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论文-李广利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论文-李广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无粘结,预应力筋,施工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论文文献综述

李广利[1](2019)在《试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施工技术方面也在不断的进步,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也成为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施工技术之一,无论在施工质量还是效率等方面都与传统施工技术之间产生明显的差距,因此,为了可以使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有效应用到工程中,本文将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优势进行分析,探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的控制要点,有望进一步推广该项技术的应用范围,服务于更多项目工程。(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25期)

詹婧洁[2](2019)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无梁楼盖现场荷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建筑地下室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无梁楼盖的部分区域进行了现场原位加载试验,以楼板的挠度检验实测值和裂缝作为评判其是否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的依据,并对该地下室楼盖的结构性能进行了复核、验证,为了解工程质量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广东土木与建筑》期刊2019年08期)

李洪,刘天苹,罗传玲,蒋永金,蒋晓蓉[3](2019)在《大型无粘结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反力墙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大型无粘结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反力墙施工技术,运用BIM技术对反力墙结构中复杂的钢骨架、预埋件、预应力筋束、普通钢筋进行优化布置、深化设计、施工模拟及可视化交底。通过设置预埋件支撑钢架及可调式双螺母螺栓,安装固定预埋件,使预埋件位置易于调节,精度易于控制。研究墙内水平、竖直双向双层无粘结预应力筋束张拉方案,采用合理的模板及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技术,确保反力墙表面平整度、垂直度满足高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9年15期)

张玉洁[4](2019)在《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沉淀池设计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既具无粘结体系施工方便、布筋灵活的优点,又具备有粘结体系预应力钢筋和混凝土受力协调、耐久性能易保证的特点。水工预应力混凝土压力隧洞及污水处理池等结构环境条件较差、防腐要求高,应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有先天优势。本文结合甘肃省某市某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沉淀池结构,采用ANSYS软件对沉淀池缓粘结预应力钢筋张拉施工、满水校核水位、正常储水运营和空池检修四种典型受力状态进行了系统仿真分析,分析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沉淀池在各种工况下的受力机理,验证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混凝土沉淀池结构应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提出了预应力筋最优张拉方案,明确缓粘结钢筋在张拉适用期内的张拉时间,分别对比分析了温度作用和地基均匀性对沉淀池结构的影响,对大直径缓粘结预应力体系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参考。主要成果如下:1)确定了预应力筋最优张拉方案,即按照自上而下顺序分层张拉。2)提出了最优预应力张拉时间,即固化期6个月的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最佳张拉时间为15d以内,且预应力筋应该在60d内完成张拉,最迟不应超过75 d。3)明确了温度效应对沉淀池内力分布规律的影响,提出了解决温度效应过大的应对方案,即采取保温隔热措施或者增加抵抗温度效应钢筋法。4)研究了沉淀池结构位于地质不均匀土层时的内力分布规律,明确了最不利受力状况,提出了控制不均匀土层受力影响的控制措施。(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5-01)

秦永康[5](2019)在《基于Opensees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介绍了运用Opensees软件建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对已有文献中的试验梁进行了受力全过程分析,并分析了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程度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按文中介绍的方法建立Opensees数值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能够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数值模拟提供参考;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程度不但与其中间支座截面的转动能力有关,还与其中间支座截面区段和跨内截面区段的相对刚度有关。(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郭明,郭宗明,刘剑[6](2019)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应力结构具有跨度大、抗裂性能好的优点,可使建筑内部布置更加灵活,带来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便于内部结构的调整,使设计方案更加多元化。通过3根无粘结PC梁和1根RC梁的拟静力试验,对比分析PC梁与RC梁抗震性能的差异,研究所施加预应力、配筋率对无粘结PC梁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纵向配筋率相同时,所施加的预应力越小,滞回曲线越饱满,但其极限承载力和延性没有明显提高;纵筋的配筋率的提高,可提高PC梁的承载力,但会降低其延性;与PC梁相比,RC梁耗能能力更好,但破坏时裂缝宽度较宽,延性比PC梁低。(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S1期)

杨崇惠,钟艳[7](2019)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在圆形水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发展影响下,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用水需求越来越大,对于污水处理量也大大增加。污水处理当中,初沉沉淀池、二沉池等池体的容积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水池设计中其水压和温度应力将会对水池壁产生较大的环拉力;此外,其将导致水池自身整体性差、抗震性、耐久性差,影响圆形水池的长久使用,文章基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对圆形水池的设计进行分析,以实际的工程案例为依据,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罗许国,王义翔,汪建群[8](2019)在《无粘结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疲劳全过程应力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无粘结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梁进行等幅疲劳试验研究,得到了RPC应变﹑受拉钢筋应变和无粘结筋应力增量随疲劳循环次数变化的变化值.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适用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疲劳残余应变演化方程及疲劳变形模量退化方程.基于损伤变量的定义形式及应变等效原理,推导了钢筋弹性模量退化模型及剩余疲劳强度模型;受拉钢筋及无粘结筋弹性模量退化模型及剩余疲劳强度模型的不同通过两者的S-N曲线和屈服强度的不同来体现.基于上述模型采用分段线性原理来代替疲劳非线性过程,并利用材料弹性模量的退化来反应材料的疲劳损伤,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RPC梁疲劳全过程正截面疲劳应力计算方法.将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具有一定精度.(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严俐婉[9](2019)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拟静力试验与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某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静力试验为例,通过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以及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拟静力试验,探索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所有试验都是在国家相关标准以及规定之下进行,试件的选择也都符合常规试验标准,两种混凝土梁的数量分别是3和1。本试验使用混合加载模式,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OpenSees平台进行数值建模,从而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和分析数据来对预期设想进行进一步的证明,以便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有更加详细具体的试验支撑。(本文来源于《现代盐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潘立[10](2019)在《混凝土受弯构件中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解析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极限状态下的几何分析模型,补充预应力配筋极限伸长量与构件极限挠度的协调关系,推导了适用性较好的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σpu的解析算法。根据19根试件的弯曲破坏试验数据,对σpu的解析计算值与相应实测值进行了比较,验证了两者的一致性。为便于读者理解与应用,分析说明了所述算法中的关键参数。相对目前结构设计普遍采用近似经验方法确定σpu,所提出的算法可供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规范修订、配筋设计、软件更新与课题研究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03期)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某建筑地下室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无梁楼盖的部分区域进行了现场原位加载试验,以楼板的挠度检验实测值和裂缝作为评判其是否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的依据,并对该地下室楼盖的结构性能进行了复核、验证,为了解工程质量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论文参考文献

[1].李广利.试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J].中外企业家.2019

[2].詹婧洁.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无梁楼盖现场荷载试验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9

[3].李洪,刘天苹,罗传玲,蒋永金,蒋晓蓉.大型无粘结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反力墙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9

[4].张玉洁.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沉淀池设计优化[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5].秦永康.基于Opensees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数值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9

[6].郭明,郭宗明,刘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震性能分析[J].建筑结构.2019

[7].杨崇惠,钟艳.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在圆形水池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9

[8].罗许国,王义翔,汪建群.无粘结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疲劳全过程应力计算方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严俐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拟静力试验与有限元分析[J].现代盐化工.2019

[10].潘立.混凝土受弯构件中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解析算法[J].建筑结构.2019

标签:;  ;  ;  ;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论文-李广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