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福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代,山东,运河,慈善
区域福利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朋[1](2019)在《社区福利的空间差异——清代山东运河区域慈善事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山东运河区域各州县大力整顿明代形成的以里甲制度为基础的养济院救济体系。运河南北区域显着的社会差异,使得普济堂运作呈现截然不同的经营时态。乾嘉时期,同为运河沿线重要城市的临清、聊城远不及济宁的慈善救济机构种类齐全,运作规范,原因主要在于济宁拥有势力强大的城市精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福利的积极性高涨。聊城、临清的繁荣更多仰赖外资的带动,本土地方精英势力弱小,势力强大的外商对地方公共事务热情并不高涨。晚清战乱,附属各县社会救助走向衰落,新的善会善堂开始向济宁、临清、德州为代表的区域核心城市汇聚,以养济院、普济堂为核心的固有救助格局被彻底打破。(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文彬,郭琪[2](2019)在《中国可持续经济福利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美好生活和福利问题成为现阶段学术界的研究重点。文章首先采用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体系(ISEW)框架,测算了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福利水平,结果表明,中国可持续经济福利水平呈现显着的增长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增长更快,同时各地区之间增长速度差异也越发明显。然后采用Dagum基尼系数,从区域内、区域间、超变密度叁方面对可持续经济福利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可持续经济福利总体差异呈现"U"形变化,区域内差异呈现东→西→中→东北递减趋势;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最大;对总体差异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区域内差异,其次为区域间差异。最后提出了提升可持续经济福利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管理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叶江[3](2019)在《长叁角区域一体化残疾人福利工作研讨会在我市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叶江)昨日上午,长叁角区域一体化残疾人福利工作研讨会在我市召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党组书记、理事长王新宪作主旨演讲,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蔡国春,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东致辞。王新宪以长叁角一体化残疾人福利工作为主题,从(本文来源于《丽水日报》期刊2019-05-29)
方时姣,肖权[4](2019)在《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其空间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存在诸多弊端,增长只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必须从弱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向强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福利绩效就是以最小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福利水平,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更广义的延伸。基于Daly的基本思想,区别于经济增长以及生态效率理念,本文运用超效率DEA和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中国2005—2016年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①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呈现"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格局,时间趋势上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四个阶段。②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比较稳定路径依赖性,体现为东部地区高值-高值集聚以及西部地区的低值-低值集聚。③通过空间杜宾面板模型以及溢出效应分解得出能源结构对本地区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具有负的影响,对其他地区则表现为正向作用,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因素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都对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具有抑制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促进本地区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对其他地区也具有提升作用,并且间接效应明显高于对本地区的直接影响,"污染天堂"的假说不一定成立。④"福利门槛"的假设在引入空间因素后依然成立,生态福利绩效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倒"U型"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城镇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等方面对提升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3期)
杜慧彬,黄立军,张辰,何佳洁[5](2019)在《中国省级生态福利绩效区域差异性分解和收敛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经济高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从经济福利转向生态福利。文章在生态效率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确定生态福利绩效的测算方法为PCA-Super-SBM模型,以我国30个省份和东、中、西叁个区域为研究对象,测算2004—2015年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Theil指数和σ收敛、绝对β收敛研究我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性及其收敛性。初步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生态福利绩效的差距明显,我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差异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差异,只有东部地区不具有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效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具有β收敛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存在落后省份对先进省份的"追赶效应"。(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03期)
惠玉兰[6](2019)在《81.8公里 大运河苏州这段最精彩》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运河水,延绵流淌,千年不息。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苏州是大运河沿线流经区域多、遗产最丰富的城市,苏州的目标是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担负“苏州责任”,打造“苏州样板”,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一段”。“以前我们(本文来源于《苏州日报》期刊2019-02-24)
胡士悦[7](2019)在《区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但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福利水平的提升,2016年十叁五规划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人的全面发展能力,优化生态环境质量。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表明:民生问题逐步受到重视,社会发展不再单一的追求经济发展数量的增长,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程度逐步受到重视。区域发展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数量”的差异,更涉及到社会福利方面“质”的差异。本文基于阿玛蒂亚·森的福利理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结合相关文献,构建区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主要从物质财富、社会保障、生活与文化环境等方面选择社会福利指标,从经济总量、效益、结构叁方面考量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涵盖6个二级指标,27个叁级指标。通过测度2005-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水平,对二者的耦合以及脱钩关系进行时空分异分析,结果显示:(1)基于熵值法赋予叁级指标的相关权重,并加权求和测度2005-2016年京津冀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社会福利水平。经济发展指数波动增长,社会福利指数呈现先增后减趋势,2016年以后可能出现相应福利拐点;各地市社会福利指数的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其与经济发展指数的空间匹配度减弱,二者的市际差异逐渐扩大,经济发展差距更加显着;(2)通过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分析京津冀地区13市的区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从2005-2016年的互动关系及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3地市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等级呈现“橄榄状”分布,严重失调及优质协调的少,46.2%地市达到初级及以上协调水平,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协调发展效应不明显,耦合度均值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空间布局上内围地区高于外围地区;2016年各地市耦合度呈现一定空间正相关,初步形成京津廊坊耦合度热点集聚区,衡水出现显着冷点,61.54%地市的耦合度水平下降,空间布局上为不显着区,未形成明显空间集聚效应。(3)运用脱钩模型,对2005-2016年京津冀地区13地市的社会福利指数与经济发展指数的脱钩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各地市脱钩指数呈现“M”形波动趋势,就均值来看,京津冀地区84.62%城市的脱钩关系处于脱钩状态,整体上呈现出“负福利增长”的发展状态;13地市各阶段的主要的脱钩关系变化较为明显,区域空间差异大,趋向形成“集中连片”的分布格局;此外,各个维度的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脱钩关系,脱钩关系提升空间大。综上,京津冀13地市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以及耦合水平,无论是区域内还是区域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缩小区域差距,提升经济发展绩效,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成,需要进一步探索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文来源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期刊2019-01-01)
胡剑波,高鹏,左鹏飞[8](2018)在《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区域差异及其贡献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共识的不断加强,如何在既定的碳排放空间内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构建了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模型,基于泰尔指数,以GDP和人口为权重剖析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叁大区域的碳排放福利绩效区域差异及贡献度。实证结果表明:除贵州碳排放福利绩效总体呈增长趋势外,其余省份都呈下降趋势。总体视角下以GDP和人口为权重的区域差异都呈扩大趋势;叁大区域视角下以GDP为权重的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以人口为权重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在中部地区呈缩小趋势。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总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大。(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8年11期)
谢超毅[9](2018)在《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国资预算支出与社会福利》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2-2016年27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静态面板回归分析,划分东部、中部、西部叁大经济区域,探究不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及国资预算支出与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金融资产规模正向影响社会福利水平;金融配置效率对不同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影响作用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性。从全国范围来看,区域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的国资预算支出与社会福利水平显着正相关,中部和西部的国资预算支出编制有待完善。应适度提高年度贷款余额,根据区域特点实施金融政策,规范国有预算支出管理,促进社会福利水平提高。(本文来源于《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志鸿,李扬[10](2018)在《中国分区域城镇居民福利水平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为了吸引人才,各省市频现"抢人"大战。其中一线城市的资源越来越集中,医疗教育等隐性福利导致大量人员涌入,但城市的高房价、污染和高强度的工作也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单纯利用GDP已经无法很好地衡量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文章采用2010-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的终身福利进行了测算,该统计量主要由生命、消费、闲暇和不平等四个部分构成。通过测算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人均GDP和城镇居民福利水平的相关性很高,但仅用GDP测量会高估或低估福利水平的不平等性;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福利水平远超其他省市,即使东部的江、浙省份也仅达到北京的1/3左右,而且这个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在其他省市,与人均GDP的差异相比,福利水平的区域不平等相对较小,特别是政府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降低了不平等程度;福利水平的增长速度比GDP增速更缓慢,而经济下行则会导致福利水平的迅速降低。(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区域福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美好生活和福利问题成为现阶段学术界的研究重点。文章首先采用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体系(ISEW)框架,测算了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福利水平,结果表明,中国可持续经济福利水平呈现显着的增长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增长更快,同时各地区之间增长速度差异也越发明显。然后采用Dagum基尼系数,从区域内、区域间、超变密度叁方面对可持续经济福利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可持续经济福利总体差异呈现"U"形变化,区域内差异呈现东→西→中→东北递减趋势;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最大;对总体差异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区域内差异,其次为区域间差异。最后提出了提升可持续经济福利水平的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福利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玉朋.社区福利的空间差异——清代山东运河区域慈善事业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文彬,郭琪.中国可持续经济福利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J].管理学刊.2019
[3].叶江.长叁角区域一体化残疾人福利工作研讨会在我市召开[N].丽水日报.2019
[4].方时姣,肖权.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其空间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5].杜慧彬,黄立军,张辰,何佳洁.中国省级生态福利绩效区域差异性分解和收敛性研究[J].生态经济.2019
[6].惠玉兰.81.8公里大运河苏州这段最精彩[N].苏州日报.2019
[7].胡士悦.区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分析[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9
[8].胡剑波,高鹏,左鹏飞.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区域差异及其贡献度研究[J].经济问题.2018
[9].谢超毅.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国资预算支出与社会福利[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8
[10].陈志鸿,李扬.中国分区域城镇居民福利水平测度[J].财经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