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棕壤论文-段成伟

暗棕壤论文-段成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暗棕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墨烯及氧化物,长白落叶松,暗棕壤,土壤酶

暗棕壤论文文献综述

段成伟[1](2019)在《石墨烯及氧化物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和暗棕壤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及氧化物由于其特殊的性质而被广泛使用,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同时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的风险。目前关于石墨烯及氧化物对林业树种影响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系统研究了在不同时间和浓度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胁迫下,长白落叶松幼苗(Larix olgensis A.Henry)生长及林下暗棕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从而为评价石墨烯及氧化物对中国东北森林暗棕壤的土壤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石墨烯处理影响长白落叶松幼苗的多种生理生化特性和生长,且因其浓度、处理时间等而异。随着石墨浓度的增加,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POD和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02)含量、幼苗的根长、表面积、体积和平均直径就发生显着变化。研究表明,石墨烯处理后,长白落叶松幼苗叶片的抗氧化系统被破坏。石墨烯对幼苗的短期毒性作用主要是由根系的氧化应激和根系的缓慢发育引起的,长期处理后,幼苗中的抗氧化系统受到严重破坏。2、石墨烯对暗棕壤土壤的氮、磷元素的循环有显着影响,低浓度石墨烯促进水解氮含量和脲酶活性,高浓度则抑制。高浓度石墨烯处理后,暗棕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增加,暗棕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暗棕壤脱氢酶活性影响相对较小,表明暗棕壤中的土壤微生物处于胁迫状态并产生ROS。石墨烯通过影响暗棕壤土壤养分变化,进而影响了长白落叶松幼苗对营养物质吸收,导致其根部形态不同及叶片因缺少某种营养物质而出现失绿现象。3、氧化石墨烯处理影响落叶松幼苗的多种生理生化特性和生长,且因其浓度、处理时间等而异。随着氧化石墨浓度的增加,幼苗的生物量、POD和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含量、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幼苗根系长度和表面积均发生显着变化。可能是由于氧化石墨烯对长白落叶松幼苗有显着影响,导致幼苗体内产生的活性氧,并且产生了不同的氧化应激反应。综合来看,30d时有显着抑制作用,40d和50d时某些浓度具有显着促进作用。4、氧化石墨烯处理下有机质含量与水解氮含量的变化一致,与有效磷含量的变化相反。氧化石墨烯对暗棕壤土壤的氮循环有显着影响,高浓度氧化石墨烯在短时间内或低浓度氧化石墨烯在暗棕壤中富集一定时间后促进水解氮含量和脲酶活性。暗棕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与脱氢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5、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对长白落叶松幼苗和暗棕壤环境变化的作用效果,既有相似性也有相异性。对于长白落叶松幼苗,30d时变化趋势相似,40d和50d时相反。对暗棕壤性质变化的影响,30d时变化趋势相反,40d和50d时变化趋势相似。(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孟祥海[2](2018)在《丘陵区暗棕壤施肥模式对大豆生物学性状及产量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变丘陵区暗棕壤大豆田传统守旧的施肥模式而低产的局面,评价不同施肥模式对大豆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建立筛选最佳施肥模式试验研究,采用田间小区模拟试验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含量N、P、K和微量元素下、不同大豆生长阶段(分枝期、盛花期、盛荚期和鼓粒期)下的大豆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植株鲜干重和株高,分析了不通施肥模式对大豆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丘陵半山区中低产田大豆土壤最佳优化施肥技术模式为:优化施肥+花期追氮的效果最好,产量水平较常规施肥增产29.57%,增产率达到36.04%;该施肥模式表现出增产效果显着、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该研究结果提出的大豆施肥模式可为坡耕地土壤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8年03期)

杜方旎,介冬梅,刘利丹,李巍,郑大川[3](2018)在《东北地区暗棕壤植硅体垂直迁移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硅体的垂直迁移会影响古环境重建的准确性,以吉林省东部地区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暗棕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暗棕壤中植硅体的迁移特征。暗棕壤中主要类型的植硅体为块状、扇型、棒型、鞍型、帽型、哑铃型、齿型以及尖型,不同样点暗棕壤剖面中各类植硅体浓度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其百分含量的组合特征却存在差异。土壤剖面中植硅体浓度变化与土壤的机械组成、植硅体的形态和大小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关松,窦森,马丽娜,温晓辉,周鑫[4](2017)在《长施马粪对暗棕壤团聚体腐殖质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元素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暗棕壤长期施用马粪(每3年施肥1次)、施低量化肥和马粪配施高量化肥对水稳性大团聚体(>2 mm和2~0.25 mm)、微团聚体(0.25~0.053 mm)和粉/黏粒粒级(<0.053 mm)中腐殖物质-胡敏酸(HA)的分布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探讨施肥对农田土壤肥力的贡献及其团聚体的固碳机制。施用马粪和马粪配施高量化肥分别提高(49.06%)和降低(31.04%)了2~0.25 mm大团聚体比例,3种施肥措施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数量,但对土壤HA数量影响不显着。不同施肥措施对不同粒级团聚体中HA的分子结构特征影响不同,3种施肥措施均降低了2~0.25 mm大团聚体HA的缩合度,芳香性增加;微团聚体HA缩合度降低,脂族性增强;施用马粪提高了粉/黏粒HA的缩合度和脂族性,马粪配施高量化肥提高了粉/黏粒HA的缩合度和芳香性,施用低量化肥,粉/黏粒HA缩合度下降,芳香性提高。因此,长施马粪提高了土壤SOC数量,促进2~0.25 mm大团聚体的形成,大团聚体中HA的稳定性提高,利于土壤固碳,而0.25~0.053 mm微团聚体和<0.053 mm粉/黏粒HA的活性增强,利于土壤肥力供给,这些团聚体是评估长施马粪对腐殖质质量产生影响的重要粒级。(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尹秀玲,张璐,贾丽,徐聪珑,张文卿[5](2016)在《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暗棕壤性质和氮磷吸附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秸秆生物炭在增加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特别是在控制氮磷面源污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玉米秸秆为生物质材料,在450℃碳化温度下制备了玉米秸秆生物炭,并将玉米秸秆生物炭以不同比例与暗棕壤混合,玉米秸秆生物炭所占质量比分别为0,0.5%,1%,2%,培养30 d后进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和对氮磷的模拟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能够加深暗棕壤颜色,提高暗棕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有效氮、速效磷的含量。可用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暗棕壤对氮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暗棕壤对氮磷的吸附热力学过程。随着玉米秸秆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暗棕壤对氮磷的吸附速率常数增大,对氮磷的饱和吸附量增加,对氮磷的固定能力增强。(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艳,窦森,刘艳丽,王帅,李立波[6](2016)在《微生物对暗棕壤添加玉米秸秆腐殖化进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生物如何在土壤外源添加有机质的腐殖化进程中发挥作用这一科学问题,采用定量分析、元素组成、差热分析和红外光谱法,研究微生物对暗棕壤添加玉米秸秆腐殖化进程的影响并揭示不同微生物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微生物处理能够显着促进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细菌由于对有机物料和腐植酸的利用度不高而产生的影响最小,真菌和放线菌的影响显着。腐植酸结构分析及PQ值(表征腐殖化程度)结果进一步揭示,微生物处理有利于HA(胡敏酸)的合成,并且FA(富里酸)有向HA转化的可能;细菌、真菌分别对腐植酸的N、H元素含量影响大,放线菌对腐植酸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C=O键上;在培养后期,放线菌由于对纤维素类物质的充分利用而对腐植酸结构的影响超过了其他类群微生物。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能够相互印证,肯定了不同微生物对腐殖化进程的影响表现在不同培养阶段对不同物质和官能团的利用上。(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窦文涛,王非非,谢修鸿,程晶,梁运江[7](2016)在《暗棕壤性苹果梨园土壤有机磷组分提取流程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市暗棕壤性苹果梨园土壤有机磷进行测定,参照熊-范改进Bowman-Cole法,对有机磷组分提取中不同条件进行优化探索。结果表明,对于酸性苹果梨园土壤,提取不同组分有机磷的优化步骤为:土壤经氯仿处理后,加入0.5mol·L-1 NaHCO3溶液超声波10 min,振荡30 min提取活性有机磷;再用0.1mol·L-1 NaOH溶液处理残余土壤,超声波10min,振荡4h提取稳定性有机磷且浸提液中无机磷为中活性有机磷,把该浸提液的酸度调至pH 3,上清液中测中稳性有机磷,沉淀中为高稳性有机磷;继续用1mol·L-1 H2SO4溶液浸提残余土样,振荡3h,提取中活性有机磷。(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帅,王楠,张溪,杨锡财,权振贵[8](2016)在《玉米栽培模式对暗棕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养分状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栽培模式的改变通过对暗棕壤形成不同程度的扰动,能够引发微生物学特性及养分状况的变化;反之,亦可通过两者的数量变化来定量评估玉米栽培模式对地力培肥的效果。以实施3a的定位栽培试验为供试对象,分别研究玉米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HPE)、地膜覆盖下的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PM-HPE)、宽窄行交替休闲栽培(WNR)以及农民等垄宽常规栽培(CC)4种模式对暗棕壤养分状况、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种植带与休耕带的分类讨论,相关结果表明:(1)高光效栽培对暗棕壤全氮含量利用程度较高,栽培措施改变对全磷含量影响较小,休闲栽培能够显着提升暗棕壤全钾含量水平,但对有效磷及有机质含量有着明显的消耗作用;(2)常规栽培具有改善暗棕壤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双重作用,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无论覆膜与否,高光效栽培对蛋白酶活性皆有所抑制。基于休闲栽培,密植玉米的种植带更有利于蛋白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高,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此过程中遭受抑制。高光效栽培下的休耕带,其脲酶活性略高于种植带,而宽窄行交替休闲栽培所表现的规律相反;(3)常规栽培更有利于暗棕壤SMBC成分的累积以及SMBN含量的消耗,休闲栽培下的种植带,其SMBC含量明显高于休耕带的结果;休闲栽培有利于土壤细菌的繁衍,而覆膜能够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增加真菌在微生物区系中的存在比例。(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王帅,李昕洋,于楠楠,朱晓丽,权振贵[9](2016)在《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中温带典型暗棕壤腐殖质组成的短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中温带典型暗棕壤腐殖质组分数量及结构的短期影响,以吉林省磐石市实施3 a的定位栽培试验为供试对象,分别研究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HPE)、地膜覆盖的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PM-HPE)、宽窄行交替休闲栽培(WNR),以及农民等垄宽常规栽培(CC)下各栽培模式的种植带和休耕带两个功能区对暗棕壤总有机碳、水溶性物质、胡富质量分数比(w(C_(HA))∶w(C_(FA)))、胡敏素以及胡敏酸、富里酸溶液光学性质(E_4/E_6与△log K值)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休闲栽培措施在短期内易使暗棕壤总有机碳发生矿化,但其对水溶性物质及其占总有机碳中比例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其中PM-HPE模式对水溶性物质的保蓄效果最佳。休闲栽培下密植玉米的种植带对水溶性物质含量有所消耗,使更多水溶性物质固存在休耕带;(2)休闲栽培更有利于暗棕壤胡敏酸质量分数的消耗以及富里酸组分的累积,使其腐殖质活性增加、品质降低。适度休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胡敏酸相对比例的损失,更有利于腐殖质品质的稳定。休耕有利于腐殖质结构向简单化方向进行,而在种植带,暗棕壤富里酸分子有进一步缩合的趋势;(3)高光效栽培促进了微生物对胡敏素的矿化分解。(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艳红,王文杰,贺海升,南海涛,孙少辉[10](2015)在《水解聚马来酸酐对森林暗棕壤和草地退化盐碱地土壤胶体表面结构与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解聚马来酸酐(HPMA)能起到土壤改良的作用,进而促进种子萌发及植物生长,但是其与土壤相互作用的深层机理尚未阐明。基于此本文选用HPMA处理森林暗棕壤和草地退化盐碱地土壤胶体,并用激光粒径仪、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行分析,探究HPMA对土壤胶体表面结构特征、矿物组成和有机组成的影响,旨在揭示HPMA对不同土壤胶体的影响差异的深层机理。结果显示,HPMA能够改良退化土壤的原因应该与其对土壤胶体表面结构特征、矿物结晶和有机化学元素组分的影响有关,但对森林暗棕壤和草地退化盐碱地土壤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森林暗棕壤这种优质土壤,HPMA处理后,矿物质的结晶度有降低的趋势,但并没有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多数官能团趋向于增加,碳酸盐官能团降低幅度不是很大,约3%~8%,土壤胶体粒径增加了,其中表层增加了13.62%,深层增加了34.96%,但只有深层土壤达到显着水平。而对于草地退化盐碱地土壤,土壤胶体粒径显着增加(27.54%),达到了统计学显着水平(P<0.05),除了石英相对结晶度降低了7.10%,其余都降低了30%以上,导致不同土壤矿物的晶粒尺寸显着增加了(水云母、蛭石、高岭石的晶粒尺寸分别增加101.37%、56.16%、50.76%),多数官能团的相对含量降低,其中碳酸盐官能团降低量最大,达到96.79%,这些使得土壤元素配比逐渐趋向于优质土壤(C:O=0.27;C:N=9.98;C:Si=0.91;O:Si=3.38;Si:N=10.93),这可能意味着HPMA与土壤胶体中的碳酸钙等不同土壤矿物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从而影响了土壤晶粒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而起到土壤改良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5年06期)

暗棕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改变丘陵区暗棕壤大豆田传统守旧的施肥模式而低产的局面,评价不同施肥模式对大豆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建立筛选最佳施肥模式试验研究,采用田间小区模拟试验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含量N、P、K和微量元素下、不同大豆生长阶段(分枝期、盛花期、盛荚期和鼓粒期)下的大豆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植株鲜干重和株高,分析了不通施肥模式对大豆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丘陵半山区中低产田大豆土壤最佳优化施肥技术模式为:优化施肥+花期追氮的效果最好,产量水平较常规施肥增产29.57%,增产率达到36.04%;该施肥模式表现出增产效果显着、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该研究结果提出的大豆施肥模式可为坡耕地土壤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暗棕壤论文参考文献

[1].段成伟.石墨烯及氧化物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和暗棕壤性质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9

[2].孟祥海.丘陵区暗棕壤施肥模式对大豆生物学性状及产量影响[J].中国林副特产.2018

[3].杜方旎,介冬梅,刘利丹,李巍,郑大川.东北地区暗棕壤植硅体垂直迁移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18

[4].关松,窦森,马丽娜,温晓辉,周鑫.长施马粪对暗棕壤团聚体腐殖质数量和质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7

[5].尹秀玲,张璐,贾丽,徐聪珑,张文卿.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暗棕壤性质和氮磷吸附特性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6

[6].李艳,窦森,刘艳丽,王帅,李立波.微生物对暗棕壤添加玉米秸秆腐殖化进程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

[7].窦文涛,王非非,谢修鸿,程晶,梁运江.暗棕壤性苹果梨园土壤有机磷组分提取流程的优化[J].福建农业学报.2016

[8].王帅,王楠,张溪,杨锡财,权振贵.玉米栽培模式对暗棕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养分状况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

[9].王帅,李昕洋,于楠楠,朱晓丽,权振贵.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中温带典型暗棕壤腐殖质组成的短期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

[10].李艳红,王文杰,贺海升,南海涛,孙少辉.水解聚马来酸酐对森林暗棕壤和草地退化盐碱地土壤胶体表面结构与组成的影响[J].土壤.2015

标签:;  ;  ;  ;  

暗棕壤论文-段成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