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券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教育,教育券,多样性,竞争性
教育券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杜倩[1](2015)在《美国教育券政策的评析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55年弗里德曼提出教育券概念以来,教育券制度对美国公立教育改革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但该政策也引起了诸多争议。围绕着对公平与效率的抉择,支持方主张教育券政策通过增加教育服务多样性促进教育公平化,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升教育效率,最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反对方认为教育券的制度设计和制度操作之间存在深度裂痕,由于多种外部变量的干扰,政策效果会发生异变,甚至引致其他严重问题。(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S2期)
赵萱[2](2015)在《国际比较视阈中的教育券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劵的发展和演进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美国教育劵改革主要是满足家长和公众对公立学校优质教育的需求,而智利和哥伦比亚教育劵改革更多的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美国、智利和哥伦比亚叁国实施的教育劵政策具有排富性差异、学校类型选择差异和学段限制差异。(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5年08期)
姚荣[3](2013)在《我国地方政府教育券政策转移的动力机制、价值厘清与行动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教育领域的政策转移由来已久,从清末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时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民国时期借鉴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再到建国后学习苏联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而开展的大规模院系调整等,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都伴随着政策转(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3年34期)
姚根静[4](2013)在《基于教育券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券政策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券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台湾、香港、南京、临淄等多个地方政府制订并实施了幼儿教育券政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在幼儿教育券的发放过程中仍然起着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与教育券思想中"政府不干预教育"的做法大相径庭。政府配置教育资源的方式事实上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仍然采用传统的行政性配置。从教育券思想倡导的"教育公平"理念来看,香港、南京的教育券额度比例较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台湾和临淄的额度较低,对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障程度较低。家长选择就读学校的权利都只适用于一定范围,未能得到充分保障,幼托机构的发展权仍是一纸空谈。从教育效率的角度来看,临淄、香港、台湾叁地的政策倾向于教育券的"效率"功能,南京的教育券更倾向于关注教育券的"公平"功能,对"效率"的关注较弱。可见,我国各地方政府都只是采摘了教育券思想中的部分元素,用于当地幼儿教育事业管理中,以实现各自的政策目的,因此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及相应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学前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10期)
肖方仁[5](2013)在《价值多元、对抗性原则与美国教育券政策僵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美国联邦教育券政策叁十年激烈争论较为全面的考察,可知公众对教育券政策的多元价值判断是政策僵局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对抗性原则下的联邦机构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是教育券政策僵局的制度基础。不过,这种状况正好保证了联邦政府任何单一部门都不能简单左右政策发展方向,也避免了政府采取一种强硬的姿态来强制推行某种价值观。通过放权于州和达成一种政治妥协,似乎能够缓解这一政策僵局。它既能给予家庭更多选择学校的权利,又能保证政策的非激进性变迁,从而实现联邦政策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文来源于《复旦教育论坛》期刊2013年05期)
张世洲,王天一[6](2013)在《政策转移理论视角下的我国教育券政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教育领域的政策转移由来已久,从清末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时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民国时期借鉴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而开展的大规模院系调整等。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都伴随着政策转移,而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的各类教育评估与问责制、教育券制度、教育博士政策项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与吸收了国际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文章以教育券制度的政策转移为例,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教育政策移入发展中国家后区域间政策转移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或功能等。基于政策转移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国内教育券政策的政策转移进行分析有利于拓展对地方政府教育政策创新的认识,从而为我国地方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13年08期)
肖方仁[7](2013)在《价值多元与政策稳定:以美国教育券政策僵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价值多元是复杂社会的基本特征,政府对多元价值所持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发展方向。本文以教育券政策僵局为例,解释了美国民主制度下,价值多元是如何导致新政策立法僵局,从而实现原有教育政策的稳定性。联邦主义的叁权分立、联邦和州的分权,是美国民主的制度保证。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政府对民众多元价值的包容、民众对政府权力的约束、不寻求某种绝对性,成为美国联邦政府政策制定中的指导性准则,它保证了联邦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类似教育券政策的立法困境,表明了联邦政府没有采取一种强硬的姿态来推行某种价值观,也保证了州和地方在教育政策工具选择上的自主性。最终也保证了美国联邦主义制度的延续及其合法性。(本文来源于《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刘银霞[8](2013)在《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作为社会公平一部分的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关注,教育公平既表达了美好的社会理想,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问题普遍存在。教育资源短缺和教育资源需求不断扩大的现状,决定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尤其是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对于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与每一个受教育者都紧密相连,特别是对于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其意义更为重大,同时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国外很多国家也遇到了基础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的问题,如美国、哥伦比亚、智利等国,这些国家普遍采用了教育券政策来解决该问题。该现象引起了我国学者、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中的很多人希望通过教育券政策解决我国的问题。2001年,为了帮助弱势群体和落后学校实现教育公平,我国在浙江省长兴县实施了教育券政策,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引发了许多问题,之后有一些市县效仿长兴县也实施了教育券政策。作为一个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理论,人们对它的争论也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处在探索阶段,并且在各国实践的过程中教育券政策暴露了许多严重的问题。所以,教育券政策能否适用于解决我国基础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问题值得重新思考。文章首先交代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之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文章的第二部分对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有关概念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接着剖析了我国基础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的现状、原因以及不公平配置下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明确了导致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战略选择、教育资源总量投入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文章的第叁部分介绍了教育券政策的产生背景、内涵及其在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方面的作用,并对国外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的教育券政策的实践成效进行了归纳整理。通过对美国、哥伦比亚、智利在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方面实施的教育券政策的分析,对它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文章的第四部分以浙江省长兴县和湖北省监利县为例,介绍了教育券政策在我国的实践情况。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研究教育券政策是否适用于解决我国的基础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问题。通过比较发现米尔顿·弗里得曼提出教育券政策的初衷就是让教育实现市场化,这与基础教育社会公益事业的法律地位不相符合,教育券政策所倡导的自主择校权也不适用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且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地方政府负责制,教育券政策不能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基础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的问题。可见,教育券政策对于解决我国基础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的问题并不适用。最后,文章依据前文对基础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的原因分析,提出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建议: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弱化城乡二元结构;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及农村的基础教育专项投资;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法律体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4-01)
刘优良[9](2012)在《幼儿教育券:价值阐释与政策审思——以南京市幼儿助学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发放教育券是一种向学生而非向校方提供教育公共资金的政策安排和融资机制,其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竞争以及教育选择权等理念。南京市幼儿助学券政策在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方面花了很大心思,它彰显了以人为本、普惠于民的价值诉求,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的价值诉求以及增强回应、满足需求的价值诉求。为解决幼儿助学券政策可能存在的问题,避免实施中遇到风险,南京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政府资助政策,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形成一个以普通教育凭单为基础的配套互补混合资助体系,体现对入学机会公平、地区均衡等问题的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2年11期)
韩娟[10](2012)在《密尔沃基教育券政策:一种资助贫困儿童入读私立幼儿园的有效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券作为一种新的财政资助方式,最早源于美国密尔沃基教育券的使用。它在促进学校竞争以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又在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针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资源短缺、配置失衡所导致的贫困儿童入读幼儿园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认真分析密尔沃基市教育券模式的特点、实施的价值理念及效果,力求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对解决我国幼儿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2012年06期)
教育券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育劵的发展和演进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美国教育劵改革主要是满足家长和公众对公立学校优质教育的需求,而智利和哥伦比亚教育劵改革更多的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美国、智利和哥伦比亚叁国实施的教育劵政策具有排富性差异、学校类型选择差异和学段限制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券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杜倩.美国教育券政策的评析及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赵萱.国际比较视阈中的教育券政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
[3].姚荣.我国地方政府教育券政策转移的动力机制、价值厘清与行动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
[4].姚根静.基于教育券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券政策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3
[5].肖方仁.价值多元、对抗性原则与美国教育券政策僵局[J].复旦教育论坛.2013
[6].张世洲,王天一.政策转移理论视角下的我国教育券政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7].肖方仁.价值多元与政策稳定:以美国教育券政策僵局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
[8].刘银霞.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9].刘优良.幼儿教育券:价值阐释与政策审思——以南京市幼儿助学券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2
[10].韩娟.密尔沃基教育券政策:一种资助贫困儿童入读私立幼儿园的有效途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