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冠截留论文-程晓波

树冠截留论文-程晓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树冠截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园林植物,树冠截留量,枝叶疏密度

树冠截留论文文献综述

程晓波[1](2019)在《园林植物的树冠截留雨水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园林植物是预防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树冠截留雨水效果则是筛选园林植物的核心指标。通过对成都市园林植物树冠截留雨水效果的实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植物的枝叶疏密度越高,树叶空隙就越小,有效降低穿透雨量,提高树冠截留效果;将树冠修剪成球状,可以增大采光面积,促进植物的整体增长,提高枝叶疏密度;群植模式能够促进各植物之间的枝叶交叉,有利于枝叶疏密度的提升。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影响到树冠截留,园林种植应尽量选择枝叶疏密度高的植物,如罗汉松、黄葛树等。(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郭胜男,林萍,吴荣,马建武[2](2014)在《昆明市园林植物树冠截留降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昆明市园林植物单层、复层结构的树冠截留降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共有降雨42次,降雨总量为229.6 mm,有效降雨22次。降雨按1 h划分标准,其中小雨(<2.5 mm)12次、中雨(2.5~8.0 mm)9次、大雨(8.0~16.0 mm)1次。(2)所选针叶类植物中树冠截留效果较好的为圆柏,较差为云南松;阔叶类植物中树冠截留效果较好的单层乔木为山玉兰,较差为桂花。树冠截留效果较好的单层灌木为锦绣杜鹃较差为茶梅,复层植物搭配较好为鹅掌楸+鹅掌柴、较差为滇朴+尖叶木樨榄。(3)园林植物树冠截留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树冠修剪形状、枝叶疏密程度、园林植物种植方式、树冠外降雨量以及降雨强度等。(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3期)

李晶晶,白岗栓[3](2013)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苹果树冠截留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盛果期山地苹果为研究对象,2008—2010年连续3年监测其树冠外大气降水、树冠穿透降水和树干径流,分析不同降水因子对树冠截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苹果树干径流率为0.8%,树冠截留率为8.9%,且株间的截留量高于行间,距树干越近,截留量越高.苹果树冠在雨季截留量较大而截留率较低,旱季截留量较小但截留率较高.苹果树冠截留量随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历时、降水间隔的增大而增加,为幂函数或对数函数关系;截留率随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历时的延长而降低,随降水间隔的延长而增加,呈幂函数关系.不同降水因素中,降水量对苹果树冠截留能力的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铁民[4](2000)在《一种改进的树冠截留降雨试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基于计算承雨器四周各 1m范围内树冠郁闭度 ,进而通过一次降雨试验可观测到不同郁闭度级林冠截留降雨量的方法 ,解决了以往林冠截留降雨量测试中由于林冠疏密和树冠间隙分布不均引起的测量结果误差较大的难题(本文来源于《山西林业科技》期刊2000年03期)

张光灿,刘霞,赵玫[5](2000)在《树冠截留降雨模型研究进展及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内外林冠截留模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将模型分为叁种类型(经验模型、半经验半理论模型、理论模型)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对各类模型的特点做了简要评述。(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欧阳惠[6](1998)在《中亚热带树冠截留非线性、非平衡动力学模型及其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9种林分进行了一年的树冠截留的观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采用非线性、非平衡动力学方法探讨枝叶捕获水滴的机理,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期刊1998年01期)

袁正科,欧阳惠[7](1996)在《洞庭湖水系防护林树冠截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雨量槽和虹吸自记仪对洞庭湖水系18个主要防护林林分类型树冠截留进行了定点观测研究,建立了树冠截留随林外降水量的变化模型和树冠截留动态模型.7~8月多数林分树冠截留能力比4~6月大,且随不同时段和不同类型林分而异.不同林分树冠截留随林外降水的变化差异明显.(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1996年S1期)

孔繁智,朱廷曜,宋波[8](1991)在《乌兰敖都地区人工樟子松林树冠截留与大气降雨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树冠截留是森林水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内蒙东部风沙干旱地区引进的优良针叶树种——樟子松对水量平衡的影响,于1983—1985年在乌兰敖都地区人工樟子松林内,对树冠截留、林下穿透雨量、树干径流等与大气降雨的关系,开展了定位观测研究,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予以拟合。截留量随大气降雨的增加而增加,当降雨量达20mm后,截留量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呈渐进趋势。该林分的最小平均截留率为24%,林下穿透雨量、树干径流同大气降雨近似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1991年03期)

刘曙光[9](1990)在《树冠截留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林冠截留过程分成两个不同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林冠对降雨的截留模型。该模型在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中的预报精度高。(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1990年03期)

刘向东,吴钦孝,苏宁虎[10](1989)在《六盘山林区森林树冠截留、枯枝落叶层和土壤水文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测定了六盘山林区主要森林类型的树冠截留降水作用、林地枯枝落叶蓄积量、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和对降水的截留量,分析了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六盘山林区主要森林类型树冠截留量为16.2—29.1%;枯枝落叶层蓄积量为10—12t/ha,最大持水量相当于3—6mm的降雨,该层对降雨的截留量5.6—13.1%;林区土壤非毛管孔隙贮水量少,乔木林地233.5—1088.6t/ha,灌木林地390—669t/ha,草地236—475t/ha,土壤表层水分入渗率从高到低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1989年03期)

树冠截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昆明市园林植物单层、复层结构的树冠截留降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共有降雨42次,降雨总量为229.6 mm,有效降雨22次。降雨按1 h划分标准,其中小雨(<2.5 mm)12次、中雨(2.5~8.0 mm)9次、大雨(8.0~16.0 mm)1次。(2)所选针叶类植物中树冠截留效果较好的为圆柏,较差为云南松;阔叶类植物中树冠截留效果较好的单层乔木为山玉兰,较差为桂花。树冠截留效果较好的单层灌木为锦绣杜鹃较差为茶梅,复层植物搭配较好为鹅掌楸+鹅掌柴、较差为滇朴+尖叶木樨榄。(3)园林植物树冠截留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树冠修剪形状、枝叶疏密程度、园林植物种植方式、树冠外降雨量以及降雨强度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树冠截留论文参考文献

[1].程晓波.园林植物的树冠截留雨水效果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郭胜男,林萍,吴荣,马建武.昆明市园林植物树冠截留降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

[3].李晶晶,白岗栓.黄土丘陵沟壑区苹果树冠截留规律[J].应用生态学报.2013

[4].李铁民.一种改进的树冠截留降雨试验方法[J].山西林业科技.2000

[5].张光灿,刘霞,赵玫.树冠截留降雨模型研究进展及其述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

[6].欧阳惠.中亚热带树冠截留非线性、非平衡动力学模型及其稳定性的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8

[7].袁正科,欧阳惠.洞庭湖水系防护林树冠截留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6

[8].孔繁智,朱廷曜,宋波.乌兰敖都地区人工樟子松林树冠截留与大气降雨的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

[9].刘曙光.树冠截留模型[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0

[10].刘向东,吴钦孝,苏宁虎.六盘山林区森林树冠截留、枯枝落叶层和土壤水文性质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9

标签:;  ;  ;  

树冠截留论文-程晓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