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新(四川省宜宾市第七初级中学校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小学数学课的教育目的旨在通过课堂活动的进行,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更注重提升其抽象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好主动性。而在具体落实中,学生只有通过自由思考,自我认知,自主实践,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实现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2-0143-01
一、小学数学教学文化主体性的特点
综合性的文化。任何课堂文化,在构成上都体现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综合,数学课堂文化亦如此。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它们之间既有交叉,又有独立,既有冲突,又有认同,紧紧围绕着培养目标展开。发展性的文化。课堂是师生生活的场所,课堂文化就是课堂上的生存方式,作为稳定的生存方式的课堂文化一旦产生之后,它便会对置身于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产生决定性、持久性的制约。同时,它又具有发展性,随着数学内容的学习,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不断发展,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能加深对数学课堂认识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二、构建学生主体性数学课堂文化的价值
1.理性精神的养成。理性精神是指通过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以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认识活动并寻求事物本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精神。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理性精神的实质就是要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怀疑和批判,不断创新
2.思维方式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是具有思辨形态的数学学习与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从杂乱无章的数据和信息中整理出规律和得到事物的本质,首先需要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最后是对问题的解决。“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数学课堂文化,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地参与,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良好品格的养成。一方面,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建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文化,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另一方面,数学学习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在合作中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存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
三、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文化建设具体方法
1.转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数学课程观,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数学观和学习观,影响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行为和表现。虽然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之初就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但传统以数学知识为中心的学科主义课程观,它的影响最大,至今仍占优势地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仍然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课堂教学就是把潜在的知识转变为有意识的知识,学生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小学数学课堂,在知识与学生的关系上不能本末倒置使学生从属于知识,在进行课堂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转变教师中心地位观念,建设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传统课堂中,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中心,教与学被简单认为信息只能是从教流向学,特别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经验相对较少,这种取向更为明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我—他”式的控制型关系,表现出明显的权威与服从的特性。作为“我”的教师是中心、是权威,作为“他”的学生是作为“自我”的教师控制的对象,学生只能按教师设置的轨道发展,只能服从。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因为与教师关系融洽而喜欢该学科。在师生双方交往互动过程中,共同参与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它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共同发展的教目标。
3.转变传统评价方式,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要改变传统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目标要多元化,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关注问题解决和数学思考,以及在问题解决和数学思考中的情感态度。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有自我的评价,又有他人的评价,例如教师的评价和同伴的评价。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是口头的评价,也可以是非口头的评价,如教师一个会心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张的手势及书面评价等。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发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即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认知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认知结构的主体。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深远的意义,显然学生有了积极性,一切教学方法都将会变得有效起来,因为学生愿意学了,自然,构建高效课堂也就会不再遥远。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理运用学生的主体性,必然会在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这一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