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矩传递论文-李仁杰,王文善,魏辉翔

转矩传递论文-李仁杰,王文善,魏辉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矩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力耦合联轴器,等效磁荷模型,叁维传递转矩,有限元分析

转矩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李仁杰,王文善,魏辉翔[1](2019)在《磁力耦合联轴器叁维传递转矩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磁力耦合联轴器磁场叁维转矩计算不精确、计算过程复杂等问题,借助等效磁荷模型,应用表面磁荷密度,建立一种新的叁维转矩解析表达式,结合叁维转矩修正系数,得到了磁力耦合器的最终转矩。有限元仿真表明,转矩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磁力耦合联轴器参数分析及优化提供了有效、便利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2期)

邬学斌,张欣,陈宏伟[2](2017)在《客车用膜片弹簧离合器传递转矩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混合动力车自动膜片弹簧离合器的传递转矩建模,以应用于某款混合动力客车的膜片弹簧离合器为研究对象,建立膜片弹簧弹性特性计算模型,测试离合器盖和从动盘的载荷变形特性。综合考虑从动盘、离合器盖和膜片弹簧变形对离合器工作的影响,分析离合器膜片弹簧各加载点的静力学变形耦合关系,推导膜片弹簧离合器分离指行程与零部件变形关系的解析表达式,提出以分离行程为输入、以压紧力/分离力为输出的离合器操纵特性静力学计算模型。以离合器滑摩速度和滑摩温度为试验因素,以离合器摩擦片摩擦因数为试验目标,设计二因素叁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在离合器综合试验台上进行摩擦片摩擦因数的测试,并通过计算分析得到摩擦因数回归模型。综合压紧力操纵模型和摩擦因数模型,提出离合器传递转矩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离合器台架试验,对离合器传递转矩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台架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摩擦因数回归模型拟合良好,置信度达到99%;建立的离合器传递转矩模型在大转速差范围误差较大,在小转速差范围计算精度较高,其能够有效预测离合器的传递转矩。(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朱姿娜,孟婥[3](2017)在《磁力耦合联轴器叁维传递转矩及特性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二维方法因忽略端面效应导致磁力耦合联轴器传递转矩计算不精确问题,借助单对永磁体传递转矩的库伦表达,建立具有多对弧形永磁体结构的磁力联轴器叁维转矩解析模型,通过与叁维有限元模型磁场分析对比验证了该模型可行性。对磁力耦合联轴器转矩特性参数包括:磁极对数、转子厚度、磁体轴向长度、节距比等对传递转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理选择磁极对数并适当减小气隙厚度有利于增加传递转矩;传递转矩随内、外转子厚度的增加而变大,但变化率逐渐减小;当转子轴向长度大于径向长度时,漏磁现象显着减小;选择合适的节距比有利于提高永磁材料的利用率。提出的磁力耦合联轴器叁维转矩模型可为联轴器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童耀文[4](2017)在《基于空化效应的液粘离合器传递转矩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粘离合器作为一种新型的调速装置,依靠多组摩擦副间油膜的粘性剪切传递动力,在矿山、冶金和水利机械中运用广泛,具有显着的节能效果。本文以液粘离合器径向油槽为研究对象,基于油膜空化效应,分析油膜厚度、转速和供给流量对流场特性及输出转矩的影响,探究油膜在高转速区输出转矩降低的原因,主要内容如下:在纯油膜剪切阶段以一对摩擦副间的油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流场特性数学模型,采用分布解析法得到流场速度、压力以及流量的分布情况,并且分析了油液的粘度、转速以及供给流量对油液径向速度的影响,基于空化Reyonlds边界条件建立了油膜等效半径模型,求解了油膜的等效转矩。基于油膜的空化效应,建立了自由表面VOF模型,对摩擦副间油膜的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两相流区域的演变规律,通过改变输入转速、供给流量、入口温度和油膜厚度,揭示了两相流区域以及传递转矩的变化情况。基于油膜的空化效应,建立多组不同油槽参数的油膜仿真模型,分析油膜表面剪切应力、压力以及气体的体积量分布情况,发现了油槽产生的动压效应可以加强壁面粘性剪切力,以及总压能够产生负转矩的情况,研究表明:转速、油膜厚度和油槽参数都对油膜的空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美国通用技术中心印度分公司离合器传递转矩的实验数据,验证了油膜空化条件下,传递转矩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1)

赵治国,顾佳鼎,何露[5](2017)在《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档过程离合器传递转矩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换档过程控制的关键在于发动机、双离合器间的协调控制,以及各离合器传递转矩和发动机输出转矩的精确闭环控制,而离合器转矩闭环控制的实施及控制精度则完全依赖于其传递转矩的实时有效估计。针对6速干式DCT,设计了换档过程离合器以及发动机的协调控制策略;基于双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对车辆行驶阻力矩进行估计,同时搭建高阶滑模观测器对发动机以及输出轴的角加速度进行重构,并设计未知输入观测器估计离合器传递转矩;基于自主设计的干式DCT动态试验台架,对所设计的离合器传递转矩估计算法进行台架试验验证。仿真以及试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高阶滑模观测估计算法以及未知输入观测器能有效地估计换档过程中离合器实际所传递的转矩,为后续进一步改善干式DCT样车换档品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4期)

Wu,Robin,Xuebin[6](2016)在《HEV自动膜片弹簧离合器传递转矩建模、估计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膜片弹簧离合器是现代汽车的重要总成之一。在自动手动变速器(AMT)、干式双离合器变速器(DCT)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中,自动膜片弹簧离合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以应用于同轴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中的自动膜片弹簧离合器为研究对象,针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在模式切换、起步等方面的特殊控制需求,开展了自动膜片弹簧离合器传递转矩的建模、估计和控制问题的研究。在零部件弹性特性测试、静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离合器盖变形的膜片弹簧离合器操纵特性计算模型。运用正交试验和回归分析法,建立了离合器摩擦系数随滑动速度、滑摩温度变化的经验模型。考虑离合器磨损寿命、弹性弱化等因素的内在关系,提出了极限磨损寿命期内内离合器转矩传递特性的计算模型。通过台架试验数据分析,对提出的离合器操纵特性、转矩特性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建立了同轴并联式HEV动力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机电式离合器执行机构数学模型,自动离合器控制模型。结合离合器转矩传递模型,开发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自动膜片弹簧离合器仿真程序,对自动离合器的操纵控制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试验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离合器传递转矩估计方法,针对HEV起步和模式切换过程,构建离合器转矩估计离散状态空间模型,运用离散卡尔曼滤波算法估计离合器传递转矩,与仿真设定值对比,分析了估计转矩的误差特性。研究了干扰噪声方差、系统采样时间,对离合器转矩估计的影响。利用道路试验数据,对离合器传递转矩的模型计算与卡尔曼滤波估计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的离合器转矩估计方法的有效性。提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的HEV离合器接合转矩跟随PID控制策略。设计了离合器转矩低通滤波器、转矩环比例控制器、行程环PID控制器和前馈控制器。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PID控制参数进行了优化整定。结合离合器转矩卡尔曼滤波器,设计了离合器转矩跟踪数字控制程序。针对HEV车辆起步、模式切换的离合器接合过程,进行了离合器转矩跟踪控制的仿真。结果表明,离合器控制转矩能够以较小的误差跟随设定转矩。通过仿真研究了离合器磨损和滑摩温度,对离合器转矩跟踪控制的影响,表明该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利用HEV客车道路试验数据,对离合器转矩跟踪控制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进一步说明,所提出的离合器转矩跟踪控制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12-30)

冯能莲,米磊[7](2016)在《新型活齿无级变速器转矩传递能力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啮合传动式新型活齿无级变速器(Innovative Movable-teeth CVT,i MCVT)的转矩传递能力,分析了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与摩擦传动式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转矩传递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搭建了传动效率试验台,进行了叁种工况下i MCVT传动效率与传递转矩关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叁种试验工况下,新型活齿无级变速器稳定运行时,传递的转矩可达到220 N·m左右。当传递的转矩在180~220 N·m时,传动稳定,传动效率较高。与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相比,转矩传递能力更强,并且在传递大转矩时仍能保持92%的传动效率。(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6年08期)

温成卓,刘红[8](2016)在《液粘调速离合器传递转矩计算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液体粘性传动调速离合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对离合器的主要工作部件—摩擦片进行了数学建模分析,得出两摩擦片间传动转矩的数学表达式,并得出影响传递转矩大小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6年16期)

何波[9](2016)在《干式离合器动态传递转矩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AMT变速器的发展历程而言,自动离合器的研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自动离合器与相关部件协调控制具有较高的难度。因为AMT离合器在接合与分离过程中,对其传递转矩的控制品质会影响到AMT变速器的工作性能,进而间接影响到装配了AMT自动变速器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为了精确控制离合器传递转矩就必须建立以分离轴承为输入,传递转矩为输出的传递转矩模型,从传递转矩生成机理入手,深入分析离合器总成中各部件工作特性对其传递转矩的影响。而以往研究离合器在接合与分离过程中的转矩都是通过数学模型,近似认为转矩为线性变化,忽略了从动盘和主动盘的非线性特性。随着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通过数值分析的手段来研究装配体的力学问题越来越成熟,本文利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方法并以试验验证为支撑,来研究AMT离合器膜片弹簧、波形弹簧和膜片弹簧与波形弹簧耦合模型的载荷-变形特性,并建立AMT离合器接合过程接合压力模型;通过分析AMT离合器接合过程温度场与接合压力、接触面积、接触刚度之间的协同效应并合理设置各模型上相关物理量及几何参数的耦合关系并形成耦合计算规则,结合AMT离合器接合过程力和转矩平衡条件,导出AMT离合器接合过程动态传递转矩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研究离合器动态传递转矩特性。首先对AMT自动变速器和离合器结构作了简介,分析了摩擦转矩原理,提出动态传递转矩变化特性主要受接合压力变化特性影响,并提出膜片弹簧和波形弹簧的载荷-形变特性对于主、从动盘工作特性起决定性作用。建立了波形弹簧叁维模型和接触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离合器的动态接合过程,提出动态传递转矩的四个阶段及消除间隙阶段、波形弹簧阶段、膜片弹簧阶段和锁止阶段;揭示了波形弹簧与膜片弹簧的载荷-形变特性与传递转矩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离合器热传递方式,根据离合器生热散热情况确定膜片弹簧与波形弹簧热分析边界条件,得到波形弹簧与膜片弹簧耦合模型温度场,研究温度场对于传递转矩的影响,并通过离合器综合性能试验对研究课题做了试验验证。(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6-03-22)

赵治国,何露,杨云云,吴朝春[10](2015)在《干式DCT起步离合器传递转矩滑模观测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速干式DCT为研究对象,分析干式DCT车辆起步过程,搭建车辆起步过程动力学及控制策略模型,同时基于未知输入重构并运用高阶滑模观测器对起步过程离合器传递转矩进行仿真估计。仿真结果表明,采用高阶滑模观测器以及未知输入重构能较好估计出DCT车辆起步过程离合器实际传递的转矩。(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5年11期)

转矩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实现混合动力车自动膜片弹簧离合器的传递转矩建模,以应用于某款混合动力客车的膜片弹簧离合器为研究对象,建立膜片弹簧弹性特性计算模型,测试离合器盖和从动盘的载荷变形特性。综合考虑从动盘、离合器盖和膜片弹簧变形对离合器工作的影响,分析离合器膜片弹簧各加载点的静力学变形耦合关系,推导膜片弹簧离合器分离指行程与零部件变形关系的解析表达式,提出以分离行程为输入、以压紧力/分离力为输出的离合器操纵特性静力学计算模型。以离合器滑摩速度和滑摩温度为试验因素,以离合器摩擦片摩擦因数为试验目标,设计二因素叁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在离合器综合试验台上进行摩擦片摩擦因数的测试,并通过计算分析得到摩擦因数回归模型。综合压紧力操纵模型和摩擦因数模型,提出离合器传递转矩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离合器台架试验,对离合器传递转矩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台架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摩擦因数回归模型拟合良好,置信度达到99%;建立的离合器传递转矩模型在大转速差范围误差较大,在小转速差范围计算精度较高,其能够有效预测离合器的传递转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矩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李仁杰,王文善,魏辉翔.磁力耦合联轴器叁维传递转矩的计算[J].科学技术创新.2019

[2].邬学斌,张欣,陈宏伟.客车用膜片弹簧离合器传递转矩建模[J].中国公路学报.2017

[3].朱姿娜,孟婥.磁力耦合联轴器叁维传递转矩及特性参数分析[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7

[4].童耀文.基于空化效应的液粘离合器传递转矩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7

[5].赵治国,顾佳鼎,何露.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档过程离合器传递转矩估计[J].机械工程学报.2017

[6].Wu,Robin,Xuebin.HEV自动膜片弹簧离合器传递转矩建模、估计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7].冯能莲,米磊.新型活齿无级变速器转矩传递能力的试验研究[J].机械传动.2016

[8].温成卓,刘红.液粘调速离合器传递转矩计算与研究[J].科技视界.2016

[9].何波.干式离合器动态传递转矩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

[10].赵治国,何露,杨云云,吴朝春.干式DCT起步离合器传递转矩滑模观测估计[J].汽车技术.2015

标签:;  ;  ;  ;  

转矩传递论文-李仁杰,王文善,魏辉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