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被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赤泥堆场,基质改良,土壤发育,赤泥土壤化
植被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Ronan,COURTNEY,薛生国[1](2019)在《赤泥堆场修复促进土壤发育和植被重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泥是氧化铝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强碱性固体废物,盐碱性强和营养元素匮乏是影响赤泥堆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对赤泥堆场的长期野外研究,分析基质改良对赤泥理化特性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膏后,赤泥pH和可交换钠明显降低,黑麦草和红牛轴草发芽指数分别由22%和42%提高到100%;施用堆肥显着提高赤泥碳、氮、磷等养分元素含量;赤泥改良1年后,绒毛草主要元素含量与普通草地植物元素含量相似;基质改良5年后,绒毛草和红牛轴草钠含量显着降低,分别由0.6%和0.58%降低到0.3%和0.1%,赤泥堆场优势物种为菊科、豆科和禾本科植物。研究结果对赤泥土壤化研究及堆场生态修复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2期)
于士涛,付立华[2](2018)在《塞罕坝不同发育阶段白杄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了解塞罕坝机械林场白杄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现状,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白杄人工林林下植被的丰富度、重要值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白杄人工林的灌木层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不大,其占优势地位的物种均为华北落叶松;在幼龄林阶段,草本层优势物种为生长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干旱山坡的细叶苔草、扁蓿豆等,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这些植物的优势地位明显下降,优势植物变成了一些耐荫植物;草本层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为中龄林好于幼龄林和近熟林。(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王志良,年玉泽,申林方,徐则民[3](2018)在《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大孔隙叁维重构模型渗流场的LBM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昭通头寨植被发育斜坡土体为研究对象,结合CT扫描试验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其叁维大孔隙空间结构模型的重构。然后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LBM)的D3Q19模型,将固体土骨架视为渗流场边界,并设置反弹格式的边界条件模拟土骨架与水分间的相互作用,从细观角度研究了水在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大孔隙中的渗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土体渗流过程中,在大孔隙纵向连通的通道内形成了优先流,且通道中的流速远超其他部位;而在封闭或者连通性差的大孔隙中导水率极小,流速几乎为0。土体中大孔隙通道内的流速由孔壁至通道中心逐渐增大,且流速与至通道中心的距离近似呈二次抛物线的分布特征。沿深度方向土体切片大孔隙率大的截面平均渗流流速Uz也较大,从整体变化趋势来看,截面大孔隙率与平均渗流流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这充分说明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内的大孔隙分布对土壤沿深度方向的渗流特性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10期)
湛斌[4](2018)在《紫金山两种林型灌木层植被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晰紫金山两种林型混交林灌木层植被的形成和生长特征,主要通过功能性状数据的获取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利用相关性分析、功能多样性指数、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方法,对紫金山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糙叶树朴树阔叶混交林灌木层植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部分功能性状之间相互关联,对灌木层植被的生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叶厚度(LT)与比叶面积(SLA)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叶鲜重(LFW)与叶干重(LDW)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01)。叶片磷含量(LPC)与叶片氮含量(LNC)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01),叶片碳含量(LCC)与叶片氢含量(LHC)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1)。比叶面积(SLA)与叶片磷含量(LPC)、叶片氮含量(LNC)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此外,生理功能性状中的叶片碳含量(LCC)与各物理功能性状均没有显着的相关性。(2)两种林型混交林灌木层植被功能性状的变化特征和功能性状多样性总体差异显着。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灌木层植被的功能性状距离指数(FAD)较高,而糙叶树朴树阔叶混交林的功能均匀度指数(FE_(ve))、Rao二次熵指数(FD_Q)则较高。说明林型的差异对灌木层植被物各类功能性状影响显着,不同林型的灌木层植被为适应该林型的环境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3)两种林型混交林灌木层植被的系统发育特征差异显着。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灌木层植被的系统发育分支较多,系统发育树结构更为复杂,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也相对较高。最显着的差异在于,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灌木层植被的系统发育结构是聚集的;而糙叶树朴树阔叶混交林灌木层植被的系统发育结构则是离散的。说明林型的差异对灌木层植被的系统发育途径影响显着,不同林型的灌木层植被为适应该林型的环境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历史演化特征。综合分析可知,紫金山两种混交林的林型差异,源于林分植被次生恢复的初始阶段乔木层树种组合模式的差异。由此造成林下光照、温度、养分等环境因子的差异,进而影响林下灌木层植被的形成和生长,最终导致林下灌木层植被的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特征的较大差异。因此,将来城市森林林下植被的恢复应当综合考虑林型所处的演替阶段差异以及林下环境条件、人为干扰等多方面因素。(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晨,胡翠华,吴世祥,杜敏晴,刘守江[5](2018)在《冲沟发育阶段与植被多样性关系研究——以元谋干热河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冲沟发育阶段与植被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采用样方法对元谋干热河谷4个样地53条冲沟进行调查,计算植被α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在4个样区已统计的24科37属39种植物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Ma)、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最大值均出现在苴林村样地,分别为2.09、1.716和0.741;Pielou均匀度指数(E)最大值0.803出现在金雷村;冲沟发育阶段划分为发展沟、半稳定沟和稳定沟,并呈现出随着Ma、H′和D指数的增加,冲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的趋势;在不同生活型物种中,Ma、H′和D都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而E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8年09期)
张捷[6](2018)在《郁闭度控制对林下植被发育及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林下植被培育是低效人工林转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保育、生产力维持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下植被的变化可能会通过改变养分表面富集化、林下和土壤微环境等因素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林下植被的变化可增加林下和土壤微环境的异质性、改变凋落物组成、促进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复杂性及机制多发性。森林郁闭度可通过影响达到下木层的光照水平影响林下植被,然而目前通过郁闭度控制研究林下植被发育及凋落叶分解特征的研究还十分少见。为此,本研究以长江中上游低山丘陵地区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纯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郁闭度梯度控制(分别形成0.9、0.8、0.7、0.6、0.5郁闭度),通过监测不同郁闭度林下植物种类、生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控制郁闭度对林下植被发育的影响;通过调查土壤环境因子及土壤生物因子的动态变化,采用凋落物分解袋实验,研究控制郁闭度对马尾松凋落叶质量损失、养分释放及两种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两年的监测期中,在中低郁闭度中(0.5-0.7郁闭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种类从13种增加到了31种,且种类数随着郁闭度的降低而升高。林下植被以高位芽为主,其次是地面芽、地下芽植物。随着郁闭度的降低小型高位芽与地面芽植物的百分比减少。在0.5-0.7郁闭度中林下植被生活型层次更加复杂,其群落结构更稳定。林下植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郁闭度的降低而增大,但灌木植物的种类数与林下植物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5郁闭度下有所降低。在0.6郁闭度下林下植物的种类、多样性最丰富,更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2)郁闭度对林下灌木、草本植物均有影响。林下灌木植物(枹栎,Quercus serrata)叶片中C含量随郁闭度的变化差异显着,且在0.6、0.7郁闭度中含量高于其余3个郁闭度,郁闭度对林下植物(枹栎、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叶片中的N含量影响不显着,枹栎、山菅兰叶片的N含量在0.5郁闭度时最低。而P含量在枹栎与山菅兰叶片中随郁闭度的改变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随郁闭度的降低枹栎叶片P含量降低,而山菅兰叶片P含量增高。林下两种植物的C/N在0.5郁闭度相较于0.9郁闭度有显着的提高,枹栎叶片中C/P在0.5郁闭度有显着提高。对于两种植物叶片中N/P来说郁闭度对其无显着影响。枹栎叶片中的N/P介于10-18之间受到N、P的共同限制,山菅兰叶片中的N/P大于18,说明其受P元素的限制。(3)土壤养分含量主要受到季节与郁闭度的共同影响,在两年监测期中(除2014年冬季与2016年春季外),土壤中的有机C含量在0.6-0.8郁闭度下较低,低于0.5与0.9郁闭度。各郁闭度土壤有机C含量都在春季体现出最大值。季节对各郁闭度土壤中的C/N、C/P有显着影响;在整个采样期间土壤中C/N、C/P都在0.6-0.8郁闭度中体现出最小值(除2014年冬季与2016年春季),各郁闭度土壤C/N、C/P都在春季体现出最大值。(4)在两年的采样期中,凋落叶的质量损失随着郁闭度的降低而增加。凋落叶的C、N、P、Lignin和Cellulose残留量均在0.6、0.7郁闭度下最低。马尾松凋落叶C、N、P的释放与Lignin、Cellulose的降解主要发生在第一年,其中凋落叶中N元素在第二年(575-768天)的释放中表现出富集过程,而P元素在第一年的末期(300-330天)与第二年的初期、中期(330-672天)表现出富集过程。马尾松凋落叶中的C、N、P、Lignin、Cellulose在第一年的释放率(降解率)均占其两年释放率(降解率)的重要比例,且0.6、0.7郁闭度下凋落叶各元素释放(降解)衰减系数显着大于其他各郁闭度,即0.6、0.7郁闭度加速了凋落叶的养分释放及难降解物质的降解。在两年的采样期中,各郁闭度下马尾松凋落叶的C/N、C/P、N/P、Lignin/N、Lignin/P和Lignin/Cellulose随时间的行进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不同郁闭度下,由于0.6、0.7郁闭度促进了凋落叶N、P、Cellulose的释放与降解,导致C/N、C/P、N/P、Lignin/N、Lignin/P和Lignin/Cellulose在0.6、0.7郁闭度下比值最高。(5)在两年的监测期中,在0.5-0.7郁闭度中,随郁闭度的增加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及凋落物层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显着增加;在整个采样期中,大型土壤动物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在土壤层中差异显着。中小型土壤动物Simpson优势度指数随郁闭度增大而减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则显着增大,在0.5-0.6郁闭度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着增高。采样时间对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显着,在凋落物层和土壤层中,均体现为春季个体密度最高。大型土壤动物在冬季个体密度最低,而中小型土壤动物在夏季个体密度最低。对于大型与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来说,随季节的改变0.6、0.7郁闭度差异不显着,体现出最高的种类稳定性。(6)相对光强对林下植被的多样性及典型植物的养分含量部分存在显着甚至极显着的相关关系。相对光强、相对湿度与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多样性指数部分存在显着甚至极显着的相关关系。在两年的采样期内相对光强、土壤养分含量、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与凋落叶质量损失率、养分释放率以及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率和凋落叶基质质量变化部分存在显着甚至极显着的相关关系。土壤动物与凋落物分解的相关关系最为显着。综上所述,郁闭度对林下植被、土壤养分含量、凋落叶的分解及林下土壤动物均有显着影响,且郁闭度控制在0.6-0.7范围内,林下植被与土壤动物具有较高的种类稳定性,更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有利于凋落叶养分的释放与难降解物质的降解。(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吴永胜,尹瑞平,田秀民,哈斯[7](2018)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人工植被区生物结皮发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防沙治沙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之后,有植物定植的沙丘表面广泛发育了生物结皮。揭示不同类型人工植被与生物结皮发育特征之间的关系对受损荒漠系统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区不同类型人工植被区(羊柴Hedysarum mongdicum、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沙柳Salix psammophila+羊柴、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沙地柏Sabina vulgaris)生物结皮厚度、抗剪强度、总盖度及分盖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工植被区生物结皮发育特征表现出较大差异,小叶杨样地生物结皮厚度、抗剪强度和总盖度均显着高于其他类型人工植被区(P<0.05),羊柴、沙柳+羊柴样地生物结皮的盖度较低。分盖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叶杨样地生物结皮以藓类结皮为主,其余样地则以藻类结皮为主。生物结皮盖度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减少,随表层(0~5cm)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小叶杨的建植有利于生物结皮的扩殖,沙柳行带间栽植羊柴则不利于生物结皮的发育。(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2期)
苏绘梦,黄景春,王玲,宁立波,王忠伟[8](2017)在《高陡岩质边坡植被根系发育地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地境是植被生存的物质基础,植被根系是联系植被生长与植被地境条件的纽带。植被在岩体内部的根系分布、形态特征可以反映植被对地境条件的利用情况。在调查实验植被根系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地质学理论,通过分析岩体裂隙内根系生长空间及地境条件(温度、水分、土壤肥分等),结果表明:在高陡岩质边坡条件下,植被根群范围浅,植被根系深入岩体裂隙呈扁平状发育;植被生长的地境条件(温度、水分、土壤肥分等)能满足植被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发育需求;地境再造技术充分利用岩体裂隙人工再造植物地境条件,为高陡岩质边坡覆绿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张有为[9](2017)在《植被发育斜坡根土间隙降雨入渗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发育斜坡频繁发生滑坡现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引起学者广泛重视,然而相关研究以定性居多,定量化研究少之又少。随着滑坡事件增多,土体水分下渗以及优先流现象对滑坡孕育过程的作用引起广泛重视。大孔隙是产生优先流的主要路径,大孔隙的种类繁多。国内外也已有许多针对传统大孔隙导流现象(腐烂根系通道、虫孔通道和土体干缩裂缝)的研究,并对其在降雨入渗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表示认可。然而相关研究还远远不够,像根土间隙这样的新型环状大孔隙,需深入全面分析。基于CT扫描数据,运用Volview软件重构土体叁维图及根系分布图,了解土体根系分布情况;应用Navier-Stokes方程计算横向根土间隙物理概念模型,分析横向间隙流速分布情况,并通过C语言结合格子Boltzmann方法进行编程,分析得到流速云图,从而全面分析横向根土间隙在降雨入渗过程中的渗流场情况;用二值化方法处理CT扫描原始数据,得到试验需要的CT切片,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并结合Matlab程序,读取之前经过一系列处理过的CT切片,得到速度云图和流速时程变化情况,实现纵向渗流场细观模拟。综合以上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根土间隙对植被发育斜坡降雨入渗过程影响,得到结论如下:(1)CT扫描技术结合Volview软件,能够很好还原根系在土体中分布的真实情况,并且应用于土体渗流分析,能够为根土间隙导流奠定基础。采用取点法、隔离法以及综合法对各物质的CT值分类,最终确定砾石的CT值在1500到3071之间,根系的CT值在(-1200)到(-800)之间,风化壳的CT值为800到1200之间。(2)横向根土间隙流速分布情况,中心线位置流速最大,为平均速度的1.5倍,沿两边逐级递减,到两边壁面处流速为零。纵向根土间隙流速分布为,随着深度的增加,渗流速度逐渐降低,主要依赖于一些连通性好的间隙通道。(3)平板间隙流中实现的是模拟根土间隙数值模拟,得到流速变化分布规律,最大流速从中线位置向两端递减,就是泊肃叶流。(4)不同植被根土间隙纵向流速分布为,流速、流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木本植被群落土体各层流速、流量均大于草本植被群落,两种植被群落土体中根土间隙导流贡献率均随深度增大而增大,木本土体各层占比均大于草本,其值范围分别为40.91~93.33%、15.00~50.00%。(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9-01)
肖宗伟[10](2017)在《沙化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赖草地下根系发育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是陆地上面积仅次于森林的第二大绿色覆被层,约占全球植被生物量的36%、陆地面积的24%。我国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1%,其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均非常重要。退化和沙化一直是草地面临的严峻问题,我国退化、沙化草地面积已占草地总面积的叁分之一。开展如何恢复沙化草地植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赖草(Leymus secalinus)是多年生根茎型禾草,以克隆生殖为主要的繁殖方式,不仅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是用于植被恢复的优质牧草。本研究以赖草为实验材料,以沙土作为培养基质,探讨了在沙化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对赖草地下根系发育的影响,通过野外实验和温室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对赖草种子萌发、幼苗根系发育和定植以及根茎生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赖草种子发芽受温度、光照、播种深度以及是否浸种的影响显着。(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赖草种子的发芽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系,30℃条件下发芽速度最快;最终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5℃时发芽率最高,为28%,相对于高温情况,低温(温度<20℃)不利于赖草种子的萌发。(2)光照显着影响赖草种子发芽速度和最终发芽率。有光的处理组中,种子的发芽时间比无光处理组提前2天,有光处理组的最终发芽率比无光处理组提高了9.33%,有光时,赖草长势更好。(3)在一定范围内,赖草最终发芽率与播种深度呈正相关,播种深度1cm时发芽率最高,为43.33%;播种深度0cm发芽率最低,为20%。说明适当的增加播种深度可以增加赖草种子的发芽率。(4)浸种处理的发芽率为39.33%,较不浸种处理的28%高,同时缩短了发芽周期,浸种处理比不浸种处理提前2天结束发芽。2、营养、干旱和光周期影响赖草幼苗根系发育。(1)高氮磷处理会抑制根系生长延伸和侧根发生,同时也抑制了根茎和分蘖的产生,降低了赖草幼苗对营养的吸收能力,导致地上生物量下降。氮对赖草幼苗的抑制作用显着强于磷,过量磷处理可以促进根系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营养梯度处理中,高营养浓度的处理能够促进赖草幼苗产生根茎和分蘖,幼苗更健壮。(2)间歇干旱处理赖草幼苗会抑制根延伸生长和侧根的发生,降低地上、地下生物量,但是对于赖草株高无明显影响。(3)12h光照处理显着增加了赖草生物量,植株更健壮,根系较8h光照更发达,促进根茎和分蘖发生,较8h光周期产生根茎时间更短。3、种植方向和单侧营养对赖草根茎生长的影响(1)田间实验发现,与东向和南向相比,根茎顶芽西向和北向移植时更利于赖草克隆片段根茎的延伸,移植克隆片段产生大量的分蘖、新芽、新根茎和发达的不定根,但没有发现会对根茎顶芽的生长方向性产生影响。移植克隆片段在每隔一天旋转90o处理下,赖草间隔子寿命会缩短,取而代之会产生发达的不定根。(2)单侧营养处理没有改变根茎顶芽的延伸方向,但是单侧营养能够促进根茎伸长和母株分蘖的产生。与田间实验相比,赖草地上株数、分蘖数、芽数和新生根茎的数量都很少或不产生,形态单薄。生长中的赖草根茎遭遇难以穿透的阻碍时,可以改变生长方向,绕过障碍物。研究结果为如何通过根茎型克隆植物播种和实生苗移植恢复沙化草地植物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植被恢复生产实践提供实验指导,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7-06-01)
植被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更好了解塞罕坝机械林场白杄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现状,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白杄人工林林下植被的丰富度、重要值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白杄人工林的灌木层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不大,其占优势地位的物种均为华北落叶松;在幼龄林阶段,草本层优势物种为生长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干旱山坡的细叶苔草、扁蓿豆等,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这些植物的优势地位明显下降,优势植物变成了一些耐荫植物;草本层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为中龄林好于幼龄林和近熟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被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Ronan,COURTNEY,薛生国.赤泥堆场修复促进土壤发育和植被重建(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2].于士涛,付立华.塞罕坝不同发育阶段白杄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8
[3].王志良,年玉泽,申林方,徐则民.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大孔隙叁维重构模型渗流场的LBM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18
[4].湛斌.紫金山两种林型灌木层植被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多样性[D].南京林业大学.2018
[5].王晨,胡翠华,吴世祥,杜敏晴,刘守江.冲沟发育阶段与植被多样性关系研究——以元谋干热河谷为例[J].中国科技论文.2018
[6].张捷.郁闭度控制对林下植被发育及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8
[7].吴永胜,尹瑞平,田秀民,哈斯.毛乌素沙地南缘人工植被区生物结皮发育特征[J].中国沙漠.2018
[8].苏绘梦,黄景春,王玲,宁立波,王忠伟.高陡岩质边坡植被根系发育地境特征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
[9].张有为.植被发育斜坡根土间隙降雨入渗模拟[D].昆明理工大学.2017
[10].肖宗伟.沙化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赖草地下根系发育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