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麦角生物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麦角生物碱,Xylanigripones,A,碳-碳键活化,苯并四元环酮
麦角生物碱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彤[1](2019)在《Rh催化的C-C键活化应用于麦角生物碱的全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麦角生物碱是人类历史上几种重要的天然毒素和药物。其最早是因为侵染黑麦等谷物导致大范围的疾病传染而被人们所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深入了解麦角类生物碱,发现其具有较好的药理学作用,其对于促进生产、抑制产后出血,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都具有治疗作用。从结构中可以看出,麦角酸家族是3,4-聚的吲哚环结构,该结构存在于许多重要的天然产物中。由于麦角生物碱良好的生物活性以及其独特的结构,吸引着世界上许多课题组完成对于该类家族的全合成。Xylanigripones A是生物碱中有一类特殊的结构,具有完全芳构化的四环结构,其是在乌灵参中分离出来的。乌灵参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抗失眠、镇静等神经方面的药理学作用,但由于乌灵参生长环境非常特殊,且不易于分离提取,限制其不能广泛的用于医学治疗中。由于Xylanigripones A及其它麦角酸家族分子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对于他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设计利用碳-碳键活化的方法学,完成该类天然产物的叁环核心骨架的合成。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单的官能团修饰、转化,简洁,快速的完成对天然产物Xylanigripones A的全合成研究。具体步骤包括:碳-碳键活化前体苯并四元环酮的合成。筛选催化体系,包括催化剂、配体、溶剂和温度,吡啶环的构建等。论文对麦角生物碱Xylanigripones A的合成为其他麦角酸家族的成员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万志文[2](2017)在《温度、光照和pH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生长及麦角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被内生真菌Epichlo?gansuensis侵染之后形成互惠共生的共生体。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生两种重要的麦角碱,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这使得共生体对家畜和昆虫具有一定的毒性。本研究以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在不同温度、p H和光照处理下醉马草的生长和麦角碱含量的变化,检测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的方法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目的在于明确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生长和产碱的最适温度、p H和光照条件。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lolitrem B、peramine、homoperamine、ergine、ergonovine和ergovaline等生物碱的标准曲线,以便后续进行各类生物碱的定性与定量测定。2.通过不同温度(8/5℃、15/12℃、22/15℃、28/25℃、35/28℃)的处理,发现生理指标均在温度为22/15℃时达到最佳,短时间高温有利于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的积累,长时间高温会使两种碱降解,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22/15℃时两种麦角碱的积累量最高,综合生长和产碱,共生体幼苗生长和产碱的最适温度为22/15℃。3.通过测定不同p H(3、5、7、9和11)处理下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发现,在中性(p H7)条件下生长最佳,且在碱性条件(p H>7)下较酸性条件下生长良好,共生体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的积累在酸性条件下受到抑制,在强碱性(p H11)条件下达到峰值。4.通过测定不同光周期(8 h·d~(-1)、12 h·d~(-1)、14 h·d~(-1)和16h·d~(-1))和光照强度(1500lux、2500 lux和3500 lux)处理下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发现,在光周期为16 h·d~(-1)共生体的生长最佳,而在12 h·d~(-1)处理下最有利于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的积累量,光照强度为3500 lux时共生体的生长最佳,2500 lux时两种麦角碱含量最高,最适于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的积累。(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王萍[3](2015)在《微量元素和外源激素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生长及麦角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在我国北方天然草原中广泛分布,由于内生真菌(Epichloe gansuensis)的侵染,使其带有强烈的毒性。本研究以醉马草种子和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在微量元素锰(Mn)、锌(Zn)和外源激素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处理下,醉马草种子的萌发情况和在微量元素锰(Mn)、锌(Zn)、铁(Fe)和SA及乙烯利(ethephon)处理下,醉马草幼苗的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其麦角生物碱含量的变化。目的在于明确醉马草对微量元素和外源激素处理下的生理生化的反应及其对麦角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醉马草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所获得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醉马草种子在微量元素Mn和Zn处理下的发芽指数、发芽率、胚芽和胚根长发现,Mn和Zn处理对带菌和不带菌醉马草种子萌发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有明显的影响,在高浓度Mn、Zn处理下才表现出强抑制,同时限制其胚芽和胚根的生长。而外源SA对醉马草种子的发芽指数和发芽率均有促进作用,且能够缓解Mn胁迫对醉马草种子产生的伤害。2.通过测定在微量元素Mn、Zn、Fe叁种元素胁迫下的醉马草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其麦角生物碱含量发现,高浓度的Mn、Zn、Fe对醉马草幼苗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促进其体内的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其次生代谢物麦角生物碱的含量的积累,同时提高其抗氧化酶系的酶活性。3.通过测定带菌醉马草在SA和ethephon胁迫处理条件下生长指标及其麦角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发现,喷施低浓度的外源激素(ethephon和SA)可促进带菌醉马草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和麦角生物碱的积累,高浓度SA可抑制带菌醉马草幼苗的生物量和麦角生物碱的积累。(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5-01)
胡春霞,李秀璋,方爱国,李春杰[4](2014)在《色氨酸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麦角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被甘肃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gansuense)侵染的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材料,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0、250、500、750mg·L-1)色氨酸对醉马草幼苗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两类麦角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色氨酸均能显着降低醉马草幼苗的鲜质量、株高、分蘖数(P<0.05),显着增加植株中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P<0.05)。(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王伟[5](2014)在《麦角生物碱(±)-cycloclavine及虎皮楠生物碱(±)-daphenylline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介绍了麦角生物碱(±)-cycloclavine和虎皮楠生物碱(±)-daphenylline及海洋天然产物alotamide A的合成研究工作,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综述了 aza-Cope/Mannich串联反应的机理,反应中的立体化学,底物的合成和应用范围,取代基效应以及催化剂与溶剂对反应的影响,并介绍了aza-Cope/Mannich反应在复杂环系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第二章介绍了麦角生物碱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合成麦角生物碱3,4-二取代稠合吲哚结构单元的方法学以及(±)-cycloclavine的合成研究背景.以“关注结构单元为导向的全合成”为指导思想,设计完成了以aza-Cope/Mannich串联反应构筑多官能团化吡咯烷结构单元进而制备(±)-cycloclavine的两条合成路线.首先,改进了已知化合物氨基醇2-37和醛2-45的制备方法,优化了关键步骤aza-Cope/Mannich反应和分子内Heck偶联的条件,随之由醛2-45出发经6步以6%的总产率完成了(±)-cycloclavine的形式全合成.同时,将6-exo-trig自由基环化应用到麦角生物碱C环的合成中,由醛2-45出发经7步以27%的总产率高效完成了(±)-cycloclavine的形式全合成.第叁章介绍了虎皮楠生物碱的研究背景,详细分析了其他研究组关于daphenylline的合成路线,仍然实施“关注结构单元为导向的全合成”策略,提出了以aza-Cope/Mannich反应和分子内Heck偶联为关键步骤合成(±)-daphenylline五环骨架(ACDEF)化合物3-65的全新路线,并以二氢香豆素为起始原料完成了(±)-daphenylline四环骨架(ACEF)化合物3-76的合成.同时,以3-(2-溴苯基)丙酸为起始原料,通过类似的策略完成了(±)-daphenylline四环骨架(ACDE)化合物3-104的合成.第四章探索了海洋天然产物alotamide A的全合成,以N-Boc-L-(S)-脯氨酸(4-3)、D-(R)-丝氨酸甲酯盐酸盐(4-4)和N-甲基-L-(S)-缬氨酸甲酯盐酸盐(4-5)为起始原料,完成了叁肽片段4-1前体的合成.探索了不饱和脂肪酸链4-2的合成,详细讨论了反应成败的原因并提出了新一代的合成路线.全文以具有生物活性复杂天然产物分子的全合成为研究目标,以“关注结构单元为导向的全合成”为指导思想,应用aza-Cope/Mannich反应构筑多官能团化吡咯烷,改进和优化了关键反应的条件,完成了麦角生物碱(±)-cycloclavine的形式全合成和(±)-daphenylline四环骨架(ACEF及ACDE)的合成.同时在本组合成了一系列脂肪酰胺malynamides的基础上,完成了海洋天然产物alotamide A叁肽前体的合成,并对其不饱和脂肪链的合成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5-01)
胡春霞[6](2013)在《氮、磷和色氨酸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生长及麦角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分布于我国西北部的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的牧场,是我国北方天然草原主要的烈性毒草之一。本研究以分布于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镇的醉马草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不同单株以及盆栽条件下不同浓度氮(N)、磷(P)和N+P组合及色氨酸处理下醉马草幼苗麦角生物碱的含量,以期发现适于醉马草产生生物碱的条件。所获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紫外灯照射处理后的麦角醇溶液的标样发现,麦角醇标样的峰值面积随着紫外灯照射时间的增长而减小,每经过30min紫外灯照射平均峰值面积降低30%。2.通过检测甘肃天祝打柴沟地区野生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和盆栽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生物碱的浓度发现,不同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植株的麦角生物碱含量不同,麦角酰胺的含量为11.89-908.14mg/kg干重,麦角新碱的含量为0.09-53.63mg/kg干重。3.通过检测外源色氨酸处理后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麦角生物碱的浓度发现,色氨酸在增加了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的生物量、株高和分蘖的同时,显着增加了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的含量(P<0.05)。4.通过检测对不同浓度N、P和N+P组合处理的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麦角生物碱的浓度发现,N、P及N+P处理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生物量、株高、分蘖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随着N、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麦角酰胺、麦角新碱均在高浓度N或中浓度P处理时含量达到最大;在高浓度N+中浓度P的组合处理下麦角酰胺含量达到最大,在高浓度N+高浓度P处理下麦角新碱浓度达到最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5-01)
陈刚,邵彪,龚燕,杨婷婷,许蓓蓓[7](2012)在《麦角生物碱分析检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粮谷及其制品中麦角生物碱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包括传统的检测方法,如比色法、薄层层析法(TLC);仪器检测法,如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免疫分析法,如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并综述了国内外麦角生物碱分析检测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2年24期)
王垠辉,张峥,马红梅,陆群[8](2012)在《农产品中麦角生物碱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麦角生物碱是一大类复杂的霉菌毒素家族,很长时间以来,都与农业问题及人类疾病相联系,因此快速高效地检测食品及其加工原料中麦角生物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麦角生物碱的结构特征、样品预处理方法及检测方法,包括比色分析法、薄层色谱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酶联免疫分析法、仪器联用分析法、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及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等,为今后麦角生物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2年19期)
李爽跃,杨曙明,戴守辉,周宇,刘清华[9](2012)在《麦角生物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麦角生物碱是一类由麦角菌属(Claviceps)产生的真菌毒素,易引起人和动物麦角中毒,从而影响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本文概述了麦角碱的结构和性质,系统介绍了与其相关的各种检测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和展望。(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2年08期)
徐瑞,南志标,周雁飞,李春杰[10](2012)在《披碱草内生真菌共生体中麦角生物碱的组织分布与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了2009年4,6,8和10月采集的雾灵山、沁源、五台山和百望山等4个侵染了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披碱草种群的叶片、茎、叶鞘和根以及10月采集的种子中2种麦角生物碱(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的含量。结果表明,在4,6和8月,4个披碱草种群的麦角酰胺主要分布在叶片(5.037~30.037mg/kg)和叶鞘(6.259~22.255mg/kg),10月,麦角酰胺主要集中在种子(5.045~8.971mg/kg)和叶片(3.119~6.658mg/kg);各种群的叶片、茎秆和叶鞘中麦角酰胺在4或6月含量(13.831~30.037mg/kg)最高,8或10月含量(3.119~6.658mg/kg)显着减小(P<0.05),根中8月麦角酰胺(0.552~0.576mg/kg)显着低于其他月份(P<0.05)。麦角新碱含量的分布与麦角酰胺相似,4,6和8月主要分布于叶片(2.206~8.226mg/kg)和叶鞘(0.268~5.490mg/kg)中,10月主要集中于种子(1.647~5.664mg/kg)和叶片(1.353~2.251mg/kg)中;各种群的叶片、茎秆和叶鞘中麦角新碱在4或6月(5.102~8.226mg/kg)最高,8或10月含量(1.353~2.251mg/kg)显着减小(P<0.05),根中麦角新碱在8月含量(0.128~0.283mg/kg)低于其他月份。不同生长时期,4个披碱草种群整株中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的含量均不同。麦角生物碱的总含量中麦角酰胺显着高于麦角新碱(P<0.05),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P<0.01)关系,相关系数为r=0.827。(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麦角生物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被内生真菌Epichlo?gansuensis侵染之后形成互惠共生的共生体。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生两种重要的麦角碱,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这使得共生体对家畜和昆虫具有一定的毒性。本研究以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在不同温度、p H和光照处理下醉马草的生长和麦角碱含量的变化,检测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的方法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目的在于明确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生长和产碱的最适温度、p H和光照条件。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lolitrem B、peramine、homoperamine、ergine、ergonovine和ergovaline等生物碱的标准曲线,以便后续进行各类生物碱的定性与定量测定。2.通过不同温度(8/5℃、15/12℃、22/15℃、28/25℃、35/28℃)的处理,发现生理指标均在温度为22/15℃时达到最佳,短时间高温有利于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的积累,长时间高温会使两种碱降解,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22/15℃时两种麦角碱的积累量最高,综合生长和产碱,共生体幼苗生长和产碱的最适温度为22/15℃。3.通过测定不同p H(3、5、7、9和11)处理下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发现,在中性(p H7)条件下生长最佳,且在碱性条件(p H>7)下较酸性条件下生长良好,共生体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的积累在酸性条件下受到抑制,在强碱性(p H11)条件下达到峰值。4.通过测定不同光周期(8 h·d~(-1)、12 h·d~(-1)、14 h·d~(-1)和16h·d~(-1))和光照强度(1500lux、2500 lux和3500 lux)处理下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发现,在光周期为16 h·d~(-1)共生体的生长最佳,而在12 h·d~(-1)处理下最有利于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的积累量,光照强度为3500 lux时共生体的生长最佳,2500 lux时两种麦角碱含量最高,最适于麦角新碱和麦角酰胺的积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麦角生物碱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彤.Rh催化的C-C键活化应用于麦角生物碱的全合成[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2].万志文.温度、光照和pH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生长及麦角生物碱含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
[3].王萍.微量元素和外源激素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生长及麦角生物碱含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
[4].胡春霞,李秀璋,方爱国,李春杰.色氨酸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麦角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4
[5].王伟.麦角生物碱(±)-cycloclavine及虎皮楠生物碱(±)-daphenylline的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4
[6].胡春霞.氮、磷和色氨酸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生长及麦角生物碱含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3
[7].陈刚,邵彪,龚燕,杨婷婷,许蓓蓓.麦角生物碱分析检测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2
[8].王垠辉,张峥,马红梅,陆群.农产品中麦角生物碱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2
[9].李爽跃,杨曙明,戴守辉,周宇,刘清华.麦角生物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2012
[10].徐瑞,南志标,周雁飞,李春杰.披碱草内生真菌共生体中麦角生物碱的组织分布与季节动态[J].草业学报.2012
标签:麦角生物碱; Xylanigripones; A; 碳-碳键活化; 苯并四元环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