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功能论文-王进,朱江,艾训儒,姚兰,黄小

地形功能论文-王进,朱江,艾训儒,姚兰,黄小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形功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性状变异,空间结构,偏曼特尔检验

地形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王进,朱江,艾训儒,姚兰,黄小[1](2019)在《湖北星斗山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森林群落物种组成的维持特征。该研究以湖北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量了50个样地中224种木本植物的叶面积、叶厚度、叶干质量、叶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了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叶功能性状变异特征,并采用偏曼特尔检验分别从群落水平和物种水平分析了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变异系数分布范围为23.42%–110.45%;不同生活型之间的植物叶功能性状差异明显。群落水平上,海拔与乔木叶干质量、灌木叶面积和木质藤本叶厚度显着正相关,坡度仅对灌木和木质藤本比叶面积具有显着影响,坡向与灌木叶厚度、叶干质量和比叶面积显着正相关。物种水平上,海拔比坡度和坡向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更为显着,且不同物种对地形变化的敏感度不一致;在控制空间结构影响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降低。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对地形变化的响应格局不同,这可能是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多样性的主要维持机制。(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雪艳,曹建军,张小芳,孔莹莹,田泓[2](2019)在《地形因子对黄土高原山杏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坡向和坡度是重要的地形因子,调控水、热组合可以影响植物生长及叶片功能性状.研究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地形因子的响应,有助于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以阳坡(半阳坡)和阴坡(半阴坡)2个坡向,以及15°~20°、21°~25°和26°~30°3个坡度为环境梯度,对比研究了其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山杏叶片功能性状(包括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片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向与坡度分别对所有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均显着,坡向和坡度仅对叶片含水量具有交互作用. 2)坡向梯度上,阳坡叶片的叶面积与阴坡相当,但叶干物质含量(0.24 g·g~(-1))和叶片含水量(59.6%)均小于后者(0.27 g·g~(-1)和67.0%);阳坡叶片的比叶面积显着高于阴坡,其值分别为183.72和163.05 cm~2·g~(-1). 3)坡度梯度上,叶片的比叶面积和叶面积均随坡度增大呈先减后增趋势,二者分别在15°~20°和26°~30°上达最大值,分别为184.04 cm~2·g~(-1)和21.14 cm~2. 4)除15°~20°与26°~30°的土壤水分无差异外,其余坡度以及坡向之间的土壤水分均存在显着差异,且土壤水分是造成叶片功能性状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0~10 cm土层含水量对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最大. 5)叶片比叶面积与叶片含水量、叶干物质含量呈负相关,与叶面积呈正相关;叶干物质含量与叶片含水量呈正相关,与叶面积呈负相关;土壤含水量仅与叶片含水量呈正相关,与其他叶片功能性状均不相关.(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黄嘉斌,黄海鹏[3](2018)在《多功能全地形智能小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一种基于"探索者创新平台"搭建的具备避障、越沟和遥控功能的全地形小车。使用超声波和触须传感器来进行避障;使用近红外传感器来判断沟的宽度;使用无线遥控来人为地控制小车。小车由底盘、传感器和车载电路组成。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益于维修。(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李超然[4](2017)在《黄土丘陵区微地形生境热缓冲效应与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丘陵区地形复杂多变,对水、热、养分等具有重要的再分配过程,对植被恢复过程与格局、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等具有重要影响。功能性状是联系生物或生态系统与环境的桥梁,了解生物群落功能性状随微地形的变化规律,对于认识微地形生境对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影响及其在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延河流域草原区天然次生草地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选择了3个相对完整的典型坡面,调查分析微地形生境的热缓冲效应,研究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植物功能多样性、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与微地形和土壤因子的响应关系,明确黄土丘陵区微地形变化对草地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解析植物功能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关联性,揭示微地形环境在该区植被恢复及生物多样性维持中的价值和地位,取得的结论如下:(1)微地形气候对区域环境温度的热缓冲效应微地形能够形成有别于区域气候的微气候环境(微地形气候),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区域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本研究表明,虽然各坡位温度随时间变化具有较一致的变化规律,但不同坡向和坡位间温度变化并不完全同步,微地形气候对区域环境温度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效应:最热月地面5cm高度微地形变化的热缓冲效果普遍可达地上150cm高度的2-3倍,其阴坡每日最高温和气温日较差热缓冲能力可达7至11℃左右,每日平均温热缓冲能力也达到2℃;最冷月地面5cm高度特征温度的热缓冲效应在阴坡和阳坡之间差异很大,阴坡缓冲能力是阳坡的2至4倍。阴坡对每日最低温度的缓冲能力在-1至3.5℃之间,在各坡位间差异显着,对每日平均温度的热缓冲能力在4至6℃之间,对气温日较差的缓冲能力在10至16℃之间。热缓冲能力与季节、距地面高度、坡向和坡位有关。微地形变化的热缓冲效应具有季节差异,最热月热缓冲能力比最冷月强。距离地面越近,不同坡位间温度差异越大,微地形变化的热缓冲效应越强。(2)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微地形变化的响应微地形变化的确对群落功能性状特征具有影响,在本研究中表现为叶氮含量在各坡位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叶组织密度和根组织密度随着坡位的降低有明显的逐步减小的变化规律,其余功能性状在不同坡位间差异未能达到显着。坡向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均有较强的分异作用,阴坡各坡位之间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大,在阳坡各坡位之间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差异更大。坡面尺度上的坡位变化对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特征有一定影响,虽然没有达到显着水平,但沿坡向向下多样性呈现明显的逐渐升高现象。同一坡向不同坡位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峁顶物种多样性最低,坡中下部物种多样性最高。微地形生境在维持区域物种多样性及提高群落功能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微地形变化的响应不同坡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存在差异,其平均吸光度值(AWCD)增长曲线总的呈现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的规律,且坡下部AWCD值与坡中部、坡上部间差异显着。微生物群落丰富度(H)和均一度(D)与土壤全氮含量正相关,优势度(U)反之,土壤全碳、全磷和pH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差异作用不显着。对本研究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贡献较大的碳源是糖类、羧酸类和多酚化合物类碳源。土壤含水率高低是不同坡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着的主要原因。坡下部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显着高于坡中部和坡上部,但不同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间无显着性差异。(4)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与微地形环境温度关系群落生物多样性与微地形环境的最热月特征温度具有显着/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黄土丘陵区环境温度的上升和温度变幅的增大对不利用该区坡面尺度的生物多样性维持,但是微地形变化的热缓冲效应能够有效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对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不良影响,微地形生境有助于黄土丘陵区生物抵御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5)微地形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维持在黄土丘陵区,微生境类型丰富,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表明,黄土丘陵区微地形生境可有效缓冲区域气候变化,从而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基础;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对微地形变化具有相同的响应,坡面尺度坡位变化的影响虽然没有达到显着水平,但沿坡向向下多样性呈现明显的逐渐升高现象,同时坡向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表现出较强的分异作用,阳坡各坡位之间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差异比阴坡更大;坡下部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显着高于坡中部和坡上部。了解和认识微地形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的这种变化格局对于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7-05-01)

李超然,温仲明,李鸣雷,朱朵菊,曾鸿文[5](2017)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破碎地形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对于理解复杂地形区生态过程与系统功能的空间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陕西省安塞县陈家洼为研究区,依据坡面地形变化选择不同坡位土壤,采用Biolog微平板培养法探究地形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实验发现,土壤微生物群落培养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增长曲线总的呈现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的规律,且坡下部AWCD值与坡中部、坡上部间差异显着(P<0.05);坡下部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显着高于坡中部和坡上部,但不同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贡献较大的碳源是糖类、羧酸类和多酚化合物类碳源;土壤含水率高低是不同坡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着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群落丰富度(H)和均一度(D)与土壤全氮含量正相关,优势度(U)反之,土壤全碳、全磷和p H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差异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6期)

朱小莉,王叁,谢德体[6](2016)在《山地城市土地利用地形分异特征及功能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北碚区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EM数据,运用GIS技术,从坡度和高程角度,引入分布指数、洛伦兹曲线以及基尼系数,研究北碚区土地利用的地形分异规律。结果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与高程、坡度联系紧密。林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位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形等级区间,建设用地、耕地、园地等受人为干扰较大的地类优势则随地形等级的减少逐渐显现。坡度对各地类空间分布影响显着,高程在300~400 m、坡度在6~15°之间的区域是城市扩展和耕地保护的主要空间。耕地和园地在地形上的分布相差不大,建设用地、林地以及其他农用地则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从优势度来看,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层级性,地形优势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水域层、城镇层、耕地层、园地层、林地层。基于该地形分异规律,将研究区划分为核心水体区、城镇发展区、现代农业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和生态屏障区等5个功能区,并提出各区土地利用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李翔,全昌文[7](2016)在《适合广西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的无人机飞行平台功能需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人机低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中飞行平台作为任务设备的作业载体,其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航拍成像质量,也影响后期内业生产的数据质量。本文着重分析了广西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对常用无人飞行器功能、性能做了分析对比,最终确定了适合广西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的无人机飞行平台功能需求。(本文来源于《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叁十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0)

李谆[8](2016)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对不同地形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功能性状是通过影响物种的“生长-繁殖-生存”等叁方面的个体的表现,从而影响物种适合度的“形态-生理-物候”特征。而功能多样性表示一个植物群落物种功能性状的值和范围。研究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随地形的变化规律,对于认识不同地形下植物群落的形成及植物对不同地形的复杂环境的适应,以及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维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植物叶片四个重要的功能性状:比叶面积(SLA)、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氮含量(LN)和叶片磷含量(LP),用群落加权平均值(community weighted means,CWM)计算了这四个功能性状的值,并计算了多个性状与单一性状功能多样性,试图研究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对不同地形的响应;功能性状及单一性状功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多个性状功能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随着山顶,阳坡,阴坡到山沟的地形变化,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与速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阴坡速效氮含量最高,且阴坡与山沟含量显着高于阳坡与山顶;土壤pH值在阳坡最大。(2)植物群落功能性状SLACWM、LNCWM与LPCWM含量呈增加趋势,且均随土壤水分、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加而显着增加;LDMCCWM表现为降低趋势,且与土壤水分、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显着负相关。(3)植物群落单一性状功能多样性阳坡与山沟的LDMCFDrao显着高于山顶与阴坡,且随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加而显着降低,随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而显着增加;SLAFDrao呈增加趋势,并且随着土壤水分及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加而增加;LNFDrao与LPFDrao在阴坡最高,均随着土壤pH值的降低而显着增加,随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加而显着增加。(4)植物群落多个性状功能多样性功能丰富度(FRic)与功能分歧度(FDiv)呈显着增加,且与物种多样性正相关;功能均匀度(FEve)在4种地形下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不同地形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着,且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有着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5-01)

王顺心[9](2016)在《露天矿采区地形特征分析和形变监测功能分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的露天开采,作为一种高效高产的开采方式,在国内外的矿山开采方式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开采工作的进行,露天开采会形成高陡边坡,这些高陡边坡会引发如滑坡、崩塌和倾倒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有可能危害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带来露天矿的财产损失。合理有效的对高陡边坡进行形变监测可以预防边坡灾害的发生。本文主要针对露天矿地形特征分析和形变监测功能分区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就露天矿特殊地形下的精细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露天矿不规则叁角网的建立过程中需要把坡顶线和坡底线等地形特征线作为约束条件,形成约束性不规则叁角网,更好的保留了地形特征。根据露天矿的生产布局,在精细化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把露天矿划分为边端帮、开采区、内排土场和剥离区四大功能区。按照四大功能区,在露天矿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和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地形特征,如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和地表切割度。分析和讨论了诸如测量机器人、GPS技术、GB-InSAR和叁维激光扫描等现有露天矿主要形变监测技术。通过两期的露天矿数字高程模型对比分析露天矿的地形变化情况。全面分析露天矿四大功能区的地形特征、每个功能区边坡上部平盘的作用和各个功能区的地形变化情况。最后,根据四大功能区分析得到的特征,对特定功能区域提出合理形变监测技术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戚德辉,温仲明,王红霞,郭茹,杨士梭[10](2016)在《黄土丘陵区不同功能群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微地形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黄土丘陵区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微地形变化的响应,对于深入理解植物对丘陵山地环境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不同微地形环境(坡向、坡位)下的不同功能群植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和细根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叶氮含量(LN)、叶磷含量(LP)、根氮含量(RN)、根碳含量(RC)、叶碳/叶氮(LC/LN)、叶碳/叶磷(LC/LP)、叶氮/叶磷(LN/LP)、根碳/根氮(RC/RN)和根氮/根磷(RN/RP)在科属间差异显着(P<0.05),而叶碳含量(LC)、根磷含量(RP)和根碳/根磷(RC/RP)在科属间差异不显着(P>0.05)。(2)不同科属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微地形变化的响应不同,禾本科细根C/N在阴坡、阳坡差异性显着,豆科植物根N含量在不同坡位间差异显着(P<0.05);菊科植物叶N含量、叶C含量、根N含量、叶片C/N和细根C/N在不同坡位间差异显着(P<0.05)。(3)禾本科植物在中坡位受N、P元素共同影响,在其它坡位主要受N元素限制;豆科植物在中坡位和上坡位主要受P元素限制,在下坡位和峁顶受N、P元素共同影响;菊科植物上坡位受N、P元素共同影响,在其他坡位主要受N元素限制。研究表明,不同科属植物在不同微地形条件下受限的营养元素不同,对丘陵多变环境也存在不同的适应策略。(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20期)

地形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坡向和坡度是重要的地形因子,调控水、热组合可以影响植物生长及叶片功能性状.研究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地形因子的响应,有助于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以阳坡(半阳坡)和阴坡(半阴坡)2个坡向,以及15°~20°、21°~25°和26°~30°3个坡度为环境梯度,对比研究了其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山杏叶片功能性状(包括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片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向与坡度分别对所有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均显着,坡向和坡度仅对叶片含水量具有交互作用. 2)坡向梯度上,阳坡叶片的叶面积与阴坡相当,但叶干物质含量(0.24 g·g~(-1))和叶片含水量(59.6%)均小于后者(0.27 g·g~(-1)和67.0%);阳坡叶片的比叶面积显着高于阴坡,其值分别为183.72和163.05 cm~2·g~(-1). 3)坡度梯度上,叶片的比叶面积和叶面积均随坡度增大呈先减后增趋势,二者分别在15°~20°和26°~30°上达最大值,分别为184.04 cm~2·g~(-1)和21.14 cm~2. 4)除15°~20°与26°~30°的土壤水分无差异外,其余坡度以及坡向之间的土壤水分均存在显着差异,且土壤水分是造成叶片功能性状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0~10 cm土层含水量对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最大. 5)叶片比叶面积与叶片含水量、叶干物质含量呈负相关,与叶面积呈正相关;叶干物质含量与叶片含水量呈正相关,与叶面积呈负相关;土壤含水量仅与叶片含水量呈正相关,与其他叶片功能性状均不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形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1].王进,朱江,艾训儒,姚兰,黄小.湖北星斗山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9

[2].王雪艳,曹建军,张小芳,孔莹莹,田泓.地形因子对黄土高原山杏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黄嘉斌,黄海鹏.多功能全地形智能小车设计[J].电工技术.2018

[4].李超然.黄土丘陵区微地形生境热缓冲效应与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

[5].李超然,温仲明,李鸣雷,朱朵菊,曾鸿文.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7

[6].朱小莉,王叁,谢德体.山地城市土地利用地形分异特征及功能分区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6

[7].李翔,全昌文.适合广西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的无人机飞行平台功能需求研究[C].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叁十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2016

[8].李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对不同地形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6

[9].王顺心.露天矿采区地形特征分析和形变监测功能分区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10].戚德辉,温仲明,王红霞,郭茹,杨士梭.黄土丘陵区不同功能群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微地形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6

标签:;  ;  ;  ;  

地形功能论文-王进,朱江,艾训儒,姚兰,黄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