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宏观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土地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土地宏观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梁东,毛美桥,徐卫东[1](2018)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工具和途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宏观调控理论和土地政策的研究比较成熟,但是二者相结合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在学术界就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政策内容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该文在土地调控内涵、目标、工具及途径方面,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从机制方面提出了土地调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为新时代国土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条件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8年05期)
李鹏程[2](2018)在《中国政策变迁的多源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的大转型阶段,社会的快速变化要求公共政策也随之调整,因此,有必要加强政策变迁的研究。多源流理论被认为是研究政策过程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近来国外政策变迁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本文通过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基于中国的国情,对多源流理论进行修正,以建立一个更加符合我国政策变迁现实情况的多源流框架。然后,运用这一改进后的框架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这一典型的中国政策变迁实践进行分析,考察这一政策变迁的过程,这同时也是对修正后的框架所做的检验。对框架的修正主要从叁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政策源流内部的概念变量进行扬弃,去掉了“未来约束条件的预期”这一概念变量,同时对约束性条件进行了丰富,并关注不同政策之间的竞争给政策变迁带来的影响;二是对政治流中的概念变量加以补充,增加部门利益概念变量与央地互动概念变量;叁是突出政策企业家的地位,强调“高层驱动”因素对政策变迁的关键性作用。修改后的框架可以表述如下:问题流(由指标,焦点事件以及反馈构成),政策流(由政策方案,约束性条件以及政策竞争构成),与政治流(由政府换届、公众舆论、利益集团、中央与地方的互动以及部门利益构成),平时独立运行,在机会窗口打开时,由政策企业家将经过一段时间软化的政策方案与政策流、政治流相结合,从而实现政策的重大变迁。研究发现,修正后的多源流框架对于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变迁具有较好的解释力,能够比较清晰的展示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过程中,以高层政治领导人为代表的政策企业家在政策之窗开启时,抓住机会,将问题流、政策流以及政治流结合起来,促成了此次宏观调控政策的变迁。可以肯定的是修正后的多源流框架与国内政策变迁的实践更相契合,能帮助我们较好地理解政策变迁的动因,也可以为政策实践者更好地推动政策的转换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尹建军,陈祖洪[3](2018)在《海南出台最严格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①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②严限商品住宅用地规划修改,强化规划管控③强化计划调控,合理安排用地时序④将投资强度、产值、税收等作为准入标准⑤实行弹性年期,到期不符合约定的收回土地⑥所有公开方式供应土地纳入(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8-01-24)
张超亚[4](2016)在《休闲农业用地如何分得“一杯羹”》一文中研究指出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是新常态下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贯彻落实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全面协调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上海市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资金扶持政策,并编制了休闲农业“十叁五”规划,对全市休闲农业发展予以宏观指导。但是具体落实到休(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6-10-17)
陈力[5](2016)在《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差异分析及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确理解微观土地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是合理制定土地政策和有效服务宏观调控的基础。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分析了土地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差异,研究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其特定时期的特定内涵和目标,而作为微观市场规制的土地政策有着与宏观调控不同的内涵和目标,并从二者的差异提出在宏观调控下制定土地政策应把握的原则。(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6年03期)
范静媛[6](2015)在《土地改策参与宏观调控机制及政策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中央政府基于我国国情制定的重要国家战略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国际地位也逐渐提升。但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转变,经济增长放缓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形势下尤其需要宏观调控体系的有效搭配和运作。由于传统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有限,并不能完全实现宏观调控的理想目标,而土地资源又具有其他调控对象无可比拟的空间属性,因此土地政策调控就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厘清土地要素参与宏观调控的运行机制,探寻土地政策与传统宏观调控政策的联动过程,能够确保土地政策的合理性,也能为土地调控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有效解决办法。本文主体章节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总结现有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探寻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理论研究不完善之处,确定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机制研究的文章思想,突出土地空间载体功能与经济聚集、扩散及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论述生产要素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理论为研究内容奠定理论基础;第叁部分,基于空间维度确定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通过对比分析法找出传统宏观理论的不足,引出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必然性,并提出新型宏观调控目标及内容;第四部分,利用系统分析法整体把握土地政策要素功能和空间载体功能与宏观经济各方面的联系和影响,引出纳入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模型的变量选择;第五部分,运用实证分析法建立基于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下的土地市场均衡曲线,研究其斜率和移动变化机理,并纳入IS-LM模型,得出结合土地要素影响因子的新型宏观调控理论模型,通过曲线移动分析土地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联动机制;第六部分,强调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配合,为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区域发展需求,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分提出适宜的土地调控政策类型,针对我国当前土地宏观调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创造性的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政策工具:建立中央土地银行和地方分支机构、建立中央与地方互通的土地出让金收支体系和以地价为标准动态征收土地保有税等,有助于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使土地收益收入和支出渠道实现公开化和透明化,实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减少土地闲置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黄凌翔[7](2015)在《土地供给经济系统运行时空变化特征及政策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宏观调控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已近十年,如何识别基于宏观调控视角下土地供给经济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评价土地供给政策调控绩效,是未来提高政策调控精准性的重要前提。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土地供给经济系统的特征值,并分析该系统时空变化的特点。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土地供给总量、结构、方式等对土地供给经济系统的影响以及地理上的外溢特征。结果表明,土地供给经济系统表现出强的空间自相关,聚集区域空间不平衡;目前土地供给政策调控绩效中土地供应总量影响最显着,土地供应方式影响不稳定,土地供应结构影响不显着。未来土地供给政策调控的重点应放在土地供应的差异性,特别是需要采用差别化的土地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土地供给政策的溢出效应。(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管理》期刊2015年04期)
刘历[8](2014)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叁十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自2010年底开始,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及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房价与高物价,通胀压力巨大等。宏观调控作为我国市场经济调节的重要工具,起到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维护物价稳定、保障就业和保持了国内外收支平衡等作用。2003年开始,中央政府创造性地将土地政策参与到宏观调控中,并逐渐达到了与财政、货币政策等调控政策同等的高度。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研究土地政策如何参与宏观调控,并作用于宏观经济运行,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国家掌握着一级土地市场的供应权,因此放在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第一位的是土地供应政策,本文所提到的土地政策,亦多为供应政策。政府的土地供应政策对宏观经济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运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在第一章从研究背景开始切入,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明确本研究的框架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第叁章以广州市为例,梳理了广州市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政策演变,并着重分析了广州市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问题及深层次原因。第四章阐述了发达国家与地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经验与启示,最后一章结合新型城镇化大背景,提出了广州市提高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有效性的相关建议。本文在现有国内外有关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研究实践,力图通过研究广州市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践,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州市提高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有效性的相关建议,为改进和完善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提供经验借鉴和路径选择。(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12-11)
王燕东,吕宾,秦静[9](2014)在《土地税费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简称新增费)、土地闲置费等土地税费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实践效果,反应出我国土地税费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过程中存在税制结构不尽合理、土地取得环节税负偏低、保有环节征税范围过窄、流转环节税费政策实施难度大等问题。对策建议:优化土地税制设计,加强调控作用;在土地取得环节实行差别化税额标准;提高土地保有环节的税负;在土地流转环节加强税费征管。(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期刊2014年10期)
雷飞[10](2014)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入手,分析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机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土地政策调控作用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4年14期)
土地宏观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的大转型阶段,社会的快速变化要求公共政策也随之调整,因此,有必要加强政策变迁的研究。多源流理论被认为是研究政策过程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近来国外政策变迁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本文通过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基于中国的国情,对多源流理论进行修正,以建立一个更加符合我国政策变迁现实情况的多源流框架。然后,运用这一改进后的框架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这一典型的中国政策变迁实践进行分析,考察这一政策变迁的过程,这同时也是对修正后的框架所做的检验。对框架的修正主要从叁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政策源流内部的概念变量进行扬弃,去掉了“未来约束条件的预期”这一概念变量,同时对约束性条件进行了丰富,并关注不同政策之间的竞争给政策变迁带来的影响;二是对政治流中的概念变量加以补充,增加部门利益概念变量与央地互动概念变量;叁是突出政策企业家的地位,强调“高层驱动”因素对政策变迁的关键性作用。修改后的框架可以表述如下:问题流(由指标,焦点事件以及反馈构成),政策流(由政策方案,约束性条件以及政策竞争构成),与政治流(由政府换届、公众舆论、利益集团、中央与地方的互动以及部门利益构成),平时独立运行,在机会窗口打开时,由政策企业家将经过一段时间软化的政策方案与政策流、政治流相结合,从而实现政策的重大变迁。研究发现,修正后的多源流框架对于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变迁具有较好的解释力,能够比较清晰的展示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过程中,以高层政治领导人为代表的政策企业家在政策之窗开启时,抓住机会,将问题流、政策流以及政治流结合起来,促成了此次宏观调控政策的变迁。可以肯定的是修正后的多源流框架与国内政策变迁的实践更相契合,能帮助我们较好地理解政策变迁的动因,也可以为政策实践者更好地推动政策的转换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宏观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梁东,毛美桥,徐卫东.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工具和途径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18
[2].李鹏程.中国政策变迁的多源流分析[D].厦门大学.2018
[3].尹建军,陈祖洪.海南出台最严格土地宏观调控政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8
[4].张超亚.休闲农业用地如何分得“一杯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
[5].陈力.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差异分析及建议[J].当代经济.2016
[6].范静媛.土地改策参与宏观调控机制及政策选择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
[7].黄凌翔.土地供给经济系统运行时空变化特征及政策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宏观调控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5
[8].刘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9].王燕东,吕宾,秦静.土地税费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践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
[10].雷飞.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