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蚊亚化石论文-郑婷,曹艳敏,彭佳,陈旭

摇蚊亚化石论文-郑婷,曹艳敏,彭佳,陈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摇蚊亚化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摇蚊亚化石,元素,大气沉降,亚高山湿地

摇蚊亚化石论文文献综述

郑婷,曹艳敏,彭佳,陈旭[1](2019)在《亚高山湿地摇蚊亚化石记录的近两百年来环境演化——以重庆葱坪湿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偏远的亚高山湿地受人为活动直接干扰较小,是追踪气候变化和大气沉降双重影响下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想研究地.本研究以位于巫山的葱坪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一根50 cm沉积岩芯的210Pb和137Cs测年、摇蚊亚化石和元素序列,探讨该湿地近200年来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摇蚊种群由1910年之前的Chironomus anthracinus-type、Limnophyes sp.、Cladotanytarsus mancus-type 1变为1910-1925年的C. mancus-type 1、C. anthracinus-type、Procladius sp.和Endochironomus impar-type的优势组合,这些优势种均指示浅水环境.此后,耐营养种E. impar-type、Polypedilum nubeculosum-type和C. anthracinus-type逐渐成为优势种.冗余分析表明,总磷、总碳和钙是解释摇蚊组合变化的显着环境因子. 20世纪30年代以前摇蚊种群可能与进入湿地的径流量小、水位较低相关,而20世纪中叶以来摇蚊组合变化指示大气沉降增长背景下湿地营养富集过程.在大气沉降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耐营养属种增加和生物多样性降低表明葱坪湿地生态环境正发生退化.(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何妍,董旭辉,朱丽东[2](2018)在《湖泊摇蚊亚化石氧同位素:一种有效的古气候代用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沉积物摇蚊亚化石的氧同位素作为一种新的指标,近来成为古气候重建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在综述摇蚊亚化石氧同位素的来源特征、迁移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揭示了其在古气候重建研究中的原理、优势、应用范围,并介绍了目前存在的实验技术瓶颈(生物体内氧同位素的提取)及其进展。本文着重涉及以下内容:(1)湖泊沉积物中摇蚊亚化石相较其它微体生物指标有易保存、个体大显着优势,方便提取足量的样品进行氧同位素分析;(2)摇蚊头壳氧同位素含量的影响因素众多,室内控制实验成果表明其幼虫体内约69%的氧都来自于栖息地的水中,而与食物中的氧同位素关系不显着,因此为摇蚊头壳中氧同位素信号的解释、历史气候条件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实验分析技术定量评估了不同实验方案(如化学处理、样品量大小、锡箔容器等)的误差;同时同位素质谱仪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方便了测量过程。(4)摇蚊头壳氧同位素能较好地重建历史气温及降水的情况,但目前主要研究工作在欧美高山、极地地区展开。(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何妍[3](2018)在《格陵兰NOW14钻孔摇蚊亚化石揭示的气候波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格陵兰岛所在的北极地区不仅能敏感地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更能通过“海一气一冰”复杂的反馈机制对北半球进而全球气候产生直接影响,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众多古气候重建的载体中,湖泊沉积记录有着时间序列长、分布广泛的优势,成为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对象。生物指标特别是一些水生生物(如摇蚊)因具有相对较窄的生态幅和死亡后较好的保存性,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越来越受得古湖泊学和第四纪环境重建研究者的青睐。摇蚊化石作为环境指标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初,90年代以来,国际上开始探索摇蚊作为温度指示器的作用,并经历了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转变。近年摇蚊头壳亚化石同位素的研究日趋得到重视,其中的氧同位素指标应用于古气候变化研究尚开始起步,研究前景广阔,亟需拓展研究加深对指标机理的了解,丰富湖泊沉积物古气候研究的指标体系。本文根据格陵兰西北地区湖泊沉积钻孔中的摇蚊头壳亚化石的分析研究,利用摇蚊种群变化及基于摇蚊属种定量组合重建的推测温度来证明摇蚊头壳氧同位素可用于古气候重建。同时对基于摇蚊属种定量重建温度和摇蚊头壳氧同位素这两组指标进行对比,尝试分析两组指标的差异及机理解释。通过对NOW14钻孔摇蚊亚化石的前处理、制片、鉴定,共鉴定的摇蚊头壳化石涉及3个科18个属种。结合前人研究中利用转换函数的定量重建所得的不同属种摇蚊最适宜的温度值,根据NOW14各属种摇蚊的百分含量,大致可以推测出过去夏季(七月)湖水温度变化趋势。与此同时,摇蚊亚化石氧同位素平滑曲线表现为与摇蚊—推测温度较为一致的波动趋势,表明摇蚊亚化石氧同位素指标可用于NOW 14钻孔的古气候重建。基于摇蚊属种定量重建温度和摇蚊头壳氧同位素指标对比发现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在靠近表层的深度中出现一定的层位差,以及摇蚊头壳氧同位素平滑曲线较为剧烈的波动幅度。对此,本文认为指标对比产生的差异机制是由于两组指标的指示意义以及摇蚊头壳氧同位素含量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结合有效的210Pb测年数据,本文发现钻孔摇蚊记录的温度变化趋势与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普遍增温现象相悖,并且温度转换强度为整个钻孔最为剧烈、显着的时段。同时,NOW14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C/N等也明显反映出整个湖泊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通过与西格陵兰已有的器测记录相对比,发现北大西洋涛动(NAO)是影响气候机制变化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1)

黄春玲,曹艳敏,陈旭[4](2018)在《武汉市沙湖摇蚊亚化石记录的湖泊生态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沙湖41 cm沉积岩芯摇蚊亚化石组合进行分析,结合210Pb测年、长江中下游摇蚊-总磷转换函数模型、降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方法及武汉市历史资料数据,定量重建湖泊水体总磷浓度,揭示了沙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1)1973—1989年,摇蚊组合以水生植被相关属种Cricotopus sylvestris-type和Dicrotendipes nervosus-type占优势,揭示湖泊水生植被发育;这一时期摇蚊重建水体总磷浓度为47—55μg/L,沉积物总磷维持在700 mg/kg;(2)1989—2002年,沉积物总磷增加近一倍,与此同时水体总磷逐渐上升到100μg/L以上,水生植被相关摇蚊属种相对丰度显着减少,湖泊由此进入富营养态;(3)2002年以来,沉积物总磷持续升高到2000 mg/kg以上,摇蚊组合以富营养属种Tanypus和Propsilocerus akamusi-type占绝对优势,水体总磷浓度维持在150μg/L以上。DCA第一轴解释了摇蚊组合变化的62.1%,且样品点在DCA第一轴得分与沉积物总磷呈显着负相关,表明摇蚊组合主要响应于湖泊营养富集过程,这主要与武汉市城市化发展导致湖泊面积萎缩和入湖污水增加相关。研究表明沙湖水体营养本底值约为50μg/L,减少外源营养盐输入是保护沙湖水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罗文磊[5](2017)在《江汉湖群典型湖泊生态演化的摇蚊亚化石沉积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汉平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集中和典型的地区之一,了解该地区湖泊基准环境和生态演化过程对湖泊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论文选择江汉湖群32个湖泊作为研究对象,以湖泊沉积物中摇蚊头壳亚化石为主要生物代用指标,介绍了摇蚊古生态研究在重建湖泊基准环境方面的应用,并为湖泊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数据。江汉湖群沉积岩心中共鉴定出35属58种摇蚊幼虫,其中现代环境(表层沉积物)中出现27属41种;基准环境共鉴定出21属28种。基准环境下优势摇蚊属种主要为P.penicillatus、P.nubifer、C.sylvestris、Dicrotendipes、Paratanytarsus、Polypedilum、Microchironomus tener、Procladius等贫-中营养属种,指示的湖水总磷(TP)值在50-60μg/L左右,湖泊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较好,同时水生植被覆盖率高。现代环境中Chironomus plumosus、Microchironomus tabarui、Procladius、Tanypus、Propsilocerus akamusi等富营养种明显增多。DCA排序分析结果显示江汉湖群现代湖泊生态状况整体偏离基准环境,基准环境摇蚊属种组合向富营养属种转变,DCA排序分析很好的反映出江汉湖群近一百多年来的营养梯度转变,表明该区域湖泊营养水平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东湖、钟祥南湖、磁湖、汤逊湖、大冶湖、涨渡湖、网湖、朱婆湖、太白湖、保安湖、后湖和鲁湖的摇蚊种群主要由基准环境的贫-中营养水生植被属种发展到现代环境的富营养属种;策湖、豹澥湖、汉阳东湖、花马湖、牛浪湖、赤东湖、淤泥湖、海口湖和汉阳西湖的摇蚊种群主要由基准环境的水生植被相关的贫-中营养属种,转变为现代环境的富营养摇蚊属种和水生植被相关的贫-中营养摇蚊属种共生的状态;严西湖、长湖、梁子湖、牛山湖、斧头湖、东西汊湖、洪湖、西凉湖、鸭儿湖、叁山湖和野潴湖的摇蚊种群在基准环境与现代环境中变化较小,贫-中营养水生植被摇蚊属种P.penicillatus和C.sylvestris在该组湖泊占据优势地位。营养盐水平的增加、水生植被的破坏以及突发性因素如江湖的连通性以及草食性鱼类的放养是江汉湖群摇蚊组合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5)

杨丽伟[6](2016)在《东平湖底泥摇蚊亚化石空间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平湖是黄河下游经人工改造的典型暖温带天然湖泊。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调蓄湖泊,其水环境状况对输水水质安全具有关键意义。本论文依据摇蚊幼虫对水环境变化极其敏感的特点,开展了对东平湖底泥摇蚊亚化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关系的研究,深入分析和评价了东平湖底泥摇蚊亚化石组成及东平湖底质环境状况与湖泊水体水质营养状态,探明了东平湖底泥摇蚊亚化石显着环境影响因子,揭示了东平湖底泥摇蚊亚化石组成及空间变化规律,可为东平湖水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南水北调输水水质安全保障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平湖底泥摇蚊亚化石共鉴定出41个属种。以富营养属种Stempelinella-Zavrelia、Propsilocerus akamusi-type和中营养指示种Paratanytarsus、Cricotopus sylvestris-type为主要优势种。在空间分布上,东平湖底泥摇蚊亚化石分为叁组。第Ⅰ组在湖区东北部(采样点1、2、3、4、5、6),该组以Propsilocerus akamusi-type和Stempelinella-Zavrelia为主要优势组合属种;29和30采样点区域是第III组,此组属种主要为Hydrobaenus conformis-type、Polypedilum nubifer-type以及一些与水生植被生长密切的属种(Cricotopus sylvestris-type、Paratanytarsus、Endochironomus tendens-type和Dicrotendipes nervosus-type)。其他采样点区域为第Ⅱ组,主要摇蚊属种有Stempelinella-Zavrelia、Propsilocerus akamusi-type、Cricotopus sylvestris-type、Chironomus plumosus-type。2.东平湖水质存在显着区域差异。由改进型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计算分析,东平湖水质季节变化较明显,春季水质较其他季节好,水质等级达到III,空间上整体表现出湖区北部水质较南部差的分布特征;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计算分析,东平湖春季营养状态较其他季节低,处于中营养状态,全年整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空间分布上,2和3号采样点区域营养状态较高,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其他采样点处均为轻度富营养状态,整体表现出湖区北部较南部营养水平高,东部较西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东平湖底泥具有明显空间特征。东平湖底泥有机质含量变化于0.74%-2.83%,整体呈现出由湖区东南向西北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东平湖底泥粒度以粉砂为主,其次是黏土、砂粒。粉砂空间变化不明显,仅在老湖码头和柳长河入湖口处表现出较低分布特点,黏土整体表现出由湖区西北向东南降低的趋势,砂粒则是由湖区东南向西北递增;东平湖底泥形态磷TP含量平均为552.17 mg/kg,IP含量较OP高。相关性分析表明东平湖底泥TP与IP、HCl-P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TP含量及其分布主要受IP的HCL-P影响;东平湖底泥重金属污染主要是Cu、Pb、Zn、Ni污染,其污染程度、潜在生态危害性均呈现出由湖区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趋势。4.RDA和pRDA结果表明影响东平湖底泥摇蚊组成与分布的显着有效环境因子为SO42-(F=2.731,P=0.006)、TP(F=2.158,P=0.038)、钒V(F=2.100,P=0.02)和粉砂silt(F=2.522,P=0.008),共解释了29%的摇蚊变率,其单独解释份额分别为12.1%、8.3%、7.8%和7.7%,且水质因子解释能力大于底质因子。5.对比分析东平湖底泥摇蚊和硅藻与水环境间的关系,发现摇蚊与硅藻在属种组成上对水环境的指示意义相一致,均是以富营养属种和中营养属种为主要优势种;但从硅藻和摇蚊的空间分布及显着环境影响因子层面对比分析,发现两者间有一定的差异,不仅显着影响因子各异,而且部分区域摇蚊所指示水环境与硅藻指示的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6-04-01)

陈静逸,张恩楼[7](2015)在《云南程海湖泊生态系统演化的摇蚊亚化石沉积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程海沉积岩芯摇蚊亚化石组合的分析,结合210Pb、137Cs年代测定和沉积物TOC、TN、粒度指标,探讨了近200年来程海摇蚊属种组合变化及其对湖泊环境演化过程的响应,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920年之前,程海营养水平较低,摇蚊属种组合以Procladius sp.为主;1920至1990年,Procladius sp.逐渐减少,而耐营养种Chironomus plumosus-type增加,营养水平上升;1990年末期后,受农业化肥使用、藻类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营养水平显着增加,Procladius sp.相对丰度急剧减少,而Chironomus plumosus-type急剧增加,取代Procladius sp.成为优势种。程海近200年沉积记录研究表明1970年前湖泊的环境状态基本接近人类干扰前的状态,可作为该湖科学管理与治理的基准环境。(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曹艳敏,张恩楼,沈吉,刘恩峰,陈旭[8](2011)在《太湖梅梁湾摇蚊亚化石沉积记录及营养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太湖梅梁湾T0905岩芯摇蚊幼虫亚化石组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自1940年以来梅梁湾湖区摇蚊幼虫对营养盐演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梅梁湾湖区摇蚊组合变化以1970年为分界点,经历了由Tanytarsus为优势属种向富营养属种Chi-ronomus plumosus-type和Microchironomus为优势组合转变的过程.1970年以前,沉积物中摇蚊以Tanytarsus为主,梅梁湾湖区水质相对较好,为中营养水平;1970年以来,Tanytarsus的相对丰度伴随Chironomus plumosus-type的增加而迅速降低,耐营养种Propsilocerus akamusi-type也开始出现,尤其是1990s以来,富营养种Microchironomus tabarui-type的百分含量也迅速增加,梅梁湾湖区营养水平迅速升高,水体由中富营养水平转变为富营养水平.(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陈建徽,陈发虎,张恩楼,周爱锋[9](2008)在《摇蚊亚化石记录的苏干湖近千年来盐度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摇蚊亚化石重建湖泊古盐度进而分析区域干湿变化已成为国际上古气候重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苏干湖SG03I孔的摇蚊亚化石组合变化分析了湖泊水体近千年来的盐度波动过程,沉积序列可划分为3个摇蚊组合带,通过高咸水属种Orthocladius/Cricotopus和Psectrocladius barbimanus,以及低咸水属种Psectrocladius sordidellus和Procladius的相对丰度变化实现盐度重建。结果表明,990~1450A.D.期间高咸水种处于绝对优势,湖泊盐度较高;1450~1850A.D.期间低咸水种显着增加,指示了小冰期期间较高的入湖水量与蒸发量之比;1850~2002A.D.期间低咸水种丰度回落,湖泊水体盐度逐渐增加至现代水平。SG03I孔岩芯摇蚊指标与其他代用指标的结果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摇蚊亚化石组合变化揭示的苏干湖区小冰期相对湿润的气候状况在干旱区其他记录中也有反映,证实了摇蚊亚化石分析在西北干旱区古环境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张恩楼,Alan,Bedford,Richard,Jones,沈吉,王苏民[10](2006)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湖泊摇蚊亚化石-湖水总磷定量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30个典型湖泊表层摇蚊幼虫亚化石-环境数据库研究表明影响该地区湖泊中摇蚊组合的主导因素为营养态梯度.12个水质环境指标的典型对应分析(CCA)揭示总磷为解释摇蚊幼虫亚化石组合变化的最重要的显着性指标,可解释20.1%的摇蚊幼虫亚化石组合变化信息,适于进行定量模型的建立.依据总磷的DCCA分析,利用非线性的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摇蚊幼虫亚化石-湖水总磷转换函数模型.最佳二次次残差提取的WA-PLS模型为摇蚊幼虫亚化石-总磷转换函数推导提供了最高的实测值与推导值的回归相关系数(R2jack=0.76)和较低的推导误差(RMSEPjack0.13).最后,对模型的推导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该模型的建立为定量研究该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历史开拓了新途径,并为湖泊环境管理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6年11期)

摇蚊亚化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湖泊沉积物摇蚊亚化石的氧同位素作为一种新的指标,近来成为古气候重建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在综述摇蚊亚化石氧同位素的来源特征、迁移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揭示了其在古气候重建研究中的原理、优势、应用范围,并介绍了目前存在的实验技术瓶颈(生物体内氧同位素的提取)及其进展。本文着重涉及以下内容:(1)湖泊沉积物中摇蚊亚化石相较其它微体生物指标有易保存、个体大显着优势,方便提取足量的样品进行氧同位素分析;(2)摇蚊头壳氧同位素含量的影响因素众多,室内控制实验成果表明其幼虫体内约69%的氧都来自于栖息地的水中,而与食物中的氧同位素关系不显着,因此为摇蚊头壳中氧同位素信号的解释、历史气候条件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实验分析技术定量评估了不同实验方案(如化学处理、样品量大小、锡箔容器等)的误差;同时同位素质谱仪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方便了测量过程。(4)摇蚊头壳氧同位素能较好地重建历史气温及降水的情况,但目前主要研究工作在欧美高山、极地地区展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摇蚊亚化石论文参考文献

[1].郑婷,曹艳敏,彭佳,陈旭.亚高山湿地摇蚊亚化石记录的近两百年来环境演化——以重庆葱坪湿地为例[J].湖泊科学.2019

[2].何妍,董旭辉,朱丽东.湖泊摇蚊亚化石氧同位素:一种有效的古气候代用指标[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8

[3].何妍.格陵兰NOW14钻孔摇蚊亚化石揭示的气候波动变化[D].浙江师范大学.2018

[4].黄春玲,曹艳敏,陈旭.武汉市沙湖摇蚊亚化石记录的湖泊生态环境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18

[5].罗文磊.江汉湖群典型湖泊生态演化的摇蚊亚化石沉积记录[D].江苏师范大学.2017

[6].杨丽伟.东平湖底泥摇蚊亚化石空间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关系研究[D].聊城大学.2016

[7].陈静逸,张恩楼.云南程海湖泊生态系统演化的摇蚊亚化石沉积记录[J].生态科学.2015

[8].曹艳敏,张恩楼,沈吉,刘恩峰,陈旭.太湖梅梁湾摇蚊亚化石沉积记录及营养演化研究[J].湖泊科学.2011

[9].陈建徽,陈发虎,张恩楼,周爱锋.摇蚊亚化石记录的苏干湖近千年来盐度变化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8

[10].张恩楼,Alan,Bedford,Richard,Jones,沈吉,王苏民.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湖泊摇蚊亚化石-湖水总磷定量模型研究[J].科学通报.2006

标签:;  ;  ;  ;  

摇蚊亚化石论文-郑婷,曹艳敏,彭佳,陈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