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我同一性风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少年,攻击性,认知风格,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晋丹丹[1](2017)在《青少年认知风格、自我同一性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认知风格、自我同一性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旨在为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提供认知方面的解释。采用BUSS-Perry攻击性问卷、自我同一性问卷和认知风格问卷,对252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青少年攻击行为有显着的性别差异(t=-18.91,F=-23.60,P<0.01),男生的攻击性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的(2)思维内外倾、言语-表象及同一性获得叁者与攻击性均呈显着负相关(r=-0.43,r=-0.53,r=-0.26,P<0.01),而直觉-分析和同一性早闭状态与攻击性均呈显着正相关(r=0.68,r=0.40,P<0.01)(3)自我同一性和直觉-分析对攻击性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思维内外倾和言语-表象对攻击性有负向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33期)
时午[2](2016)在《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思维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的特点与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国内31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思维风格量表”和“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分别测查了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思维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的特点,并就他们之间关系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家庭教养方式、思维风格和自我同一性在性别、是否独生、户口类型和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2)父母的关怀、过度保护和鼓励自主行为对自我同一性的不同状态的形成都起到积极作用,而对立法型、执法型、外倾性和激进型思维风格的形成具有消极作用。同时,审判型、内倾型和保守型思维风格对自我同一性各状态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立法型和外倾性思维对自我同一性的扩散和早闭起到消极作用,立法型、执法型和激进型思维又对自我同一性延缓和获起积极作用。(3)家庭教养方式通过思维风格的中介作用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具体表现为:父母更多的关怀和过度保护行为,有助于立法型和外倾型思维风格的形成,进而促进对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同时避免出现自我同一性早闭。父母过度的关怀行为会使子女形成内倾型思维风格,这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早闭。而适度的关怀行为会通过促进执法型思维风格的形成,有助于自我同一性获得。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会影响立法型思维的发展,帮助其形成自我同一性延缓。父母的鼓励子女自主的行为会通过影响审判型思维促进自我同一性扩散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6-05-01)
柴晓运,柯玉叶[3](2015)在《始成年期大学新生同一性风格、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始成年期大学新生同一性风格、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的关系。方法:采用同一性风格问卷、自我控制问卷和手机依赖问卷对523名大学新生进行测量。结果:自我控制负向预测手机依赖(β=-0.70,P<0.001);信息风格正向预测自我控制(β=0.29,P<0.001),自我控制在信息风格与手机依赖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规范风格正向预测手机依赖(β=0.35,P<0.001);扩散风格负向预测自我控制(β=-0.53,P<0.001),自我控制在扩散风格与手机依赖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同一性风格对始成年期大学新生手机依赖有显着地影响,自我控制是重要的中介变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何小蕊[4](2014)在《硕士研究生自我同一性、职业决策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学历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其职业选择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造成硕士研究生择业困难的众多因素中,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同一性完善状况以及其职业决策风格是两个影响硕士研究生择业的核心因素。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多数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较少涉及到硕士研究生,而事实上,自我同一性和职业决策风格对硕士研究生职业决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面临国内硕士研究生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随之上升的局势,开展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同一性和职业决策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将对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大连市五所高校的400名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考察,主要采用自我同一性量表、职业决策风格量表、职业决策困难量表具体探讨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职业决策风格状况以及职业决策困难状况,并进一步探讨叁者间的关系。通过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大多处于扩散状态和延缓状态.(2)硕士研究生自我同一性各维度上,早闭维度得分在婚姻状况上差异显着,总体获得维度得分在是否接受过职业辅导上的差异显着;硕士研究生自我同一性在性别和专业维度上差异不显着。(3)硕士研究生职业决策风格上,性别维度和婚姻状况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4)有50%以上的硕士研究生面临较多的职业决策困难。(5)硕士研究生职业决策困难在性别、生源地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婚姻状况和是否受过专业指导上的差异不显着。(6)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同一性、职业决策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有显着的相关,自我同一性各维度和职业决策风格均对职业决策困难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陈晓[5](2013)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人格发展的同一性理论的核心概念。它贯穿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一个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同一性风格和同一性地位从不同的侧面对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探讨,同一性风格主要是从社会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同一性地位则是从同一性发展的结果来探讨。自我同一性就像自我管理系统一样,激发和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已有研究对自我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同一性风格与助人行为、攻击行为进行过研究,但同一性风格作为一种社会认知加工取向会对亲社会行为造成怎样的影响还没有研究进行探讨。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叁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也没有研究探讨。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叁者关系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楚同一性的发展是如何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的。为今后促进大学生的同一性发展来提高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思路。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翻译修订了同一性风格问卷,然后从亲社会行为的内外两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同一性风格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叁者的关系。为自我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在总体上,叁种自我同一性风格人数的比例为信息风格的人数最多(42.82%),其次是扩散/回避风格(38.03%),而规范风格的人数最少(19.15%)。(2)叁种风格的人数在年级、性别上的分布有显着差异,而在生源地上的分布不存在显着差异。(3)不同的同一性风格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亲社会行为,信息风格的个体在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和匿名性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更高,规范风格的个体在依从性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更高,扩散/回避风格的个体在公开性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更高。同一性风格发展的越成熟,在总体亲社会行为上得分越高。(4)四种同一性地位在外显亲社会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为显着。这不仅验证了Padilla-Walker等2008年的研究结论,还发现同一性获得地位个体在亲社会行为中的匿名性、情绪性和紧急性维度上的得分较高。同一性地位发展的越成熟,亲社会行为得分越高。(5)同一性风格在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6)外显亲社会与内隐亲社会是两种独立的结构,通过IAT内隐联想测验可以有效的测量内隐亲社会行为。(7)不同同一性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也不同。信息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规范风格和扩散/回避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低,且信息风格个体与扩散/回避风格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差异显着。(8)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也不同。同一性获得和同一性延缓地位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地位的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低。(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23)
王一竹,赵玉芳[6](2010)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风格和家庭功能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风格与家庭功能的关系,为自我同一性发展教育和家庭功能完善奠定科学基础。方法采用Berzonsky修订的自我同一性风格问卷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调查重庆市普通中学高一~高叁学生167名。结果自我同一性风格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维度上高一学生优于高二学生,情感介入维度上高二学生优于高一学生,行为控制维度上高叁学生优于高一学生;家庭功能的角色和情感介入2个维度与同一性的扩散风格正相关;信息风格被试在问题解决维度上优于扩散风格,信息风格和标准风格被试在情感介入维度上优于扩散风格。结论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风格和家庭功能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0年07期)
刘楠,张雅明[7](2010)在《同一性风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自我同一性问题的研究由关注同一性状态转向关注同一性风格。同一性风格是指个体在建立与维持同一性时表现出的社会认知策略方面的偏好,包括信息风格、规范风格和扩散/逃避风格。研究者围绕同一性风格与社会认知加工策略、人格、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学业表现等方面关系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未来的研究方法和被试样本应该更加多样化,跨文化比较研究及干预性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开展。(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0年04期)
王树青,陈会昌,石猛[8](2008)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同一性风格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233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初中到高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表现出前进的发展趋势,高中和大学阶段处于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比例不存在明显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父母教养权威性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一性风格为中介对其产生间接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08年02期)
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9](2007)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问卷法对59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人数分布中,延缓状态占67.5%,其余叁种同一性状态各占10%左右;大学生在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分布上不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与其他同一性状态相比,获得状态的大学生在信息风格上得分最高,早闭状态的大学生在规范风格上得分最高,扩散状态的大学生在扩散风格上得分最高;亲子沟通中的开放性和问题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叁种同一性风格为中介间接影响同一性状态。(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07年01期)
自我同一性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国内31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思维风格量表”和“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分别测查了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思维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的特点,并就他们之间关系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家庭教养方式、思维风格和自我同一性在性别、是否独生、户口类型和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2)父母的关怀、过度保护和鼓励自主行为对自我同一性的不同状态的形成都起到积极作用,而对立法型、执法型、外倾性和激进型思维风格的形成具有消极作用。同时,审判型、内倾型和保守型思维风格对自我同一性各状态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立法型和外倾性思维对自我同一性的扩散和早闭起到消极作用,立法型、执法型和激进型思维又对自我同一性延缓和获起积极作用。(3)家庭教养方式通过思维风格的中介作用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具体表现为:父母更多的关怀和过度保护行为,有助于立法型和外倾型思维风格的形成,进而促进对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同时避免出现自我同一性早闭。父母过度的关怀行为会使子女形成内倾型思维风格,这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早闭。而适度的关怀行为会通过促进执法型思维风格的形成,有助于自我同一性获得。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会影响立法型思维的发展,帮助其形成自我同一性延缓。父母的鼓励子女自主的行为会通过影响审判型思维促进自我同一性扩散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我同一性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1].晋丹丹.青少年认知风格、自我同一性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
[2].时午.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思维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的特点与关系[D].河南大学.2016
[3].柴晓运,柯玉叶.始成年期大学新生同一性风格、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
[4].何小蕊.硕士研究生自我同一性、职业决策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5].陈晓.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3
[6].王一竹,赵玉芳.高中生自我同一性风格和家庭功能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
[7].刘楠,张雅明.同一性风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0
[8].王树青,陈会昌,石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
[9].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