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混频论文-何瑞英

光子混频论文-何瑞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子混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波光子学,混频,微波光子移相器,双平行马赫-增德尔调制器

光子混频论文文献综述

何瑞英[1](2019)在《微波光子移相与混频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光子的变频移相技术是雷达与卫星通信系统中相控阵波束形成网络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在雷达系统中,该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带宽大、调谐速度快等优点,克服了传统微波结构的电子瓶颈问题。在波束形成中,需要同时实现微波光子变频和移相操作,而现有的系统大部分只能实现单一的变频或移相,同时实现变频和移相的方案较少。本文提出在系统中同时实现变频移相的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阐述了微波光子学领域里光控相控阵技术和混频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移相技术和混频技术的实现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外调制的叁种调制方式做了详细的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2)提出基于双平行马赫增德尔调制器(Dual-Parallel Mach-Zehnder Modulator,DPMZM)和相位调制器(Phase Modulator,PM)级联的微波光子移相技术方案。在现有方案的基础上,为提高移相器的相移带宽和幅度响应等性能,提出了基于DPMZM和PM级联的微波光子移相方案。利用VPI对系统进行分析,证明方案在未使用滤波器的情况下,具有射频信号频率可调范围大、相移范围连续可调、输出信号幅度基本保持不变等优点。(3)提出级联DPMZM的微波光子混频移相技术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无滤波器、相位可调的微波光子混频器方案,可以在系统中同时实现变频与移相。该方案通过调节PM中的直流(Direct Current,DC)偏置电压,实现大频率范围的移相。(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08)

张静兰[2](2018)在《微波光子信号处理技术:移相器与混频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光子学是一门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新兴学科,它结合了微波技术与光学技术的优点,克服了电子器件的“电子瓶颈”,具有高速率、高时间带宽积、低损耗、抗电磁干扰、与光纤通信系统兼容等优良特性。本文提出了几种基于高集成度钛扩散铌酸锂调制器的微波光子混频器和移相器实现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一种超宽带微波光子移相器方案。结合单边带调制和光滤波器实现单边带,通过改变载波相位来控制输出RF(Radio Frequency,射频)信号的相位。实验结果表明,该移相器的工作范围为2-40GHz,幅值波动小于±1dB,相位波动小于±5?。实验还证明RF的幅值是可以连续调谐的。(2)一种高转换效率的微波光子镜像抑制混频器方案。本方案是基于下路有90?偏振态旋光器的DP-DDMZM(Dual-polarization Dual-parallel Mach-Zehnder Modulator,偏振复用的双平行马赫曾德调制器)实现的。实验证明,该混频器的工作带宽为3-20GHz,转换效率大于-5dB,镜像抑制比大于50dB。(3)一种多功能微波光子信号处理器方案,能同时实现混频与移相功能。通过LO(Local Oscillator,本振信号)的二阶边带和RF的一阶边带拍频产生IF信号(Intermediate Frequency Signal,中间频率信号),控制单个直流电压源实现IF信号相位0?-360?可调。由于该方案采用全光结构,所以能达到非常高的带宽。实验结果显示,该次谐波混频器的RF带宽是6-40GHz,转换效率大于8.8dB,IF带宽是0.05-10GHz,IF信号相位0?-360?连续可调。(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28)

李帆[3](2018)在《宽带微波光子混频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波光子学近几年的研究与发展,对射频系统及其相关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比传统射频信号处理技术而言,微波光子学所衍生出的微波光子技术具有带宽大、灵活性强、损耗低的显着优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优越性能。因此,研究在射频系统中应用微波光子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宽带微波光子混频系统。首先本论文对该系统所涉及的微波光子混频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与分析。接下来,本论文研究了目前研究人员已有的微波光子混频方案,基于调制器并联结构设计了一种上下变频一体化的混频方案,并对该方案实现上变频和下变频时的工作原理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本论文采用基于C#语言的WinForm框架和基于Cortex-M7架构的STM32F746IGT6型号单片机,着重完成了宽带微波光子混频系统的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功能开发,主要包括上位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只需通过在上位机界面输入预期的设置指令,即可实现对整体系统中的叁处可编程光滤波器的通带中心频率进行实时控制。相比该款光滤波器官方提供的设置(控制)工具,本控制模块硬件部分的体积仅为其5%,共0.00015m3;模块整体的功耗仅为其15.2%,不超过2.5W;对外通过1个USB接口即可并行控制3个光滤波器的中心频率。除此之外,本控制模块的软件部分具有指令预先设置、功能扩展性高、代码移植迅速的优势,这使得整体系统的上下变频功能更加灵活、可操作性强、系统升级更加快捷。最后,本论文首先对控制模块进行了多组测试,确定该模块能在193390GHz至193425GHz的频率范围内对光滤波器中心频率实现稳定控制。并对宽带微波光子混频系统的上下变频功能进行了测试,根据结果确定了该系统的上下变频一体化功能、噪声系数及其整体性能均达到本文预期要求。(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6-13)

李晓艳[4](2018)在《微波光子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电子战中,信号的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单元是电子侦查接收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战争中使用电磁频段的不断攀升,传统电子学的实现方式面临着工作带宽受限、高损耗和易受电磁干扰等一系列问题。微波光子学,兼具了微波技术和光学技术的优势,为微波信号的参数测量及处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途径。在频率到微波功率映射的频率测量方案中,光子学频率测量可在几十吉赫兹的带宽内瞬时获知信号频率,误差仅为几百兆甚至几十兆赫兹,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光子学多普勒频移测量不仅能获知频移的大小和方向,其发射信号的载频可以在大范围内调谐且测量误差小;光子学镜像抑制混频在大带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镜像抑制比和隔离度。而且,采用光子学方式处理微波信号可使系统免受电磁干扰。然而,现有的微波光子频率测量方案大多采用多个激光器、不同长度的光纤等,测量范围的调节比较困难;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案中方向的判别操作复杂;镜像抑制混频技术中大多借用了高频的电功分器或移相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的带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微波信号的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技术展开了理论研究、仿真和实验验证。具体的内容安排如下:1.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双偏振马赫增德尔调制器(DPol-MZM)的信号频率测量方案。该方案通过调整偏振态可以很容易的实现测量范围的调节,而且装置结构简单。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案在2-28GHz的测量范围内误差仅为±200MHz。理论上方案能实现的最大测量范围高达38.2GHz。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偏振态以满足所需求的测量范围。2.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DPol-MZM的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案。该方案可以通过装置的正或负向端口是否有信号来判断频移的正负,对其进行谱分析来确定频移的大小。同时,发射信号的频率可以在宽带内任意调谐且测量误差仅为±5×10~-66 Hz,实验结果和理论符合。3.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DPol-MZM的镜像抑制混频方案。该方案不需要宽带的电子器件,结构简单且带宽大。充分利用信号的正负一阶边带产生一对正交的中频信号,提高了光信号的利用效率。实验证明方案在10-40GHz的带宽内镜像抑制比达39dB,高于传统的电子学镜像抑制混频技术。(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李静楠[5](2018)在《基于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微波光子混频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光子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微波信号与光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具有大带宽、低传输损耗、抗电磁干扰等固有优势,微波光子技术突破了传统微波系统中的电子学瓶颈,并在光载无线通信、光控相控阵雷达、微波毫米波的光子学产生等领域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上述应用中均需要对微波信号的频率进行转换,以满足系统对发射和接收频率的需求。本文主要研究了叁种微波光子混频方法。首先介绍了微波光子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微波光子混频技术的研究现状。接下来,理论分析了微波光子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特性。之后,提出了叁种微波光子混频方法,对其原理进行了数学分析,并搭建了相应的实验系统完成了性能测试。最后总结全文并对微波光子混频技术进行了展望。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超宽带微波光子下变频方法。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ual-parallel Mach-Zehnder modulator,DPMZM)、微波90°耦合器和光学带通滤波器的结合使用,可以对2~40 GHz的超宽带射频(Radio frequency,RF)和本振(Local oscillator,LO)信号实现载波抑制单边带调制。亚倍频程或多倍频程带宽的RF信号可以使用相应频率的LO信号通过光电转换得到相应带宽的中频(Intermediate frequency,IF)信号。数学分析了该方案的工作原理,搭建了相应的实验系统并完成性能测试。系统输出的IF信号足够纯净,杂散抑制比为40 dB。系统的二阶和叁阶无杂散动态范围分别为71.0 dB-Hz~(1/2)和102.2 dB-Hz~(2/3)。2.提出了一种相位可调的微波光子下变频方法。使用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和光学带通滤波器可以得到移相后的RF和LO单边带光信号,通过光电探测器拍频得到移相后的IF信号。数学分析了该方案的工作原理,搭建了相应的实验系统并完成性能测试。实验证明了该系统可以对RF信号同时实现下变频与移相。通过改变DPMZM的一个直流偏置电压,可以实现360°的全范围移相并拥有良好的稳定性。系统的转换效率和无杂散动态范围分别为-33 dB和100.2dB-Hz~(2/3)。3.提出了一种本振倍频的微波光子混频器。使用双偏振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微波90°耦合器和光学带通滤波器可以生成+2阶LO边带和-1阶RF边带。通过光电探测器进行光电转换可以得到相应的上变频IF信号。并且通过改变一个直流偏置电压可以将-1阶RF边带切换为+1阶RF边带以得到相应的下变频IF信号。数学分析了该方案的工作原理,搭建了相应的实验系统并完成性能测试。系统上变频和下变频的转换效率分别为-42.7 dB和-37.0 dB。系统无杂散动态范围为96.5 dB-Hz~(2/3)。(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李冰玉[6](2018)在《基于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微波光子混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混频技术具有带宽受限、易受电磁干扰等缺点,不能顺应无线频率向更高扩展的趋势。微波光子技术在近些年来备受关注,它具有带宽高、通信容量大、安全性好和损耗低等优势。将微波光子技术引入混频系统能够克服传统混频技术中的瓶颈问题,并能实现更高的本振射频隔离度、更好的抗电磁干扰效果等。然而随着应用数量的不断增加、要求性能的不断提高,对多功能、高性能的微波光子混频系统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本文通过将倍频技术和色度色散补偿技术引入到微波光子混频系统中,提出了能够在降低对本振频率和硬件要求的情况下,补偿远距离传输链路中由于色度色散导致的输出信号功率的周期性衰落的方案。本方案基于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通过合理地调节调制器的偏置电压为本振边带和射频边带引入适当的相移从而实现上述功能。本文对传统方案和提出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辅以公式推导,通过对传统方案与提出方案进行对比仿真和多组对比实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实验结果显示:一、在功率衰落的最大点处,提出方案的系统增益比传统方案的提高了 40dB以上,无杂散动态范围提高了 20 dB以上。二、当传输距离为80公里以内时,保持一定的本振信号和射频信号频率不变,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补偿效果也随之增大。本文还针对微波光子一体化射频收发前端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传统方案的性能和调研现代应用对一体化收发系统的要求,提出用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代替传统方案中的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和相位调制器的方案。通过对设计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本振射频隔离度和杂散抑制度都超过了 40 dB。(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1-09)

张巍[7](2017)在《单光子水平四波混频及其光量子信息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量子信息研究向实际应用发展,以量子保密通信为代表的大地理尺度量子工程应用对于可以通过光纤长距离实现的光通信波段光量子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叁阶非线性波导中单光子水平的四波混频为实现光通信波段的光量子器件提供了新的物理手段。其中,自发四波混频(Spontaneous four(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17)

李银海[8](2017)在《基于自发四波混频的光子纠缠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作为能量的载体,供养了地球上的万千生灵;作为信息的载体,连通世界各地,让地球成为村落。光学,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广泛研究。人类对光学的科学认知,可以追溯到牛顿和惠更斯时代。牛顿认为光具有粒子性并以此解释了反射折射等物理现象,而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后人以此解释了干涉和衍射等粒子性无法解释的光学现象。最终在1905年,爱伊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性质,即光表现出波粒二象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和光纤的诞生,人类对光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非线性光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四波混频过程起源于介质的束缚电子对电磁场的非线性响应,是一个叁阶参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或叁个波长的光相互作用,产生两个或者一个新的波长的光。在现代光学中,四波混频在光位相匹配、光参量放大、超连续谱产生以及基于微腔的光学频率梳的产生等方向获得了广泛应用。近代,随着量子力学和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纠缠光子源作为量子纠缠的核心部分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自发四波混频过程中,两个相同的泵浦光子湮灭同时生成了一对关联光子,由此介质中的简并四波混频过程作为一种激发关联光子的有效手段被广泛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色散位移光纤和硅基波导中的自发四波混频过程,并利用由此激发的关联光子对制备了不同类型的纠缠光子源。这种全光纤、小型化、集成化的光子纠缠源在未来的量子通信网络构建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实验研究了色散位移光纤和高非线性光纤中的双泵浦四波混频过程,验证了泵浦光的偏振态对四波混频的效率的影响,并由此探究了光纤中的自发四波混频过程。2.在室温条件下,利用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和基于色散位移光纤中的自发四波混频过程产生的关联光子源,制备了全光纤多通道的偏振纠缠光子源和Time-bin 纠缠光子源,未去除随机符合的情况下,干涉可见度接近 90%。3.利用两段长度均约为300米的色散位移光纤,制备了两个几乎完全一样的关联光子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个独立的纠缠光源的Hong-Ou-Mandel干涉实验,实验验证了两个独立的光纤关联光子源的特性,给出了关于色散位移光纤中基于自发四波混频过程产生的单光子光谱纯度严格的理论描述,模拟了泵浦脉冲宽度和滤波器带宽对单光子光谱纯度的影响,并给出了理论上的最佳条件。4.利用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和基于硅基波导中的自发四波混频过程产生的关联光子源,实验验证了硅波导关联光子源的energy-time纠缠特性,制备了偏振纠缠光子源和Time-bin纠缠光子源,未去除随机符合的情况下,干涉可见度达到了 95%以上。本论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根据自发四波混频的理论描述,利用波分复用系统,在室温下制备了全光纤多通道的关联光子源并进一步制备出纠缠光子源,同时也验证了自发四波混频理论。2.在Hong-Ou-Mandel实验中,给出了关于色散位移光纤中基于自发四波混频过程产生的单光子光谱纯度严格的理论描述,模拟了泵浦脉冲宽度和滤波器带宽对单光子光谱纯度的影响,并给出了理论上的最佳条件。3.利用硅基波导得到了小型化,集成化的关联光子源,结合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产生了覆盖了至少14对通道即24nm的关联光子源,并由此制备了多通道多种纠缠态的纠缠光子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1)

高永胜[9](2016)在《微波光子混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混频可实现微波信号的频率上变换和下变换,是雷达、卫星、无线通信、电子侦察与对抗、深空探测等电子系统必不可缺的关键模块。它还广泛应用于矢量信号调制与解调、频谱分析、相位噪声测量、自动相位控制、锁相环等系统。随着电子业务量的增加,现代电子系统在向高频段、大带宽、大动态、多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传统微波混频技术面临带宽受限、频率可调性差、隔离度差、电磁干扰严重等电子瓶颈,逐渐难以满足未来电子系统发展需要。微波光子混频在光域实现微波混频,具有大带宽、宽频段可调谐、高隔离度、无电磁干扰等显着优势,且与其它微波信号光子学产生、传输、处理系统兼容,在未来电子系统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近些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然而普通的微波光子混频技术存在变频损耗大、动态范围受限、光纤传输后功率色散衰落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面向未来电子系统发展需求,针对目前微波光子混频技术存在的技术难题,研究高变频效率、大动态范围、低本振频率需求、适用于光纤传输的微波光子混频技术,具体开展以下研究:论文第二章理论分析了微波光子混频系统中变频增益、噪声系数(NF)和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等几个重要技术参数,概括了目前的一些优化方法。从抑制光载波、降低NF和抑制叁阶交调失真(IMD3)入手,提出了采用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结合色散光纤来提高SFDR的调制方案,以及采用单驱动双电极马曾调制器(DEMZM)结合色散光纤提高SFDR的调制方案,并分别进行了实验验证。论文第叁章针对微波混频应用中高频本振信号的产生难题,研究低相噪、频率可调谐的微波本振信号的光子学产生方法,及其在微波光子谐波混频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级联调制器的微波本振信号六倍频产生方案,以及基于双平行QPSK(DP-QPSK)调制器的微波本振信号八倍频产生方案。另外,提出了基于双平行马曾调制器(DPMZM)、高变频增益的微波光子二次谐波混频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论文第四章将微波光子混频和模拟光链路结合,实现混频信号的长距离光纤传输,并对光纤色散可能引起的周期性功率衰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萨格奈克(Sagnac)环中相位调制器(PM)双向工作的新型双边带调制方案,补偿色散引起的周期性功率衰落。接着提出了基于Sagnac环中DEMZM双向调制的混频和传输方案,在提高变频效率的同时实现混频信号的无功率衰落传输。另外提出了基于偏振复用马曾调制器(PDM-MZM)的混频和传输方案,可实现混频信号的多通道不同距离的光纤传输,通过每通道偏振控制,可实现所有通道的功率补偿。论文第五章对微波光子混频的其它潜在应用进行了探索。概括了基于微波光子混频的相位噪声测量、多普勒频移测量、到达角测量及矢量信号调制与解调的实现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PDM-MZM、可同时实现微波信号下变频和多通道移相的光子系统,并利用两个正交下变频通道,将多种调制格式的宽带微波矢量信号直接下变频到同相和正交(IQ)两路基带,实现矢量信号解调。综上所述,本文面向未来电子系统对微波混频高频段、大带宽、大动态的发展需求,对微波光子混频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众多创新成果:提出了提高变频效率和SFDR的调制和混频方案;提出了多种微波信号光子学倍频技术,降低了微波本振的频率需求;提出了多种新型的双边带调制和混频技术,补偿光纤传输后色散引起的混频信号功率衰落;提出了可同时实现宽带微波信号下变频和多路移相的光子学系统,实现了宽带矢量信号的IQ解调。(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9-01)

郑月,李建强,吕强,戴一堂,尹飞飞[10](2016)在《基于微波光子的宽带I/Q混频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射频前端在体积、重量、功耗和带宽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限制,研究面向通用一体化射频前端应用的微波光子技术。简要介绍了射频前端混频技术,对超外差和零中频这2种混频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对混频用到的主要微波光子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引入软件无线电的概念,提出了基于微波光子的宽带I/Q混频技术。该技术利用光的宽带处理能力,可以支持L波段至Ka波段任一频段的宽带信号解调,该混频装置兼容软件无线电平台。(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16年09期)

光子混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波光子学是一门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新兴学科,它结合了微波技术与光学技术的优点,克服了电子器件的“电子瓶颈”,具有高速率、高时间带宽积、低损耗、抗电磁干扰、与光纤通信系统兼容等优良特性。本文提出了几种基于高集成度钛扩散铌酸锂调制器的微波光子混频器和移相器实现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一种超宽带微波光子移相器方案。结合单边带调制和光滤波器实现单边带,通过改变载波相位来控制输出RF(Radio Frequency,射频)信号的相位。实验结果表明,该移相器的工作范围为2-40GHz,幅值波动小于±1dB,相位波动小于±5?。实验还证明RF的幅值是可以连续调谐的。(2)一种高转换效率的微波光子镜像抑制混频器方案。本方案是基于下路有90?偏振态旋光器的DP-DDMZM(Dual-polarization Dual-parallel Mach-Zehnder Modulator,偏振复用的双平行马赫曾德调制器)实现的。实验证明,该混频器的工作带宽为3-20GHz,转换效率大于-5dB,镜像抑制比大于50dB。(3)一种多功能微波光子信号处理器方案,能同时实现混频与移相功能。通过LO(Local Oscillator,本振信号)的二阶边带和RF的一阶边带拍频产生IF信号(Intermediate Frequency Signal,中间频率信号),控制单个直流电压源实现IF信号相位0?-360?可调。由于该方案采用全光结构,所以能达到非常高的带宽。实验结果显示,该次谐波混频器的RF带宽是6-40GHz,转换效率大于8.8dB,IF带宽是0.05-10GHz,IF信号相位0?-360?连续可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子混频论文参考文献

[1].何瑞英.微波光子移相与混频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2].张静兰.微波光子信号处理技术:移相器与混频器[D].暨南大学.2018

[3].李帆.宽带微波光子混频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8

[4].李晓艳.微波光子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5].李静楠.基于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微波光子混频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

[6].李冰玉.基于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微波光子混频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7].张巍.单光子水平四波混频及其光量子信息应用[C].第十二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8].李银海.基于自发四波混频的光子纠缠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9].高永胜.微波光子混频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

[10].郑月,李建强,吕强,戴一堂,尹飞飞.基于微波光子的宽带I/Q混频技术[J].无线电工程.2016

标签:;  ;  ;  ;  

光子混频论文-何瑞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