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硫氧化菌论文-吴静琳

嗜酸硫氧化菌论文-吴静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嗜酸硫氧化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紫外,~60Co

嗜酸硫氧化菌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琳[1](2017)在《嗜酸铁/硫氧化菌的辐射抗性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铀矿石生物冶金体系为一具有辐射性的体系,其中铁硫氧化菌可能会受到放射性影响,但从现在所有的文献报道来看,还很难把嗜酸菌和辐射抗性结合起来,为提高生物浸铀体系中铁硫氧化菌的活性,研究该类细菌的辐射抗性或耐受性非常有必要。本文分别选取来源于江西719铀矿、河北754铀矿和新疆737铀矿叁来源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分别比较不同来源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株之间和来源相同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对紫外照射和~60Co辐射的抗性差异及照射后各菌株活性的变化研究,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经紫外照射和~60Co辐射菌株的形态变化,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经紫外照射和~60Co辐射对菌株DNA的影响,最后,通过测定菌株培养基内过氧化氢浓度的变化来了解不同菌株在不同条件处理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菌种耐辐射能力不同。嗜酸铁/硫氧化菌可以耐受62.1J/cm~2剂量的紫外照射,在~60Co辐照剂量率为175Gy/h时四株菌均可以耐受0.7KGy剂量的辐照,在~60Co剂量率为307.7Gy/h时菌株F1L2BY14C-f可以耐受2KGy剂量的辐照且低剂量率和低剂量的辐照比高剂量率和高剂量的辐照更容易使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细胞死亡。2、不同来源菌株的耐辐照能力亦有差异。来源不同的叁株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对紫外线的抗性能力比较结果为C3MMYX-f(512铀矿)>F1L2BY14C-f(719铀矿)>E3mYX1C-f(754铀矿);叁株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对~60Coγ射线的抗性能力比较结果为F1L2BY14C-f(719铀矿)>E3mYX1C-f(754铀矿)>C3MMYX-f(512铀矿);来源于719铀矿的嗜酸氧化化亚铁硫杆菌对于紫外线和~60Coγ射线的耐受性差异明显,嗜酸氧化硫硫杆菌对于紫外线表现出很强的抗性。紫外诱变可以增加菌株对~60Coγ射线的抗性能力,通过对菌株F1-f的紫外诱变得到了在剂量率为307.7Gy/h时可以耐受2KGy剂量的~60Co辐照的菌株,其二价铁氧化能力也高于原菌株。3、通过SEM观察看到,紫外照射和~60Co辐照均会使嗜酸铁/硫氧化杆菌的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紫外照射所引起的变化较小,~60Co辐照会使细胞严重凹陷变形。FISH检测结果显示~60Co辐照会引起菌株DNA的直接变化。4、紫外照射会使菌株细胞内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着降低,且紫外照射时间与细胞内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呈负相关性;0.7KGy剂量的~60Co辐照会使菌株F1-f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着增强;2.1KGy累计剂量以下的~60Co辐照对耐辐射奇球菌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不大;2.1KGy累计剂量~60Co辐照会使大肠杆菌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略有增加。(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余志波[2](2016)在《嗜酸铁/硫氧化菌在生物浸铀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浸矿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各种浸矿微生物自身特性及生理生化性能的不同,在浸矿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细菌混合浸矿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因此利用混合细菌浸矿成为当今微生物浸矿研究的热点。浸矿过程中的主体菌种包括硫化菌和铁细菌,对其在浸矿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研究是微生物浸矿研究的关键。本文从江西某矿山样品中分别通过用9K液体培养基和FeSO双层厌氧固体培养基,waksman液体培养基和iFeO双层厌氧固体培养基富集、反复划线分离纯化出两种不同性状的细菌,再用极限稀释的方法对细菌数量进行计算,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细菌的个体形态,再对其进行16SrDNA鉴定,确定其分别是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Acidthiobacillus thiobacillus)。对两种细菌进行碳硅泥岩型铀矿石浸出液适应性驯化,然后分别设计细菌变量摇瓶浸出试验、两种细菌不同混合比浸出试验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分析细菌组成结构变化,最后依据上述实验所得各数据,选择合适的细菌接入比(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实验参数对721两种堆浸结垢矿石进行微生物试浸出处理。得到如下结果:从碳硅泥岩型铀矿环境中富集分离到两株细菌,经理化性质、扫描电镜鉴定及16SrDNA序列结果,鉴定其分别为Acid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Acidthiobacillus thiobacillus,经适应性驯化后,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能较好的适应碳硅泥岩型铀矿石浸出液,氧化亚铁能力没有下降,可以在24h内完全氧化4g/L的Fe2+,嗜酸氧化硫硫杆菌产酸能力略有下降,将体系pH值从4左右下降到1.7的时间由2天延长到4天。选取过1mm筛的矿石,按固液比为1:2.5,细菌为变量,在30℃,150r/m的摇床中浸出19天,不加菌、单一嗜酸氧化硫硫杆菌、单一氧化亚铁硫杆菌及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混合四组浸出体系中,其累计液计浸出率分别为25%、70.26%、80.50%和82.43%,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混合浸出能达到最好的浸出效果;按Acid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Acidthiobacillus thiobacillus比例分别为1:0.5、1:1、1:3、1:5、1:7的不同比例混合浸出的结果表明在At.f:At.t为1:3为宜,但各组试验的浸出率差异不大,均在70%左右,浸矿过程中,细菌组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在浸出前期生长较好,嗜酸氧化硫硫杆菌则持续增加,到试验后期逐渐成为优势菌种。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处理堆浸结垢矿石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消除矿物表面的部分铁沉淀使其溶出。软结垢矿石加入了外源性铁和不加外源性铁的两组浸出液中总铁含量分别增加0.115g/L和0.62g/L,pH分别从2.35和2.18下降到2.016和2.003,U浸出率分别为85.37%和75.25%;硬结垢矿石加入了外源性铁和不加外源性铁的两组浸出液中总铁含量分别增加0.136g/L和0.49g/L,pH从1.73分别下降到1.469和1.430,U浸出率分别为83.21%和76.77%。该文通过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与嗜酸氧化硫硫杆菌的混合菌种对两组铀矿浸出的研究,从微生物数量、活性和浸出结果来验证嗜酸两种细菌在在生物浸铀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对矿物的微生物浸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6-04-16)

何环[3](2009)在《典型嗜酸硫氧化菌作用下元素硫的形态及其转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选用代表性的嗜酸硫氧化菌包括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喜温嗜酸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氧化利用代表性还原型硫化物单质硫和硫代硫酸钠,及Acidithiobacillusferrooxidans、嗜酸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Acidithiobacilluscaldus、嗜热硫氧化硫化杆菌(Sulfobacillus thermosulfidooxidans)和万座嗜酸菌(Acidianus manzaensis)作用典型金属硫化矿黄铁矿和黄铜矿。旨在通过研究嗜酸硫氧化菌作用下单质硫的形态转化;嗜酸硫氧化细菌硫氧化相关胞外蛋白的分离、鉴定、功能分析及其功能基因探寻;细胞胞内外累积硫球硫的形态;细菌在不同含硫能源底物中表面特性;金属硫化矿浸出过程中矿物表面硫的形态及转化;为阐明硫的生物氧化过程和金属硫化矿的生物浸出机理提供基础数据。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1)硫的K边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光谱本文通过硫的K边XANES方法获取了一系列含硫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含硫模式化合物的谱图库。结果表明硫的K边XANES光谱是一种相当灵敏的指纹光谱方法,不同含硫化合物中硫的化学形态与其吸收光谱之间存在相当精确的对应关系。利用模式化合物的吸收光谱采用最小二乘线性组合法对混合样品中硫的吸收光谱进行定量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如果选取合适的模式化合物,完全可以对复杂样品中硫的赋存形态展开原位分析,得到样品中硫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2)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作用下单质硫的化学形态转变研究综合利用了SEM、TEM、FT-IR、EDS和硫的K边XANES对A.ferrooxidans作用下单质硫的形态转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当细菌在单质硫中生长时,细菌首先吸附到单质硫颗粒表面,并且细菌分泌的一些两性分子对硫颗粒表面起到修饰作用。这是第一次在国内外利用实验结果证明单质硫在嗜酸硫氧化菌活化作用下部分环状硫变成链状硫。进一步对单质硫中生长的细胞硫的K边XANES光谱解析表明,富含巯基的蛋白明显参与了单质硫的活化氧化过程。(3)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硫活化相关胞外蛋白质的分离鉴定和功能验证利用2-D电泳比较了亚铁和单质硫能源基质中A.ferrooxidans差异蛋白质电泳谱,借助MALDI-TOF/MS分析了18个在单质硫中表达上调的胞外蛋白。通过与A.ferrooxidans ATCC 23270基因库中蛋白和基因信息比对发现其中12个是属于未知蛋白质,以及6个分子量较小的多肽序列中含有相对丰富的半胱氨酸残基(Cys)。对10个可能与硫氧化相关的基因进行RT-PCR验证发现它们在单质硫中表达均明显上调,首次证明了A.ferrooxidans中这些基因与单质硫的活化氧化的关联性。对其中一个吸附相关的菌毛蛋白(AFE 2621:pilin,putative)基因AFE 2621进行原核表达。利用硫的K边XANES光谱对胞外蛋白样品及纯化表达的菌毛蛋白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富含巯基的氨基酸主要是半胱氨酸,从蛋白质、基因和硫的化学形态层面证明了富含巯基蛋白在单质硫的活化氧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4)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胞内外硫球硫的形态分析综合利用SEM、TEM、EDS和硫的K边XANES光谱比较分析了单质硫和硫代硫酸钠中A.ferrooxidans和A.caldus细胞累积胞内外硫球的差异及累积硫球中硫的形态差异。结果发现A.ferrooxidans在单质硫和硫代硫酸钠中生长时能在细胞胞内分别累积链状和环状硫,然而A.caldus在两种能源底物中生长时均不能累积胞内硫球。相比之下,A.ferrooxidans在硫代硫酸钠中生长时累积胞外硫球主要是链状硫,而A.caldus在硫代硫酸中生长时累积胞外硫球主要是环状硫。(5)极度嗜热菌Acidianus manzaensis在不同的能源底物中生长时细胞胞外特性研究比较研究了极度嗜热古菌Acidianus manzaensis YN-25在硫酸亚铁,单质硫,黄铁矿和黄铜矿中生长时细胞表面电位、亲疏水性以及表面官能团等细胞胞外特性。结果表明硫酸亚铁中生长时,细胞的亲疏水性和表面电位与固体底物中(单质硫,黄铁矿和黄铜矿)生长的细菌存在很大差别。FT-IR光谱结果表明固体底物中生长的细胞比亚铁中生长的细胞含有更多的蛋白质成份。(6)典型嗜酸硫氧化菌浸出黄铁矿和黄铜矿过程矿物表面硫的形态分析针对代表性的浸矿功能菌:中温菌A.ferrooxidans、A.thiooxidans,中度嗜热菌S.thermosulfidooxidans,极度嗜热菌Acidianus manzaensis,综合利用SEM、XRD和硫的K边XANES研究这些细菌浸出黄铁矿和黄铜矿过程中,矿物表面形貌、矿物组成成分和矿物表面硫的形态变化。结果发现这些细菌对金属硫化矿浸出具有选择性,且不同的单一细菌和不同的细菌组合在浸出过程中引起矿物表面硫的形态存在很大差异。Acidianus manzaensis浸出黄铁矿和黄铜矿效果都相当明显;S.thermosulfidooxidans对黄铁矿浸出能力较强;A.ferrooxidans浸出黄铜矿能力较黄铁矿强,并且A.thiooxidans对A.ferrooxidans浸出黄铜矿和黄铁矿促进作用不明显。通过对浸出前后矿物中组成成分和硫的化学形态分析表明,Acidianus manzaensis浸出黄铁矿时矿物表面会产生真绿矾的结晶体,黄铜矿表面会产生黄钾铁矾的沉积层,还可能产生铜蓝中间产物。S.thermosulfidooxidans浸出黄铁矿和黄铜矿时矿物表面均会产生黄钾铁矾的沉积层。单独A.ferrooxidans浸出黄铁矿时,矿物表面会产生单质硫层,A.thiooxidans加入可以有效防止硫层的产生,但是从浸出行为来看硫层对浸出过程不会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A.ferrooxidans单独或与A.thiooxidans混合浸出黄铜矿时矿物表面均会产生黄钾铁矾沉积层。在这些菌浸出金属硫化矿过程中产生的沉积层均会阻碍铜离子的浸出。综合考虑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体系中增加的酸度抑制细胞生长氧化活性,矿物表面形成黄钾铁矾沉积层又进一步阻碍细菌与矿物作用,阻碍金属硫化矿的浸出。(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5-01)

程海娜,胡岳华,高健[4](2007)在《一株嗜酸硫氧化菌的分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江西德兴分离得到一株嗜酸硫氧化杆菌DX-2,采用双层固体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及16SrRNA序列分析.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短杆状,菌体大小(0.4~0.5)μm×(1~2)μm,化能自养,可利用硫磺和硫代硫酸盐为能源生长,不能利用亚铁进行生长.以16SrRNA序列同源性为基础构建了相关种属在内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DX-2与喜温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中,相似性达99%以上.考察了不同重金属离子对DX-2的生长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嗜酸硫氧化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生物浸矿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各种浸矿微生物自身特性及生理生化性能的不同,在浸矿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细菌混合浸矿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因此利用混合细菌浸矿成为当今微生物浸矿研究的热点。浸矿过程中的主体菌种包括硫化菌和铁细菌,对其在浸矿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研究是微生物浸矿研究的关键。本文从江西某矿山样品中分别通过用9K液体培养基和FeSO双层厌氧固体培养基,waksman液体培养基和iFeO双层厌氧固体培养基富集、反复划线分离纯化出两种不同性状的细菌,再用极限稀释的方法对细菌数量进行计算,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细菌的个体形态,再对其进行16SrDNA鉴定,确定其分别是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Acidthiobacillus thiobacillus)。对两种细菌进行碳硅泥岩型铀矿石浸出液适应性驯化,然后分别设计细菌变量摇瓶浸出试验、两种细菌不同混合比浸出试验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分析细菌组成结构变化,最后依据上述实验所得各数据,选择合适的细菌接入比(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实验参数对721两种堆浸结垢矿石进行微生物试浸出处理。得到如下结果:从碳硅泥岩型铀矿环境中富集分离到两株细菌,经理化性质、扫描电镜鉴定及16SrDNA序列结果,鉴定其分别为Acid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Acidthiobacillus thiobacillus,经适应性驯化后,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能较好的适应碳硅泥岩型铀矿石浸出液,氧化亚铁能力没有下降,可以在24h内完全氧化4g/L的Fe2+,嗜酸氧化硫硫杆菌产酸能力略有下降,将体系pH值从4左右下降到1.7的时间由2天延长到4天。选取过1mm筛的矿石,按固液比为1:2.5,细菌为变量,在30℃,150r/m的摇床中浸出19天,不加菌、单一嗜酸氧化硫硫杆菌、单一氧化亚铁硫杆菌及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混合四组浸出体系中,其累计液计浸出率分别为25%、70.26%、80.50%和82.43%,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混合浸出能达到最好的浸出效果;按Acid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Acidthiobacillus thiobacillus比例分别为1:0.5、1:1、1:3、1:5、1:7的不同比例混合浸出的结果表明在At.f:At.t为1:3为宜,但各组试验的浸出率差异不大,均在70%左右,浸矿过程中,细菌组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在浸出前期生长较好,嗜酸氧化硫硫杆菌则持续增加,到试验后期逐渐成为优势菌种。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处理堆浸结垢矿石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消除矿物表面的部分铁沉淀使其溶出。软结垢矿石加入了外源性铁和不加外源性铁的两组浸出液中总铁含量分别增加0.115g/L和0.62g/L,pH分别从2.35和2.18下降到2.016和2.003,U浸出率分别为85.37%和75.25%;硬结垢矿石加入了外源性铁和不加外源性铁的两组浸出液中总铁含量分别增加0.136g/L和0.49g/L,pH从1.73分别下降到1.469和1.430,U浸出率分别为83.21%和76.77%。该文通过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与嗜酸氧化硫硫杆菌的混合菌种对两组铀矿浸出的研究,从微生物数量、活性和浸出结果来验证嗜酸两种细菌在在生物浸铀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对矿物的微生物浸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嗜酸硫氧化菌论文参考文献

[1].吴静琳.嗜酸铁/硫氧化菌的辐射抗性研究初探[D].东华理工大学.2017

[2].余志波.嗜酸铁/硫氧化菌在生物浸铀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

[3].何环.典型嗜酸硫氧化菌作用下元素硫的形态及其转化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

[4].程海娜,胡岳华,高健.一株嗜酸硫氧化菌的分离(英文)[J].生命科学研究.2007

标签:;  ;  ;  ;  

嗜酸硫氧化菌论文-吴静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