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余芳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64400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7-131-02

运算能力是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的一个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运算能力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它的准确性不仅影响和制约数学学习的进程与质量,也影响和制约其他学科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学生每况愈下的运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呢?下面,我将从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因素及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措施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因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找到致使学生运算能力差的原因。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因素很多。根据主体不同,我将它们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也就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学生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造成这些情况的因素,归结起来就是:

1.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制力不强,容易马虎或心不在焉,从而在运算过程中出现浮躁或粗心。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不清、书写差,不检验等等都是计算错误的原因,都是学习的陋习造成的结果。

3.法则、运算律理解不清,学生在运算过程中无据可依,做起题来要不是无处下笔,就是乱做。

4.受思维负迁移的影响特别是小数加法对小数乘法的影响以及学生对于运算兴趣不浓等。

(二)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也就是除学生自身以外的因素。在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因素中,除了学生自身以外还有以下因素。

1.教师对运算教学的内容和整个小学的数学教材体系缺乏整体的把握。

2.教师批阅作业只看结果不分析错误原因。当学生做错题后,教师总是简单地归结为是学生的“不认真”“马虎”“粗心”等造成的,而没好好了解、分析学生产生这些错误的思维过程,这样不仅不利于我们的教学,同时会认为他们的那些错误只要认真就能避免。

3.计算器的运用使一部分学生懒惰了,遇到稍复杂的题就不想算了,就借用计算器,久而久之,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大大降低了。

二、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措施

通过一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运算正确的前提保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严格要求的同时,我们还应教与他们一些方法。

1、审题

俗话说,“一步错,步步错;一子错,满盘皆落索”。在做题的过程中,审好题就是这非常关键的第一步。而在做题过程中,学生往往是拿到题就开做,没有认真地读题、思考。这样就很容易把题中的数字、符号看错,甚至把运算顺序弄错。那运算结果的准确性就可想而知了。

因为审题不认真而导致运算出错的情况可说是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教与他们一些方法,并将之强化。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先看整个算式,是由哪些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再思考按一般的法则如何计算;接着再看这个算式中的数字与符号有无特别之处,思考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持之以恒,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书写

字迹潦草的作业,正确率相应地就比较低。在学生的作业中,我们会发现,书写差的学生,经常会0、6不分,1、7互变,4、9混同,以致运算结果出错。同时,对学生在草稿本上的书写也要加以重视,在中高年级,很多题的运算都是先在草稿本上来完成的,但很多学生在草稿本上的书写潦草,格式不规范,不仅不利于后面的检验,还会大大降低计算的准确性。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书写整洁,把数字写规范,而且要让学生坚持不懈地长期坚持。书写规范了,书写速度慢了,思考的时间就多了,错误就减少了。

3、检验

在做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没有检验的习惯。有的学生是做完了事;有的走马光花地看一遍就算是检查了;有的是认真检查了,但没有找到适用的方法。甚至,他们认为检验是一种负担,在考试时,在老师的强制要求下,他们才不得不拿起笔做做样子。面对这样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也就很有必要了。

在检验时,既要让学生注意检验计算过程中有没有抄错题、写错数和运算符号,还要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一般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特殊的检验方法,如在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三位数的加法中的一个例题:

例题中给出的一种检验方法的根据是:减数+差=被减数,当然我们还可以交给学生另一种方法:被减数-差=减数,即:482-117=365。又如在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解方程中的一个例题:

通过例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过代入法去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即将方程的解带入方程中,看它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即可。

(二)口算和技巧训练

不论什么样的运算,都是以基本的口算作为基础的,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每节数学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同时,我们可以用游戏、竞赛、抢答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上口算。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基本的口算训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加强技巧的训练。比如要求学生熟记常用数据:1~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各自的积;25×4=100,125×8=1000等。

学生们的口算要经常训练。因为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防止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口算过关了,学生运算的正确性与速度也就提高了。

(三)掌握算理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因此,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即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在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一个例题:

这道例题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在这个例题中,教科书不但用虚线框的方式直观地呈现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转化过程,还通过两个小孩的对话,使学生明白在转化过程中重点思考的是除数要扩大多少倍,而被除数是因为除数的变化而起相应的变化,所以要扩大多少倍是由除数决定而不是由被除数决定,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好的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如:537-(337+184)=537-337+184=384,错误原因是学生在去小括号时没有加变减,不理解已知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用这个数连减这两个数,反之同理。减法的性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上必须加以重视。又如:525&pide;5=15,570&pide;3=19。学生对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够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0占位这一知识点没有掌握。对“商的最高位确定后,不够商1的就商0”理解不清,因此出现跳位商和空位的错误。

学生只有牢牢地掌握了算理,在运算过程中才能有据可依,有序可循。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让学生愿于做、乐于做。这就需要我们从教学方法上去突破,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所教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快乐地学。同时还应采用多样化的训练形式,让学生巧学活用,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得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重点是准确理解法则和运算律。在掌握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合理选择简便运算途径,在各种应用中,逐渐积累提高运算能力。

标签:;  ;  ;  

浅谈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