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动力论文-李刚

演变动力论文-李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演变动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乡关系,发展道路,动力机制,基本经验

演变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内在逻辑——本质、动力与基本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城乡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迁,城乡关系有了显着的改善。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与自然顺序下城乡关系有序循环相比,城乡关系演变显现出独特的内在逻辑。其中,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别是城乡关系演变的本质追求,改革和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城乡关系演变的不竭动力,而基本经验是进一步实现城乡关系变革。本质、动力和基本经验构成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由分割走向缓和再逐步走向融合的逻辑主线。(本文来源于《行政与法》期刊2019年10期)

汤豪,赵守谅[2](2019)在《后发地区县城空间演变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以湖南平江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平江县城关镇为研究对象,运用RS与ArcGIS技术从城关镇1990、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的遥感数据中提取建成区范围,分析其空间演变的特征,并结合城关镇的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和规划数据探讨空间演变背后的动力机制。研究显示,1990-2018年城关镇建成区空间演变呈现出空间扩展总量大、各时段扩展强度与速度波动变化、城市扩展合理性较低、东南方向为其扩展的主要方向等特征。对于动力机制的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对后发地区县城的空间扩展有着全面而显着的影响,自然和规划因素则更多作用于县城空扩展的方向上。(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期刊2019-10-19)

金刚,沈坤荣[3](2019)在《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政府行为演变与增长动力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70年,中国经济增长在波折中实现了奇迹般的腾飞。其间,中国经济增长历经几个重要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政府行为演变与增长动力转换互为耦合,共同编织了近一个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沉浮与兴盛。具体地,本文将70年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1949-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十八大期间(1978-2012年)、十八大至十八届五中全会期间(2012-2015年)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2015年以后)。对应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行为实现了从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竞争→政府让位于市场→政府与市场协作的演变。相应地,政府行为演变推动增长动力实现从投入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随着增长动力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逐渐从粗放式增长的旧模式走向高质量增长的新常态。回溯7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经济增长走过了一条接力式发展的道路。每一个阶段发展弊端的显现,都推动了下一阶段政府行为的演变,构成了增长动力转换与增长潜力释放的内在机制。(本文来源于《宏观质量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严珍珍,杜小平,范湘涛[4](2019)在《叁亚湾海岸动力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海岸侵蚀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给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关于叁亚湾海岸侵蚀过程及其动力学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或半定量阶段。从海岸动力地貌学角度出发,基于沉积物迁移理论,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研究了叁亚湾海岸在波浪和潮流作用下的动力演变过程。计算结果重现了海水波浪的传播形态及动态特征:涨潮时,波高极值相对较大,水位随之升高,波动现象明显,波动形态复杂;落潮时,波高极值相对减小,水位也随之降低,海面相对较平静,波形态在离岸区域较单一,仅在近岸区域相对多样化。同时,数值模拟结果也很好地显示了叁亚湾岸线附近的沉积或侵蚀过程特征:叁亚湾西段海洋动力条件较强,沉积或侵蚀现象明显,沉积/侵蚀能力由叁亚湾西段逐渐向东段减小。此外,以海洋动力学机制为基础,定量模拟了叁亚湾海岸侵蚀与演变物理过程,为该地区海岸开发利用、海岸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海岸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王健,顾炜[5](2019)在《新中国外交70年的国际环境变化:分期、演变和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发展的70年间,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发展到冷战后的多极化时期。国际环境中的行为体数目和类型不断增加、国际结构愈加复杂、国际议题的内容和领域更加丰富的现实,显示了国际环境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分割走向融合的发展脉络。当前,国际结构的变化进入关键期,多种进程并存角力的局面仍将持续,科技进步将继续推动国际环境的变化。在国际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中国既是亲历者,也是推动国际环境变化的重要力量。(本文来源于《国际关系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季荣耀,陆永军,詹小磊,莫思平,顾继一[6](2019)在《伶仃洋茅洲河口动力地貌演变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长系列的水文泥沙、水下地形和遥感影像等数据,通过数字地形高程模型和水动力数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伶仃洋茅洲河口的动力地貌演变过程及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伶仃洋中滩海区近年冲刷态势明显,拦江沙与矾石浅滩呈现逐渐分离并有发育形成"新中槽"的演变趋势;茅洲河口门深槽的形成发育以落潮流动力作用为主,交椅湾深槽具有涨潮沟的性质,交椅沙形成发育对于稳定周边海区滩槽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大规模围涂造地和海床采砂等人类开发活动显着改变了伶仃洋的地形边界条件,进而影响河口水沙输移和滩槽格局,亟需加强监控。(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韩笑,孙杰,王青,潘明婕,吴彦[7](2019)在《东山岛东南侧近期岸滩演变及其动力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卫星遥感影像和水下地形数据,分析了近年来东山岛东南侧的岸滩演变特征。进一步,分别建立潮流、波浪、沿岸输沙数值模型,结合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东山岛东南侧岸滩侵蚀的动力成因。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2年金銮湾的北侧海域海床侵蚀较为严重;1971-2003年,乌礁湾北侧湾顶呈现出侵蚀现象,2003-2012年,乌礁湾北侧湾顶由之前的侵蚀现象转变为一定的淤积趋势。主要原因如下:(1)岬角的挑流作用使得金銮湾和乌礁湾北侧岬角附近海域流速较大,容易产生冲刷侵蚀。(2)金銮湾和乌礁湾的北部波高较高,波能较大,容易遭受侵蚀。(3)金銮湾和乌礁湾北部海岸输沙强度较大,净输沙方向以自东向西为主,容易发生岸滩侵蚀。(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山岛人类活动强度增大,海滩不合理的人工建筑物、海岸防护林破坏以及养殖场的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侵蚀。(5)2003年后乌礁湾北侧修建了码头工程,导致近岸潮流和波浪动力有所减弱,使得侵蚀现象转变为一定的淤积。(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新智,任钦义[8](2019)在《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空间演变及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测度城镇化质量水平,探讨其空间格局演变及主要动力因素,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为基础,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效率及城乡协调程度五个方面,建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同时分析了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检验了推动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动力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重庆市辖各区县城镇化质量整体提升,呈现出以重庆市主城各区为核心,向临近主城区域,再向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逐级降低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提升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的动力因素作用显着,且推动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内源动力、行政动力、市场动力、外源动力。重庆市应坚定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实现城镇化质量整体均衡提升。(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邹蕊月,郭军林,李英民,袁康,白宏思[9](2019)在《两种村镇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强震演变规律的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普通抗震结构、采取砂垫层隔震技术、砂垫层-基础滑移复合隔震技术的叁个双层砌体结构1/4缩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结果。这篇研究以结构自振频率、周期、阻尼比及阵型等为指标,通过不同输入地震强度下动力特性对比研究,总结隔震结构的工作机理及动力特性强震演变规律,评价两种隔震技术的隔震效果。结果表明:随输入地震强度增大,自振频率先保持不变后减小,阻尼比先减小后增大,砂垫层隔震结构阵型和复合隔震模型阵型的变化趋势与破坏现象相吻合。动力特性变化表明两种隔震结构的耗能能力较好,隔震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冯世进,沈阳,郑奇腾,常纪昀,史嘉梁[10](2019)在《基于界面物态演变规律的衬垫界面动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衬垫界面的动力剪切特性对填埋场动力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已有界面/接触面动力本构理论无法完整揭示其动力剪切过程中的物态演变机理。将土工膜/GCL界面的动力剪切过程分为土质材料变形和界面滑动摩擦两个物态阶段,提出了触发界面物态演变的界面临界状态和临界应力,结合界面动力剪切基本规律,分别采用弹塑性模型与摩擦系数模型描述两个物态阶段,建立了衬垫界面动力模型,并与多次循环条件下的土工膜/GCL界面动力剪切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了该动力模型的准确性。研究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模拟衬垫界面动力剪切变形的力学特性与物态演变规律,为填埋场动力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演变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平江县城关镇为研究对象,运用RS与ArcGIS技术从城关镇1990、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的遥感数据中提取建成区范围,分析其空间演变的特征,并结合城关镇的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和规划数据探讨空间演变背后的动力机制。研究显示,1990-2018年城关镇建成区空间演变呈现出空间扩展总量大、各时段扩展强度与速度波动变化、城市扩展合理性较低、东南方向为其扩展的主要方向等特征。对于动力机制的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对后发地区县城的空间扩展有着全面而显着的影响,自然和规划因素则更多作用于县城空扩展的方向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演变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李刚.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内在逻辑——本质、动力与基本经验[J].行政与法.2019

[2].汤豪,赵守谅.后发地区县城空间演变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以湖南平江县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2019

[3].金刚,沈坤荣.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政府行为演变与增长动力转换[J].宏观质量研究.2019

[4].严珍珍,杜小平,范湘涛.叁亚湾海岸动力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J].海岸工程.2019

[5].王健,顾炜.新中国外交70年的国际环境变化:分期、演变和动力[J].国际关系研究.2019

[6].季荣耀,陆永军,詹小磊,莫思平,顾继一.伶仃洋茅洲河口动力地貌演变过程[J].水科学进展.2019

[7].韩笑,孙杰,王青,潘明婕,吴彦.东山岛东南侧近期岸滩演变及其动力成因[J].海洋湖沼通报.2019

[8].刘新智,任钦义.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空间演变及动力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邹蕊月,郭军林,李英民,袁康,白宏思.两种村镇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强震演变规律的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9

[10].冯世进,沈阳,郑奇腾,常纪昀,史嘉梁.基于界面物态演变规律的衬垫界面动力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9

标签:;  ;  ;  ;  

演变动力论文-李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