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行为团体干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注意偏向矫正训练,社交焦虑障碍,认知行为团体干预,ERP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论文文献综述
曹建琴,李辞,周郁秋,孙昊,苏红[1](2019)在《团体认知行为干预与注意偏向矫正训练对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效果比较:一项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对比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注意偏向矫正训练ABMT对社交焦虑障碍(SAD)个体的干预效果。本研究将以社交焦虑症状为主要结局指标,认知偏差、注意偏向分数评估和ERP数据(P1)为次要结局指标,验证两种干预方法的作用机制。【方法】95例交往焦虑量表IAS> 50分且被DSM-V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SAD的大学生被随机分为叁组,分别为认知行为团体干预CBGT组(n=32)、注意偏向矫正训练ABMT组(n=31)、患者对照CTRL组(n=32),分别干预12周,在干预前后收集交往焦虑量表IAS、抑郁自评量表SDS、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注意控制量表ACS的量表得分,同时进行注意偏向分数、ERP实验数据(P1)测量。【结果】CBGT与ABMT均可显着降低社交焦虑水平,但CBGT效果较ABMT更为显着,同时CBGT和ABMT对抑郁的显着降低和注意力控制的改善作用相当,但是对消极认知的改善情况显示,CBGT对非理性信念、功能失调性态度的降低效果均显着强于ABMT组及CTRL组;CBGT对注意偏向的矫正效果也优于ABMT及CTRL组,且主要体现在降低了对愤怒、厌恶情绪面孔的注意定向加速方面(Ps<0.01);同时,我们发现CBGT组SAD个体在治疗后对所有面孔的P1波幅均显着降低。【结论】在相同干预周期下,CBGT对SAD的治疗效果显着优于ABMT,尤其是在认知偏差的矫正方面,CBGT对注意偏向的干预效果主要表现为改善了SAD个体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定向加速并降低了早期注意警觉的P1波幅。(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谢童,闫煜蕾,王建平[2](2019)在《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的干预效果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焦虑是障碍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为青少年未来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对青少年焦虑问题进行治疗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的干预效果,而认知行为治疗中两个重要的成分"认知重建"和"行为暴露"的价值和效果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相比于个体干预,团体干预方案的受益人群更广,且能够在干预中提供社交情境来互动和练习,因此本研究选择认知行为团体治疗的方式对临床焦虑障碍青少年进行干预,通过拆分干预成分确定"认知重建"和"行为暴露"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对报名的被试进行评估,筛选出66名至少符合一种及以上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12—18岁的青少年为被试,随机分为认知重建组、行为干预组和积极对照组。认知重建组、行为干预组和积极对照组的核心干预成分分别为认知重建,行为暴露和放松练习,以及情绪表达,除核心干预成分外,其他治疗成分相同。团体干预共进行12个小时,每周1次,共4周,每次干预持续3小时。研究者在干预前、干预中、干预后以及干预后3个月使用问卷测量叁组被试的焦虑水平、负性自动思维和非适应性应对方式。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积极对照组,认知重建组和行为干预组均产生了显着的干预效果,行为干预组在焦虑症状上的的干预效果好于认知重建组,两组的干预效果均维持至干预后叁个月。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认知重建通过负性自动思维的减少而起到降低焦虑水平的作用,而行为干预通过非适应性应对方式和负性自动思维的减少而降低焦虑水平。(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马晓华[3](2019)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我院门诊接收的青少年焦虑症状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8例患者分成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观察组行8周GCBT(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每周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2 h,对照组不做GCBT治疗,根据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经过3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CAREF总分、广泛性焦虑、躯体化、社交焦虑、分离性焦虑因子等评分降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着(P <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缓解青少年焦虑症状,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8期)
黄芳,黄英民,庞洪芳,王伟妮[4](2019)在《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护理干预对恐惧症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护理干预对恐惧症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恐惧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焦虑、抑郁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显着低于同组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DLQ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恐惧症患者焦虑、抑郁不良心理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右江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汪华芹[5](2019)在《团体咨询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与生存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团体咨询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与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入住本院的冠心病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团体咨询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维度评分与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DSS)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团体咨询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用于冠心病患者,能够缓解其负性情绪,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9年14期)
钱秋蝉,金玉莲,方春霞,杨亚芳,杨晓丽[6](2019)在《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监护人监护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简称患者)监护人对患者监护能力的效果。方法选取某叁级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80例患者监护人,实施为期28周的团体认知行为干预,采用自制的监护人监护能力测评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干预前后的评定。结果经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后,监护人监护能力测评表的测评结果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也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提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有效缓解监护人的抑郁与焦虑情绪。(本文来源于《医院管理论坛》期刊2019年07期)
张梓洁[7](2019)在《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小儿白血病化疗患者的胃肠反应及心理状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白血病化疗患者的胃肠反应及心理状态影响,为小儿白血病化疗患者的护理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300例小儿白血病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实施护理措施之后,干预组中17名胃肠反应为Ⅱ级,占11.33%,98名胃肠反应为Ⅰ级,占65.33%,对照组中31名胃肠反应为Ⅱ级,占20.67%,101名胃肠反应为Ⅰ级,占67.33%。在实施护理措施前后,干预组中121名胃肠反应症状得到改善,改善率为80.67%,对照组中97名胃肠反应症状得到改善,改善率为64.67%,干预组和对照组胃肠反应症状改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667,P=0.002)。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评分(P<0.001)。干预组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t=18.573,P=0.002)。结论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涵盖了人文关怀的内容,加入了心理方面的照护,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8期)
黄承国,李承恩[8](2019)在《认知行为团体治疗配合心理干预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希望水平及治疗配合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治疗配合心理干预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理状态、希望水平及治疗配合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肾病内科接诊的180例MHD患者随机等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常规组给予MHD治疗+常规干预;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和心理干预,干预12周,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希望水平、肾功能和治疗配合度。结果:干预后,联合组偏执、抑郁、强迫症、恐怖、人际关系、躯体化(t=-3.79,P<0.05)、敌对、精神病性、焦虑及其他评分均低于常规组(t=-2.36,-4.11,-2.58,-2.18,-2.41,-3.79,-2.60,-3.24,-2.89,-2.88;P<0.05);联合组Herth希望量表对现实与未来的积极态度、采取的积极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及总体评分均高于常规组(t=4.35,5.29,4.70,8.45;P<0.05);两组间血清Scr水平无显着差异,联合组血清BUN、IWGR、K~+、PO■水平均低于常规组(t=-3.34,-3.64,-3.37,-2.93;P<0.05),而血清Ca~(2+)水平高于常规组(t=4.01,P<0.05);联合组总不配合度(χ~2=26.22,P<0.05)低于常规组。结论:认知行为团体治疗配合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MHD患者心理状态和希望水平,提高治疗配合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李家菊[9](2019)在《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听障大学生是兼有大学生和残疾人双重特征的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群体,他们在校期间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问题也在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听障大学生面对入学后的学习和人际生活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因听障大学生生理缺陷导致的沟通障碍,及由此产生的焦虑情绪演变成的社交障碍,会对听障大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就业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影响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的社交焦虑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目前临床意义上的社交焦虑障碍的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并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国的研究者对听障大学生的具体的心理例如焦虑、抑郁等的系统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总体描述分析听障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及影响因素上。了解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帮助听障大学生认识到社交焦虑及其本质,并探索有效的干预途径,是本研究设计的目的所在。社交焦虑与认知和人际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是研究一的主要探索内容,研究二是在研究一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听障大学生群体中的高社交焦虑成员进行团体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团辅引导入组的听障大学生改善自身的情绪调节策略,以达到缓解社交焦虑的目的结果:研究一,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责难在0.05水平上呈显着正相关,反刍情绪调节方式在0.01水平上呈显着正相关,与接受、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和责难他人并未达到显着相关。在寻求慰藉情绪调节策略、观点采择情绪调节策略、加强积极情绪的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模仿情绪调节策略在0.01水平上呈显着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观点采择、自我责难、积极重新评价、加强积极情绪四个情绪调节策略能有效预测社交焦虑;研究二,听障大学生存在灾难化、贴标签、读心术和自我责难四种主要的社交焦虑认知偏差;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听障大学生人际情绪调节策略没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调节自我责难和观点采择情绪调节策略;经过8次团辅,入组的听障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得到有效缓解。研究结论:(1)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自我责难、反刍与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关系为显着的正相关,人际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交焦虑也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自我责难、观念采择、积极重新评价和加强积极情绪是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有效预测因子。(3)通过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对听障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卿再花,吴彩虹,曹建平[10](2019)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效果。以68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进行为期8次的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的健康教育,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评估两组的干预效果。把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一般资料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总分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干预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总分差异显着(P<0.01)。结果表明,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能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焦虑是障碍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为青少年未来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对青少年焦虑问题进行治疗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的干预效果,而认知行为治疗中两个重要的成分"认知重建"和"行为暴露"的价值和效果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相比于个体干预,团体干预方案的受益人群更广,且能够在干预中提供社交情境来互动和练习,因此本研究选择认知行为团体治疗的方式对临床焦虑障碍青少年进行干预,通过拆分干预成分确定"认知重建"和"行为暴露"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对报名的被试进行评估,筛选出66名至少符合一种及以上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12—18岁的青少年为被试,随机分为认知重建组、行为干预组和积极对照组。认知重建组、行为干预组和积极对照组的核心干预成分分别为认知重建,行为暴露和放松练习,以及情绪表达,除核心干预成分外,其他治疗成分相同。团体干预共进行12个小时,每周1次,共4周,每次干预持续3小时。研究者在干预前、干预中、干预后以及干预后3个月使用问卷测量叁组被试的焦虑水平、负性自动思维和非适应性应对方式。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积极对照组,认知重建组和行为干预组均产生了显着的干预效果,行为干预组在焦虑症状上的的干预效果好于认知重建组,两组的干预效果均维持至干预后叁个月。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认知重建通过负性自动思维的减少而起到降低焦虑水平的作用,而行为干预通过非适应性应对方式和负性自动思维的减少而降低焦虑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论文参考文献
[1].曹建琴,李辞,周郁秋,孙昊,苏红.团体认知行为干预与注意偏向矫正训练对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效果比较:一项ERP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谢童,闫煜蕾,王建平.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的干预效果机制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马晓华.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
[4].黄芳,黄英民,庞洪芳,王伟妮.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护理干预对恐惧症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9
[5].汪华芹.团体咨询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与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
[6].钱秋蝉,金玉莲,方春霞,杨亚芳,杨晓丽.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监护人监护能力的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9
[7].张梓洁.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小儿白血病化疗患者的胃肠反应及心理状态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8].黄承国,李承恩.认知行为团体治疗配合心理干预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希望水平及治疗配合度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9].李家菊.听障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效果[D].陕西师范大学.2019
[10].卿再花,吴彩虹,曹建平.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效果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