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根瘤菌论文-方彩云,谢福莉,付玮,李友国

重组根瘤菌论文-方彩云,谢福莉,付玮,李友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组根瘤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菌表面展示,金属硫蛋白,重组根瘤菌,镉吸附

重组根瘤菌论文文献综述

方彩云,谢福莉,付玮,李友国[1](2011)在《利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构建镉耐受性的重组根瘤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细菌表面展示功能基因InaXN、猴金属硫蛋白α亚基四聚体MT4α和两种启动子PnifH及Plac元件,分别构建两个重组质粒pTNIM和pBLIM.进一步通过叁亲本杂交,将重组质粒分别导入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分别构建获得诱导表达型重组菌HN01(pTNIM)和组成表达型重组菌HN01(pBLIM).在培养条件下比较测定重组菌和出发菌对镉的吸附能力和耐受性,结果表明,组成表达型重组菌HN01(pBLIM)在上述两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对镉的吸附富集能力提高了2倍.研究还发现重组根瘤菌也具有很好的静态吸附效果.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接种诱导表达型重组菌HN01(pTNIM)的大豆根瘤和根中Cd2+的富集量均明显高于野生菌株HN01.本实验为后续探索重组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共生体系在Cd2+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方彩云[2](2010)在《利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构建镉耐受性的重组根瘤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具有表面展示功能的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ACCC10049冰晶核蛋白N端(inaXN)为运载蛋白,将猴金属硫蛋白α结构域四聚体(MT4α)展示在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 HN01菌株的细胞表面;在此基础上,在培养条件下测定比较测定了重组菌和出发菌对镉的耐受性及吸附能力,通过盆栽实验考察了重组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时共生体系对镉的富集和共生表型。将PCR扩增得到的金属硫蛋白及金属硫蛋白表面展示基因分别与广宿主载体pBBR1MCS5、pTPG-PnifH分别构建组成型金属硫蛋白表达载体(pBLM)、组成型金属硫蛋白表面展示载体(pBLIM)、诱导型金属硫蛋白表达载体(pTNM)及诱导型金属硫蛋白表面展示载体(pTNIM),并通过叁亲本杂交,将四个表达载体接合转移至HN01中筛选获得四种重组菌。在培养条件下,我们测定了重组菌和出发菌对镉的吸附能力及耐受性,结果表明:组成型表达重组菌HN01 (pBLIM)、HN01 (pBLM)在上述两个方面的能力均强于出发菌HN01。其中HN01 (pBLIM)对镉的吸附富集能力提高了2倍,其镉吸附能力也强于HN01 (pBLM)。本研究还发现重组根瘤菌具有很好的静态吸附效果。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接种重组菌]HN01 (pBLIM)、HN01 (pBLM)、HN01 (pT NIM)、HN01 (pTNM)和HN01的共生体系与镉的相互作用结果各有不同。在镉胁迫条件下,重组菌和出发菌与大豆共生体系对植物生长均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镉的富集能力则有所不同。其中在Cd2+浓度为9μmol/L的盆栽实验显示,接种诱导表达型重组菌HN01 (pTNIM)的大豆根瘤中,其Cd2+富集含量最大为出发菌的1.85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刘炜[3](2008)在《重组大豆根瘤菌LMG101接菌效果比较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种细菌。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额敏县种植大豆约5000(667m2),但产量较低,一般在200kg/667m2左右。2007年,我们在大豆上进行了接种根瘤菌实验,旨在提高作物(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技》期刊2008年04期)

宫世勇[4](2006)在《高效重组苜蓿中华根瘤菌的构建及其耐盐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克隆有四碳二羧酸转移酶基因dctABD、nifA基因和发光酶基因luxAB的重组质粒pHN307经叁亲本杂交分别导入苜蓿根瘤菌HNM1、HNM2、HNM4和1021得到HNM1(pHN307)等4个转移接合子。进一步比较研究了pHN307在自生培养条件下传代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证明在无抗性选择的情况下,连续转接10次以上,检测所得单菌落发光率都为100%,证明了重组质粒pHN307在苜蓿中华根瘤菌中能够稳定遗传。并采用本室改进的双层钵无菌砂培盆栽法,分别将4个转移接合子和出发菌接种苜蓿品种草原一号,公农一号和图牧二号。结果表明:除用HNM1(pHN307)接种图牧二号以外,供试重组菌接种的植株比出发菌在根瘤鲜重、植株地上部分鲜重、根瘤数、瘤重、植株地上部分干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表明导入额外拷贝的nifA基因与dctABD基因可以提高出发菌的共生固氮能力。 其中重组菌HNM4(pHN307)和1021(pHN307)在草原一号和公农一号的植株地上部分干重和鲜重较出发菌明显提高。此外,导入dctABD和nifA基因对受体菌HNM1、HNM2、HNM4和1021的结瘤与共生固氮效率的影响还与植物品种有关。就草原一号和公农一号而言,导入重组质粒pHN307的转移接合子可以提高植株地上部分鲜重、植株地上部分干重。但在图牧二号上,HNM2(pHN307),HNM4(pHN307),1021(pHN307)和其野生型菌株相比,在上述方面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提高,而且重组菌HNM1(pHN307)却表现出负效应。 本研究还检测了转移接合子和苜蓿的耐盐性。结果表明,2.5%NaCl浓度对供试菌株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苜蓿在1.5%NaCl浓度以上环境下就无法生长和结瘤。(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谢波,吴红慧,周俊初[5](2006)在《生态安全型重组大豆根瘤菌的构建与浓缩液体新剂型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腺嘌呤合成必需基因purL缺失后只结瘤、但不固氮的突变株。再导入在共生诱导启动子调控下的野生型purL基因以恢复其固氮能力,从而获得了具有生态安全性的重组根瘤菌,并对其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了减小重组根瘤菌中抗性基因向其它土壤微生物的转移性和接种根瘤菌在土壤中的成活性,本研究构建并筛选出费氏(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全国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与产业化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4-01)

李友国,周俊初[6](2003)在《利用发光酶基因监测根瘤菌重组质粒的转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叁亲本杂交,比较测定了重组大豆根瘤菌HN01DNL和TA11DNL中所含重组质粒pHN307在人工滤膜和灭菌土壤杂交条件下、向华癸中生根瘤菌7653R和荧光假单胞菌Pf.X1-5的转移频率;并初步跟踪了pHN307在根盒-土壤缩影、小区试验和环境释放中向土着细菌的转移性,为考察所构建重组根瘤菌在田间应用时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03年06期)

李友国,周俊初[7](2003)在《两株发光酶基因标记的重组大豆根瘤菌在土壤缩影中的存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发光酶基因 (luxAB)标记的重组费氏中华根瘤菌HN0 1DL、大豆慢生根瘤菌TA113QD与其出发菌株HN0 1、TA11在灭菌和未灭菌土缩影中的存活动态。结果表明 :HN0 1DL和TA113QD在灭菌土缩影和未灭菌土缩影中的存活动态特征显着不同 :标记菌株在灭菌土缩影中的早期存活数量一般有所下降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存活水平 ,而在未灭菌土缩影中其存活数量在整个跟踪过程中持续下降至约 4 5logcfug- 1 土。在本实验中未发现供试标记重组菌株和出发菌株在土壤缩影中的存活性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孔新,刘胜利,罗赓彤,张力,关桂兰[8](2003)在《浅谈大豆重组根瘤菌的构建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土族大豆根瘤菌的筛选和重新构建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HN3 2 ,对工程菌HN3 2进行同源性、结瘤性及生产试验和示范 ,证实HN3 2菌株具有高效固氮、安全、经济等特点 ,值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03年02期)

叶小梅,常志州,朱万宝,戴小密,俞冠翘[9](2003)在《含肺炎克氏杆菌nifA基因的重组大豆根瘤菌的施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 5年的田间试验 ,对含肺炎克氏杆菌nifA基因的重组大豆根瘤菌的施用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 :含肺炎克氏杆菌nifA基因重组大豆根瘤菌工程菌株的固N能力较之出发菌有较显着的差异。在大豆分枝期 ,接种工程菌的大豆其株高、株重、根瘤固N酶活力较之空白对照和出发菌均有较大的提高。其中 ,固N酶活力分别比空白对照和出发菌提高大约 2倍及 1倍 ;田间产量比空白对照提高 10 %左右 ,比出发菌提高 5 %左右 ,统计差异极显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03年02期)

李友国,周俊初[10](2002)在《2株重组根瘤菌在4个大豆品种根圈中定殖动态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灭菌和未灭菌土盆栽缩影条件下 ,比较研究了重组大豆根瘤菌HN0 1DL和TA113QD在 4个不同品种大豆根圈中的定殖动态与水平 ,并初步考察了其与共生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 :HN0 1DL在渝豆 1号和宁镇 1号大豆根圈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性 ,而TA113QD则在Williams大豆根圈的适应性较强 ,在宁镇 1号大豆根圈的适应性较差 ,且供试菌在 4种大豆根圈定殖动态与水平的差异在共生效应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但未达到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重组根瘤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具有表面展示功能的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ACCC10049冰晶核蛋白N端(inaXN)为运载蛋白,将猴金属硫蛋白α结构域四聚体(MT4α)展示在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 HN01菌株的细胞表面;在此基础上,在培养条件下测定比较测定了重组菌和出发菌对镉的耐受性及吸附能力,通过盆栽实验考察了重组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时共生体系对镉的富集和共生表型。将PCR扩增得到的金属硫蛋白及金属硫蛋白表面展示基因分别与广宿主载体pBBR1MCS5、pTPG-PnifH分别构建组成型金属硫蛋白表达载体(pBLM)、组成型金属硫蛋白表面展示载体(pBLIM)、诱导型金属硫蛋白表达载体(pTNM)及诱导型金属硫蛋白表面展示载体(pTNIM),并通过叁亲本杂交,将四个表达载体接合转移至HN01中筛选获得四种重组菌。在培养条件下,我们测定了重组菌和出发菌对镉的吸附能力及耐受性,结果表明:组成型表达重组菌HN01 (pBLIM)、HN01 (pBLM)在上述两个方面的能力均强于出发菌HN01。其中HN01 (pBLIM)对镉的吸附富集能力提高了2倍,其镉吸附能力也强于HN01 (pBLM)。本研究还发现重组根瘤菌具有很好的静态吸附效果。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接种重组菌]HN01 (pBLIM)、HN01 (pBLM)、HN01 (pT NIM)、HN01 (pTNM)和HN01的共生体系与镉的相互作用结果各有不同。在镉胁迫条件下,重组菌和出发菌与大豆共生体系对植物生长均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镉的富集能力则有所不同。其中在Cd2+浓度为9μmol/L的盆栽实验显示,接种诱导表达型重组菌HN01 (pTNIM)的大豆根瘤中,其Cd2+富集含量最大为出发菌的1.85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组根瘤菌论文参考文献

[1].方彩云,谢福莉,付玮,李友国.利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构建镉耐受性的重组根瘤菌[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1

[2].方彩云.利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构建镉耐受性的重组根瘤菌[D].华中农业大学.2010

[3].刘炜.重组大豆根瘤菌LMG101接菌效果比较试验[J].新疆农业科技.2008

[4].宫世勇.高效重组苜蓿中华根瘤菌的构建及其耐盐性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06

[5].谢波,吴红慧,周俊初.生态安全型重组大豆根瘤菌的构建与浓缩液体新剂型的研制[C].第十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全国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与产业化会议论文摘要集.2006

[6].李友国,周俊初.利用发光酶基因监测根瘤菌重组质粒的转移性[J].微生物学杂志.2003

[7].李友国,周俊初.两株发光酶基因标记的重组大豆根瘤菌在土壤缩影中的存活研究[J].土壤学报.2003

[8].孔新,刘胜利,罗赓彤,张力,关桂兰.浅谈大豆重组根瘤菌的构建与利用[J].新疆农业科学.2003

[9].叶小梅,常志州,朱万宝,戴小密,俞冠翘.含肺炎克氏杆菌nifA基因的重组大豆根瘤菌的施用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03

[10].李友国,周俊初.2株重组根瘤菌在4个大豆品种根圈中定殖动态的比较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

标签:;  ;  ;  ;  

重组根瘤菌论文-方彩云,谢福莉,付玮,李友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