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雅斯贝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雅斯贝斯,《大哲学家》,艺术家,生存
雅斯贝斯论文文献综述
孙秀昌[1](2019)在《雅斯贝斯《大哲学家》中的艺术家论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雅斯贝斯的世界哲学史巨着《大哲学家》有两大特色:其一,他不仅以其无所不包的"大全"视野对世界哲学史上几乎所有富有创见的哲学家的思想都有所理会,而且以其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为底据对这些哲学家进行分组并排列了他们的"等级顺序";其二,他在哲学与艺术的张力间致思"生存""超越存在""大全""理性""密码"等重要的问题,进而将那些既契接"生存"之根又祈向超越之维的艺术家归入伟大的哲学家之列。雅氏是打算将伟大的艺术家置于大哲学家的第叁大组(构拟中的《大哲学家》第叁卷)进行阐说的,可惜的是,他在生前并没有完成这一部分的撰写工作。不过,依据雅氏为《大哲学家》所撰写的导论以及他留给后世的遗稿等文献,我们已可看出他对艺术家论的大致构想。(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孙秀昌[2](2019)在《冯至与雅斯贝斯的相遇——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冯至与雅斯贝斯都是带着切己的生命体验不懈地求索人类精神出路的生存个体,因此两人的相遇乃是互相敞开、互相发现的过程。从冯至与雅斯贝斯的交往过程看,他俩的交往始终是在"生存"的层面上展开的,而生存的自由选择、自我决断及其渴望交往的意志终于让一个生存型的中国诗人与一个生存型的德国哲学家走到了一起。就此而言,冯至与雅斯贝斯的相遇乃是喻示"生存交往"之意趣的一个范例。在雅氏致力的生存哲学中,无条件的"生存交往"不同于那种有条件的"实存交际",说到底它是源发于生存决断的事件。这种"生存交往"意义上的相遇超越了专业、国别乃至一切外在的囿限,从而使得两位同样具有敏锐的时代处境意识与自觉的文化危机意识的生存个体,在体味个人的挫折、民族的苦难并探问人类可能的前景的过程中有缘并肩行进在探问与倾听人类共同思想的途中。(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刘茜[3](2019)在《雅斯贝斯的悲剧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作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以其“生存哲学”为基础阐述着“存在”与“超越”的关系。雅斯贝斯的悲剧理论以对“临界境遇”的讨论为核心,辅以“悲剧知识”、“悲剧超越”、“悲剧诠释”叁个悲剧知识板块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部分悲剧观、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之思,但又有别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悲剧论、尼采的“酒神精神”,与同时代的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部分悲剧意识均有区别。本课题旨在通过对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观进行系统梳理,以其悲剧学说中的“临界境遇”概念入手,以建立一条由“临界境遇”延伸至其生存悲剧论的探究线索。本文主要采用文本研究法,力求以雅氏“临界境遇”的思想逻辑序列为依据,分为“生存境遇中的‘临界境遇’”、“生存悲剧性中的‘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下的超越之维”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雅斯贝斯生存悲剧论的理论背景与理论基础,兼与尼采悲剧观的对比;第二部分内容以“临界境遇”为主线,重点整合雅氏悲剧理论中的基本悲剧知识与悲剧诠释;第叁部分联系雅氏生存哲学中“生存—密码—超越”的逻辑思考,将其教育论思想置入其中,以期从哲学超越、审美超越的多元角度更为立体地研究雅斯贝斯悲剧论中“超越”之维的理论旨趣,兼与其悲剧论承袭源头克尔凯郭尔存在之思做对比,并横向探询其与同时代紧密联系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悲剧意识的异同。在现代精神状况中,雅斯贝斯的悲剧论具有着重要的引导价值,它鼓励人在生存境况中面临临界境遇时,必须作出自我选择,以对个体存在的承负,谛听“超越”之维的真理。(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3-25)
郝继松[4](2018)在《“自我”的澄明与个体的历史哲学——论雅斯贝斯对现代技术困境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历史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线",即技术或技能性因素;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条极易被忽视的主线,即个体自我之精神。现代以降,技术不断展现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但人却日益丧失其为人的本质内容而沦为功能化的齿轮,人的存在转而受到来自人自己所建立的世界的威胁。个体自我之精神是比技术更为本原的力量,所以现代技术困境及其可能性的出路在于对个体自我的反思与挺立。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式反思实现"向历史性的沉入",进而在"能动的预见"中使人意识到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不是正在做什么,以此开显出一个通向明媚未来的可能性。但是,由于世界总体是不可认识的,个体的自我终究是"有限状况的人",所以雅斯贝斯所开显的可能性至多也只是停留在能动意识范围之内,其在本质上还是一种非批判的"自然的工艺学",技术与历史并未真正统一。机器技术所造成的困境的症结源于机器作为劳动资料的存在形式、资本的存在形式,源于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源于生产方式的革命。因此,唯有将自然的工艺学置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的革命"视域之中,历史的过程才能和技术的分析结合起来,技术时代与人类未来出路的现实可能性才会获得真正的彰显与把握。(本文来源于《浙江伦理学论坛》期刊2018年00期)
大卫·皮卡斯,杨旭[5](2018)在《内心的希望:考夫曼、雅斯贝斯与尼采的学术个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夫曼和雅斯贝斯两位学者推动了20世纪尼采的研究,他们主张将尼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读。虽然研究的基本路径相似,但是由于尼采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因素,二者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分歧。两位学者在相互论争的过程中,不断探寻尼采思想的独一无二性,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两人分歧背后所隐藏的更加深层的因素。他们对尼采的解读深受德国启蒙时期思想家的研究范式的影响,并且将这种范式应用于对尼采的阐释。在解读尼采的过程中,两位学者也展示着他们希望尼采所能展示的特点,表现出其"内心的希望"。(本文来源于《跨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卢斌典[6](2018)在《从古典与现代的关系看卡尔·雅斯贝斯的技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从历史和人性的角度阐述技术的异化,他认为技术通过工具变为目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存在方式都被自己创造出来的"第二自然"所摆布。同时,雅斯贝斯在轴心期理论视域下探讨技术与时代的关系,通过分析技术现象,追问技术的本质,反思技术与人的生存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现代技术已全面渗透生活,导致技术理性与人本理性相冲突,最终,人的精神贫乏、人性沦丧、爱与创造力衰退。因此,雅斯贝斯主张技术中性论,认为技术既服务于善也用于恶,是一种需要导向的手段,他将古典与现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生存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新人道主义的技术观。(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吾敬东[7](2018)在《雅斯贝斯“轴心说”非“排他主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雅斯贝斯的"轴心说"提出之后,遭到了各种批评,其中最严厉者即是认为这一理论是"排他主义"或"西方中心论"的。雅斯贝斯是"排他主义"或"西方中心论"者吗?批评者的依据究竟何在?这些依据是否足以判定雅斯贝斯是"排他主义"或"西方中心论"者?本文的目的就是旨在分析这一问题。文章分叁个部分:一、对雅斯贝斯"轴心说"的批评:"排他主义"或"西方中心论";二、导致雅斯贝斯理论"陷阱"的原因;叁、为雅斯贝斯辩护。结论是雅斯贝斯并未能走出"西方中心论"。但未能走出西方中心和以西方中心自居且排他仍有所不同,前者是客观能力问题,后者是主观意愿问题。雅斯贝斯的普遍主义即"大一"的"轴心"虽仍有黑格尔"理念"的影子,但黑格尔强调文明或哲学只属于西方,而雅斯贝斯则强调文明或哲学非西方独占,是东西方共同塑造或蕴涵了"大一"。就视野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总之,我们必须将雅斯贝斯的理论置于历史背景中来加以评价,唯此才不乏客观或中肯。(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欣依[8](2018)在《培育全面完善的人——读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写于1930年,彼时,技术的迅猛发展带给德国的,除了发达的"现代化社会",还弥漫着价值虚无、原子主义等阵痛。雅斯贝斯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对他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进行了反思。他关切人的存在,呼吁人应当超越自身,摆脱虚无,回归人的实在和价值。与此相应,他主张教育不能把人培养成机器或者工具,而是要培育全面完善的人。(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期刊2018年05期)
刘苗[9](2016)在《浅谈雅斯贝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全世界发展的一种基本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雅斯贝斯看来,全世界的发展有叁种倾向,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世界秩序和信仰,而本文将主要从雅斯贝斯认为的全世界发展应有叁种倾向中的一种倾向进行论述——即社会主义。在雅斯贝斯看来,选择社会主义这种倾向不仅是由于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更符合群众的合法要求,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力求这样的一种秩序——自由、平等和公正,而社会主义正是这样的一种秩序。(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6年08期)
丁匡一[10](2016)在《存在论对知识型本体论的超越:基于雅斯贝斯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取雅斯贝斯的视角剖析了当代西方欧陆存在论对知识型本体论的超越,论述了雅斯贝斯生存论以"退出"、"退让"、"退场"的方式超越知识型本体论,探索了超越知识型本体论的根源及意义。(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雅斯贝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冯至与雅斯贝斯都是带着切己的生命体验不懈地求索人类精神出路的生存个体,因此两人的相遇乃是互相敞开、互相发现的过程。从冯至与雅斯贝斯的交往过程看,他俩的交往始终是在"生存"的层面上展开的,而生存的自由选择、自我决断及其渴望交往的意志终于让一个生存型的中国诗人与一个生存型的德国哲学家走到了一起。就此而言,冯至与雅斯贝斯的相遇乃是喻示"生存交往"之意趣的一个范例。在雅氏致力的生存哲学中,无条件的"生存交往"不同于那种有条件的"实存交际",说到底它是源发于生存决断的事件。这种"生存交往"意义上的相遇超越了专业、国别乃至一切外在的囿限,从而使得两位同样具有敏锐的时代处境意识与自觉的文化危机意识的生存个体,在体味个人的挫折、民族的苦难并探问人类可能的前景的过程中有缘并肩行进在探问与倾听人类共同思想的途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雅斯贝斯论文参考文献
[1].孙秀昌.雅斯贝斯《大哲学家》中的艺术家论探微[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
[2].孙秀昌.冯至与雅斯贝斯的相遇——基于学术史的考察[J].江海学刊.2019
[3].刘茜.雅斯贝斯的悲剧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4].郝继松.“自我”的澄明与个体的历史哲学——论雅斯贝斯对现代技术困境的思考[J].浙江伦理学论坛.2018
[5].大卫·皮卡斯,杨旭.内心的希望:考夫曼、雅斯贝斯与尼采的学术个性[J].跨文化研究.2018
[6].卢斌典.从古典与现代的关系看卡尔·雅斯贝斯的技术观[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
[7].吾敬东.雅斯贝斯“轴心说”非“排他主义”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李欣依.培育全面完善的人——读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
[9].刘苗.浅谈雅斯贝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全世界发展的一种基本倾向[J].世纪桥.2016
[10].丁匡一.存在论对知识型本体论的超越:基于雅斯贝斯的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