高,同时p100及IκBα的降解也明显增加;OVAET负载15-60 min可引起Akt/IKKα激酶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而IKKβ并不被激活,同时p100的降解也明显增加而IκBα并未发生降解,由此提示单纯的抗原负载可引起Akt信号及非经典NF-κB通路活化,而病原微生物抗原负载可引起Akt信号及经典NF-κB通路活化;对Rab5、Akt、IKKα、IKKβ分别进行免疫共沉淀可观察到Akt、IKKα、IKKβ与Rab5均有相互结合,且其活化形式向Rab5+的早期内体转位明显增加;而下调相应激酶活性后,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交叉提呈产物SIINFEKL-H2Kb与早期内体标志分子Rab5共定位明显减少,流式细胞术观察也显示交叉提呈产物显着降低;免疫共沉淀及激光共聚焦的进一步观察显示,病原微生物抗原能激活早期内体上的Akt/IKKα/IKKβ信号体活性,由此提示,病原微生物抗原通过诱导早期内体上Akt/IKKα/IKKβ信号体的形成而增强DCs交叉提呈;免疫印迹进一步显示,Akt下调明显抑制IKKα/β的磷酸化水平,提示Akt通过IKKα/β调控NF-κB信号;下调Akt、IKKα/β明显降低Rαb5与Sec61 α和Sec61β的互作,提示,病原微生物抗原通过在早期内体上形成Akt/IKKαα/IKKβ信号体进而激活NF-κB信号而增加Sec61内体招募。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细菌内毒素成分可经经典的NF-κB信号通路影响早期内体上Akt/IKKα/IKKβ信号体活性,从而调控Sec61的内体转位,促进抗原的交叉提呈。(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胡纯芳[4](2017)在《K48泛素化甘露糖受体在尼古丁增强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其所诱生的CD8+ T细胞应答是机体抗胞内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抗肿瘤的主要效应细胞。其中,DCs对外源性抗原的交叉提呈是启动CD8+T细胞应答的必要条件,而甘露糖受体(Mannosereceptor,MR)介导的抗原内体转位及内体对p97、Sec61的招募是DCs交叉提呈的关键环节。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微量的尼古丁能通过上调MR表达并进而促进MR介导的抗原内体转位及内体对p97、Sec61的招募。已有文献报道,外源性抗原的负载可促进MR的泛素化并进而可能在抗原内体转位及内体对p97、Sec61的招募中发挥作用。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尚不清楚尼古丁刺激对MR泛素化的影响,也不清楚MR泛素化水平及方式在尼古丁促DCs交叉提呈中的作用。为此,本课题以C57BL/6小鼠骨髓体外诱导DCs,以鸡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为模式抗原,首先以western blot探究尼古丁上调DCs表面MR表达的机制;再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尼古丁对MR泛素化水平及方式的调控作用;以siRNA基因沉默结合泛素突变链掺入技术调控MR泛素化水平及方式,再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OVA内体定位、内质网相关蛋白p97/Sec61的内体转位及交叉提呈产物SIINFEKL-H2Kb的形成情况;最后通过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检测 IFN-γ 的产生情况反映交叉致敏情况。结果显示:尼古丁能在5~30min明显引起PI3K激酶、蛋白激酶Akt及其下游mTOR和核糖体蛋白激酶p70S6磷酸化激活,且相关激酶抑制剂wortmannin、LY294002、Rapamycin和LY2584702的使用能显着逆转尼古丁对MR的上调作用,提示尼古丁能通过PI3K-Akt-mTOR-p70S6通路上调DCs表面MR的表达;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尼古丁能明显增强MR泛素化水平,并调控MR的K48多聚泛素化方式;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MR泛素化水平降低及K48多聚泛素化方式改变能显着减少内吞抗原及抗原交叉提呈产物SIINFEKL-H2Kb与早期内体标志分子EEA1/Rab5共定位,并显着逆转尼古丁增加p97/Sec61与早期内体标志分子EEA1/Rab5共定位、减少p97/Sec61与内质网标志Calnexin共定位的趋势。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了尼古丁调控MR泛素化水平及多聚泛素化方式的规律,并探究了 K48多聚泛素化MR在尼古丁调控外源性抗原内体定位及内质网相关蛋白内体转位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尼古丁增强DCs交叉提呈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高丰光,王岩岩,胡纯芳,李娟,游翔[5](2016)在《甘露糖受体及TLR4信号通路在乙酰胆碱N型受体调控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树突状细胞(DCs)是表达乙酰胆碱N型受体(n Ach R)的抗原提呈细胞。乙酰胆碱N型受体可调控DCs的交叉提呈。甘露糖受体(MR)是DCs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DCs的交叉提呈不仅依赖于MR而且也依赖于TLR4通路。但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MR及TAP内体转位在乙酰胆碱N型受体调控DCs交叉提呈中作用。方法:先以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检测乙酰胆碱N型受体对DCs表面MR、TLR4表达影响;次以通路抑制剂阻遏激酶,发现乙酰胆碱N型受体调控MR、TLR4机制;继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基因沉默技术观察MR、TLR4信号活化在DCs交叉提呈中的作用,为DCs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乙酰胆碱N型受体刺激不仅明显增加DCs表面MR和TLR4分子的表达,而且也明显上调CD80和4-1BBL分子的表达;乙酰胆碱N型受体明显引起ERK1/2、PI3K激酶磷酸化。而LY294002和Wortmannin逆转乙酰胆碱N型受体对TLR4和MR分子的上调作用;乙酰胆碱N型受体增强OVA与EEA1共定位,也促进MR与EEA1共定位;乙酰胆碱N型受体刺激不仅增加SIINFEKL与EEA1、Rab7、MHC I类分子共定位,也促进MHC I类分子与EEA1、Rab7的共定位和SIINFEKL-H2Kb复合物的形成;活化TLR4信号不仅明显增强TAP与EEA1、TAP与Rab7共定位,而且也增强SIINFEKL与EEA1共定位。当以Si RNA转染沉默My D88表达时,不仅LPS诱导的TAP内体转位明显降低,而且SIINFEKL与MHC I类分子于内体的共定位、SIINFEKLH2Kb复合物的形成也明显降低。结论:乙酰胆碱N型受体调控DCs表面模式识别受体的规律,初步阐明了乙酰胆碱N型受体增强DCs交叉提呈抗原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6-11-04)
丁圆圆,刘乙齐,许熊飞,赵德志,李霞[6](2015)在《Siglec-G通过抑制MHC-I-抗原肽复合物的形成抑制树突状细胞的交叉抗原提呈》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源性抗原通过MHC-I分子途径启动CD8+反应的过程被称为交叉递呈。这对于机体启动针对于病毒,胞内菌和肿瘤的免疫应答非常重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功能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对于启动初次过继性免疫反应非常重要。然而,树突状细胞的不同亚群,其交叉抗原递呈功能不尽相同,仅有CD8α+DCs被认为具有交叉抗原提呈功能。不同树突状细胞亚群交叉抗原递呈功能不尽相同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我们发现,Lectin家族成员Siglec G在CD8α+DCs的表达降低,而且Siglecg–/–小鼠通过产生更多的抗原特异性CTLs对李斯特菌表现出更强的抵抗力。而且,Siglecg–/–CD8α+DCs MHC-I–抗原肽的表达更高。表达于吞噬体的Siglec-G招募磷酸酶SHP1从而去磷酸化p47phox并抑制NOX2在吞噬体上的组合。这导致吞噬体内酸性程度过高,外源性抗原易被过度降解从而造成用于交叉递呈递呈的MHC-I–抗原肽复合物的形成降低。因此,Siglec G通过促进吞噬体的酸化来抑制交叉递呈,从而为DC的交叉递呈功能的调节提供了新的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期刊2015-11-14)
王双,魏炜,马光辉[7](2015)在《碳酸钙纳米球可高效递送抗原并介导交叉提呈》一文中研究指出治疗性疫苗由于可以依靠生物体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体内被感染的细胞,实现对多种疾病(艾滋、乙肝、肿瘤等)的治疗,已成为日前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治疗性疫苗发挥高效治疗作用的关键在于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免疫应答,对靶细胞进行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CTL)。为了实现此目的,抗原提呈细胞(APC)需要有效摄取疾病相关抗原并进一步加工处理,通过MHC-I复合物的形式递呈给CD8 T细胞。然而,外源性抗原进入APC后,通常会进入溶酶体进行降解,通过MHC-II方式递(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17)
丁圆圆,刘乙齐,郭振红,许熊飞,赵德志[8](2014)在《Siglec-G负向调节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提呈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典的抗原提呈过程分别是针对内源性合成抗原的MHCⅠ类分子途径和针对外源性抗原的MHCⅡ类分子途径。而在某些情况下,抗原提呈细胞可将某些外源性抗原遵循MHCⅠ类分子途径提呈给T细胞,这种途径被称为交叉提呈。交叉提呈在自身耐受,抗病毒感染,抗细菌感染与抗肿瘤免疫过程中都发挥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机体内目前所知具有交叉提呈能力的主要细胞。目前的研究显示DC相对于其它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 cell,APC)有着更适应抗原提呈的抗原处理方式,这些方式包括更佳的MHCⅠ类(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王岩岩[9](2014)在《甘露糖受体及TLR4信号通路在尼古丁增强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提呈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s)是表达乙酰胆碱N型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n presenting cell, APC)。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尼古丁可调控小鼠骨髓来源的DCs表面nAchR及CD80/86等分子表达而增强DCs介导的CTL应答,尼古丁刺激DCs所表现的抗肿瘤效应提示尼古丁可调控DCs的交叉提呈能力。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 MR)是DCs表面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DCs对抗原的交叉提呈不仅依赖于MR介导的抗原内吞而且也依赖于TLR4通路活化所致的TAP内体转位。但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MR及TAP内体转位在尼古丁调控DCs交叉提呈中作用,尼古丁对人DCs是否也有类似的调控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为此,本课题先以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检测尼古丁对DCs表面MR, TLR4表达的影响;次以通路抑制剂阻遏相应激酶活性,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发现尼古丁调控MR、TLR4机制;继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基因沉默技术观察MR、TLR4信号活化在尼古丁增强DCs交叉提呈中的作用;最后以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DCs,进一步验证尼古丁对DCs表面分子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为尼古丁调控DCs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尼古丁刺激不仅明显增加DCs表面MR和TLR4分子的表达并将DCs的吞噬能力提高约160%,而且也明显上调CD80和4-1BBL分子的表达,而nAchR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拮抗剂α-银环蛇毒素和筒箭毒碱则明显逆转尼古丁对CD80、4-1BBL的上调作用,提示尼古丁经nAchR上调DCs表面MR、CD80、4-1BBL分子表达;对信号激酶磷酸化的检测显示,尼古丁在5-15分钟明显引起ERK1/2磷酸化,P13K激酶的磷酸化也在尼古丁刺激5-30分钟出现。而以LY294002和Wortmannin抑制相应激酶活性后,尼古丁对TLR4和MR分子的上调作用消失,提示尼古丁经PI3K-Akt通路上调DCs表面TLR4和MR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尼古丁刺激不仅增强OVA与早期内体标志分子EEA1共定位,也促进MR与EEAl的共定位,而MR基因沉默则显着抑制OVA-EEA1的共定位,提示尼古丁经调控MR表达而促进内吞抗原OVA定位于内体;对DCs交叉提呈产物SIINFEKL-H2Kb的激光共聚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则发现,尼古丁刺激不仅增加SIINFEKL与EEA1、Rab7、MHC I类分子共定位,也促进MHC Ⅰ类分子与EEA、Rab7的共定位和SIINFEKL-H2Kb复合物的形成,而沉默MR表达则SIINFEKL与EEA1、Rab7分子的共定位消失及SIINFEKL-H2Kb复合物的减少,提示尼古丁对DCs交叉提呈的增强作用依赖于MR介导的内吞抗原定位于内体;以LPS活化TLR4信号不仅明显增强TAP与EEA1、TAP与Rab7共定位,而且也显着增强SIINFEKL与EEA1、SIINFEKL与MHC I类分子及MHCⅠ类分子与EEA1的共定位及SIINFEKL-H2Kb复合物的形成,与MHC I类分子相反,MHC II类分子与SIINFEKL、Rab7共定位并不受到LPS影响。当以SiRNA转染沉默MyD88表达时,不仅LPS诱导的TAP内体转位明显降低,而且SIINFEKL与MHC I类分子于内体的共定位、SIINFEKL-H2Kb复合物的形成也明显降低,提示尼古丁对DCs形成SIINFEKL-MHC I类分子复合物的能力依赖于LPS诱导的MyD88介导的TAP内体转位;以人外周血来源的DCs进行的实验发现尼古丁通过nAchR-PI3K-Akt通路调控DCs表面nAchR、MR、TLR4、CD80、 CD86、4-1BBL等分子的表达,尼古丁对DCs交叉提呈能力的增强作用也依赖于MyD88介导的TAP内体转位。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了尼古丁调控DCs表面模式识别受体的规律,初步阐明了尼古丁增强DCs交叉提呈抗原的分子机制,为开展尼古丁刺激DCs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4-04-01)
丁圆圆[10](2014)在《Siglec-G负向调节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提呈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原提呈指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 cells, APCs)摄取抗原并将其处理成免疫原性多肽,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供T细胞TCR识别进而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经典的抗原提呈过程有二,分别是针对内源性合成抗原,受MHC Ⅰ类分子限制的MHC Ⅰ类分子途径和针对外源性抗原,受MHC Ⅱ类分子限制的MHC Ⅱ类分子途径。而在某些情况下,抗原提呈细胞可将某些外源性抗原遵循MHC Ⅰ类分子途径提呈给T细胞,这种途径被称为交叉提呈。交叉提呈在自身耐受,抗病毒感染,抗细菌感染与抗肿瘤免疫过程中都发挥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机体内目前所知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细胞,也是具有交叉提呈能力的主要细胞。目前的研究显示DC相对于其它APC有着更适应抗原提呈的抗原处理方式,这些方式包括更佳的MHC Ⅰ类分子转运能力,更易将外源性抗原释放到胞浆以进行更有效的抗原处理的能力等,但是这些帮助DC实行交叉提呈的能力中蕴含着怎样的分子机制,相关的研究并不充分。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报导了一种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sialic acid-binding Ig-like lectins, Siglec)家族的成员Siglec-G敲除的小鼠对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感染具有更好的抗性,这种菌在机体内的清除需要杀伤性CD8+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的参与。Siglec-G敲除小鼠体内DC的交叉提呈能力上升,从而诱导了更强的CTL反应,但是并不影响CD4+T细胞反应。我们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Siglec-G可以抑制DC形成MHC Ⅰ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更具体而言,Siglec-G通过自身胞内段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ITIM)招募了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 (SH2-containing tyrosine phosphatase 1, Shp1),在吞噬体上对一种控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释放的分子NAPDH氧化酶2 (NADPH oxidase 2,NOX2)的亚基p47phox进行了去磷酸化,从而导致NOX2的活性降低,ROS释放减少。ROS的减少导致了吞噬体内的质子不能被有效中和,造成吞噬体pH降低。这种酸性pH使DC捕获的外源性抗原在吞噬体内被过度降解,交叉提呈识别的抗原表位信息丢失,导致交叉提呈过程受到抑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3-21)
交叉提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最为重要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其所诱生的CD8+T细胞应答是机体抗肿瘤和抗胞内微生物感染的重要效应细胞。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乙酰胆碱N型受体激动剂尼古丁刺激可促进CD8+DCs介导的抗原交叉提呈,从而增强其抗肿瘤效应。甘露糖受体MR作为DCs表面最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之一,它所介导的抗原内吞是CD8+DCs介导抗原交叉提呈的关键步骤。文献报道,OVA负载能够促进MR的K48多聚泛素化从而促进抗原至内体的定位,我们前期的研究也发现,尼古丁刺激不仅上调了 MR的表达而且也促进了内吞抗原转运至内体。但截至到目前,我们尚不清楚,MR发生K48多聚泛素化修饰过程中关键的E3连接酶以及其在CD8+DCs介导抗原交叉提呈中的作用。为此,本课题首先以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筛选可能的针对MR的K48多聚泛素化修饰的关键E3连接酶;次以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E3连接酶C-Cbl以及Cbl-c在内体中的定位以及与MR的相互作用情况;再以基因沉默结合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C-Cbl以及Cbl-c基因沉默对MR的K48多聚泛素化修饰的影响;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Cbl以及Cbl-c基因沉默对交叉提呈产物SIINFEKL-H2Kb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乙酰胆碱N型受体激动剂尼古丁刺激能够促进E3连接酶C-Cbl和Cbl-c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尼古丁刺激显着增强了 Cbl的磷酸化激活;尼古丁刺激不仅增加了 C-Cbl以及Cbl-c至内体的定位,而且促进了其与MR的相互作用;E3连接酶C-Cbl和Cbl-c基因沉默不仅逆转了尼古丁刺激对MR的K48多聚泛素化的增强作用,而且减弱了 CD8+DCs交叉提呈的能力。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了 MR的K48多聚泛素化修饰过程中关键的E3连接酶,进而完善了尼古丁促进MR的K48多聚泛素化修饰从而增强CD8+DC交叉提呈的具体分子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叉提呈论文参考文献
[1].卢囡囡,高丰光.Cbl催化甘露糖受体泛素化在尼古丁增强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的作用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2].卢囡囡.Cbl催化甘露糖受体K48多聚泛素化在尼古丁促进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中的作用[D].厦门大学.2018
[3].徐丹丹.内体Akt/IKKα/IKKβ信号体介导Sec61内体转位并促进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D].厦门大学.2018
[4].胡纯芳.K48泛素化甘露糖受体在尼古丁增强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中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17
[5].高丰光,王岩岩,胡纯芳,李娟,游翔.甘露糖受体及TLR4信号通路在乙酰胆碱N型受体调控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中的作用[C].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6
[6].丁圆圆,刘乙齐,许熊飞,赵德志,李霞.Siglec-G通过抑制MHC-I-抗原肽复合物的形成抑制树突状细胞的交叉抗原提呈[C].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2015
[7].王双,魏炜,马光辉.碳酸钙纳米球可高效递送抗原并介导交叉提呈[C].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2015
[8].丁圆圆,刘乙齐,郭振红,许熊飞,赵德志.Siglec-G负向调节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提呈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9].王岩岩.甘露糖受体及TLR4信号通路在尼古丁增强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提呈中的作用[D].厦门大学.2014
[10].丁圆圆.Siglec-G负向调节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提呈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