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紫菀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紫菀,飞蓬
紫菀属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锋,李莹,王沛,李婧,陈仕勇[1](2019)在《青藏高原地区多种紫菀属和飞蓬属植物的资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菀属和飞蓬属为菊科非常重要的两个属,由于亲缘关系较近以及传统分类学观点的分歧,至今仍然存在争论.青藏高原是紫菀属和飞蓬属植物的一个多样性分布中心,在藏医药中,多种紫菀和飞蓬混用,由于紫菀类藏药材基源复杂,各个地区使用各不相同,从而导致紫菀的入药品种极其混杂.本文旨在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多种紫菀和飞蓬进行初步植物资源鉴定研究.采集到的8个样品,经鉴定为云南紫菀、重冠紫菀、软叶紫菀木、东俄洛紫菀、缘毛紫菀、叁基脉紫菀、飞蓬、多舌飞蓬,为进一步澄清紫菀和飞蓬属植物的分类关系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志,王梓辛,耿胜娟,陈叁茂,黎维平[2](2015)在《菊科紫菀属3种植物的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菊科紫菀属密毛系(Aster Series Vestiti Ling)含3个物种:密毛紫菀(A.vestitus Franch.)、灰枝紫菀(A.poliothamnus Diels)和西固紫菀(A.sikuensis W.W.Smith et Farr.),新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对密毛系是否单系提出质疑。该文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紫菀属密毛系3种植物4个居群的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3种植物的核型公式均为2n=2x=18=14m+4sm(2SAT);密毛紫菀居群2个的核型属于1A型,灰枝紫菀和西固紫菀为2A型。密毛紫菀和西固紫菀的核型资料为首次报道。灰枝紫菀的染色体数目、基数和不对称性等核型资料与先前唯一的相关报道结果(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2,核型公式2n=2x=32=26sm+6st,属4A型,染色体中未发现随体)迥然不同。3种植物的核型结果不支持保留密毛系,而核型不对称性类型支持该实验室先前提出的亚属划分。3种植物随体的大小属于紫菀亚族型,这支持欧亚紫菀属与北美紫菀类没有密切亲缘关系的观点。(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田苗,郭亚玲[3](2013)在《紫菀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天然药物工作者从紫菀属植物中分离出很多结构新颖而又有显着生理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并对其药理活性作用的研究做过大量工作。本文就近些年来从菊科紫菀属植物中发现的一系列化合物做一综述,同时举例出部分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式。希望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3年18期)
殷根深,黎维平,陈叁茂,刘胜祥[4](2010)在《菊科紫菀属横斜系的核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菊科紫菀属横斜系(Asterseries Hersileoides Ling)特产于中国,含横斜紫菀(Aster hersileoides Schneid.)和亮叶紫菀(A.nitidus Chang)2个狭域分布种。细胞学研究表明,横斜紫菀和亮叶紫菀均为二倍体,染色体较小,长度在1.64~2.8μm之间,核型公式为2n=2x=18=16m+2sm,属1A类型。横斜紫菀和亮叶紫菀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巩红冬[5](2010)在《青藏高原东缘紫菀属藏药植物资源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紫菀属藏药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紫菀属藏药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统计,共有6种。为此,对青藏高原东缘紫菀属藏药植物种类组成及药用价值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22期)
库尔班江,欧阳艳,努尔买买提[6](2010)在《紫菀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菀属(Aster L.)植物为多年生草本、亚灌木或灌木,该属植物中紫菀(Aster tataricus)为常用中药,具有润肺下气、止咳祛痰之功效,主治气逆咳嗽、痰吐不利、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症,是临床常用的润肺祛痰止咳药。该属所含化学成分较丰富,已对该属中16种植物做过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出的化合物124个,其类型有各种萜类及其苷、肽类、黄酮类、蒽醌类、甾醇类、香豆素、有机酸类及挥发油等。对国内外有关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该药用植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0年02期)
刘可越,赵昱波,刘海军,张铁军[7](2009)在《紫菀属植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菀属植物所含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括萜类、黄酮类、甾醇类、肽类、生物碱等;生物活性多样,具有止咳祛痰、抗肿瘤、抑菌等作用。综述了近年来紫菀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该属植物药用资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09年05期)
殷根深[8](2009)在《小舌系(菊科紫菀属)的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舌系为菊科紫菀族植物,是林镕于1985年建立。该系植物放在紫菀属中,是一类系统位置很自然的单系群,但是在系下种间,以及种下变种间,多型性现象极为明显,性状严重交叉,是菊科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疑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小舌系植物的形态解剖性状、染色体资料、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确认了小舌系的单系群地位,阐明了它应该从紫菀属中独立出来,成立新属小舌属,并且该属肯定不属于紫菀亚族;发现了两个新种即永胜紫菀和短叶紫菀,作出了一个改级新组合,确立一个新变种。1形态特征我们在检查大量国内馆藏标本和野外居群观察的基础上,对小舌系植物的形态性状及其变异式样进行了比较分析,重新评价了各性状的分类学价值,认为叶脉、茎的质地、瘦果形态及脉数、叶片的横切、舌片与花冠管的长度比对于小舌系与狭义紫菀属的划分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而冠毛层数、叶下毛被特征、花序的排列、瘦果毛长等特征对于系下分类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上作为变种间划分依据的叶片形状、毛被多少则在变种间变化较大,不宜作为变种的划分依据,至少不能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依据。2细胞学我们研究了大叶紫菀(新组合)、线叶紫菀、银鳞紫菀,和小舌紫菀两个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全部为首次报道,染色体核型不对称性较高,说明该系在紫菀族中处于较为进化的地位。3分子生物学研究小舌系与菊科紫菀属的其他类群之间在花部性状上存在着一系列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多方面的证据表明小舌系在紫菀属中是十分特殊的。在ITS系统树上,小舌系在紫菀族中是非常孤立的一支;而TrnH-PsbA序列是一个进化速率非常快的序列。在这个序列上,有时不同的居群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区分。4小舌系系统学研究结论小舌系以其木本、羽状脉序、基本在1-2之间假舌状花舌片和花冠管的长度比、主脉都在叶面下明显凸起且与叶片的连接处都有一个明显缢缩、叶下表皮气孔器向外突出,形成一个明显的气孔下室的形态学特点;染色体核型不对称性较高,另外,分子结果ITS序列以及也表明,小舌系在紫菀族中也是非常孤立的一支。所有的证据都表明,与紫菀属存在着显着的差别;基于这些证据,本研究将小舌系从紫菀属中划分出来,另立新属。独立出来的小舌系在紫菀族的位置尚难确定,但肯定不属于紫菀亚族。小舌系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系下各种间的划分不存在疑问。但小舌紫菀各变种的分类较为混乱。分子证据表明其为一个多系类群,至少应该分为5个不同的种,有待进一步研究。5分类学修订在应用上述性状分析结果及查阅国内大量标本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小舌系的概念,包括新性状的补充,对该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修订。确定小舌系目前包括9个种,即小舌紫菀、灰毛紫菀、银鳞紫菀、白背紫菀、线叶紫菀、辉叶紫菀、墨脱紫菀以及两个新种永胜紫菀和短叶紫菀。此外,在银鳞紫菀下类群的处理上,确立一个新变种;并作出一个改级新组合,将小舌紫菀大叶变种从小舌紫菀中移出,提升为种。分类处理部分还描述了每个种和变种的性状特征、变异情况、相关的分类学处理及其与近缘种的关系,最后列出所研究的标本。(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程战立,种小桃,姚庆强[9](2008)在《紫菀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紫菀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状况.该属植物中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有萜类及其皂苷、甾醇类、黄酮类、肽类等,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真菌等药理活性.(本文来源于《齐鲁药事》期刊2008年07期)
黎维平,杨福生,Todorka,Jivkova[10](2008)在《基于ITS和trnL-F序列的欧亚广义紫菀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 PCR 直接测序法,测定了国产和产于欧洲的广义紫菀属 Aster L.共54种代表植物、紫菀族其他部分亚族16种代表植物及2种外类群植物(春黄菊族 Anthemideae Cass.)的核糖体 DNA ITS 序列和叶绿体 DNA trnL-F 序列,并结合 GenBank 中紫菀族其他一些亚族代表植物的 DNA 序列资料,应用系统树分析法对狭义紫菀属(林镕,1985)与其卫星属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期刊2008-07-01)
紫菀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菊科紫菀属密毛系(Aster Series Vestiti Ling)含3个物种:密毛紫菀(A.vestitus Franch.)、灰枝紫菀(A.poliothamnus Diels)和西固紫菀(A.sikuensis W.W.Smith et Farr.),新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对密毛系是否单系提出质疑。该文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紫菀属密毛系3种植物4个居群的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3种植物的核型公式均为2n=2x=18=14m+4sm(2SAT);密毛紫菀居群2个的核型属于1A型,灰枝紫菀和西固紫菀为2A型。密毛紫菀和西固紫菀的核型资料为首次报道。灰枝紫菀的染色体数目、基数和不对称性等核型资料与先前唯一的相关报道结果(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2,核型公式2n=2x=32=26sm+6st,属4A型,染色体中未发现随体)迥然不同。3种植物的核型结果不支持保留密毛系,而核型不对称性类型支持该实验室先前提出的亚属划分。3种植物随体的大小属于紫菀亚族型,这支持欧亚紫菀属与北美紫菀类没有密切亲缘关系的观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紫菀属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志锋,李莹,王沛,李婧,陈仕勇.青藏高原地区多种紫菀属和飞蓬属植物的资源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志,王梓辛,耿胜娟,陈叁茂,黎维平.菊科紫菀属3种植物的核型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5
[3].田苗,郭亚玲.紫菀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3
[4].殷根深,黎维平,陈叁茂,刘胜祥.菊科紫菀属横斜系的核型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10
[5].巩红冬.青藏高原东缘紫菀属藏药植物资源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0
[6].库尔班江,欧阳艳,努尔买买提.紫菀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0
[7].刘可越,赵昱波,刘海军,张铁军.紫菀属植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09
[8].殷根深.小舌系(菊科紫菀属)的系统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9].程战立,种小桃,姚庆强.紫菀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齐鲁药事.2008
[10].黎维平,杨福生,Todorka,Jivkova.基于ITS和trnL-F序列的欧亚广义紫菀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