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加氟脂质体论文-张慧,刘佩

替加氟脂质体论文-张慧,刘佩

导读:本文包含了替加氟脂质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杉醇脂质体,奥沙利铂,替加氟,晚期胃癌

替加氟脂质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刘佩[1](2018)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FOLF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采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治疗,1个治疗周期为21 d,治疗4个周期后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及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7.41%,高于对照组的37.0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5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8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73.04±11.78)分,高于对照组的(62.27±11.59)分(P<0.01);观察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12.62±2.67)个月,长于对照组的(9.43±2.51)个月(P<0.01)。结论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好,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延长,并且不会加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8年17期)

李德育,崔同建,刘振华,戴永美,郑建萍[2](2014)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治疗45例晚期胃癌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晚期胃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病例资料均采用随机抽查方法,其中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普通紫杉醇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治疗,观察组给予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治疗,均治疗2个周期,采用UICC实体瘤通用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两组临床疗效,采用WHO化疗药物急性、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估临床毒副反应,采用生活质量评分(QOL)评价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0.00%(27/45)、57.78%(2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8,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64,P<0.01)。观察组关节痛、肌肉痛、面色潮红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86、31.186、61.128,P均<0.01)。结论:紫杉醇脂质体、替加氟、亚叶酸钙的联合化疗方案是一种治疗晚期胃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18期)

王志刚[3](2013)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加氟和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加氟和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比较情况。方法:分析胃癌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以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结果:观察组晚期胃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加氟和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效果值得肯定和应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3年16期)

徐旭,徐寰骞,黄新恩[4](2011)在《紫杉醇脂质体或紫杉醇联合替加氟和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紫杉醇脂质体或紫杉醇联合替加氟、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2例初治的晚期胃癌患者分为紫杉醇脂质体组(A组,n=32)与紫杉醇组(B组,n=30),A组每周期予以紫杉醇脂质体135 mg·m~(-2),d 1,B组每周期予以紫杉醇135 mg·m~(-2),d 1,2组均联合替加氟500 mg·m~(-2),d 1~5,奥沙利铂130 mg·m~(-2),d 1。21 d为一个周期,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62例患者中有58例可评价疗效。A组总有效率47%,临床控制率为73%,B组总有效率46%,临床控制率71%,2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2组血液学毒性与神经毒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但A组的恶心、呕吐及过敏反应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紫杉醇脂质体或紫杉醇联合替加氟、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相当,但过敏反应及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曾昭武,王小丽,张阳德[5](2009)在《替加氟磁性长循环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靶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替加氟磁性长循环脂质体经肝动脉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靶向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大鼠生物样品中替加氟的浓度。结果磁控并加热的替加氟磁性长循环脂质体组的肝内8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是游离替加氟组的17.4倍,是替加氟长循环脂质体组的3.9倍;其肝外组织血浆和肾的AUC比游离替加氟组低。其肝靶向效率达到73.9%。结论替加氟磁性长循环脂质体经肝动脉给药能显着增加药物的肝脏靶向性,可能降低其肾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曾昭武,王小丽,周伟华,张阳德[6](2008)在《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制备与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替加氟的靶向性和疗效,降低其不良反应,采用反相蒸发超声法制备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检测替加氟的包封率与药物含量,采用纳米粒径仪观察粒子粒径及粒径分布,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检测其磁性。结果发现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26nm左右,具有强磁性和超顺磁性,包封率在65%左右,在42℃左右能产生突释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45期)

曾昭武,王小丽,周伟华,张阳德[7](2008)在《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制备及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制备、药动学规律和靶向性。方法采用反相蒸发超声法制备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检测替加氟在大鼠体内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26nm左右,具有强磁性和超顺磁性。磁控并加热的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组的肝内8h药时曲线下面积是游离药物组的17.45倍,是替加氟长循环脂质体组的3.9倍;其肝外组织血浆、肾器官中比游离组低。其肝靶向效率达到73.9%。替加氟长循环脂质体组半衰期比替加氟游离药物组明显延长。结论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显着增加药物在肝脏的分布,降低了药物的肾毒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10期)

刘星言,刘宏,曾昭武[8](2008)在《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在脂质体内加入纳米磁性粒子,可增强脂质体的靶向性;同时采用交变磁场进行局部加热,可以增强药物释放的可控性以及疗效。目的:评价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规律和靶向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体内实验,于2007-06/12在中南大学国家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反相蒸发超声法制备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和替加氟长循环脂质体。方法:正常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前2组经肝动脉分别灌注游离替加氟注射液或替加氟长循环脂质体,另一组经肝动脉灌注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同时进行磁控并加热。主要观察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生物组织样品中替加氟的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求得其药动学参数及各组织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结果:磁控并加热的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组的肝内8h药时曲线下面积是游离药物组的17.45倍,是替加氟长循环脂质体组的3.9倍,其肝外组织血浆、肾器官中比游离组低;其肝靶向效率达到73.9%。替加氟长循环脂质体组半衰期比替加氟游离药物组明显延长。结论: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显着增加药物在肝脏的分布,从而可能间接降低药物的肾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36期)

潘德键,周锡建,王东林[9](2008)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替加氟二线治疗转移性食管癌26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替加氟作为二线方案治疗转移性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6例转移性食管癌患者使用紫杉醇脂质体80mg/m2静脉滴注3h,d1,8;顺铂20mg/m2,静脉滴注,d1~3;甲酰四氢叶酸200mg/m2,静脉滴注2h,d1~3;替加氟600mg/m2,静脉滴注,d1~3;28d为1个周期。[结果]26例患者共完成99周期化疗,平均3.81个周期。8周后复查CT结果显示:完全缓解(CR)2例(7.7%),部分缓解(PR)9例(34.6%),稳定(SD)8例(30.8%),进展(PD)7例(26.9%),有效率(RR)为42.3%(11/26),疾病控制率73.1%(19/26)。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4.8个月(95%可信区间,2.8~8.2月),中位生存期(MST)为8.4个月(95%可信区间,4.1~13.2月),1年生存率为11.5%(3/26)。毒性反应较小,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替加氟作为二线方案治疗转移性食管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期刊2008年08期)

曾昭武[10](2008)在《替加氟复合脂质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替加氟是一种治疗肝脏肿瘤的常用药物,但其毒副作用较大,并发症较多,靶向性不强,使其对肝脏肿瘤疾病的治疗受到限制。研究目的:以脂质体为药物载体,以肝靶向、低毒与缓释为目标,以替加氟(Tegafur)为模型药物,系统研究常规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和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可控运动型双脂质体的处方、制备工艺、性质、靶向性和药动学规律。方法:以脂质体的包封率为指标综合评价,采用正交设计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用反相蒸发超声法制得替加氟脂质体,并考察脂质体的冻干条件。同法制得替加氟长循环脂质体、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通过胆固醇化寡核苷酸进行普通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之间的连接可制备成可控运动型双脂质体。采用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镜、纳米粒径仪、X射线衍射仪、振动样品磁强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检测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磁性、磁性粒子晶样分析等性质。结果:在选定波长下高液色相色谱中各辅料、组织血清中的物质对替加氟的检测无干扰。替加氟常规脂质体其最佳制备工艺为磷脂浓度为40mg·ml~(-1),药脂比为1:40,超声时间为6min,磷脂与胆固醇比为4:1,其平均包封率为(68.64%±1.68)%。平均粒径为空白脂质体44.1nm,常规脂质体115.1nm,冻干脂质体为83.2nm;Zeta电位为常规脂质体-27.3±-7.50mv,冻干脂质体-32.3±-6.39mv。替加氟长循环脂质体为123.9nm,12h的累积释放量不足10%。替加氟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包封率为67.71%,粒径为88.7nm。在42℃加热30min时,药物释放率85.2%达到最高值。调节盐酸和PEG2000的量可以控制改良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磁性纳米粒的粒径在10至50nm之间,四氧化叁铁纳米粒的粒径减少主要是由于盐酸与其反应而致。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电位为-38.7±0.80mv,PH值为7.42,其温升与剂量、电流下场强呈直线正相关性;其饱和磁化强度约为36emu·g~(-1),具有超顺磁性和强磁性;包封率为65.48%;磁控并加热的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组的肝内8h药时曲线下面积是游离药物组的17.45倍,是替加氟长循环脂质体组的3.9倍;其肝外组织血浆、肾器官中比游离组低。其肝靶向效率达到73.9%。替加氟长循环脂质体组半衰期比替加氟游离药物组明显延长。可控运动型双脂质体的体外磁响应性好,具有超顺磁性和强磁性,综合粒径为134.3nm。结论:替加氟复合脂质体的制备条件温和,简单可行,制得的产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显着增加药物在肝脏的分布,降低了药物的肾毒性,并增加了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制得的脂质体达到了本课题的预期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05-01)

替加氟脂质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晚期胃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病例资料均采用随机抽查方法,其中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普通紫杉醇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治疗,观察组给予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治疗,均治疗2个周期,采用UICC实体瘤通用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两组临床疗效,采用WHO化疗药物急性、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估临床毒副反应,采用生活质量评分(QOL)评价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0.00%(27/45)、57.78%(2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8,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64,P<0.01)。观察组关节痛、肌肉痛、面色潮红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86、31.186、61.128,P均<0.01)。结论:紫杉醇脂质体、替加氟、亚叶酸钙的联合化疗方案是一种治疗晚期胃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替加氟脂质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慧,刘佩.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

[2].李德育,崔同建,刘振华,戴永美,郑建萍.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治疗45例晚期胃癌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

[3].王志刚.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替加氟和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比较分析[J].吉林医学.2013

[4].徐旭,徐寰骞,黄新恩.紫杉醇脂质体或紫杉醇联合替加氟和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比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1

[5].曾昭武,王小丽,张阳德.替加氟磁性长循环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靶向性[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9

[6].曾昭武,王小丽,周伟华,张阳德.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制备与质量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7].曾昭武,王小丽,周伟华,张阳德.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制备及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

[8].刘星言,刘宏,曾昭武.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9].潘德键,周锡建,王东林.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替加氟二线治疗转移性食管癌26例[J].中国肿瘤.2008

[10].曾昭武.替加氟复合脂质体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

标签:;  ;  ;  ;  

替加氟脂质体论文-张慧,刘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