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避暑山庄在承德民间音乐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清源[1](2021)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保护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旅游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其保护利用质量的好坏、开发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旅游开发目前也是文化遗产活态发展,弘扬其价值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承德是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之一,而避暑山庄是承德地区最具有代表性、价值最大、资源禀赋最高的文化遗产,对避暑山庄进行合理、科学、高效的保护利用不仅关系到避暑山庄自身价值的实现,更与承德地区整体旅游发展和文旅融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目前,全域旅游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旅游方式成为我国旅游的最新形势和发展主题,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国家和地方也在积极推动将全域旅游由抽象概念转为实践的各项工作。全域旅游的发展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文化遗产发展思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全域旅游发展之中,是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遗产与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促的必由之路。在承德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中,避暑山庄理应发挥促进作用、龙头作用。但目前避暑山庄在保护及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滞后化、固态化、单一化、同质化、孤岛化等问题,与山庄自身价值、与承德地区全域开发的要求并不匹配,制约着避暑山庄自身及承德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从避暑山庄的遗产构成和价值分析入手,深入分析避暑山庄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接着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求为导向,阐释全域旅游的理念,从全域旅游的视野审视避暑山庄,分析避暑山庄在全域旅游视角下进行保护利用工作的改进提升的必要性,分析避暑山庄融入全域旅游创建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为对策的提出奠定基础。最终,本研究结合全域旅游的理念要素,从全资源、全产业、全时空、全社会以及系统多元营销五个层面提出避暑山庄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这些对策的提出对于促进避暑山庄适应并融入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形势、促进山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承德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的思考,也将为避暑山庄保护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孙玲玲,王建楠,裴莹权[2](2021)在《承德城市记忆资源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记忆资源能够揭示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传承的基石与载体。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承德城市及资源发展概况,阐述了收集承德记忆资源及构建资源体系的意义。重点分析了承德记忆资源现状与内容,提出了其呈现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佟萌[3](2021)在《文化创意视域下文旅对承德民间音乐的产业化促进研究》文中认为自古以来,承德就是历史名城,不仅自然景观如画,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所以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些年来,承德地区的旅游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在产业融合进程中,为民间音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本文的研究中,从在旅游区引入大型的实景音乐演出、在旅游景点打造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品牌、依托旅游产业推广和普及民间音乐文化三个方面,对地方旅游业对承德民间音乐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进行了探究,以期对承德地区文化旅游与民间音乐产业融合的实践开展提供新的启示。
崔晓娜[4](2018)在《河北十番乐乐队组合形式与历史文化沉积》文中研究说明河北十番乐是清代宫廷音乐文化遗存在承德地区和保定地区的古老乐种。在一个共同的乐种或乐社名义下,河北十番乐同时活态传承两种不同类型的乐队组合形式,这种在共时性乐种生存中的重叠现象,成为了解河北十番乐在不同历史背景与地域以及历史传承过程中的衍变。其中,以笛子为主奏乐器的丝竹乐乐队组合与清代宫廷礼乐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以唢呐与打击乐器并重的吹打乐乐队组合在音乐演奏的功能上,则是由早期十番乐用于宫廷宴会使用的音乐,潜在地转换成大型神事祭祀中的音乐,是在参与民间宗教礼俗文化中的历史文化产物。
孙唯一[5](2017)在《清音记忆——河北承德清音会乐社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传自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十番音乐。在清朝政权瓦解之后,清音十番音乐从避暑山庄流传至民间社会,由民间音乐组织承德清音会习得并传承下来。笔者旨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以清音十番音乐为研究主体,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分析其历史与现状。
贾志伟[6](2016)在《“雅乐”与“俗音”比较研究 ——承德清音会与陕北民歌》文中研究表明承德清音会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是介于宫廷典制性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的音乐形式。它产生于清代,随着清帝国的覆灭而流入民间。承德清音会是避暑山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德地方音乐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古代多民族文化的结晶,被称之为清帝国封建统治思想研究的“活化石”。陕北民歌扎根于黄土高原,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不断丰富了陕北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陕北民歌独特的唱腔、朴实优美的曲词富有陕北粗犷和豪放的艺术特质,深深地打上鲜明的陕北地域色彩烙印。陕北民歌作为传统民歌艺术中的一员,是陕北人民在生活、劳动的真实写照,不仅陕北人喜欢,而且不断向全国传播,影响着中国民歌艺术的发展。目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相比薄弱。承德清音会局限于对遗留古谱的继承,很难在作品的创新上有所突破;随着经济的发展,陕北民歌则局限在对革命时期的重复,也慢慢地远离了所扎根的黄土高原。承德清音会和陕北民歌都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传承上或多或少的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充分的分析二者的传承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为它们的更好的传承提供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
曹宏伟,韩立民[7](2015)在《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综述》文中认为文章主要阐述承德地区满族音乐,内容包括承德地区曾经流行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特征;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创作成果。
陈毅勤[8](2015)在《承德清音会传承乐曲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德清音会,已有百年历史;演奏的避暑山庄宫廷乐曲最早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的两晋时期。这里介绍的16首古曲,已被确认是当年清音会演奏并传承。作者寻找历史,追根溯源;分析乐曲营造的典型环境,挖掘乐曲蕴含的深层内涵,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欣赏。
冯春芳,张斌翀,邱珊珊[9](2015)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对清代承德多元文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自入关以来,统治者通过策划移民垦荒、设立驿站、北巡和木兰秋!、设立行宫等对热河地区逐步开发。特别是康熙时期避暑山庄在此肇建,产生了人口和经济上的聚集效应,为承德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成为在避暑山庄周围形成城市的直接原因和决定因素。乾隆时期,继续完善避暑山庄及肇建避暑山庄周围寺庙的,并将避暑和秋!长期化和制度化,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承德人口猛增、商业不断繁荣,逐渐拉开了与周围地区其他行宫及城镇的差距,城市规模扩大。包围着避暑山庄的承德成为地区行政建制的州府所在,文化教育事业也从无到有。这里不仅成为了集皇家文化、贵族文化以及市井文化等社会各阶层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多种宗教相容相合的道场,是满族文化、蒙族习俗、汉族传统水乳交融的代表之一。
赵晗[10](2013)在《避暑山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 ——以饮食、音乐和戏剧为例》文中指出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包括普宁寺、溥仁寺、殊像寺、广缘寺、溥善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安远庙),是满清王朝在特殊历史时期出于政治、军事、外交等因素考虑所建造的皇家宫苑寺庙建筑群。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作为建筑本身,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和建筑学研究价值。而作为承载着王朝历史和政治统治阶级文化的文化遗存,其历史学价值和文化学价值又是不可估量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目睹了清朝康熙皇帝以后清代历史的发展演进。是中国历史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标本。本文选择以避暑山庄的宫廷饮食、宫廷音乐和宫廷戏剧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有两个:第一是,整合、分析避暑山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第二是,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建设性意见。避暑山庄有不同于都城禁宫的独特地位,因而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风格。文章从避暑山庄的历史地位切入,淡化避暑山庄作为行宫的浓烈的政治军事色彩,而从中萃取与帝王皇家衣食住行乐等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史料,力求整合以宫廷饮食、音乐与戏剧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其外在表现的特点,品读其内在文化的涵义。从现实意义的层面来说,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日益加深,如何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体制,经济水平的制约,但积极探究遗产保护措施,努力拓展开发利用的空间和渠道,应是我们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
二、避暑山庄在承德民间音乐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避暑山庄在承德民间音乐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承德避暑山庄的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1.4.1 全域旅游研究现状 |
1.4.2 避暑山庄保护利用研究现状 |
1.5 研究特色及创新 |
第二章 避暑山庄遗产构成及价值分析 |
2.1 地理区位及山水格局 |
2.2 历史沿革 |
2.3 遗产构成 |
2.3.1 宫殿区 |
2.3.2 苑景区 |
2.4 相关文化遗产 |
2.4.1 外八庙 |
2.4.2 热河文庙 |
2.4.3 木兰围场 |
2.5 价值分析 |
2.5.1 历史价值 |
2.5.2 文化价值 |
2.5.3 科学艺术价值 |
2.5.4 社会价值 |
2.6 小结 |
第三章 避暑山庄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
3.1 避暑山庄保护现状 |
3.2 避暑山庄开发利用现状 |
3.3 避暑山庄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保护及管理工作仍旧存在不足 |
3.3.2 景观及空间规划不合理 |
3.3.3 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 |
3.3.4 开发利用模式单一 |
3.3.5 忽视营销宣传 |
3.3.6 缺乏文化联动 |
3.4 小结 |
3.4.1 避暑山庄保护利用现状与其价值、地位不匹配 |
3.4.2 避暑山庄保护利用现状与承德全域旅游创建要求不匹配 |
第四章 避暑山庄融入全域旅游创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4.1 全域旅游概述 |
4.1.1 全域旅游定义 |
4.1.2 全域旅游理念 |
4.2 在全域旅游视野下进行避暑山庄保护利用的必要性 |
4.2.1 旅游景区与全域旅游之间的关系 |
4.2.2 避暑山庄与承德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 |
4.2.3 避暑山庄保护利用中全域视角的缺失及影响 |
4.3 全域旅游视野下避暑山庄保护利用的SWOT分析 |
4.3.1 避暑山庄具有突出的资源、区位等优势 |
4.3.2 交通、配套设施及产业等的落后限制避暑山庄发展 |
4.3.3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避暑山庄发展带来机遇 |
4.3.4 其他景区的蓬勃发展对避暑山庄造成威胁 |
4.3.5 SWOT分析矩阵 |
第五章 全域旅游视野下避暑山庄保护利用对策探索 |
5.1 保护利用目标 |
5.1.1 提升避暑山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品质与影响力 |
5.1.2 促使避暑山庄融入承德全域旅游创建 |
5.2 保护利用原则 |
5.2.1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 |
5.2.2 全域旅游发展基本原则 |
5.3 保护利用对策 |
5.3.1 全面深挖文化、自然等资源,统筹物质、非物质要素 |
5.3.2 借助“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
5.3.3 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打造联动发展格局 |
5.3.4 全社会参与共建,发展成果共享 |
5.3.5 实施系统多元化营销,扩大文化影响力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承德城市记忆资源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承德城市及资源概况 |
1.承德发展简介 |
2.承德记忆资源概况 |
二、收集承德记忆资源的意义 |
三、承德记忆资源内容与分析 |
1.文献资源 |
2.实物资源 |
3.街道、建筑类资源 |
四、承德记忆资源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
1.资源富有特色,具有浓厚的皇家文化特点 |
2.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 |
3.分布广泛,主题相对集中 |
4.数字化水平不高,共享程度低 |
(3)文化创意视域下文旅对承德民间音乐的产业化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旅游区引入大型的实景音乐演出 |
二、在旅游景点打造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品牌 |
三、依托旅游产业推广和普及民间音乐文化 |
四、结论 |
(4)河北十番乐乐队组合形式与历史文化沉积(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十番的乐队组合与基本演奏形式 |
(一) 乐队组合考察 |
(二) 基本演奏形式 |
1. 坐乐 |
2. 行乐 |
二、武十番的乐队组合与基本演奏形式 |
(一) 武十番的乐队组合 |
(二) 同类型乐种中“吵子”的乐队组合与基本演奏形式 |
1.“吵子”乐队组合考察 |
2.“吵子”基本演奏形式 |
三、十番乐乐队组合的历史文化沉积 |
(一) 文十番乐队组合的历时性特征 |
1. 主奏乐器在河北十番乐的历时性特征 |
2. 历史上的文十番乐队组合形式 |
(二) 元代宫廷宴乐乐队 |
(三) 当下元代宫廷宴乐乐队遗存 |
1. 塞宴四事中的“什帮” |
2. 清代蒙古王府乐队 |
结语 |
(5)清音记忆——河北承德清音会乐社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音会“前传” |
二、清音会的历史与现状 |
(一) 清音会历史 |
(二) 发展现状——以“老教授宫廷乐社”为例 |
1. 会员身份的多样化 |
2. 活动性质的民间化 |
3. 演奏曲目的混杂性 |
结语 |
(6)“雅乐”与“俗音”比较研究 ——承德清音会与陕北民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发展脉络之比较 |
1.1 承德清音会的发展脉络 |
1.1.1 宫内的起源和发展 |
1.1.2 出宫后的清音会 |
1.2 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 |
1.2.1 陕北民歌的起源 |
1.2.2 革命时期的陕北民歌 |
1.2.3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 |
1.2.4 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 |
1.3 发展脉络对比小结 |
1.3.1 历史不同 |
1.3.2 功能不同 |
1.3.3 文化不同 |
第2章 艺术特点之比较 |
2.1 承德清音会的特点 |
2.1.1 乐器特点 |
2.1.2 遗留曲目 |
2.1.3 乐队编配 |
2.1.4 演奏风格 |
2.2 陕北民歌的特点 |
2.2.1 独具特色的陕北语言 |
2.2.2 原生态的表演形式 |
2.2.3 悠扬起伏的旋律 |
2.2.4 黄土高原特色的韵味 |
2.3 音乐属性的对比 |
2.3.1 “雅乐”与俗音 |
2.3.2 民间音乐与“亚宫廷音乐” |
第3章 传承现状和问题之比较 |
3.1 音乐传承现状的比较 |
3.1.1 承德清音会的传承现状 |
3.1.2 陕北民歌的传承现状 |
3.2 传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3.2.1 传承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
3.2.2 传承人较少,素质欠缺 |
3.2.3 音乐市场冲击,挑战严峻 |
第4章 传承策略研究 |
4.1 进驻高校的策略 |
4.1.1 进头脑,端正传承思想 |
4.1.2 进课堂,提升理论素质 |
4.1.3 进基地,营造传承氛围 |
4.2 音乐产业化策略 |
4.2.1 政府出台鼓励政策 |
4.2.2 加大传承资金投入 |
4.2.3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
4.2.4 与地方产业相结合 |
4.3 融入其他艺术传承 |
4.3.1 融入影视艺术 |
4.3.2 融入舞蹈艺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承德地区曾经流行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 |
二、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三、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
四、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特征 |
五、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创作成果 |
(8)承德清音会传承乐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
【浪淘沙】 |
【月下海棠】 |
【水龙吟】 |
【玉芙蓉】 |
【梅花三弄】 |
【惜黄花】 |
【姑嫂拜月】 |
【七星落】 |
【乌江渡】 |
【小凉州】 |
【宫廷音乐组曲《四来》】 |
[春来] |
[夏来] |
[秋来] |
[冬来] |
【尾子】 |
(9)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对清代承德多元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肇建是承德文化特色形成的直接原因和决定因素 |
1. 清以前承德的历史沿革 |
2. 避暑山庄的肇建产生人口和经济的聚集效应 |
二、避暑山庄作为清帝处理民族问题的政治中心, 促进了热河地区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局面的形成 |
三、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的修建, 表现了清帝对多种宗教形态的尊重与弘扬, 形成了承德地区多种宗教一地多见的局面 |
五、避暑山庄作为清帝的离宫, 促进了戏剧、音乐、美食文化在承德的传播发展 |
(10)避暑山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 ——以饮食、音乐和戏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第一章 避暑山庄饮食文化 |
一、 避暑山庄宫廷御膳特点 |
(一) 依据皇帝口味量身定制 |
(二) 用料珍贵讲究 |
(三) 菜名、食器考究 |
(四) 糕点众多,重视粥食 |
二、 进膳制度和礼制 |
(一) 每日进膳安排 |
(二) 日常进膳程序安排 |
(三) 婚丧嫁娶中的膳食礼制 |
三、 宫廷御膳的管理机构 |
第二章 避暑山庄音乐文化 |
一、 承德避暑山庄中宫廷音乐的演变史 |
二、 避暑山庄皇家礼乐设置和功效 |
三、 演奏宫廷音乐的乐器 |
四、 承德清音会 |
(一) 释义 |
(二) 发展历史和现状 |
(三) 承德清音会的特点 |
(四) 承德清音会的主要价值 |
第三章 避暑山庄宫廷戏剧文化 |
一、 避暑山庄宫廷戏剧的管理机构 |
二、 夏都内戏剧演出场所的兴建 |
(一) 三层木构大戏楼 |
(二) 小台式室内戏台 |
(三) 单层式戏楼 |
三、 避暑山庄戏剧发展的兴衰 |
(一) 避暑山庄皇家戏剧的源起及繁荣 |
(二) 从繁荣至鼎盛时期的避暑山庄皇家戏剧演出 |
(三) 避暑山庄内皇家戏剧演出的没落 |
四、 避暑山庄内皇家戏剧之特征 |
(一) 封建特色剧目的长演不衰 |
(二) 承担皇家封建礼仪功效 |
(三) 从形式到内容的力求完美 |
第四章 避暑山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和保护措施 |
一、 承德餐饮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面临的问题 |
(一) 缺乏一定的保护思想 |
(二) 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对某些技艺的直接侵蚀 |
(三) 缺乏强有力的宣传力度 |
(四) 重申报,轻保护 |
(五) 传承工作不力 |
二、 承德餐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一) 增强老百姓的保护意识,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
(二) 积极开发旅游产业以拓展餐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基础 |
(三) 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四) 加强餐饮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性研究 |
三、 承德清音会的现状危机 |
四、 加强承德清音会的保护方法及措施 |
(一) 加强历史理论研究,为其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历史依据 |
(二) 加强后期的继承与宣传 |
五、 承德清音会的保障举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避暑山庄在承德民间音乐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承德避暑山庄的保护利用研究[D]. 张清源. 西北大学, 2021
- [2]承德城市记忆资源现状分析[J]. 孙玲玲,王建楠,裴莹权. 兰台内外, 2021(05)
- [3]文化创意视域下文旅对承德民间音乐的产业化促进研究[J]. 佟萌. 今古文创, 2021(03)
- [4]河北十番乐乐队组合形式与历史文化沉积[J]. 崔晓娜. 中国音乐, 2018(01)
- [5]清音记忆——河北承德清音会乐社调查与研究[J]. 孙唯一. 中国音乐, 2017(03)
- [6]“雅乐”与“俗音”比较研究 ——承德清音会与陕北民歌[D]. 贾志伟. 河北大学, 2016(03)
- [7]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综述[J]. 曹宏伟,韩立民. 音乐时空, 2015(20)
- [8]承德清音会传承乐曲初探[J]. 陈毅勤.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3)
- [9]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对清代承德多元文化的影响[J]. 冯春芳,张斌翀,邱珊珊.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5(01)
- [10]避暑山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 ——以饮食、音乐和戏剧为例[D]. 赵晗.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标签:承德论文; 满族文化论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河北经济论文; 承德避暑山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