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仲济论文-杨洪承,曹然

田仲济论文-杨洪承,曹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田仲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田仲济,纪念文集,中国解放区文学,杂文集

田仲济论文文献综述

杨洪承,曹然[1](2018)在《田仲济年谱(1970-2002)(下)》一文中研究指出1985年七十八岁1月15日薛绥之去世,任治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1 月25日为杨洪承撰写的《王统照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作《序言》,后收入《田仲济序跋集》。本月在《文学评论家》杂志1985年第1期创刊号上,发表评论《清除"左"的思想,迎接文艺黄金时(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杨洪承,曹然[2](2018)在《田仲济年谱(1970—2002)(上)》一文中研究指出1970年~(1)六十叁岁年底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虽然不能直接上课,却可以给学生批作文。夏之放回忆:"他不顾年老体衰,摘下近视眼镜,把学生的作文本举到离眼睛很近的地方认真阅读着,显得十分吃力,自然批作文的进度也就很慢。我忍不住时常帮他批些作文。为这事,我们两人都被狠狠地批判教训了一顿。我年轻气盛,心里想不通,回来后还流露出不服气的抵触情绪。田师也挨了批评,却不露声色地安慰和开导我。有一次,他说:‘你得会看。比方(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泉[3](2017)在《田仲济与《青年文化》杂志》一文中研究指出1934年11月10日,《青年文化》月刊于山东济南创刊,文学家田仲济先生任主编,参与编辑的还有冉晋叔、朱宝琛、苏亦农、孙珍田、尚希平、王卓青等。该刊由济南“北洋书社”出版并代理发行,为大16开本。这是山东文学进步期刊中最早发出抗日怒吼的“领头雁”。(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4-11)

曹然[4](2016)在《解读田仲济先生的一篇佚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这本反映上海解放的报告文学,可能像你们叁叔讲的,水分太多,也许这是报告文学常有的毛病。但基本上还是反映了真实情况。你们叁叔云樵于抗战期间,从延安随军南下,到苏北一带,胜利后他就被派到上海,上海解放前后,他在上海张执一领导下工作,另外还有李正文等,所以书中间或提到他们的名字。你可以同××看看,也可以给××他们看看,若是他们愿意看的话。仲济于济南1995年夏末这是已故杂文家、文学史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本文来源于《春秋》期刊2016年03期)

郭衍莹[5](2016)在《我所知道的田仲济老师》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胜利后,田仲济从后方的重庆回到上海,应聘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讲授"文艺理论"课程。适逢山东聊城文化人士李士钊受陶行知先生委托,创办业余大专性质的上海武训学校。李在30年代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比田要小7岁,所以见到田就尊称他为"老学长""老师"。也许因他们都是山东同乡,又都非常崇敬武训的行乞办学精神,所以一见如故。于是在李士钊的邀请下,田仲济就到上海武训学校教"作文修辞"课,兼举办《中国抗战文艺史》讲座。(本文来源于《春秋》期刊2016年02期)

曹然[6](2015)在《君子之交淡如水——记田仲济、吴奔星两先生的交往》一文中研究指出田仲济与吴奔星两先生同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奠基人,数十年间交往密切,被学林传为佳话。近读《田仲济纪念文集》,看到吴奔星先生打鼾的逸闻,发在微博上,不想因此与吴先生公子心海先生相识,田、吴两先生后人都在南京,也是缘分。晚辈惊喜惶恐之余,遂起整理二老交往历史之想法。余生也晚,未曾亲见大师风采,文才又不逮先贤,难以描摹(本文来源于《美文(上半月)》期刊2015年06期)

赵佃强[7](2013)在《作为文学教育家的田仲济先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学术史上,田仲济不仅是着名的现代文学史家、杂文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强调文学教师的角色意识、重视学生价值观教育、倡导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等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值得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工作者深入探讨和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中文学刊》期刊2013年01期)

杨洪承[8](2013)在《田仲济文学史研究和编纂实践的当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田仲济杂文家的眼光和学者的心态、治学的严谨形成了他独特的叙述历史的思维和方式:一、文学史话语应该反映史家的生命灵魂和精神追求。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本质上联系着现代知识分子的追求自由民主的心声。二、在"历史进程"和"时间距离"的思考上,找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作家文学史位置。叁、还原已经消失的"过去"的历史面貌,面对人的文学史"踪迹"的寻找,更需要史料的深入细致和史家的智慧、勇气及承担。抗战文艺史的细读能够触摸到真实历史遗留的同时,更延伸着一个坚守文学与时代同行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3年02期)

赵树勤,刘若凌[9](2009)在《前无古人 后启来者——论田仲济《中国抗战文艺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田仲济的《中国抗战文艺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断代史,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构建了整体联系的文学史体系;创立了"以史带论"的述史风格;独创了"带露摘花"式史料整理的方法。该着是海内外全面记录中国抗战文艺的孤本,它承前启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刘若凌[10](2009)在《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一文中研究指出田仲济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和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其所着及主编的叁本文学史分别是不同领域的先创之作,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47年,田仲济以蓝海笔名所着的《中国抗战文艺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断代史,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构建了整体联系的文学史体系;创立了“以史带论”的述史风格;独创了“带露摘花”式史料整理的方法。该着是海内外全面记录中国抗战文艺的孤本,它承前启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1979年,田仲济和孙昌熙共同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文革后国内最早出版的一部现代文学史,是新时期文学史写作拨乱反正、恢复重建的表率。此着立足于原着,实事求是地面对史实;重新反省文学史性质,还原文学史本身,让文学史从政治斗争史、作家史中脱离;重新评价作家作品,还原作家作品原貌。1984年,田仲济和孙昌熙共同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现代小说类别史专着。此着是中国现代小说体裁史研究的开始,对此后的小说史写作有重大的启示;开创了以作品中人物形象为中心研究文学史的先河,发掘了小说研究的独特视角;摒弃了意识形态的狭隘性,纳入了不同身份的作家,拓宽了文学史研究的视野。(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田仲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70年~(1)六十叁岁年底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虽然不能直接上课,却可以给学生批作文。夏之放回忆:"他不顾年老体衰,摘下近视眼镜,把学生的作文本举到离眼睛很近的地方认真阅读着,显得十分吃力,自然批作文的进度也就很慢。我忍不住时常帮他批些作文。为这事,我们两人都被狠狠地批判教训了一顿。我年轻气盛,心里想不通,回来后还流露出不服气的抵触情绪。田师也挨了批评,却不露声色地安慰和开导我。有一次,他说:‘你得会看。比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田仲济论文参考文献

[1].杨洪承,曹然.田仲济年谱(1970-2002)(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杨洪承,曹然.田仲济年谱(1970—2002)(上)[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刘泉.田仲济与《青年文化》杂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4].曹然.解读田仲济先生的一篇佚文[J].春秋.2016

[5].郭衍莹.我所知道的田仲济老师[J].春秋.2016

[6].曹然.君子之交淡如水——记田仲济、吴奔星两先生的交往[J].美文(上半月).2015

[7].赵佃强.作为文学教育家的田仲济先生[J].现代中文学刊.2013

[8].杨洪承.田仲济文学史研究和编纂实践的当代意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

[9].赵树勤,刘若凌.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论田仲济《中国抗战文艺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贡献[J].中国文学研究.2009

[10].刘若凌.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D].湖南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田仲济论文-杨洪承,曹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