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人们关注亚健康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雨潜[1](2021)在《困在时间里的人: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研究 ——基于时间社会学的视角》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速发展新时期,激烈的竞争环境、攀升的生活成本、盛行的量化绩效考核方式……使高校青年教师陷入相互竞争、加速追逐、与时间赛跑的焦虑状态。出世与入世的纠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由思想与体制规范的对立复杂交错,使心浮气躁之态和急功近利之风盛行,高校青年教师很难再守着“一张安静的书桌”平心静气地“十年磨一剑”,“闲逸的好奇”成为一种浪漫主义奢望。匆忙原本无可厚非,但若匆忙的动因并非源于浓厚的学术旨趣或发自纯粹的理想坚守,就需重新思考造成匆忙的原因究竟为何。罗萨提出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将时间视为一种社会总体现象,认为加速几乎无差别地对社会结构、进程、体制、人际关系、个体经验和个人认知等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现代人的时间症候是在特定时代背景和与其他社会变量的关系中产生的,社会时间有其不同层面与结构,“社会时间类型学”为解释现代人的时间症候提供了能够弥补这一缺陷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每一层面都有各自的时间结构化特征:在个体层面是“自我时间”,在群体层面是适应于非正式互动的“互动时间”和适应于官僚机构或其他正式组织的“制度时间”,在社会文化层面是“文化时间”。四种时间层面相互“嵌入”,形成“分层”,在寻求结构性“同步”的过程中相互牵制,决定了身处时间结构中的人们的时间感受。基于此,本研究建构了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并开发出一套《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1008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在性别、学历、抚养未成年子女人数、学校层次、地区几个方面呈现异质性特征。此外,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与工作绩效之间呈现出倒“U”的关联性,与身体亚健康程度之间也具有显着二元相关性。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目的性访谈发现: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主要表现在“自发性”加班导致的过劳焦虑、“竞赛式”匆忙引发的加速焦虑和“自责式”时间管理引致的时间失控焦虑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影响因素发现:在文化时间层面,政策话语中的“加速”偏好与社会舆论中的“人才年轻化”取向共同塑造了一种“竞速”文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力下使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职生活驶向“快车道”;在制度时间层面,各种考核要求中的时间节点造成强烈的“倒计时压力”,生活与工作时间边界模糊增加了“隐性工作时间”,时间碎片化引发注意力障碍延长了“无效工作时间”;在互动时间层面,竞争逻辑使高校青年教师之间情感淡漠、互动疏离,然而在不愿掉队的同步偏好下又难以摆脱对他人的持续关注和暗中比较;最后在自我时间层面,膨胀的时间期望与较低的时间效能感将高校青年教师推向或“战”或“逃”的两极,沦为辛劳的“时间穷人”。现代高校学术职业时间结构的四个构面形成层层相扣的完整结构——自我时间受互动时间同步偏好的影响,在制度时间的规定下,通过文化时间的价值导向,意义完整的联系在了一起。时间的结构化要求与行动者期望在“产生冲突”与“达成一致”间不断碰撞、摩擦,通过行动者对自己的“反思性监控”达成与时间结构的调和与共生,由此产生的行动结果为高校学术职业时间结构的“再加速”提供支持,促成高校学术职业“加速循环圈”的进一步加速运转,由此循环往复、不断加速。学术职业时间结构的加速循环促成了高校“青焦”(时间焦虑感偏高的青年教师)群体的诞生,也造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师选择“躺平”的意外结果。因此,国家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各项支持政策应遵循学术职业内在发展规律,灵活设置时间要求,弱化“加速”宣传,注重内涵引导;高校行政部门应转变工作职能观念,从高校教师的“管理者”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服务者”,淡化“淘汰”色彩,减少管理的形式主义,以为教师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制度支持;优化“共同体”环境,改善高校青年教师互动时间生态,营造以“相互信任”为基调的教师文化,充分激发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热情与教学活力;高校青年教师也应加深自我认知,对个人职业生涯作出长远、合理的规划。
张仕杰[2](2021)在《基于行为劝导的SOHO族健康管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李刚[3](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张金超[4](2021)在《基于亚健康人群需求的居住区康复景观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2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报告》,经过近十年发展,“健康中国”战略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全面推进。风景园林作为人居环境三大学科之一,对于提升居住环境,推动健康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分支机构设置及年会主题可以看出人类健康亦已成为学科关注热点。居住区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其户外景观于以往多数从审美、景观要素、生态等视角进行研究与设计,伴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代,逐渐开始从康养视角,研究老年人群适宜的居住区景观环境。然而亚健康人群作为占比最大、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社会的中坚力量常常被忽视,其关爱亦急需提上日程。以商业开发模式下封闭式改善型居住区内部景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济南绿城玉兰花园作为典型案例地。由于改善型居住区人群亚健康状态尤为明显,同时有着较好的户外景观条件。以此开展研究,能够较全面的了解亚健康人群需求、居住区最新发展状态以及康复景观的居住区适用性。论文的总体结构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确定论文研究的对象——居住区康复景观,并对亚健康、居住区、以及康复景观的概念进行解释,总结康复景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研究方法:案例总结、实地调研、跨学科研究法、层次分析法(AHP)等。指出当前在居住区景观中景观康复作用被忽视、康复景观使用人群中亚健康人群关爱亟需提高的现状。第二部分:结合医学领域相关研究,对亚健康状态的三大类型: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的表征与诱因、以及自我疗愈方式进行总结。根据亚健康状态适用于户外开展的疗愈方式与景观进行耦合,探讨亚健康人群户外康复活动对于景观的需求。第三部分:对康复景观相关理论进行解读,明确其特点、理论依据以及分类,将其中适用于居住区的景观类型与现有空间进行叠加,归纳出六类居住区康复景观空间:冥想空间、健身空间、社交空间、园艺空间、复健疗养空间、五感空间。从六种康复景观空间出发,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总结各空间景观要素及特点。第四部分:根据第三章所总结的居住区康复空间特点设计调研问卷,进行亚健康人群居住区康复景观需求调研,并根据亚健康人群康复景观需求,建立评价体系。选取玉兰花园三个居住区内部组团绿地进行实地调研,对其景观空间康复功能做出定性评价,并运用评价体系对居民进行康复景观满意度调研,对定性评价进行验证,运用供需理念,总结目前居住区康复景观缺失度。第五部分:从亚健康人群的康复性功能需求对居住区康复空间设计原则、设计要点、成效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为居住区康复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更好的满足多方需求,体现人文关怀,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梁晶莹[5](2021)在《针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艾灸信息可视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运用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方法,对亚健康中医艾灸的知识进行阐释,普及推广中医艾灸文化,更好地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正确有效的中医艾灸治疗途径,帮助其掌握中医艾灸治疗的一般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检索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设计实践法,从中医艾灸对亚健康人群的作用出发,分析了信息可视化传播在亚健康人群中的意义,并对其信息可视化的方法、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为亚健康人群中医艾灸治疗构建了新的应用形式和交互平台。本课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亚健康人群艾灸健康知识可视化设计进行大胆的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出发,开发设计了一套富有中国文化特征和当代审美意识的艾灸文化信息可视化作品,对艾灸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进行了形式语言与功能化的探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中医艾灸对亚健康人群治疗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整合与提取,根据信息可视化设计的风格、版式、图形、色彩、文字等手段,对艾灸文化、艾灸诊断信息、对症取穴等内容进行了再设计,并借助交互系统和应用系统拓展,探寻具有阅读感和形式美感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式让亚健康人群更便捷的了解,获取艾灸治疗健康知识,实现艾灸治疗信息对亚健康人群的有效传播。
豆璨[6](2021)在《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和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和亚健康现状;分析其生命质量和亚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教育相关部门和卫生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开展预调查,对问卷内容进一步完善,并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评价;(2)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小学教师进行现场问卷调查。(3)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相应数据库,用IBM SPSS2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连续型变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5000份,共回收4932份,回收率98.64%。其中,有效问卷4147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2.94%。(2)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总均分为71.36±11.23;亚健康检出率为73.20%。(3)年龄、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日均工作时长、健康管理能力、抚养小孩数量、工作压力、睡眠时长、久坐/伏案、锻炼身体、交通状况和周围犯罪事件发生频率是小学教师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4)会一点健康管理、偶尔吃早餐、偶尔有犯罪事件是亚健康的危险因素;工作压力不大、每月锻炼1~4次、每月锻炼5次及以上是亚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状况低于全国常模水平。亚健康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年龄在29岁以下、未婚、没有孩子、能够自我健康管理、坚持锻炼身体、睡眠时间充足、坚持每年体检、周围犯罪事件发生频率低、交通便利的小学教师生命质量更高。会一点健康管理、偶尔吃早餐、偶尔有犯罪事件是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亚健康的危险因素。工作压力不大、每月锻炼1~4次、每月锻炼5次及以上是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亚健康的保护因素。建议教育相关部门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边境地区小学教师健康状况给予更多关注,提升小学教师整体健康水平、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边境地区教学质量提升。
李倩倩[7](2020)在《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亚健康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商务办公人员的严重问题。办公区公共空间是商务办公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其环境品质的好与坏,对使用者的身心健康状况有显着影响。因此,对商务办公区景观空间的优化提升和健康功能植入是解决商务办公人员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当前对康复景观的研究也已关注到了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因此将康复景观引入城市商务办公区景观设计中,对亚健康人群的复愈将起到支持性作用。本文通过对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复愈需求进行文献研究以及现场调研探析,探索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城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理论框架和设计策略,提出为面向亚健康状况的城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基于生理、心理和社交亚健康人群的需求,通过在商务办公区中引入康复景观,进而实现景观美观性和健康性的同步提升。首先,对亚健康、商务办公区及康复景观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综述分析,明确康复景观环境的构建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的提升作用,及其与商务办公区景观和特定人群的匹配性。通过对两处商务办公区景观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结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生理、心理和社交三个层次的复愈需求,并对其景观环境特征与亚健康人群的使用动机相关性进行量化分析,进而从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的生理复愈层、心理缓释层和社会交往层三方面提出康复景观的设计策略。最后,本文以济南创新谷商务办公区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为例,从上述三个层面切入展开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实践。
薛允莲[8](2020)在《中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的常模制定及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构建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Sub-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 1.0,SHMS V1.0)的常模,并阐明我国城镇居民的亚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和中介效应,为亚健康的预防提供切实可行的评估工具和政策建议。研究内容1、SHMS V1.0量表用于评价全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状态的信效度。2、城镇居民SHMSV1.0量表的常模研究。3、城镇居民亚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4、城镇居民亚健康影响路径的中介效应研究。研究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天津市、黑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和甘肃省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采用SAS、SPSS和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绘制列线图,采用C-index、Calibration plot和AUC评价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介效应,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研究结果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共发放问卷7339份,有效回收问卷6748份。平均年龄为41.40±16.13岁,男性占48.4%。1、SHMS V1.0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α=0.922,折半的信度系数高于0.70。验证性因子分析:RMR=0.038,GFI=0.980,CFI=0.882,RMSEA=0.028。2、SHMS V1.0 常模按性别和不同年龄组建立中国城镇居民SHMS V1.0的均数常模,百分位数常模(以5%为间距)和划界常模([0,x-S)为“疾病”状态,[x-S,x+S)为“亚健康”状态,[x+S,100]为“健康”状态)。3、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状况我国城镇居民总体亚健康检出率为66.7%,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67.0%、65.5%和70.0%。4、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总体、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别有24、19、24和16个,偏倚校正C指数分别为0.782,0.733,0.767和0.734。5、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影响路径的中介效应分析生活方式对总体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110)高于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051),对生理亚健康的影响仅体现为直接效应,对心理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06)低于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099),对社会亚健康的影响仅体现为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317);环境因素对总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200和0.150)低于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348和0.462),对生理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380)高于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218),对社会亚健康的影响仅体现为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231)。童年不良事件与成年总体、生理和心理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123、-0.112、-0.105)略高于通过成长期亲子关系的间接效应(-0.106、-0.074、-0.104),对社会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075)低于通过成长期亲子关系的间接效应(-0.102)。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总体、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367、-0.352、-0.385、-0.278,均高于通过挫商的间接效应(-0.050、-0.047、-0.053、-0.054)。研究结论1、SHMS V1.0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可用于城镇居民亚健康的评价。2、城镇居民SHMS V1.0量表常模的制定,为亚健康状态的评价提供参考标准。3、我国城镇居民的总体、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检出率均较高。4、亚健康受人口及保障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家庭及环境因素、个性特征、健康意识、经历事件及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5、内因、成长期亲子关系和挫商等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路径产生中介效应。
赵富生(Teo Hoo Seng)[9](2020)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中国与新加坡的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源头、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和明确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探讨在新加坡更有效地推广和应用中医(针灸)治未病的策略和方法。方法:第一部分利用人工查阅历代医籍并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采取归纳法、逻辑推理法,对有关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起源、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进行研究整理;其中涉及中医(针灸)治未病思想的概念、起源与源流、应用、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体质与亚健康治未病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新加坡的历史、人文、地理、教育、国民生活饮食习惯、体质与健康、老龄化与慢性病、医疗体系与开支,以及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团体、教育、法规、科研、刊物与现状。同时为了解新加坡执业中医师对中医(针灸)治未病的认知及其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本研究开展了网络和纸质版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段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之间。在谷歌doc google(Doc.google.com)调查问卷软件自设30道题目,总共发出600份问卷,回收541份问卷,完整有效问卷共计509份,有效率84.8%。全部数据人工输入到谷歌(doc Google)的自设表格里,这些输入数据由谷歌网站Google Forms(Doc.google.com)自动统计后提取结果,全部原始数据保存至微软Excel电子表中,再进一步进行结果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在中医治未病方面的现况及新加坡问卷调查结果,综合讨论新加坡与中国在中医治未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讨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有益的建议。结果:一、中医治未病博大精深,从古至今被诸多医家所重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未病方法与思想。当代人们比以往更注重养生,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不断加强,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食疗、药膳等中医方法,使得机体阴阳平衡,不为外邪所伤。现代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正确的饮食起居,调节情志,改善体质,防病于未然。中国中医治未病发展日趋成熟,但在建立健全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建设、医患互动性、市场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使中医治未病在中国尚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主要作用。二、新加坡中医注重养生保健,调理防病,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要求。本次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大多数了解和认同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并认为食疗、情志调节和练功等方式是中医治未病的选择方式;其次,对于已病之人则需要以中医师介入治疗和调养为主;再者,中医治未病适用病症主要为慢性病、情志病、老年病及各种痛症,施治场所主要在中医医疗机构;并认为在收费方面不能比普通中医治疗费用高。超过半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都曾有应用针灸治未病的经历,并且超过一半取得有效或显着有效的结果。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中医师认为,针灸治未病应用范围广,疗效好且方便、安全,只是担心患者不接受或不能坚持;并且对中医针灸治未病在新加坡的发展前景持乐观的态度。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对自身及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应用情况不满意,他们认为:第一,治疗水平需要提高;第二,制约新加坡中医治未病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众不了解;第三,政府和中医机构对民众应加大宣传,而且应将中医治未病纳入政府的医疗保障体系。三、中国与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现况对比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在此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如下:1.教育与宣传方面:加强中医师的教育和培训;利益相关者的教育与沟通;大众的知识和理念、自主健康和推广宣传。2.政策与实施方面:加大政府的政策的和财力支持,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医保:社区健康管理;全民健康计划;实施对民间宣传:中西医结合;社区中医体质辨识体检;“以老护老”计划;以针灸为中医治未病开路。3.临床科研方面:研究项目的选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医(针灸)治未病健康管理;循证医学研究中医(针灸)治未病;临床研究未病人群。结论:未病养生,防于未然;潜病未发,救于萌芽;病初即治,以防变证;病愈调护,防止复发,为中医治未病主要基石。现代医学逐渐从疾病医学转为健康(预防)医学,给中医治未病带来了与当今主流医学接轨的机遇。而针灸疗法则是最方便和重要的切入主流医学的疗法。新加坡由于地缘政治与历史因素,形成了新加坡式中医特色。中医治未病在新加坡的状况是:1、中医治未病思想还未普及化;2、中医治未病有关的产业尚未形成可行模式和规模;3、中医治未病的发展生态系统及条件尚未成熟,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对中医师有效的继续教育、对民众健康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中西医的融合程度等因素,将是中医(针灸)治未病及相关的治疗养护措施在新加坡落实与推广成败的关键因素。
林泽飞[10](2020)在《MFD公司养肝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给众多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对于大健康养生茶行业而言,也意味着新的发展与机遇。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健康养生茶行业想要长远的发展,必须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更多的市场份额,意味着增加新的营销方式非常重要,必须从全新的角度,对养肝茶的互联网营销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本文以大健康养生茶行业的MFD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MFD公司互联网养肝茶产品营销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TP理论、营销4P理论等营销理论知识,对MFD公司十五味养肝茶产品的营销策略实施方案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养生茶的营销理论的研究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基于大健康养肝茶产品营销的重要性,阐述养肝茶产品营销的发展历程及当前研究成果。其次,根据MFD公司的概况及发展状况,结合内外部环境与最新的行业特点,针对MFD公司当前的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深度访谈并辅以企业经营的实际数据,找出MFD公司当前市场营销存在的题,然后进行问题成因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优化建议,以期为MFD公司十五味养肝茶提供一个完整的营销策略。本文通过MFD公司十五味养肝茶营销方案的研究,以期对其它做养肝茶的公司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对养生茶行业相关公司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为什么人们关注亚健康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什么人们关注亚健康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困在时间里的人: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研究 ——基于时间社会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视角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意义 |
第一章 研究模型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 |
一、社会加速批判理论 |
二、社会时间类型学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概念 |
二、时间焦虑感的概念 |
三、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核心概念 |
第三节 概念模型构想 |
一、研究假设提出 |
二、概念模型建构 |
第二章 测量工具开发与验证 |
第一节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量表修订 |
一、时间焦虑感量表选择依据 |
二、时间焦虑感量表变量解释 |
三、时间焦虑感量表初步修订 |
第二节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量表开发 |
一、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变量解释 |
二、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
三、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量表初步修订 |
第三节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及影响因素量表检验与修订 |
一、预测实施程序 |
二、预测样本概况 |
三、量表预测分析 |
第四节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生成 |
一、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量表修订 |
二、调查问卷结构与内容设置 |
三、部分问题表述修订与说明 |
第三章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现状与特征分析 |
第一节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一、数据来源 |
二、调查过程 |
三、样本信息 |
四、信效度检验 |
第二节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性分析 |
一、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总体状况 |
二、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作用结果分析 |
一、时间焦虑感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 |
二、时间焦虑感对高校青年教师身体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
第四章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信效度检验 |
一、正态分析 |
二、信度分析 |
三、效度分析 |
四、验证因子分析 |
五、判别效度分析 |
第二节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性分析 |
一、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总体状况 |
二、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一、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模型适配度检验 |
二、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五章 “青焦”的诞生: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现状讨论 |
第一节 调查方法与调查程序 |
一、抽样方法与样本信息 |
二、调查程序与注意事项 |
第二节 “反思性”时间规训: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表现 |
一、“自发性”加班——高校青年教师的过劳焦虑 |
二、“竞赛型”匆忙——高校青年教师的加速焦虑 |
三、“自责式”时间管理——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失控焦虑 |
第三节 结构中的“时间差”: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异质性 |
一、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性别差异 |
二、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学历及学校层次差异 |
三、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未成年子女人数差异 |
四、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地区差异 |
第四节 寻找“适宜”的速度:时间焦虑感的作用结果 |
一、“痛快淋漓”的加速体验 |
二、“恰到好处”的时间焦虑 |
第六章 时间结构的力量: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讨论 |
第一节 文化时间:弥漫的“竞速文化”与“快车道”上的学术生活 |
一、话语中的“加速”导向 |
二、“快车道”上的学术生活 |
三、“竞速”文化的技术支持 |
第二节 制度时间:管理主义鞭策下的“赶死线”与“无效劳动” |
一、时间节点逼迫造成“倒计时压力” |
二、时间边界模糊增加“隐性工作时间” |
三、时间碎片化延长“无效工作时间” |
第三节 互动时间:竞争逻辑与同步偏好中的“群体孤独” |
一、“竞争逻辑”导致“信任危机”,塑造“短平快”互动模式 |
二、“同步偏好”隐藏“暗中较劲”,造就“群体孤独” |
第四节 自我时间:膨胀的时间期望与辛劳的“时间穷人” |
一、“增值期望”与“加速期望” |
二、“效能低下”与“时间穷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调查结果 |
一、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总体情况 |
二、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异质性特征 |
三、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作用结果 |
四、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 |
第二节 结构化生存:学术职业的加速与高校“青焦”的诞生 |
一、“加速话语”营造“竞速文化”,催生“新管理主义”盛行 |
二、“效率至上”覆盖“慢速需求”,重塑学术职业时间秩序 |
三、“同步偏好”触及“竞争逻辑”,制造人际互动信任危机 |
四、“时间期望”遭遇“时间低效”,塑造“时间贫穷”心理 |
五、“标准制定”转向“资源诱导”,转嫁时间管理责任主体 |
六、“反思性”时间规训:“青焦”的诞生与“加速”再生产 |
第三节 缓解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对策建议 |
一、弱化“加速”宣传,注重内涵引导 |
二、转变管理理念,淡化“淘汰”色彩 |
三、优化“共同体”环境,改善互动条件 |
四、加深自我认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3)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
1.2 研究问题 |
1.2.1 实践问题 |
1.2.2 理论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
2.1.2 体医融合 |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
2.4.3 顾客参与水平 |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
2.5 理论基础 |
2.5.1 服务主导逻辑 |
2.5.2 MOA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
3.2.1 产品混合性 |
3.2.2 对象广泛性 |
3.2.3 过程融合性 |
3.2.4 价值多样性 |
3.2.5 主动参与性 |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方法选择 |
4.1.2 案例选择 |
4.1.3 研究资料收集 |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
4.2.0 案例介绍 |
4.2.1 研究发现 |
4.3 案例研究结论 |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2.1 研究设计 |
5.2.2 质性分析过程 |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
5.3 模型阐述 |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
6.1 研究假设推导 |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
6.2 研究量表设计 |
6.2.1 初始量表设计 |
6.2.2 研究量表纯化 |
6.2.3 正式量表设计 |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6.3.1 调查问卷设计 |
6.3.2 小样本测试 |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
6.4.1 数据收集 |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3 信度、效度检验 |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
7.3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7.4.1 研究局限 |
7.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亚健康人群需求的居住区康复景观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问题得到空前关注 |
1.1.2 亚健康人群比例攀高 |
1.1.3 居住区景观的趋同化倾向严重,人文关怀缺失 |
1.2 相关概念 |
1.2.1 亚健康 |
1.2.2 居住区 |
1.2.3 康复景观 |
1.2.4 康复景观与园艺疗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可行性分析、研究框架 |
1.5.1 可行性分析 |
1.5.2 研究框架 |
1.6 康复景观研究综述 |
1.6.1 国外进展 |
1.6.2 国内进展 |
1.6.3 研究述评 |
第2章 亚健康的医学研究与自我疗愈方式 |
2.1 现代医学与亚健康状态 |
2.1.1 亚健康状态表现与分类 |
2.1.2 亚健康状态的发生人群现状 |
2.1.3 亚健康状态引发的相关因素 |
2.2 传统中医理论与亚健康状态 |
2.2.1 传统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
2.2.2 传统医学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理论依据 |
2.2.3 传统医学干预亚健康状态的方法 |
2.3 亚健康人群自我疗愈与景观需求 |
2.3.1 亚健康人群生理疗愈与景观需求 |
2.3.2 亚健康人群心理疗愈与景观需求 |
2.3.3 亚健康人群社会疗愈与景观需求 |
2.3.4 融入自我疗愈与康复功能的景观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康复景观理论与居住区景观康复空间 |
3.1 康复景观的特点 |
3.1.1 自然属性 |
3.1.2 可感知性与可操作性 |
3.1.3 使用者结构的复杂性 |
3.2 康复景观作用理论依据 |
3.2.1 压力缓释理论 |
3.2.2 注意力恢复理论 |
3.2.3 社交活动理论 |
3.2.4 自然因素影响理论 |
3.2.5 传统养生理论 |
3.2.6 其他理论 |
3.3 居住区康复景观分类及依据 |
3.3.1 康复景观建设场所及使用人群 |
3.3.2 基于康复方式的康复景观分类依据 |
3.3.3 居住区康复景观分类与解析 |
3.4 康复景观案例解析 |
3.4.1 冥想空间 |
3.4.2 五感空间 |
3.4.3 园艺空间 |
3.4.4 复健疗养空间 |
3.4.5 健身空间 |
3.4.6 社交空间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亚健康人群康复需求与居住区康复景观的耦合关系 |
4.1 亚健康人群居住区康复景观需求研究 |
4.1.1 研究过程 |
4.1.2 样本特征及行为分析 |
4.1.3 亚健康人群居住区康复景观需求分析 |
4.2 居住区康复景观现状调研 |
4.2.1 案例地选取 |
4.2.2 调研方法与内容 |
4.2.3 居住区康复景观空间实地调研 |
4.2.4 居住区人群户外康复活动分析 |
4.3 评价体系构建与调研分析 |
4.3.1 基于亚健康人群需求的居住区康复景观评价体系构建 |
4.3.2 居住区人群康复景观满意度调研 |
4.3.3 居住区康复景观现状评价与分析 |
4.4 居住区康复景观需求与供给耦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亚健康人群需求下居住区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
5.1 亚健康需求下居住区康复景观设计原则 |
5.1.1 康复功能优先原则 |
5.1.2 服务人群多样原则 |
5.1.3 景观感知提升原则 |
5.1.4 多重空间复合原则 |
5.2 居住区康复景观空间设计 |
5.2.1 冥想空间 |
5.2.2 健身空间 |
5.2.3 社交空间 |
5.2.4 园艺空间 |
5.2.5 五感空间 |
5.2.6 复健疗养空间 |
5.2.7 多重功能组合设计 |
5.3 康复景观成效保障措施 |
5.3.1 创建复合型康复景观设计团队 |
5.3.2 环境整体要素康复性考虑 |
5.3.3 居住区康复性管理与运营 |
5.3.4 使用后评估与提升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附录 |
(5)针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艾灸信息可视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针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艾灸信息可视化设计综述 |
(一)亚健康概述 |
1.亚健康的概念 |
2.亚健康状态的症状表现 |
(二)中医艾灸疗法概述 |
1.中医艾灸疗法概念 |
2.中医艾灸疗法起源及发展 |
3.中医艾灸疗法方法 |
4.中医艾灸的经络与穴位 |
5.中医艾灸对亚健康状态干预的意义 |
(三)信息可视化设计概述 |
1.信息可视化设计概念 |
2.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
(四)针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艾灸信息可视化设计原则 |
1.高效快捷地传达信息 |
2.注重审美意趣 |
3.力求简明表达 |
4.遵循读取习惯 |
5.消除视觉障碍 |
二、中医艾灸治疗亚健康人群信息可视化现状分析 |
(一)艾灸治疗亚健康人群信息传播的现状、方式和问题 |
1.艾灸治疗亚健康人群信息传播的现状 |
2.艾灸治疗亚健康人群信息传播的方式 |
3.艾灸治疗亚健康人群信息传播的问题 |
(二)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现状分析 |
1.国内研究分析 |
2.国外研究分析 |
(三)信息可视化对艾灸治疗亚健康人群的影响与意义 |
1.信息设计在中医艾灸文化传播的影响 |
2.艾灸治疗亚健康人群信息在信息可视化设计方式呈现的意义 |
三、仁艾造物:针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艾灸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 |
(一)针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艾灸信息可视化设计构思 |
1.中医艾灸治疗亚健康人群信息的主题构建 |
2.中医艾灸治疗亚健康人群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定位 |
(二)针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艾灸信息可视化设计呈现 |
1.信息可视化符号系统 |
2.信息可视化表述系统 |
3.信息可视化交互系统 |
4.信息可视化应用系统 |
四、结论 |
(一)研究成果 |
1.理论研究成果 |
2.设计实践成果 |
(二)存在问题 |
(三)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针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艾灸信息可视化设计》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专业实践能力展示-个人创作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和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2.1 调查工具的确定 |
2.2.2 抽样方法 |
2.2.3 调查内容 |
2.3 预调查 |
2.3.1 SF-36 信度检验 |
2.3.2 SF-36 效度检验 |
2.3.3 SHMS V1.0 信度检验 |
2.3.4 SHMS V1.0 效度检验 |
2.4 质量控制 |
2.4.1 设计问卷阶段 |
2.4.2 预调查阶段 |
2.4.3 调查阶段 |
2.4.4 数据录入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2.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 |
3.2.1 生命质量基本情况 |
3.2.2 汉族、彝族、壮族小学教师的生命质量对比 |
3.2.3 不同居住地小学教师的生命质量对比 |
3.2.4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单因素分析 |
3.2.5 云南边境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多因素分析 |
3.3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 |
3.3.1 亚健康基本情况 |
3.3.2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单因素分析 |
3.3.3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评价 |
4.2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3 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 |
4.4 亚健康影响因素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及亚健康状况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生命质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活节奏加快导致健康问题突出 |
1.1.2 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对康复景观的需求 |
1.1.3 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重要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
2.1 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概念界定 |
2.2 亚健康相关研究 |
2.2.1 亚健康现状 |
2.2.2 亚健康成因 |
2.2.3 亚健康类型 |
2.2.4 亚健康人群复愈需求 |
2.2.5 亚健康复愈方式 |
2.3 商务办公区景观相关研究 |
2.3.1 商务办公区及商务办公区景观 |
2.3.2 商务办公区景观使用主体行为分析 |
2.3.3 商务办公区景观的空间类型及特征 |
2.3.4 商务办公区景观空间布局模式 |
2.3.5 商务办公区景观空间要素 |
2.4 康复景观相关研究 |
2.4.1 康复景观概念 |
2.4.2 康复景观作用机制 |
2.4.3 康复景观在商务办公区中的作用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调研分析 |
3.1 调研范围选取及概况 |
3.2 商务办公人员使用动机影响因素及健康效益调研 |
3.2.1 调研方法 |
3.2.2 调研结果分析 |
3.3 研究结论 |
3.3.1 实地调研研究结论 |
3.3.2 相关分析研究结论 |
3.3.3 研究总结 |
第4章 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理论模型构建 |
4.1 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需求分析 |
4.2 理论模型阐述 |
4.3 理论模型各维度说明 |
4.3.1 空间维度 |
4.3.2 功能维度 |
4.3.3 景观元素维度 |
4.3.4 设施维度 |
4.4 生理复愈层 |
4.4.1 生理环境隔离 |
4.4.2 生理环境补偿 |
4.5 心理缓释层 |
4.5.1 心理环境隔离 |
4.5.2 心理环境补偿 |
4.6 社会交往层 |
4.6.1 交往空间 |
4.6.2 园艺疗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策略探究 |
5.1 设计流程 |
5.2 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空间设计 |
5.2.1 景观空间设计 |
5.2.2 景观空间详细设计 |
5.3 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元素设计 |
5.3.1 植物选择 |
5.3.2 空间形态设计 |
5.4 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施设计 |
5.4.1 景观铺装 |
5.4.2 景观座椅 |
第6章 实证研究——济南创新谷商务办公区景观规划设计 |
6.1 项目现状调研与分析 |
6.2 亚健康人群需求分析 |
6.3 设计目标与原则 |
6.3.1 设计目标 |
6.3.2 设计原则 |
6.4 分区空间详细设计 |
6.4.1 生理复愈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 |
6.4.2 心理缓释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 |
6.4.3 社会交往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1.1 结论一: 康复景观具有促进亚健康人群复愈的效果 |
7.1.2 结论二: 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理论模型和策略研究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的常模制定及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亚健康研究现状 |
2.1.1 亚健康的概念及内涵 |
2.1.2 亚健康状态的评价方法 |
2.1.3 亚健康评价标准的研究 |
2.1.4 亚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健康生态学理论 |
2.2.2 内外因辩证关系理论 |
2.2.3 现代应激理论 |
2.2.4 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 |
2.3 已有研究的总结及不足之处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调查对象及抽样分布 |
3.1.1 亚健康影响因素调查的抽样分布 |
3.1.2 亚健康常模数据的抽样分布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4 技术路线 |
3.5 调查问卷 |
3.6 数据库 |
3.7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我国城镇居民SHMS V1.0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统计方法 |
4.2 信效度分析结果 |
4.2.1 信度分析结果 |
4.2.2 效度分析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我国城镇居民SHMS V1.0量表常模的研制 |
5.1 资料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建模方法 |
5.1.3 统计方法 |
5.2 常模研制 |
5.2.1 常模人群的性别和年龄结构及与全国人口的比较 |
5.2.2 性别和年龄对城镇居民亚健康的影响 |
5.2.3 均数常模 |
5.2.4 百分位数常模 |
5.2.5 划界常模 |
5.3 讨论 |
第六章 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现状分析 |
6.1 资料与方法 |
6.1.1 研究对象 |
6.1.2 统计方法 |
6.2 结果 |
6.2.1 不同地区城镇居民亚健康检出率比较 |
6.2.2 不同地区城镇居民分性别亚健康检出率比较 |
6.2.3 不同地区城镇居民分年龄别亚健康检出率比较 |
6.3 讨论 |
第七章 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7.1 资料与方法 |
7.1.1 研究对象 |
7.1.2 分析思路 |
7.1.3 统计方法 |
7.2 结果 |
7.2.1 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影响因素模型的选择 |
7.2.2 我国城镇居民总体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7.2.3 我国城镇居民生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7.2.4 我国城镇居民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7.2.5 我国城镇居民社会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7.3 讨论 |
7.3.1 人口及保障因素 |
7.3.2 生活方式因素 |
7.3.3 家庭及环境因素 |
7.3.4 个体特征因素 |
7.3.5 健康意识 |
7.3.6 经历事件 |
7.3.7 政策环境 |
第八章 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状态影响路径的中介效应分析 |
8.1 资料与方法 |
8.1.1 研究对象 |
8.1.2 分析思路 |
8.1.3 统计方法 |
8.2 结果 |
8.2.1 内因在外因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
8.2.2 成长期亲子关系在童年不良事件与成年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
8.2.3 挫商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 |
8.3 讨论 |
8.3.1 内因在外因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
8.3.2 成长期亲子关系在童年不良事件与成年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
8.3.3 挫商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
第九章 结论、政策建议、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
9.1 结论 |
9.1.1 SHMS V1.0量表用于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价有较高的信效度 |
9.1.2 初步建立了我国城镇居民SHMS V1.0量表的常模 |
9.1.3 了解了我国城镇居民的亚健康现状 |
9.1.4 构建了有较高预测价值的城镇居民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模型 |
9.1.5 重视内因、成长期亲子关系及挫商等中介效应变量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 |
9.2 政策建议 |
9.2.1 应从多个方面综合施策,全方位干预亚健康危险因素 |
9.2.2 提高健康的主观能动性 |
9.3 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
9.3.1 研究创新之处 |
9.3.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城镇居民亚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本研究的伦理批件 |
附录3 抽样地区组群效应检验的SAS程序 |
附录4 列线图的R程序 |
附录5 影响因素模型预测效果检验的R程序 |
附录6 符号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情况 |
致谢 |
(9)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
1.1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
1.1.1 未病养生防于未然 |
1.1.2 潜病未发救于萌芽 |
1.1.3 病初即治以防变证 |
1.1.4 病愈调护防止复发 |
1.1.5 临床应用举隅 |
1.2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与源流 |
1.2.1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 |
1.2.2 理论起源与萌芽时期(远古至春秋战国) |
1.2.3 理论形成时期(秦至西汉) |
1.2.4 理论发展时期(东汉至宋金元) |
1.2.5 理论成熟时期(明清至现代) |
1.3 古代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 |
1.3.1 张仲景 |
1.3.2 华佗 |
1.3.3 葛洪 |
1.3.4 孙思邈 |
1.3.5 刘完素 |
1.3.6 李东垣 |
1.3.7 朱丹溪 |
1.3.8 张景岳 |
1.3.9 赵献可 |
1.3.10 李时珍 |
1.3.11 叶天士 |
1.4 针灸治未病 |
1.4.1 针灸治未病溯源 |
1.4.2 古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 |
1.4.3 逆针灸防病 |
1.4.4 针灸与自愈力 |
1.4.5 针灸提高免疫力 |
1.4.6 针灸治未病的现代应用 |
1.5 体质辨识治未病 |
1.5.1 体质与亚健康 |
1.5.2 古代体质辨识应用 |
1.5.3 古代中医体质分类 |
1.5.4 现代中医体质辨识应用 |
1.5.5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 |
1.6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 |
1.6.1 中国中医(针灸)治未病政策与实施 |
1.6.2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与发展 |
第二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
2.1 新加坡简介及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
2.1.1 新加坡简介 |
2.1.2 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
2.2 新加坡中医师治未病应用状况与认知问卷调查 |
2.2.1 背景和目的 |
2.2.2 对象、方法与数据 |
2.2.3 问卷调查分析与讨论 |
2.2.4 问卷调查结果 |
第三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展望 |
3.1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展望 |
3.1.1 教育与宣传 |
3.1.2 政策与实施 |
3.1.3 临床科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10)MFD公司养肝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2.1 茶行业的研究现状 |
1.2.2 相关理论基础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FD公司概况及营销现状 |
2.1 MFD公司发展概况 |
2.1.1 公司概况 |
2.1.2 组织架构 |
2.1.3 主营业务 |
2.2 MFD公司营销现状 |
2.2.1 MFD公司养肝茶营销战略现状 |
2.2.2 MFD公司养肝茶营销策略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FD公司养肝茶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态势及竞争者分析 |
3.1.3 市场需求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分析 |
3.2.2 能力分析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SWOT矩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FD养肝茶存在的营销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养肝茶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1 市场细分不够充分 |
4.1.2 目标市场太过宽泛 |
4.1.3 市场定位不够精准 |
4.2 养肝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1 产品口感单调和包装单一 |
4.2.2 价格策略缺少梯度 |
4.2.3 渠道策略规划不足 |
4.2.4 促销手段过于单一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养肝茶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1 营销战略优化建议 |
5.1.1 采用多个因素细分市场 |
5.1.2 选择三级目标市场 |
5.1.3 精准市场定位 |
5.2 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2.1 全面升级产品包装和口感 |
5.2.2 实施梯度定价策略 |
5.2.3 渠道多元化发展 |
5.2.4 促销组合多样化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1(公司内部访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为什么人们关注亚健康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困在时间里的人: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研究 ——基于时间社会学的视角[D]. 李雨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行为劝导的SOHO族健康管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D]. 张仕杰. 江南大学, 2021
- [3]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基于亚健康人群需求的居住区康复景观设计策略研究[D]. 张金超.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5]针对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艾灸信息可视化设计[D]. 梁晶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师生命质量和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豆璨. 大理大学, 2021(10)
- [7]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研究[D]. 李倩倩.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8]中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的常模制定及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研究[D]. 薛允莲.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9]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D]. 赵富生(Teo Hoo S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MFD公司养肝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林泽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