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雨
绥化市北林区永安卫生院黑龙江省绥化市152013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自拟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消化科2015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自拟方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沙必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83.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中医辨证自拟中药方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显著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药;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14.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035-0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病之一,以上腹部疼痛、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等为临床表现,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现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来自于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变化及压力越来越大,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明显升高,功能性消化不良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笔者于2015年6月-2015年12月于本院消化科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例中,应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18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18例作对照比较观察。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消化科2015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24-59岁,平均(37.2±1.5)岁;病程6个月~25年,平均病程为(6.0±3.7)年。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8例。2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2006年修订的罗马Ⅲ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持续或间断性消化不良,表现为胃脘胀痛、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反酸、烧心等症状,并持续12周以上;内镜下表现正常或排除糜烂、溃疡及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实验室检查、B超及X线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必须符合以下主政和两项以上次症:主症:腹部胀痛,两胁胀满;次症:痞塞不舒,心烦易怒,舌苔薄白,情志不畅,善太息等。
1.3排除标准
胃镜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患者,如:食管、胃部溃疡、肿瘤等;实验室、X线、B超检查无肝胆、胰腺疾病排除患者;合并心、脑、肺、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器官疾病患者;正在或需要持续使用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药物;(抗胆碱能药物例如“硫酸阿托品、东英碧碱等”、5-HT:?受体措抗剂);有研究所用的相关药物过敏史及严重食物过敏史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有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史;正在参加其他临床实验的受试者。
2.治疗与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沙必利片10mg,饭前10~30min服用,3次/d,3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自拟方治疗,具体药方为:药物组成:柴胡12g,黄芩12g,陈皮12g,制半夏10g,枳壳12g,厚朴12g,茯苓15g,炒白术10g,党参30g,鸡内金20g,莱菔子15g。加减:气滞甚加佛手12g、郁金12g、木香(后下)6g;纳呆加焦山楂12g、神曲12g;胃脘痛加炒白芍药20g、延胡索15g;恶心呕吐加代赭石(先煎)20g,旋覆花(包煎)12g;吐酸加海螵蛸20g、煅瓦楞子15g;胃热炽盛加生石膏(先煎)30g、蒲公英20g;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可进行合理加减,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3周为1个疗程。
2.2疗效诊断方法
观察对比两组治疗疗效和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其中显效:患者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均消失;有效:上述症状减轻或好转;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或有加重迹象。采用症状积分法,根据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主要症状计算积分。0分:无症状;1分:有轻微症状,但能忍受;2分:经常有症状,轻度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3分:症状明显,持续存在,不能忍受,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显效:疗效指数>75%;有效:疗效指数在30%~75%之间;无效:疗效指数<30%。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症状比较
治疗4周后,治疗组胃胺痞满、纳呆、唆气反酸、口吐清涎、咽部梗阻感、口渴不欲饮水、四肢乏力、短气、全身及四肢困重、畏寒怕冷、大便稀溏十一个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胺痛、烧心或灼热感、少腹胀痛、懒言四个症状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胃院痞满、纳呆、咽部梗阻感、口吐清涎、口渴不欲饮水、四肢乏力六个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参加研究的患者均未出现因药物所致重大不良反应事件。
3.2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治疗组36例患者中,临床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2例;对照组20例中,临床疫愈0例,显效3例,有效8例,无效9例;两组疗效等级经秩和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无效率为1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无效率为45%;两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种或多种消化不良症状(如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恶心、嗳气等),并且无引起这些不良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病变。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本次研究发现服用中药汤剂的观察组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疗效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采用西沙必利片治疗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评分方面,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为(0.35±0.03)分,对照组的症状评分为(1.58±0.24)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因此,中医学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中药自拟方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及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立军,针刺加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2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3,9(3):691-692
[2]康英梅,中药自拟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8):83-86
[3]吕林,中医健脾法治疗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与实验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5: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