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间礼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糕饼模,民间,吉祥,礼俗
民间礼俗论文文献综述
宋健[1](2019)在《礼俗中的民间糕饼模》一文中研究指出糕饼模作为民间制作糕饼并为其图案定样的工具,是中国人饮食与节俗传统演化变迁的重要物象载体,其工艺与制作范式投射出不同地域的共通民间情感。而糕饼模图案的吉祥寓意背后,亦承载着糕饼模工匠与食糕者关于教化、礼俗与生活关系的想象,是民艺当代价值的生动注解。(本文来源于《民艺》期刊2019年06期)
赖婷[2](2019)在《礼俗互动视角下的民间节日祭祖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嘉兴"请太太"祭祖活动带有体系化的特点。大量方志资料表明,自宋至明清时期,节日祭祖的体系化传统已十分普遍。节日祭祖体系是礼俗共建的结果,其中儒者是祭祖礼俗互动的主要推动者,尤其以朱熹作《家礼》的影响最为深远。此外,节日祭祖体系也展现了礼俗共存、礼俗融合、礼俗冲突等互动形态。民俗礼制化与礼制民俗化是礼俗互动的两条基本路径。节日祭祖的体系化传统既沟通了礼俗,又有效地发挥了"礼治"的作用,有助于理解传统节日与社会"礼治"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节日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肖艳平,胡丹[3](2019)在《文化空间视域下民间艺人的礼俗级序——以赣南宁都县石上村的割鸡礼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化空间能够直观了解不同形式组合礼俗音乐艺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所演奏的音乐在信仰体系下的级序编码。该级序与地位并非因其特有的身份固定不变,而是具有动态特点。在对赣南宁都县石上村割鸡礼俗多年田野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同一礼俗中,艺人的级序不仅具有历时可动性,由于受区域文化观念及不同恩主关系,同一乐班在不同文化空间中存在不同的级序排列,致使级序的出现与变动的深层原因是地方传统观念。(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9年03期)
肖艳平[4](2018)在《道义经济视域下客家崇祖礼俗音乐中的民间艺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客家崇祖礼俗中,民间艺人参与的活动是礼俗的重要部分。在基于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以经济学视角解读客家礼俗中民间艺人的行为以及背后蕴含的逻辑关系。客家礼俗中不同酬劳类型与血缘、地缘亲疏关系具有重要的内在关联,透过礼俗中不同的个体经济行为,揭示了客家族群的信仰与社会结构。(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程波涛,任家松[5](2018)在《伴随人生悲欢的民间礼乐的挽歌与突围——简析电影《百鸟朝凤》中唢呐礼俗和传承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唢呐本为胡乐,自从它传入中土之后便日渐被社会不同阶层所接受,并融入我国的传统音乐之中,逐渐成为一种伴随着国人不同生命阶段中人生礼俗的乐器。在吴天明执导的电影《百鸟朝凤》里,将这首与电影同名的唢呐经典曲目演绎得荡气回肠,俨然成为我国民间传统唢呐艺术中的符号性"标识"。千百年来,唢呐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礼俗活动,成为具有深厚社会文化内涵的民间音乐形式。在影片中,它被导演处理为用于丧俗中,却饱含大爱深情的大哀之曲。本文主要从礼俗文化背景下分析其承载的"大哀"之情、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道德判断和国人的生命价值观以及唢呐艺术中的礼乐传统,进而分析唢呐艺术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龙晓添[6](2018)在《当代民间礼俗秩序与日常生活——以湖南湘乡丧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丧礼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联生死,反映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当代湖南湘乡的丧礼将多元的礼俗传统融合于生活实践,通过不同的仪式行动建构礼俗秩序。丧礼的内核是民众复合的信仰,而作为一种过渡礼仪的表达,又嵌于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传统丧礼有鲜明的历史脉络,呈现生活形态,并基于一些生活恒久性的本质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上被取代。在现代社会中丧礼能以程序化的仪式和集体参与解决现代"个人"因无结构而产生的焦虑,并为群体和社会提供团结一致的核心精神与行为规则。(本文来源于《文化遗产》期刊2018年04期)
彭瑞红[7](2018)在《他者镜像中的中国近代民间礼俗——法国传教士禄是遒对中国婚丧、岁时风俗的书写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来华传教士用他者的眼光打量中国社会,在其作品里勾勒出一幅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图景。禄是遒的《中国民间崇拜》是一部较全面描述中国区域民间信仰风俗的巨着,为后世学者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间信仰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其中《婚丧习俗》《岁时习俗》两卷通过文字和图片详细记载了中国民间社会的婚丧习俗与岁时节日,不少表述已经触及中国民间社会观念的核心特征,并从"异域"的视角出发进行了简单却不失水准的分析,为研究近代中国婚丧岁时文化保留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资料;同时,这些记载中折射出的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矛盾与冲突,为理解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想象与建构提供了参考文本。(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项阳[8](2018)在《无乐何以称礼乐文明——兼议民间礼俗用乐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了"创建礼乐文明新体系学术研讨会"。本人于《人民日报》发表了《礼乐相须以为用》专论。(1)2017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和中国宗教学会举办"首届尼山礼乐文明论坛",中宣部组织相关部门筹拍《礼乐中国》电视片。可见,学界对中国礼乐文明的认知正走向深入。学界视礼乐文明为中华文明的符号和象征,却多谈礼和仪,对乐涉及甚少,似(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肖艳平,肖文礼[9](2018)在《村落宗族认同下的民间迎神礼俗音乐研究——以赣南会昌县花村迎神礼俗考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村落结构中的稳定群体是由一个或多个宗族连接构成。村民就是在宗族体系建构下的村落中生活,宗族身份是村民日常生活以及参与宗族事物的身份标识。在宗族脉络下的交往,逐渐形成牢固与稳定的宗族文化认同。在村落社会,宗族身份是获得参与共同事物的隐性权利,同时也是参与其中的应尽之责。尤其在传统礼俗中,透过宗族脉络,礼俗中的权利与义务更是凸显。宗族认同是解读村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视角。村落中的传统音乐是民间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宗族认同组织下的音乐与音乐组织下的宗支具有何种样态?他们在传统礼俗中如何强化宗族认同?四年前,(本文来源于《影剧新作》期刊2018年01期)
项阳[10](2017)在《民间礼俗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艺术所以能够传承延续,一是要有艺术承载的主体,二是要以礼俗类型为平台。礼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观念密切相关,诸如庙会、婚礼、葬礼、过叁周年、祝寿等,承载着祈福纳祥、孝道、敬畏、哀缅等多种具有礼的意义的传统观念。歌舞、器乐、说唱、戏曲等音声技艺类艺术形态展示于其间。这些音声技艺形态得以传承延续,关键是承载主体以为这些形态"有用",民众对礼俗中运用这些音声技艺形态有文化认同,礼俗与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形态有相互依附的关系,若将这种依附关系打破,以音声技艺为主导的传统艺术形态难以为继。(本文来源于《艺术评论》期刊2017年10期)
民间礼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嘉兴"请太太"祭祖活动带有体系化的特点。大量方志资料表明,自宋至明清时期,节日祭祖的体系化传统已十分普遍。节日祭祖体系是礼俗共建的结果,其中儒者是祭祖礼俗互动的主要推动者,尤其以朱熹作《家礼》的影响最为深远。此外,节日祭祖体系也展现了礼俗共存、礼俗融合、礼俗冲突等互动形态。民俗礼制化与礼制民俗化是礼俗互动的两条基本路径。节日祭祖的体系化传统既沟通了礼俗,又有效地发挥了"礼治"的作用,有助于理解传统节日与社会"礼治"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间礼俗论文参考文献
[1].宋健.礼俗中的民间糕饼模[J].民艺.2019
[2].赖婷.礼俗互动视角下的民间节日祭祖体系[J].节日研究.2019
[3].肖艳平,胡丹.文化空间视域下民间艺人的礼俗级序——以赣南宁都县石上村的割鸡礼俗为例[J].中国音乐.2019
[4].肖艳平.道义经济视域下客家崇祖礼俗音乐中的民间艺人[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
[5].程波涛,任家松.伴随人生悲欢的民间礼乐的挽歌与突围——简析电影《百鸟朝凤》中唢呐礼俗和传承困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
[6].龙晓添.当代民间礼俗秩序与日常生活——以湖南湘乡丧礼为例[J].文化遗产.2018
[7].彭瑞红.他者镜像中的中国近代民间礼俗——法国传教士禄是遒对中国婚丧、岁时风俗的书写与研究[J].民俗研究.2018
[8].项阳.无乐何以称礼乐文明——兼议民间礼俗用乐问题[J].音乐研究.2018
[9].肖艳平,肖文礼.村落宗族认同下的民间迎神礼俗音乐研究——以赣南会昌县花村迎神礼俗考察为例[J].影剧新作.2018
[10].项阳.民间礼俗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J].艺术评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