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剖面论文-张健瑜,李灿,曾和平,胡梦凌,董达诚

紫色土剖面论文-张健瑜,李灿,曾和平,胡梦凌,董达诚

导读:本文包含了紫色土剖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色土,植被类型,土壤腐殖质,土壤养分

紫色土剖面论文文献综述

张健瑜,李灿,曾和平,胡梦凌,董达诚[1](2019)在《不同植被类型紫色土腐殖质的剖面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龙川江流域6种不同植被类型对紫色土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和土壤养分(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为该地区保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锯齿形布点法,采集紫色土表层至30 cm深度的3个土层紫色土样品,用3次4分法分离多余样品,并测定相应指标。[结果]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的含量和腐殖质、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碳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枯枝落叶层显着高于其他层(地下0—10,10—20,20—30 cm),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无显着差异。果园土壤腐殖质及其组成显着高于桉树林覆盖土壤,表现为果园>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桉树林。土壤腐殖质各组分之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腐殖质组成与土壤有机质、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结论]果园和落叶阔叶林下土壤腐殖质及其组分显着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韩晓飞,高明,谢德体,王子芳[2](2016)在《长期保护性耕作制度下紫色土剖面无机磷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90年建立的耕作制定位试验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常规中稻-冬水田平作(CF)、中稻-冬水田垄作免耕1(RNT1)、中稻-小麦或油菜垄作免耕2(RNT2)和中稻-小麦或油菜水旱轮作(CR)等耕作方式对紫色土剖面不同形态无机磷分布演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前土壤相比,长期不同耕作处理的土壤上下层全磷、有效磷和各形态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大小顺序为RNT2>CF>CR>RNT1.除了Fe-P含量下层土壤高于上部耕层外,Ca_2-P、Ca_8-P、Al~-P、Ca_(10)-P、O-P都表现为耕层高于下层的特征.不同耕作措施对紫色土剖面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影响显着,对各形态无机磷有效性影响效果为CR>RNT>CF.长期水旱轮作更有利于作物对磷的吸收.相关分析表明各组分无机磷对紫色土有效磷的贡献为Ca_2-P(0.936 9)>Al~-P(0.915 8)>Ca_8-P(0.901 2)>Fe-P(0.828 7)>Ca_(10)-P(0.805 9)>O-P(0.747 2).(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程冬兵,郑艳霞,钱峰,孙蓓[3](2015)在《紫色土典型叁角形均质剖面入渗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特制的土壤水分入渗试验装置,分别设置正、倒直角叁角形单一质地土壤剖面,探讨紫色土的不规则剖面均质土壤入渗特性。参考Green-Ampt模式思路,建立了紫色土典型叁角形均质剖面入渗模型。试验结果显示:粗质地的湿润锋随时间推进速度快于细质地;同一质地,正直角叁角形剖面铅直面湿润锋随时间推进速度快于倒直角叁角形剖面,但入渗速率小于倒直角叁角形剖面;入渗前期,正叁角形剖面的斜面湿润锋随时间推进速度快于倒直角叁角形剖面,随入渗继续,反而逐渐慢于倒直角叁角形剖面。各剖面入渗的湿润锋、入渗速率与时间均呈极显着幂函数关系。建立的紫色土典型叁角形均质剖面入渗模型经实测值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且可与经验模型相互转换,模型参数也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5年03期)

周琳[4](2013)在《凉山紫色土亚类间烟叶品质及其剖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于四川省凉山州采用定点定位法,对紫色土石灰性、酸性、中性叁个亚类所植红花大金元品种的烟叶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了不同亚类的土壤剖面结构、烟叶品质及耕作层土壤肥力与烟叶品质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紫色土土壤亚类间各土层养分与烟叶化学成分关系表明:碱解氮、速效钾、有机总碳、pH值对烟叶总氮含量影响较为显着;解氮、速效钾、有机总碳、pH值值对烟叶烟碱含量影响较为显着;碱;全氮、碱解氮对烟叶总糖含量影响较为显着;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对烟叶还原糖含量影响极显着;速效钾和pH值对烟叶钾含量影响较为显着;本研究土壤养分中各肥力因子在此与烟叶氯关系均表现为不显着。2对紫色土亚类烟叶品质的比较,凉山叁种亚类紫色土烟叶以中性紫色土烟叶质量最好。其化学指标特征为:紫色土烟叶还原糖与总糖含量均较高,其中中性紫色土烟叶糖含量较其他两种土壤亚类低;烟叶烟碱与总氮含量适宜;烟叶钾含量较其他两种亚类紫色土含量高;叁种亚类紫色土的烟叶氯含量基本一致;凉山烟区叁种紫色土亚类烟叶两糖差均大于5%,中性紫色土烟叶两糖差较其他两种烟叶小;烟叶钾氯比均适宜;叁种亚类紫色土糖碱比比值略大,其中中性紫色土烟叶糖碱比较其他两种土壤亚类低。烟叶风格特征则表现为:中性紫色土烟叶清甜香、花香明显,青香、辛香不明显;中性紫色土烟叶杂气均不明显,无粉脂气;烟叶口感中,中性紫色土甜感明显;中性紫色土烟叶对鼻腔无明显刺激,且对其余感觉器官的刺激性均小于其他两种烟叶;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杂气、灰色、总得分最高。酸性紫色土烟叶品质次之,其化学成分指标特征:还原糖含量最高,总糖含量中等;烟叶烟碱与总氮含量适宜;钾含量中等,氯含量与酸性紫色土含量相当;两糖差为6.40,在叁种亚类紫色土中处于中等;氮碱比最低(1.04%),钾氯比适宜;糖碱比居中,为12.32。烟叶风格特征则表现为:烟叶干草香、青香、辛香明显,清甜香、果香、花香不明显;烟叶生青气、木质气、粉脂气明显;烟叶酸感、涩感、辛辣感、干燥感不明显,甜感稍差;吸食质量的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燃烧性、灰色、余味及总得分最低,而浓度、劲头得分较高。石灰性紫色土烟叶品质最差,其化学指标特征为:烟叶总糖含量最高(34.20%),烟碱、总氮含量偏低,氯含量最低,烟叶两糖差较大(10.30),氮碱比最高(1.12%),钾氯比最低(5.09),糖碱比最高(16.48)。烟叶风格特征则表现为:烟草木香、焦香明显;枯焦气、土腥气明显;酸感、涩感、辛辣感、干燥感明显,干净度差;烟叶烟气细腻程度、圆润感稍差,37.50%的样品有口腔刺激性,12.50%的样品有鼻腔刺激性,37.50%的样品有喉部刺激性;烟气尖刺感、毛刺感明显,柔和程度较差,口腔刺激性、喉部刺激性均为100.00%;烟叶的燃烧性最好,其余指标不突出。3中性紫色土剖面结构特征中性紫色土剖面与其它亚类相比,其土壤剖面特征为:土层较为深厚,质地轻、团粒性结构,松软,多空隙。近地表两层土壤物理性状为:表层土容重适宜,亚表层土壤容重比表层高。土壤比重无明显变化规律。中性紫色土表层土壤孔隙度最大,亚表层土壤孔隙度均明显比表层少,物理性状整体情况表明亚表层土壤较表层略紧实实,符合上虚下实的层次构造,有利于烟叶种植,亚表层土壤有一定的透水通气能力,同时又能保水保肥。土壤耕作层氮、磷、有机质、有机总碳含量丰富,而钾含量达到205.17mg kg-1,远高于其它土壤类型。土壤剖面pH值与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为:pH值表现为自表层土向下各层土壤pH值逐渐增大,范围为6.6-7.4;全氮与碱解氮一样均呈现出随土层加深逐渐下降趋势,碱解氮含量较高,为132.3-157.5mg kg-1且耕作层至犁底层下降最为明显;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在10-20mg kg-1范围内波动,无明显变化规律。速效钾、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先降低在增大后在降级,呈现“S”变化趋势。有机质与有机总碳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下降。(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3-05-29)

史忠林,文安邦,严冬春,苏明[5](2010)在《叁峡库区紫色土~7Be剖面分布及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7Be是一种宇宙成因放射性核素。由于其来源明确、半衰期短、测试相对容易,可用于<1a时间尺度内的环境过程示踪和定量研究。7Be在土壤中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本底值是建立定量模型、估算侵蚀沉积速率和调查表土迁移过程的基础。对叁峡库区为期1a的无扰动紫色土7Be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7Be主要分布于质量深度0~20.0kg/m2(0~1.5cm)的表层土壤,其中0~3.0kg/m2(0~2mm)的最表层7Be比活度最高,向下随深度增加呈指数减少,20.0kg/m2以下土层基本不含7Be。采样期间土壤7Be总面积活度介于172.4~328.6Bq/m2,平均246.1Bq/m2,并呈现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春夏高,秋冬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植被截留可能是减少土壤7Be浓度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程冬兵,张平仓,李亚龙,蔡崇法[6](2010)在《紫色土典型叁角形层状剖面入渗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特制的土壤水分入渗试验装置,分别设置上粗下细和上细下粗两种典型不同质地紫色土叁角形层状剖面,探讨典型不规则层次结构的土壤入渗特性。结果显示,同一叁角形层状剖面入渗,粗质土半剖面的垂直湿润锋随时间推进速度快于细质土。对于粗质土,上细下粗剖面设置下其半剖面的垂直湿润锋随时间推进速度快于上粗下细,但对于细质土,两种层状剖面设置下其垂直湿润锋随时间推进速度差异不明显。无论上粗下细,还是上细下粗,两种层状剖面对斜面湿润锋变化曲线影响不大。两种层状剖面入渗,湿润锋、入渗速率与时间均呈极显着幂函数关系。建立的紫色土典型叁角形层状剖面入渗模型,经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且可与经验模型相互转换,模型参数也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0年03期)

杨丽军[7](2008)在《不同紫色土剖面中脲酶活性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脲酶属胞外诱导酶,在农业土壤中,由于其活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反映土壤生物环境条件的优劣和土壤物质的转化速率,并能明显反应出农业土壤肥力水平的差异,因而常常被作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脲酶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在相同诱导因子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和活性水平必将强烈地影响到土壤脲酶活性的强弱:同时,即使具有相同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诱导因子的水平和底物丰缺的变化也将导致土壤脲酶活性产生极大的差异。但是,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构成和活性强弱取决于不同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中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不同的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生物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通过对特定的成土和农业利用条件下土壤脲酶活性分布规律的研究,能达到进一步明确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主导因子和相互关系,掌握不同成土条件和土壤利用方式下脲酶活性的发展趋势,为更好利用脲酶活性指标这一重要的肥力因子,因土制宜地为指导农业生产行为提供依据。紫色土是由紫色母岩发育而成的一种岩性土,本身具有特殊的成土特性,普遍表现为物理风化强烈而化学风化过程较弱,成土时间短,剖面层次分化不明显,母岩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对成土性质产生强烈影响:同时,由于农业利用方式的影响,紫色土壤的风化发育方向、剖面形成、分化及基本理化性质上产生差异,而这些性质差异的存在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脲酶活性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壤中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子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重庆市范围内部分典型紫色土剖面土壤中的脲酶活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了解在不同剖面中脲酶活性的分布差异和规律以及影响脲酶活性变化的因子,补充紫色土中酶活性研究的不足。主要结论如下:(1)在5种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壤剖面耕作层中脲酶活性总体表现为旱作利用方式>水田利用,具体次序为:果树土壤>旱地土壤>水稻土壤>蔬菜土壤>水旱轮作土壤,其中最高值(81.7 mg·kg~(-1)·24h)出现在果园土壤中,但最低值(1.94 mg·kg~(-1)·24h)却出现在蔬菜园土壤中;同时,旱作土壤耕层脲酶活性变化幅度要大于水田;在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剖面中,侏罗系遂宁组母质发育的土壤脲酶活性((?)=17.9 mg·kg~(-1)·24h)强于侏罗系沙溪庙组母质发育的土壤((?)=10.6 mg·kg~(-1)·24h),但这种表现是否有普遍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在5种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壤剖面中脲酶活性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侏罗系沙溪庙组母质发育的土壤剖面中,脲酶活性在水稻土和水旱轮作土壤中层次分布均衡,未找到明显规律:在旱地土壤中,脲酶活性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而在蔬菜园土壤中,脲酶活性则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果园土壤脲酶活性逐层递减。侏罗系遂宁组母质发育的土壤在五种利用方式下,脲酶活性基本上随着剖面的加深而降低。(3)在5种利用方式下,脲酶活性在不同剖面相同层次间的变化幅度相同点是在耕作层中变幅最大。不同的是:在水稻——冬水和水稻—小麦的土壤中,脲酶活性在犁底层和底土层的变幅呈递减趋势但程度较弱:在旱地土壤中,变幅大致相当;在蔬菜和果园土壤中,变化幅度随剖面层次的加深而剧烈减弱,降到底土层后脲酶活性基本上处于一致。(4)紫色水稻土类的土壤中,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相关关系极显着(r_(0.01)=0.418),与全磷显着相关(r_(0.05)=0.325),其通径系数绝对值排序为:全氮>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pH>全磷>速效钾>全钾。紫色土类的土壤中,脲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含量极显着相关(r_(0.01)=0.393),与其他化学性质相关不显着,其通径系数绝对值排序为:全磷>碱解氮>pH>有效磷>有机质>全钾>全氮>速效钾。(5)在5种利用方式下,土壤中脲酶活性的影响因子作用不同。其直接通径系数绝对值排序为:水稻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全磷>pH>全钾>速效钾水旱轮作土壤:全磷>有机质>全氮>pH>全钾>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旱地土壤:碱解氮>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全磷>全钾>速效钾蔬菜园土壤:全磷>有效磷>pH>碱解氮>速效钾>全钾>有机质>全氮果园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pH>有效磷>全磷>全钾>全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11-20)

郑杰炳,王子芳,周春蓉,谭显龙,李妍均[8](2008)在《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丘陵区土壤剖面碳、氮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紫色土丘陵区林地、撂荒地、水田、旱地土壤剖面(0~40cm)有机碳、全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机碳、全氮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且林地、撂荒地有机碳递减幅度高于水田、旱地。相对于撂荒地和旱地,水田、林地更利于有机碳、全氮的积累。林地有机碳和全氮在0~5cm土层表现出绝对优势;随土层递增,与水田、撂荒地和旱地的差异逐渐减小。水田有机碳和全氮在大于10cm土层显示最大值,而撂荒地有机碳和全氮仅在土壤表层高于旱地。有机碳与全氮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w(C)/w(N)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且林地、撂荒地降低幅度较大,因此相对于水田、旱地,林地和撂荒地w(C)/w(N)仅在0~10cm显示较大值。可见,土地利用方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蓄积有明显影响,通过旱地还林或撂荒可以增加土壤特别是表层土壤对碳、氮的积累。(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期刊2008年05期)

郑杰炳,王子芳,谭显龙,李安乐,高明[9](2008)在《丘陵紫色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丘陵紫色土区林地、撂荒地、水田、旱地土壤剖面(0~40 cm)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影响很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而土壤体积质量表现出相反趋势,全钾则受土层深度影响较小.水田、林地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均明显高于撂荒地、旱地,但林地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仅在表层(0~10 cm)高于水田,而撂荒地相比于旱地虽然有提高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的作用,但也仅限于土壤表层.旱地全磷含量显着高于水田、撂荒地和林地全磷含量,有效磷、全钾、有效钾含量则以水田最大,而撂荒地、林地全磷、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含量均小于旱地和水田,特别是林地表现出极小值.土壤体积质量表现出林地>旱地>撂荒地>水田规律,而孔隙度则表现出相反规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高美荣,朱波,蒋明富,成延鏊[10](2003)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石灰性紫色土的锌形态剖面分布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对比了 4个剖面 (稻田、旱地、城墙岩群组林地、蓬莱镇组林地 )Zn形态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稻田各形态Zn的剖面分布比旱地复杂 ,农地土层深厚 ,Zn各形态分配在层次间的变化较林地复杂 .DTPA Zn(有效态锌 )在表层分配的相对较高 ,说明作物根系层及林木根系层缺Zn突出 .对各种形态在不同剖面中的分配进行了显着性分析 ,结果表明 ,农地的碳酸盐结合态锌 (3 .65 % )、紧结有机结合态锌(2 .81% )、晶形氧化铁结合态锌 (2 2 .0 4% )显着大于林地 (1.86%、0 .84%、11.5 9% ) .(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紫色土剖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1990年建立的耕作制定位试验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常规中稻-冬水田平作(CF)、中稻-冬水田垄作免耕1(RNT1)、中稻-小麦或油菜垄作免耕2(RNT2)和中稻-小麦或油菜水旱轮作(CR)等耕作方式对紫色土剖面不同形态无机磷分布演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前土壤相比,长期不同耕作处理的土壤上下层全磷、有效磷和各形态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大小顺序为RNT2>CF>CR>RNT1.除了Fe-P含量下层土壤高于上部耕层外,Ca_2-P、Ca_8-P、Al~-P、Ca_(10)-P、O-P都表现为耕层高于下层的特征.不同耕作措施对紫色土剖面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影响显着,对各形态无机磷有效性影响效果为CR>RNT>CF.长期水旱轮作更有利于作物对磷的吸收.相关分析表明各组分无机磷对紫色土有效磷的贡献为Ca_2-P(0.936 9)>Al~-P(0.915 8)>Ca_8-P(0.901 2)>Fe-P(0.828 7)>Ca_(10)-P(0.805 9)>O-P(0.747 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紫色土剖面论文参考文献

[1].张健瑜,李灿,曾和平,胡梦凌,董达诚.不同植被类型紫色土腐殖质的剖面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9

[2].韩晓飞,高明,谢德体,王子芳.长期保护性耕作制度下紫色土剖面无机磷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2016

[3].程冬兵,郑艳霞,钱峰,孙蓓.紫色土典型叁角形均质剖面入渗模拟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

[4].周琳.凉山紫色土亚类间烟叶品质及其剖面特征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3

[5].史忠林,文安邦,严冬春,苏明.叁峡库区紫色土~7Be剖面分布及季节变化[J].山地学报.2010

[6].程冬兵,张平仓,李亚龙,蔡崇法.紫色土典型叁角形层状剖面入渗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0

[7].杨丽军.不同紫色土剖面中脲酶活性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D].西南大学.2008

[8].郑杰炳,王子芳,周春蓉,谭显龙,李妍均.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丘陵区土壤剖面碳、氮影响[J].生态环境.2008

[9].郑杰炳,王子芳,谭显龙,李安乐,高明.丘陵紫色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影响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10].高美荣,朱波,蒋明富,成延鏊.不同利用方式下石灰性紫色土的锌形态剖面分布特征初探[J].应用生态学报.2003

标签:;  ;  ;  ;  

紫色土剖面论文-张健瑜,李灿,曾和平,胡梦凌,董达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