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嘎达梅林交响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
嘎达梅林交响诗论文文献综述
何明亮[1](2018)在《辛沪光和交响诗《嘎达梅林》》一文中研究指出辛沪光(1933-2011年),女作曲家,原籍江西万载。1951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师于江定仙、陈培勋等,毕业后任内蒙古歌舞团专职作曲,后调内蒙古艺术学校教学。1956年以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而一举成名。主要作品还有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单簧管独奏《蒙古情歌》《欢乐的那达慕》,双簧管独奏《黄昏牧归》,电影音乐《祖国啊,母亲》等。由于长(本文来源于《老年世界》期刊2018年05期)
曾岩[2](2014)在《草原上的英雄——交响诗《嘎达梅林》的音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中国早期调性音乐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用奏鸣曲式形式创作的音乐作品。他的故事来源于蒙古族,采用同名民歌旋律作为素材,调式与和声民族化,结合西方作曲技法,是作曲家"中西结合"创作而成的一部优秀的管弦乐作品。(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4年09期)
陈佳妮[3](2014)在《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谈交响诗《嘎达梅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音乐欣赏中想象和联想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是把音响与绘画,音响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因此对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要充分发挥人的想象与联想从而达到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文章以交响诗《嘎达梅林》为例讲述了通过想象和联想"看到"的音乐中的画面及故事。(本文来源于《音乐大观》期刊2014年02期)
巩贺凯[4](2013)在《辛沪光交响诗《嘎达梅林》的节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节奏是音乐重要的组成要素,通过节奏可以将调式音列中的各音组合成具有一定意义的音调,并赋予其活力。翻阅交响诗《嘎达梅林》的总谱,我们会发现节奏的合理安排以及丰富变化是这首作品的一个主要特点,作曲家辛沪光凭借其对音乐的准确把握,将不同的节奏型进行合理安排,使乐曲真实的再现了嘎达梅林英勇起义的那一段历史故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江红[5](2013)在《原生态蒙古族音乐与交响乐的完美融合——《嘎达梅林》交响诗》一文中研究指出辛沪光在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时,以借鉴蒙古族原民歌的基本元素入手,在融入其民歌元素的同时,创造性地发展了原民歌的内涵,注重交响乐的标题性和民族风格,结构清晰,从而使得作品有了一定的艺术魅力。作曲家学习和借鉴了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的音乐技法,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结合得自然而成功,是我国的民族音乐与交响乐完美融合的成功范例。(本文来源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贾东红[6](2012)在《《嘎达梅林》交响诗织体形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曲家辛沪光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术和中国传统的作曲技法,以内蒙民歌《嘎达梅林》为素材创作了《嘎达梅林交响诗》,交响诗中作曲家运用了点描性织体形态、线性分层的织体形态、块状对置的织体形态、镶嵌式织体形态、音色的迭加与消减、音色的衔接等创作手法,本文通过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了对交响诗的理解及对牧民生活状况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2年07期)
臧百灵[7](2012)在《交响诗《嘎达梅林》的民歌曲调引用方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一些民族的艺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名。其中蒙古族独具特色的草原艺术文化更是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内地的汉族文化。作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历史最悠久且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蒙古族的文化内涵中承载了我国北方民族的众多历史细节。其中,《嘎达梅林》作为一首叙事性民歌,以其感人的故事内容和悠远的曲调影响着现代蒙古族民族艺术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大家》期刊2012年17期)
李玲[8](2011)在《辛沪光《嘎达梅林》交响诗之乐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曲家辛沪光以原始民间音乐为素材,运用单乐章奏鸣曲结构方法,中西融合创作出《嘎达梅林交响诗》。乐曲中具有交响诗独特的叙事性、故事性,表现了内蒙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人民的土地、自由和幸福,勇敢地率众起义,向封建势力的代表反动王爷和军阀开展了英勇斗争的动人事迹,以及在他斗争失败,牺性之后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歌颂,充分表达了蒙族人民热爱自由、幸福,反对封建压迫的美好愿望。(本文来源于《神州民俗(学术版)》期刊2011年02期)
徐波南[9](2011)在《交响诗《嘎达梅林》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嘎达梅林是蒙古人民的英雄,他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草原,与王爷、军阀作斗争,为蒙古人民的土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学习(下)》期刊2011年03期)
范志国[10](2008)在《《嘎达梅林交响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女作曲家辛沪光先生的作品——《嘎达梅林交响诗》,以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为素材,以草原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事为线索,以中西方的作曲技术为手段,给听者充分展示了一曲草原上的蒙古族往事,使单声部的民间歌曲以多声部的形式重新又回到民间,并被更多的大众接受,这件事本身就值得关注和思考。本文通过对《嘎达梅林交响诗》创作技法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途经。主要以四个方面构建全文:(一)主题的构建与和声的运用。包括二部分,一为变形、“积累”与装饰;二为调式、音阶与和声。此部分侧重于《嘎达梅林交响诗》中各部分主题的构建手法,即以‘变形’、‘积累’与‘装饰’等作曲技术对原民歌进行改编,构建各部主题,使之更适合器乐化的展开。在和声运用部分加进调式与音阶,使之作为和声的辅助部分来讲述《嘎达梅林交响诗》的民族特点或民族风格。(二)曲式结构的独特性。包括叁部分,一为西方奏鸣曲式的构建原则;二为中国传统曲式的思维方式;叁为叙事性独特的结构方法。《嘎达梅林交响诗》曲式结构的独特性不单体现在奏鸣曲式的构建原则,同时以叙事性的特点并柔合了中国传统的曲式思维,这点便和西方交响诗有所区别,即更多体现了中国风格。(叁)复调的隐伏、巧用与喻意。各分为隐伏与巧用和喻意二部分。隐伏——主要说明《嘎达梅林交响诗》中,有某些对位声部并非以线性的旋律型态出现,而是以点性的单音存在于和声织体中,将这些点性的单音连起来,才成为对位化的旋律线。巧用——指某些对位声部中对一些特殊节奏的连续运用,目地在于突出体现某种特定的情绪或情感。喻意——指某些对位声部和主题共同承担乐曲的思想内涵的表达。(四)配器技法的音色变奏。此部分主要讲述相同乐句或乐段在多次出现时,以不同的配器手法组织,在音响色彩上形成音色的变奏,这不单是作曲技法的运用,更多是因交响诗叙事性的独特要求,用以体现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不同的意境或不同的情感。这四个部分不单是对交响诗创作技法的研究,还包括对其思想内涵的探讨。作曲家辛沪光先生工作在内蒙古多年,深爱着这片土地,她的很多作品都具有鲜明的蒙古族风格,她也成为对后来蒙古族音乐创作者中较有影响的当代作曲家之一。作为一名非蒙古族的作曲家,竟能创作出如此有影响的蒙古族风格的作品,此事引起本人浓厚的研究欲望和兴趣,这是笔者将《嘎达梅林交响诗》作为研究课题的原因之一。笔者本人生活、学习、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多年,深受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同时有幸跟随一些着名的音乐界前辈学习,聆听他(她)们优秀的作品,其中有些成为本人的喜爱之作,其中包括《嘎达梅林交响诗》,这首作品的各部主题均直接或间接源于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同时又是中西方作曲技术相结合的一部成名作,而在风格上又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音乐特点,这是笔者将《嘎达梅林交响诗》作为研究课题的又一原因。另外,对《嘎达梅林交响诗》的研究,也为自己以及其它的音乐创作者在民族音乐创作方面提供方向、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技术处理做了经验总结,同时也为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08-04-15)
嘎达梅林交响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中国早期调性音乐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用奏鸣曲式形式创作的音乐作品。他的故事来源于蒙古族,采用同名民歌旋律作为素材,调式与和声民族化,结合西方作曲技法,是作曲家"中西结合"创作而成的一部优秀的管弦乐作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嘎达梅林交响诗论文参考文献
[1].何明亮.辛沪光和交响诗《嘎达梅林》[J].老年世界.2018
[2].曾岩.草原上的英雄——交响诗《嘎达梅林》的音乐分析[J].戏剧之家.2014
[3].陈佳妮.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谈交响诗《嘎达梅林》[J].音乐大观.2014
[4].巩贺凯.辛沪光交响诗《嘎达梅林》的节奏特征[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
[5].江红.原生态蒙古族音乐与交响乐的完美融合——《嘎达梅林》交响诗[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
[6].贾东红.《嘎达梅林》交响诗织体形态探析[J].北方音乐.2012
[7].臧百灵.交响诗《嘎达梅林》的民歌曲调引用方式探究[J].大家.2012
[8].李玲.辛沪光《嘎达梅林》交响诗之乐曲分析[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
[9].徐波南.交响诗《嘎达梅林》赏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1
[10].范志国.《嘎达梅林交响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