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右心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零射线,儿童
右心耳论文文献综述
王萌,蔡衡,邢淑华,邓节刚[1](2019)在《零射线射频消融患儿右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女,12岁。主因"间断心悸3个月"2017年9月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急性发作时心电图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房速131阵,最长持续时间57 min。口服美托洛尔无缓解。否认既往心脏病史。入院查体:血压90/60mmHg(1mmHg=0.133kPa),心界无扩大,心音有力,律(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彭军,向晋涛[2](2019)在《二例右心耳无休止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散点图及心电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例患儿年龄分别为4、5岁,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为右心耳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对发作房速时(消融前)作过的24 h动态心电图原始资料,通过散点图团块分析技术与心电图对照进行回顾分析,得到精确散点图形,发现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呈4层分布,第1层(底层)呈较连续曲线分布,全程Lorenz-RR散点图呈多分布,且关于45度线大致对称分布,以绿色团块为主(绿色团块代表心房搏动)。房速发生的心电图节律特点决定了无休止性房速的散点图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廉一,唐秀杰,李小梅,牛永红,崔建[3](2018)在《罕见右心耳瘤及右心憩室的识别与儿童心律失常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右心相关的少见异常结构的超声识别,探讨这些异常结构的临床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2016年1月到2018年8月,我院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的右心相关特别的异常结构患儿,查询病历了解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检查仪器采用飞利浦IE33及西门子SC2000,除标准超声扫查切面外,对右心侧的异常结构,特别加用胸骨右缘切面、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剑突下切面,常规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了解异常结构的解剖特征,以及和心房、心室的关系。另加用心脏四维超声,辅助了解特殊空间结构特征。结果共4例患儿,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1-7岁,两例患儿超声诊断为右心耳瘤,并有CT检查证实。临床表现为紊乱性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房扑、房性心动过速,心律平、胺碘酮、索他洛尔等药物反复尝试治疗难以控制心律失常,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考虑异常兴奋灶源于右心耳,因右心耳瘤样扩张明显,采用外科右心耳瘤切除,术后快速心律失常消失,患儿恢复正常。第叁例患儿超声诊断为右心室憩室,在右室前外侧探及异常结构,彩色多普勒显示与右心室有交通,同时合并卵圆孔未闭、左室收缩功能减低,LVEF46%。心脏MRI增强扫描也证实了超声诊断。临床表现为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心脏电生理标测提示预激兴奋灶位于右后壁,考虑与右室憩室相关,但射频消融治疗预激失败,后经外科手术切除异常心室憩室后恢复出院。第四例患儿超声发现卵圆孔未闭,右心耳扩大,另有一巨大囊袋样结构与右房相连,一直延续至右心室中下段,考虑右房憩室合并右心耳扩大。经心脏增强CT扫描及心导管造影证实以上结构改变。临床表现为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射频消融治疗失败,未能打断异常电传导,等待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右心耳瘤、右房憩室、右室憩室为罕见的右心先天性结构异常,发病率低让医生缺少经验,标准超声心动图检查切面容易漏诊,往往不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国内外文献也仅有个案报道,心耳瘤多合并药物不能控制的反复快速心律失常。仅有的少量右房及右室的憩室报道,多发现与预激综合征及快速心律失常相关。传统药物治疗及射频消融治疗一般难以成功治疗,手术治疗是此类先天性畸形合并儿童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2-07)
李强,汪涛,文雅琳,张钲[4](2018)在《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的改良技术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房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的改良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与被动导线比较的差别。方法入选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住院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191例,其中88例使用改良技术将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主动组),103例使用被动导线植入右心耳(被动组)。记录手术曝光时间,测试术中的起搏参数,记录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的心房导线均成功植入右心耳。两组手术曝光时间无差异[(6.87±4.02)min vs(6.79±3.82)min,P>0.05]。与被动组比较,主动组感知幅值降低[(2.97±1.39)mV vs(3.69±1.48)mV,P<0.01]、起搏阈值增高[(0.86±0.37)V vs(0.59±0.20)V,P<0.01]和阻抗减小[(513.46±149.91)Ωvs(571.05±159.20)Ω,P<0.05]。主动组未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被动组有1例导线脱位。结论使用改良技术将心房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黄贤胜,丁立刚,王虹,李舒承,夏爽[5](2018)在《右心耳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射频消融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1例右心耳起源的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第一次复发,二次成功,1个月后心肌病痊愈。右心耳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少见,多为持续性,易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导管射频消融风险大,复发率高。1病例资料患者,女,22岁,主因心悸3个月,劳力性呼吸困难1个月入院,患者心悸持续不缓解,伴乏力,日常活动气促。曾就诊于我院,予食管电生理检查(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侯靓亮,来延新,杨志宏[6](2018)在《右心耳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70岁。因"发作性心悸10 d"入院。体格检查:BP 130/70 mm Hg(1 mmHg=0.133 kPa),双肺(-),心率120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脏彩超:(1)左房增大;(2)左室壁增厚;(3)升主动脉扩张;(4)主动脉瓣、二尖瓣轻~中度返流,叁尖瓣、肺动脉瓣轻度返流;(5)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6)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实验室检查:血钾4.3 mmol/L,(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陈盼盼,楚英杰,董淑娟,余海佳,宋慧慧[7](2018)在《外科右心耳切除治愈右心耳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儿女,11岁。因发作性心悸、胸闷6年,加重20余天入院。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示无休止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大,左室射血分数0.31。叁维电生理标测及右心耳造影显示房速最早起源点位于右心耳尖部,经射频消融及冷冻球囊消融无效,后经全麻下行外科右心耳切除,恢复窦性心率。射血分数升高至0.40~0.45。(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连亮华,林亚洲,陈林,张建成,杨志平[8](2017)在《右心耳房性心动过速冷冻球囊消融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起源于心耳的房性心动过速极其少见,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射频消融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差,射频消融成功率高,但心耳解剖结构特殊,射频消融有穿孔、血栓形成风险,少数病例手术不成功或术后易复发,无休止发作易发展成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而只能外科切除心耳,(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17年S1期)
陈志贤[9](2017)在《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对新发房性心律失常及P波时限的影响。2.探讨低位房间隔与右心耳起搏电极植入的操作时间、起搏参数等的差异。方法:选取50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房间隔组25例,均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右心耳组25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右心耳起搏。术后随访两组3月、12月时的心脏超声指标,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情况和测量P波时限。对比两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电极植入时、术后1月、3月时的起搏参数(阈值和阻抗)。结果:1.两组术后3月、术后12月心脏超声检查,随着心房起搏时间的延长,低位房间隔起搏较右心耳起搏左房内径(LA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耳组较房间隔组新发房性心律失常例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间隔组与右心耳组比较,心房电极植入操作时间和起搏参数,在术中、术后1月、3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位房间隔起搏较右心耳起搏相比可明显减少左房重构,且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2.二种手术方法其电极植入操作时间相似,电极的起搏参数相似。(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9-01)
黄冬,李京波,张庆勇,潘晔生,魏盟[10](2016)在《右心耳切除术后心房主动电极导线的植入:单中心长期随访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伴有右心耳切除术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中使用心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适应性和稳定性。方法入选85例病窦综合征或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并且分为,切除组(n=22)行右心耳切除术且植入双腔起搏器,保留组(n=63)未行心外科手术即右心耳保留患者行双腔起搏器。分别于植入时(0天)、1天;3、6、12、24和36个月进行起搏参数测定(起搏阈值、P/R振幅和阻抗)、植入时以及每年一次X线摄片、心脏超声检查以及电极导线植入术中和术后起搏器相关并发症的随访。结果所有电极导线植入位置均保持稳定。两组患者心房、心室电极导线的初始感知灵敏度相当(P>0.05)且长期保持稳定。从植入术时至1个月,电极导线阻抗轻微下降(前后比较,P>0.05),且随后保持稳定。心房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从植入时至术后3个月随访时有降低趋势(P>0.05),在随后的随访中保持稳定,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在随访全程中保持稳定,且两组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术前术后自身比较可见左、右心房直径、左室舒张/收缩末内径有缩小,射血分数值有一定降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访全程两组患者未发现电极导线穿孔、移位等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心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可成功地植入到行右心耳切除术后患者的心耳基底部,在长期随访中起搏器电极导线参数满意且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右心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例患儿年龄分别为4、5岁,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为右心耳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对发作房速时(消融前)作过的24 h动态心电图原始资料,通过散点图团块分析技术与心电图对照进行回顾分析,得到精确散点图形,发现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呈4层分布,第1层(底层)呈较连续曲线分布,全程Lorenz-RR散点图呈多分布,且关于45度线大致对称分布,以绿色团块为主(绿色团块代表心房搏动)。房速发生的心电图节律特点决定了无休止性房速的散点图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右心耳论文参考文献
[1].王萌,蔡衡,邢淑华,邓节刚.零射线射频消融患儿右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9
[2].彭军,向晋涛.二例右心耳无休止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散点图及心电图特征[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9
[3].王廉一,唐秀杰,李小梅,牛永红,崔建.罕见右心耳瘤及右心憩室的识别与儿童心律失常的关系[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4].李强,汪涛,文雅琳,张钲.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的改良技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8
[5].黄贤胜,丁立刚,王虹,李舒承,夏爽.右心耳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射频消融1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8
[6].侯靓亮,来延新,杨志宏.右心耳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1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8
[7].陈盼盼,楚英杰,董淑娟,余海佳,宋慧慧.外科右心耳切除治愈右心耳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8
[8].连亮华,林亚洲,陈林,张建成,杨志平.右心耳房性心动过速冷冻球囊消融1例[J].福建医药杂志.2017
[9].陈志贤.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17
[10].黄冬,李京波,张庆勇,潘晔生,魏盟.右心耳切除术后心房主动电极导线的植入:单中心长期随访结果[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