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吸振论文-郎君,申永军,杨绍普

主动吸振论文-郎君,申永军,杨绍普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动吸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Voigt型动力吸振器,半主动控制,参数优化

主动吸振论文文献综述

郎君,申永军,杨绍普[1](2019)在《一种半主动动力吸振器参数优化及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两种半主动开关控制策略应用到Voigt型动力吸振器中,并进行性能分析和参数优化。首先,建立动力吸振器系统模型,确定参数取值范围。然后,对两种半主动控制Voigt型动力吸振器进行参数优化,获得最优控制结果和最优参数值,确定了半主动控制的最优策略,对影响优化效果的叁个关键参数进行了特性分析。最后,将半主动Voigt型动力吸振器和另外两种传统吸振器对比,用随机激励进一步验证了半主动开关型位移-速度控制策略(On-off DBG)是最有效的控制策略。(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7期)

郎君,申永军,杨绍普[2](2019)在《半主动控制接地式动力吸振器参数优化及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半主动开关型控制策略应用到接地式动力吸振器中,并进行性能分析和参数优化.首先,利用平均法求得两种半主动接地式动力吸振器的近似解析解,并与相应数值解对比,验证了解析解的正确性与高精度.然后,对两种半主动控制接地式动力吸振器进行参数优化,获得系统最优控制结果和对应最优参数,确定了半主动控制最优控制策略,对影响优化结果的叁个关键参数进行了特性分析.最后,和另外两种传统吸振器对比,用随机激励进一步验证了半主动开关位移-速度控制策略(On-off DBG)最为有效.(本文来源于《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郜振海,李丽艳[3](2019)在《主动动力吸振器在汽车上的应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控制技术的发现,为汽车振动与噪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能够从根本改良汽车的振动和噪声,同时配合振动主动控制领域的新技术,对汽车振动控制技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控制技术不仅可以提升汽车声振品质以及与乘坐人的舒适程度,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操纵稳定性,进而起到保护环境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04期)

苏航,翁雪涛,王锐,高伟鹏[4](2018)在《基于自适应算法的主动吸振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船舶机械设备的低频线谱吸振的问题,采用自适应主动吸振的控制算法,并自行研制了一种性能优越的主动吸振器,动力吸振器的输出力与输入电流基本成正比,可很好的满足控制要求。以横向滤波器为估计模型进行误差通道离线辨识,基于误差通道离线辨识实行主动控制,搭建实验台架进行自适应吸振实验,吸振效果明显,有效降低了线谱振动能量。验证了主动吸振器具有良好的吸振效果,误差通道辨识模型的精确度和自适应吸振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8年10期)

周伟浩,文永蓬,尚慧琳,宗志祥,郭林生[5](2018)在《轨道车辆车体半主动式磁流变吸振器的减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降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的垂向振动、提高乘客舒适度为目的,根据磁流变弹性体材料刚度可调、固有频率可变的特点,建立了包含磁流变弹性体的半主动吸振器的车轨垂向振动模型,提出了适用于城轨车辆的利用磁流变弹性体的动力吸振器设计方法。针对城市轨道车辆的客流量及车速变化频繁的特点,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拟合了半主动式磁流变吸振器的最佳设计频率表达式,研究刚度优化后的半主动式磁流变吸振器对车体垂向减振特性,并进一步指出了磁流变吸振器的优点。结果表明:在磁流变吸振器的有效工作频段内,半主动式磁流变吸振器在车体的各振动频率点的吸振能力都优于被动式吸振器,其宽频减振优势明显;经过最佳设计频率表达式修正的磁流变吸振器可与车体始终处于谐振状态,使车辆的运行品质时刻保持在优级。该项工作为利用磁流变弹性体的轨道车辆车体半主动式吸振器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16期)

尤佳欣,王熙,杨斌堂[6](2018)在《电磁变刚度半主动动力吸振结构的振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特殊结构变刚度动力吸振系统的移频和减振特性。提出一种电磁式变刚度结构,作用于传统动力吸振器以进一步改变主系统共振频率,实现振动宽频半主动控制。设计一种新型电磁变刚度结构的功能及支撑部件,在其内部形成闭合磁路,使转子在磁场作用下具有回复到平衡位置的特性。通过改变电流大小改变电磁力作用下结构刚度。基于结构设计,建立电磁变刚度结构磁路数学模型,并利用麦克斯韦应力张量理论,对磁场及输出转矩进行数学求解。利用Ansoft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计算输出力矩。加工实验样机并测量输出转矩,对比模拟值、数值求解值,发现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仿真和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电磁变刚度半主动吸振控制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04期)

冷俊桦,蒋开洪,朱茂桃,傅涛,上官文斌[7](2018)在《电动主动吸振器的设计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用于动力总成振动控制的电动主动吸振器。利用有限元和正交法,以最大气隙磁感应强度为目标,确定了电动作动器的磁路结构,并仿真计算了该作动器在不同电流输入下产生的电磁力。设计了片状弹簧的结构,并分别计算和测试了其轴向刚度。对该电动主动吸振器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驱动力大小与电流有效值呈准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冷俊桦[8](2018)在《电动式主动吸振器的研制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苛,越来越多的小排量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在汽车上得到应用。相较于大排量发动机,其在NVH表现方面存在着较大劣势。目前,汽车主要依靠悬置系统来减小动力总成传向车身的振动,通过在副车架上安装动力吸振器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针对某乘用车动力总成在宽频带内振动过大的问题,研制了一款电动式主动吸振器,并围绕其性能参数展开了深入研究。依据电动式主动吸振器的工作原理和磁路分析方法,建立了有限元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吸振器驱动力与电动力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仿真和试验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设计了电动式主动吸振器的结构,并详细阐述了其作动器磁路和弹簧的设计方法。以导磁体的高度、凸台半径等结构参数为试验因素,线圈气隙中线磁感应强度均值和磁路中最大磁感应强度值为评价指标,安排正交试验,研究导磁体结构参数对磁路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根据极差结果确定了作动器的磁路结构。计算并测试了片状弹簧的刚度,其误差在合理范围内,且满足初定的设计目标。对电动式主动吸振器的电动力-电流特性和驱动力-电流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Maxwell对电动作动器的电动力进行仿真计算,分析电流大小和频率对电动力的影响,其结果与理论公式基本一致。对极限工况下线圈的发热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其不会对永磁体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其次,通过驱动力性能测试分析了驱动力随电流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吸振器的固有频率满足设计目标,且驱动力与电流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此外,将试验测得的电动力与仿真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文仿真方法的合理性。为进一步提升作动器的电动力,本文提出了新型电动作动器的结构优化方案。以永磁体数量和导磁体的结构参数为试验因素,安排正交试验,研究了各因素对线圈气隙位置磁感应强度均值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永磁体数量对气隙磁感应强度均值的影响最大;在相同电流下,新型作动器产生的电动力较之前有了约12%的提升,为高性能作动器未来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贾富淳,孟宪皆,王琳燕[9](2018)在《基于PID控制算法的主动式动力吸振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动力吸振器和主系统之间添加作动器,采用PID控制器,根据主系统的位移反馈对作动器进行调节,从而达到主动控制的目的.首先推导了激振力和控制力对位移的传递函数;其次通过对电磁作动器与PID控制器的分析,得到了作动器和控制器的传递函数,建立了主动式动力吸振器控制系统模型;最后对控制系统进行了数值仿真,得到了主系统位移的频响函数曲线和在不同激励下主系统位移的响应曲线.分析表明:基于PID控制算法的主动式动力吸振器相比于被动式动力吸振器,具有更好的吸振效果和更宽的抑振带宽.(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昌耀鹏[10](2017)在《电磁式主动吸振器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动力装置朝小型化、轻量化和高转速化方向发展,其振动与噪声问题越来越突出。振动与噪声的存在不仅影响动力装置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影响其使用寿命。传统的被动减振方法由于不能应对外激励频率的变化,无法在全频率范围内对振动实施有效控制。为解决被动减振方法存在的不足,主动控制方法已成为当前减振研究的热点。主动吸振器是实施主动控制方法的执行机构,其性能和控制方法对减振效果有直接影响。本文主要围绕电磁式主动吸振器中电磁作动器的结构设计、主动控制算法以及特性试验等方面开展研究。论文首先根据主动吸振器的工作原理,将电磁式主动吸振器振动系统简化为有阻尼受迫振动的单自由度系统,并建立了所对应的动力学模型。由MATLAB仿真得出,当频率比远大于1时,振动系统所需的作用力与电磁作动器产生的电磁力相等。确定了电磁作动器各组成部分的材料。通过电磁场仿真分析,优化了磁路结构,分析了永磁铁厚度与气隙大小对电磁力输出的影响,确定了电磁作动器整体结构方案,同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其运动部件进行了强度校核。其次,研究了PID控制算法的参数整定原则,分析了加速度误差与误差变化率对参数整定的影响。通过对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获得了系统的传递函数,以被控系统的加速度级作为控制目标,设计了两输入叁输出的模糊控制器,并与PID控制相结合设计出模糊-PID控制器,用MATLAB/Simulink模块对模糊-PID控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模糊-PID控制下,系统的超调量为0.3mm,调整时间为80ms,上升时间为20ms。最后,对电磁作动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弹簧片刚度为54N/mm,符合初始设计要求。完成电磁作动器动态力测试试验,验证作动力与电流电压频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完成试验台架的组装,结合控制算法进行台架主动控制试验。结果表明,电磁式主动吸振器能够在模糊-PID控制策略下振动加速度级平均下降21.1d B。(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5-01)

主动吸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半主动开关型控制策略应用到接地式动力吸振器中,并进行性能分析和参数优化.首先,利用平均法求得两种半主动接地式动力吸振器的近似解析解,并与相应数值解对比,验证了解析解的正确性与高精度.然后,对两种半主动控制接地式动力吸振器进行参数优化,获得系统最优控制结果和对应最优参数,确定了半主动控制最优控制策略,对影响优化结果的叁个关键参数进行了特性分析.最后,和另外两种传统吸振器对比,用随机激励进一步验证了半主动开关位移-速度控制策略(On-off DBG)最为有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动吸振论文参考文献

[1].郎君,申永军,杨绍普.一种半主动动力吸振器参数优化及性能比较[J].振动与冲击.2019

[2].郎君,申永军,杨绍普.半主动控制接地式动力吸振器参数优化及性能比较[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9

[3].郜振海,李丽艳.主动动力吸振器在汽车上的应用探究[J].南方农机.2019

[4].苏航,翁雪涛,王锐,高伟鹏.基于自适应算法的主动吸振试验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8

[5].周伟浩,文永蓬,尚慧琳,宗志祥,郭林生.轨道车辆车体半主动式磁流变吸振器的减振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

[6].尤佳欣,王熙,杨斌堂.电磁变刚度半主动动力吸振结构的振动控制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7].冷俊桦,蒋开洪,朱茂桃,傅涛,上官文斌.电动主动吸振器的设计及特性研究[J].汽车技术.2018

[8].冷俊桦.电动式主动吸振器的研制及性能分析[D].江苏大学.2018

[9].贾富淳,孟宪皆,王琳燕.基于PID控制算法的主动式动力吸振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昌耀鹏.电磁式主动吸振器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7

标签:;  ;  ;  

主动吸振论文-郎君,申永军,杨绍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