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皮纹论文-刘建宇

微皮纹论文-刘建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皮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蜥蜴,机械刺激感受器,密度,蜕皮

微皮纹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宇[1](2016)在《蜥蜴科和鬣蜥科几种蜥蜴皮肤及皮肤感受器形态学与组织学以及微皮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原沙蜥是中国北方常见的一种优势种蜥蜴,目前国内对其鳞片结构及皮肤感受器密度研究相对较少。虫纹麻蜥与密点麻蜥纽扣样皮肤感受器也未见报道。此外,有关有鳞目皮肤感受器的再生组织学特征、不同种类蜥蜴鳞片表面的微皮纹特征报道也较少。我们主要运用扫描电镜、组织切片、显微拍照、统计分析等实验方法对几种蜥蜴不同部位的皮肤及皮肤感受器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草原沙蜥不同部位鳞片结构各不相同,单枚鳞片上皮肤感受器分布数量以下唇鳞最多,比较头部、四肢、躯干、尾背面鳞片及其相对应的腹面鳞片单位面积内皮肤感受器密度,发现尾腹密度最高,中段背鳞密度最低,而且腹面鳞片密度通常较相应的背面高,但在四肢部位却相反。2.草原沙蜥皮肤及皮肤感受器表皮由五层结构组成,由外向内依次是角皮层、β-角质层、中层、α-角质层和基底层,腹面鳞片β-角质层较背部厚,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机械磨损对腹面皮肤的损伤。3.虫纹麻蜥和密点麻蜥头部分布有纽扣样皮肤感受器,这种皮肤感受器在形态上与沙蜥类不同,皮肤感受器无感觉毛。在虫纹麻蜥中,纽扣样皮肤感受器主要分布于其头部的眼眶周围细小粒鳞、鼻鳞、颊鳞、唇鳞及颔片上。躯干及尾部鳞片上则未发现有类似皮肤感受器分布。4.奇台沙蜥蜕皮期皮肤感受器表皮结构可分为两层,外皮层和内皮层,外皮层自外向内由外角皮层、外β-角质层、外中层、外α-角质层、腔隙组织和透明层组成,内皮层自外向内由内角皮层、内β-角质层和内基底层组成。5.所观察的几种蜥蜴背部鳞片表面微皮纹样式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鬣蜥科蜥蜴微皮纹为多边形细胞结构样式,蜥蜴科为狭长带状细胞结构样式。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推测蜥蜴皮肤感受器可能具有感受机械刺激、辐射热及振动等功能。蜥蜴科蜥蜴狭长带状微皮纹在去污物、减少摩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鬣蜥科蜥蜴蜂巢状微皮纹主要在抑制反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3-01)

任冬云[2](2009)在《皮肤组织学研究及微皮纹在沙蜥属分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鳞片感受器是否是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是否具有感受辐射热的功能的问题,本研究对旱地沙蜥和草原蜥的皮肤的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结果显示,鳞片感受器是位于鳞片凹窝中的帽状突起,表面呈圆盘状结构,其上有感觉毛。鳞片感受器可能为机械性刺激感受器,可能具有感受辐射热的功能。鳞片感受器通常一个鳞片仅有一个感受器,但发现鼻部鳞片上分布有多个鳞片感受器,这表明鼻部为机械感受敏感部位。关于微皮纹可能的进化因素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特定的微皮纹特征与某些功能相关,例如利用蜕皮、增加机械力量,减少基质和鳞片间的摩擦、帮助清除污物、运动、分泌信息素、防止污垢附着等;另一种是显微皮纹特征主要受系统进化因素影响。对于皮纹特征的这两种可能的进化因素,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对11种沙蜥的皮肤及鳞片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境下的旱地沙蜥具有一些不同的微皮纹特征,同一生境的沙蜥之间的微皮纹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这说明一些微皮纹的进化主要受系统进化的影响,也有一些微皮纹特征主要受生态环境的因素影响。对于分布于中国的11种沙蜥及其近缘种草原蜥和新疆岩蜥的背部及鼻部的扫描电镜的结果显示,微皮纹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微皮纹可以用于沙蜥分类。(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李磊,梁刚[3](2007)在《宁陕小头蛇(Oligodon Ningshanensis)的微皮纹模式(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宁陕小头蛇(Oligodon Ningshanensis)雌雄个体不同部位的鳞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宁陕小头蛇背鳞无鳞棱和端窝,其显微皮纹结构特征属于canaliculate型,观察结果可作为蛇类微皮纹研究的参考和蛇类分类鉴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梁刚[4](1999)在《壁虎属四种壁虎微皮纹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扫描电镜技术的发展,有关蜥蜴类微皮纹结构已有一些研究报道(马克勤等,1990;Harvey,1993;Irish等,1988;Maderson,1966;Ruibal,1968;Stewart等,1972,1973),并且部分学者尝试将微皮纹特征...(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1999年01期)

王义权,周开亚[5](1998)在《16种蛇鳞的微皮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6种蛇鳞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蛇类鳞片微皮纹的基本结构是由d约05μm横行排列的小孔和介于小孔间向后延伸的指状突构成背鳞的微皮纹结构有种的特异性同一种蛇的原动物、蛇蜕和药材标本相同部位的鳞片具有相同的微皮纹特征因此蛇鳞的微皮纹特征亦可作为蛇类药材的鉴别依据之一,并以背鳞的微皮纹特征为依据,编制了16种蛇背鳞微皮纹特征检索表。(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微皮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鳞片感受器是否是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是否具有感受辐射热的功能的问题,本研究对旱地沙蜥和草原蜥的皮肤的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结果显示,鳞片感受器是位于鳞片凹窝中的帽状突起,表面呈圆盘状结构,其上有感觉毛。鳞片感受器可能为机械性刺激感受器,可能具有感受辐射热的功能。鳞片感受器通常一个鳞片仅有一个感受器,但发现鼻部鳞片上分布有多个鳞片感受器,这表明鼻部为机械感受敏感部位。关于微皮纹可能的进化因素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特定的微皮纹特征与某些功能相关,例如利用蜕皮、增加机械力量,减少基质和鳞片间的摩擦、帮助清除污物、运动、分泌信息素、防止污垢附着等;另一种是显微皮纹特征主要受系统进化因素影响。对于皮纹特征的这两种可能的进化因素,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对11种沙蜥的皮肤及鳞片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境下的旱地沙蜥具有一些不同的微皮纹特征,同一生境的沙蜥之间的微皮纹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这说明一些微皮纹的进化主要受系统进化的影响,也有一些微皮纹特征主要受生态环境的因素影响。对于分布于中国的11种沙蜥及其近缘种草原蜥和新疆岩蜥的背部及鼻部的扫描电镜的结果显示,微皮纹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微皮纹可以用于沙蜥分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皮纹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宇.蜥蜴科和鬣蜥科几种蜥蜴皮肤及皮肤感受器形态学与组织学以及微皮纹研究[D].兰州大学.2016

[2].任冬云.皮肤组织学研究及微皮纹在沙蜥属分类中的应用[D].新疆农业大学.2009

[3].李磊,梁刚.宁陕小头蛇(OligodonNingshanensis)的微皮纹模式(英文)[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梁刚.壁虎属四种壁虎微皮纹的比较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9

[5].王义权,周开亚.16种蛇鳞的微皮纹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8

标签:;  ;  ;  ;  

微皮纹论文-刘建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