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论文-陈江波,徐国帅,蔡相军,刘洪涛,孙凯丽

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论文-陈江波,徐国帅,蔡相军,刘洪涛,孙凯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相关的高速泳动蛋白家族9,胃动蛋白1,胃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陈江波,徐国帅,蔡相军,刘洪涛,孙凯丽[1](2019)在《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相关的高速泳动蛋白家族9和胃动蛋白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相关的高速泳动蛋白家族9(SOX9)和胃动蛋白1(GKN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SOX9和GKN1在70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27例肠上皮化生和43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OX9和GKN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SOX9在胃癌组织、肠化生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92.9%(65/70)、77.8%(21/27)和55.8%(2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22,P<0.001)。胞核与胞浆均可见阳性染色。单独观察胞核内染色发现,SOX9在胃癌组织细胞核内的高表达率为67.1%,明显高于肠化生组织的37.0%(P=0.007)和正常胃黏膜组织的23.3%(P<0.001);GKN1的染色定位于胞浆,其在正常胃黏膜中的高表达率为76.7%,明显高于肠化生组织的44.4%(P=0.006)和胃癌组织的37.1%(P<0.001)。胃癌组织中,SOX9在胞核内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07),而GKN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P=0.002)和病理类型是否为印戒细胞癌相关(P=0.009)。SOX9在胃癌组织细胞核内的表达与GKN1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χ~2=15.424,P<0.001)。70例胃癌患者中,SOX9在胞核内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33.8%比67.5%,P=0.016)及GKN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60.0%比35.6%,P=0.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7例SOX9胞核内高表达且GKN1低表达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28.8%。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晚(Ⅱ期:HR=7.435,95%CI:1.313~42.096,P=0.023;Ⅲ期:HR=12.214,95%CI:2.677~55.721,P=0.001)和SOX9在细胞核的高表达(HR=3.297,95%CI:1.199~9.065,P=0.02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OX9和GKN1的表达变化可能在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SOX9可能是胃癌患者的潜在预后标志物,联合检测SOX9和GKN1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可能为胃癌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永生,张洪芬[2](2016)在《性别决定前概念对“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决定的前科学概念影响教师和学生对摩尔根白眼果蝇杂交实验的理解,以此实验的教学为例,探讨梳理前科学概念对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16年11期)

邵长伟,陈松林[3](2012)在《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基因与性染色体演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决定是一个可塑的生物发育过程,一直以来都是进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在脊椎动物中,性别决定的机制主要包括遗传性别决定(GSD)和环境性别决定(ESD)。GSD一般都是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决定基因启动一系列性别相关基因参与的级联信号通路,从而诱导原始生殖性腺发育成精巢(卵巢)的过程。尽管性别调控信号通路下游的基因在脊椎动物中是相对保守的,但是处于级联信号通路最上游的性别决定基因可能是不稳定的。截止目前,在脊椎动物中,已经发现了5个性别决定基因(SRY、DMRT1、DMY、DMW和AMHY)。本文综述了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高等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基因保守性的差异,推测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性染色体是否分化造成的,进而提出性别决定基因和性染色体演化关系的模型。(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霍金龙,苗永旺,李大林,袁峰,刘丽仙[4](2010)在《沼泽型与河流型水牛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编码区序列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56头沼泽型水牛和26头河流型水牛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的完整编码区及部分侧翼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沼泽型水牛的SRY基因编码序列一致,所有河流型水牛的SRY基因编码序列也一致;但沼泽型水牛和河流型水牛之间SRY基因编码区序列相比在c.202位点存在一个G>C替换,这个碱基差异属于错义突变,导致了p.G68R,即编码的第68位氨基酸在沼泽型水牛为甘氨酸G,而在河流型水牛为精氨酸R;经群体检测确定SRY基因c.202G>C变异为沼泽型水牛和河流型水牛之间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其他牛科物种在此位置不存在差异。本研究使用的PCR引物可以作为水牛性别鉴定的特异性引物,而发现的差异位点也可以作为区分沼泽型与河流型水牛和水牛群体雄性介导基因流检测的分子标记。(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邓冰,权毅,潘显明,张波,廖冬发[5](2009)在《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监测BMSCs治疗兔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MSCs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后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情况及坏死股骨头内新骨形成情况。方法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9只,雌性48只,雄性1只,体重2.0~2.5kg。取兔股骨及胫骨内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行BMSCs分离培养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行1,1’-双十八烷-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DiI)荧光标记,制备浓度为2.5×108个/mL细胞悬液。采用局部液氮注射冷冻法制备兔右侧ONFH模型。将雌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A组单纯造模为对照,B组造模后注射自体DiI荧光标记BMSCs悬液4μL,C组造模后注射雄兔异体DiI荧光标记BMSCs悬液4μL。术后2、4、6、8周各组分别处死4只动物,行双侧股骨头X线观察,取股骨头标本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测定新生骨小梁在股骨头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取心脏、肺、肝、脾、肾组织及股骨头标本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织中DiI荧光标记细胞的表达,PCR检测各组织中Y染色性别决定基因(sex 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Sry)的表达。结果术后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X线片示A组股骨头随时间延长逐渐出现骨坏死;B、C组股骨头骨密度逐渐增加,未出现骨坏死。组织学观察示B、C组随时间延长骨组织修复明显,A组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B、C组新生骨小梁占股骨头体积百分比均高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B、C组心脏、肺、肝、脾、肾组织均未见DiI荧光标记细胞。PCR结果显示,3组各时间点心脏、肺、肝、脾、肾组织中均未见Sry基因表达;C组各时间点股骨头标本可见Sry基因的表达,A、B组未见。结论异体BMSCs移植后细胞可在股骨头局部存活并诱导新骨形成,并未见体内其他组织中再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09年09期)

裴杰,阎萍,厍睿,程胜利,冯瑞林[6](2009)在《天祝白牦牛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编码区的克隆和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天祝白牦牛(Bos grunneins)的基因组DNA中扩增了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编码区序列,将其克隆至pGEM-Teasy载体,天祝白牦牛SRY基因编码区长687bp,编码229个氨基酸(GenBank:FJ373272);对牦牛和奶牛(B. grunneins)的SRY基因编码区进行序列比对,发现存在2个碱基的变异,造成1个氨基酸的变异;将牦牛SRY基因编码区连接至pET-28a(+)载体,成功地构建了表达载体pET-28a/SRY;把表达载体pET-28a/SRY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用IPTG在30℃200r/min条件下诱导,获得了SRY蛋白的大量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获得的蛋白能与抗-His单抗特异性结合,确定了牦牛SRY蛋白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丛培进,汪鸣[7](2008)在《染色体、基因、环境与性别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雌雄性别是生物界最普遍、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生物的性别主要是由染色体、基因、环境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本文就性别决定进行综述。一、染色体和性别决定1.单纯型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期刊2008年09期)

龙兴江,林伟雄,龙桂芳[8](2007)在《利用孕妇外周血浆小片段游离胎儿DNA检测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从孕妇外周血浆中提取小片段游离胎儿DNA(cffDNA)提高检测胎儿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RY)基因准确率的方法,评估利用小片段cffDNA进行无创性产前诊断可行性。方法收集117例孕妇外周血,利用柱吸收方法提取其血浆cff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富集小片段cffDNA,使用二重PCR反应(dulex-PCR)检测SRY基因和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结果来源于66例孕男胎孕妇血浆标本小片段cffDNA均检出SRY和GAPDH基因,来源于50例孕女胎孕妇血浆标本小片段cffDNA仅检出GAPDH基因。与绒毛/羊水标本检测结果相符。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结论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切胶回收,可选择性富集孕妇外周血小片段cffDNA,相对提高胎儿DNA水平,结合二重PCR扩增SRY基因技术可用于无创性产前性连锁遗传疾病和单基因突变疾病产前诊断。(本文来源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期刊2007年17期)

郭晓强[9](2005)在《染色体、基因、激素和性别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高等生物而言,有性生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因此性别决定对于它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般有雄性和雌性(对于人类,一般称为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性别决定,首先依赖于生物体内染色体(主要是性染色体)的完整性,随后在性器官发育过程中,还需要有基因和激素的共(本文来源于《中国男科学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管云雁[10](2005)在《性畸变疣荔枝螺染色体及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有机锡致性畸变的指示生物腹足纲(Gastropoda)——疣荔枝螺为研究对象,从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基因角度探讨其雌、雄性别以及性畸变个体与正常个体间的差异,试图从遗传角度和分子水平揭示腹足类性别决定和性畸变的机制,为深入揭示此类动物性别决定机制,以及有机锡致其性畸变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填补了软体动物性别决定研究的空白,也为揭示性畸变的真正原因提供了理论证据,因而为有效控制海洋环境污染提供了有力证据。 实验中对两种荔枝螺,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和黄口荔枝螺(T.luteostoma)染色体核型和海洋环境污染致性畸变疣荔枝螺染色体进行了分析比较,旨在为研究该类动物系统演化以及明确动物性畸变与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疣荔枝螺T.clavigera 2n=24,其中11对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黄口荔枝螺T.luteostoma 2n=24,包括10对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性畸变个体的染色体形态较正常个体的有所改变,染色体有明显固缩现象,但其数目无变化。两种荔枝螺均未发现性染色体。 选取疣荔枝螺雄性个体、正常雌性个体及性畸变个体为研究材料,提取基因组DNA,参照人SRY基因HMG-box保守区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对疣荔枝螺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雄性个体的约240bp的特异片段,而雌性及性畸变个体中未发现扩增产物。通过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以及RT-PCR检测,均得到相同特异性片段,对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发现与哺乳动物SRY基因及其他脊椎动物的性别决定基因(如SOX11)都有一定的同源性,在进化上有一定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疣荔枝螺未发现性染色体,但存在性别决定基因;没有检测到性畸变个体与正常雌性螺在基因水平的差异,推断有机锡类污染物的致畸作用不在DNA水平。(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05-01-10)

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性别决定的前科学概念影响教师和学生对摩尔根白眼果蝇杂交实验的理解,以此实验的教学为例,探讨梳理前科学概念对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陈江波,徐国帅,蔡相军,刘洪涛,孙凯丽.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相关的高速泳动蛋白家族9和胃动蛋白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9

[2].刘永生,张洪芬.性别决定前概念对“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中学生物教学.2016

[3].邵长伟,陈松林.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基因与性染色体演化机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

[4].霍金龙,苗永旺,李大林,袁峰,刘丽仙.沼泽型与河流型水牛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编码区序列的比较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5].邓冰,权毅,潘显明,张波,廖冬发.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监测BMSCs治疗兔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

[6].裴杰,阎萍,厍睿,程胜利,冯瑞林.天祝白牦牛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编码区的克隆和原核表达[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

[7].丛培进,汪鸣.染色体、基因、环境与性别决定[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

[8].龙兴江,林伟雄,龙桂芳.利用孕妇外周血浆小片段游离胎儿DNA检测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

[9].郭晓强.染色体、基因、激素和性别决定[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5

[10].管云雁.性畸变疣荔枝螺染色体及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5

标签:;  ;  ;  ;  

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论文-陈江波,徐国帅,蔡相军,刘洪涛,孙凯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