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矿物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泡石,麦饭石,褐煤,Cr(Ⅵ)
矿物改性论文文献综述
狄军贞,林鑫,董艳荣[1](2019)在《磁改性矿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铬(Ⅵ)严重危害环境和生物的问题,以海泡石、麦饭石和褐煤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将Fe3O4微粒负载在海泡石、麦饭石、褐煤上,进行磁改性。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对比分析3种磁改性材料及未改性材料对Cr(Ⅵ)的吸附效果。并基于动力学和动边界原理,探究不同磁改性材料对Cr(Ⅵ)的吸附动力学模型及速率控制步骤。结果表明:磁性海泡石、磁性麦饭石、磁性褐煤对Cr(Ⅵ)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2.7 mg/g、3.235mg/g、3.25 mg/g,其平衡吸附量分别是磁改性前的16倍、21倍和50倍;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磁性褐煤吸附效果最好,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为y=0.275 1t+1.845 6。3种磁性材料吸附Cr(Ⅵ)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是以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联合控制,其中以颗粒内扩散为控制主导。(本文来源于《非金属矿》期刊2019年06期)
彭映林,刘晓云,李安,郑雅杰,曹骞[2](2019)在《改性硅酸盐矿物的制备及其对水中Zn~(2+)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合氯化铝(PAC)生产过程中的压滤产物硅酸盐矿物为原料,通过焙烧制得热改性的硅酸盐矿物,并将其用于水中Zn~(2+)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为800℃、n(SiO_2)/n(Al_2O_3)为2、n(Na_2O)/n(SiO_2)为0.8、焙烧时间为2 h、振荡时间为60 min、溶液pH为6、Zn~(2+)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以及改性硅酸盐矿物投加量为6g/L时,Zn~(2+)去除率为91.32%;改性硅酸盐矿物对Zn~(2+)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用0.2 mol/L盐酸解吸吸附渣中的Zn~(2+),解吸率为57.64%﹒(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邵秋月,葛文,沈建军[3](2019)在《硅灰石的表面改性及新型矿物基聚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硅灰石进行改性、深加工合成新型复合功能材料,以提高资源利用的高附加值非常重要。使用化学包覆法对硅灰石的表面进行无机改性,并用其与粉煤灰、矿渣及偏高岭土在碱硅酸盐的激发下形成新型矿物基聚合物。采用扫描电镜对硅灰石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通过抗压测试和浸泡试验对矿物基聚合物的早强性和耐久性做了研究。结果表明:与425水泥基混凝土相比,使用改性硅灰石合成的新型矿物基聚合物在抗压强度和耐腐蚀能力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本文来源于《非金属矿》期刊2019年05期)
高诚祥,刘玉学,汪玉瑛,吕豪豪,何莉莉[4](2019)在《生物炭的稳定性及其对矿物改性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具有高度的碳素稳定性,是一种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的固碳材料.研发碳素持留率高和稳定性强的生物炭对固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矿物改性处理能对生物炭的稳定性起调控作用,但目前相关研究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应调控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首先对生物炭稳定性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归纳,主要包括H/C原子比、O/C原子比、稳定性系数R_(50)、挥发性物质含量、碳素热失重率、碳素(化学)氧化损失率、微生物矿化量等.其次,在分析生物炭稳定性影响因素(如原料类型、炭化条件、外界环境等)的基础上,综述了矿物改性对生物炭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稳定性增强和减弱的响应机制,认为生物炭稳定性的增强响应主要是基于矿物本身的物理阻隔作用,以及矿物与生物炭之间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矿物复合体对生物炭起到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生物炭的降解;而生物炭稳定性的减弱响应则主要与特殊矿物组分有关,例如含铁矿物组分在高温下促进生物炭的降解.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动生物炭固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并为获得稳定性更强的生物炭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卢晓磊[5](2019)在《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直接煅烧含阿利特的硫铝酸盐水泥熟料为主线,围绕着如何突破高SO_3条件下熟料矿物C_4A_3$和C_3S两相稳定共存难题,分别从高温熔融液相调控、及其与离子掺杂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工作。主要目的是制备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以下简称“AMCSA水泥”),改善硫铝酸盐水泥中后期强度和粘结性能,进而延长严酷环境下工程结构的服役寿命。借助XRD、DSC-TG、岩相及荧光光谱分析等测试方法,系统地研究了AMCSA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结构、性能和水化,及工业化试生产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AMCSA熟料组成设计与矿物结构研究研究了铁相对C_3S和C_4A_3$矿物形成与共存影响规律,明确了铁相组成Al_2O_3/Fe_2O_3摩尔比降低,可以显着降低熔融液相的形成温度,且能改善生料的易烧性和促进C_3S矿物形成,有利于C_3S和C_4A_3$矿物形成与共存。研究了C_3S结构与粘结性能,表明C_3S单矿为叁斜晶系中T_1型结构,且C_3S水化硬化浆体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其3 d、7 d和28 d的抗折粘结强度分别为1.89 MPa、2.45 MPa和3.21 MPa;提出了水化产物C-S-H凝胶与基体之间形成的机械咬合力是粘结强度的主要来源,为进一步研究AMCSA水泥的粘结等宏观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借助Eu~(3+)离子荧光探针分析方法研究C_2S结构及γ-C_2S相鉴别。阐明了熟料矿物C_2S中存在没有水化活性的γ-C_2S,并首次明确了Eu~(3+)离子占据四个非等效Ca~(2+)的位置及其在~5D_0→~7F_0跃迁范围内的发射波长,即γ-C_2S的Ca(1)O_6(578.9 nm)和Ca(2)O_6(577.6 nm)与β-C_2S的Ca(1)O_7(573.8 nm)和Ca(2)O_8(571.8 nm)。该方法在鉴别少量γ-C_2S矿物存在具有突出优势,为AMCSA水泥熟料矿物的物相分析提供了新的表征方法。(2)AMCSA水泥熟料制备、性能与水化研究研究了AMCSA水泥熟料制备与性能,结果表明钡离子掺杂促进了熟料矿物阿利特和C_4A_3$共存。AMCSA水泥熟料中阿利特和C_4A_3$矿物衍射峰明显。XRD定量分析熟料矿物组成为:贝利特55.5 wt.%、C_4A_3$25.6 wt.%、阿利特9.6 wt.%及铁相9.3 wt.%。AMCSA水泥3 d到28 d的抗压强度提高了20.4 MPa,显着改善了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力学性能。研究了BaSO_4替代部分CaSO_4煅烧制备AMCSA水泥熟料,结果表明BaSO_4掺量增加,阿利特矿物衍射峰和岩相显微特征明显。阐明了CaSO_4中的SO_3对硅酸盐矿物晶体生长发育影响,得到了SO_3含量越多对熟料中硅酸盐晶体熔蚀严重,形状不规则且尺寸减小。AMCSA水泥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胶砂3 d到28 d抗压强度增长了12.2MPa;28 d抗折粘结强度为3.39 MPa,较普通快硬硫铝酸盐水泥(CSA)提高了24.6%,明确了Alite矿物对提高水泥的粘结性能具有重要作用。AMCSA水泥水化3 d的累积放热量低于CSA水泥,解释了其早期强度较CSA水泥低的内在原因。AMCSA水泥硬化浆体组成为钙矾石AFt、C-S-H凝胶、AH_3和BaSO_4以及未水化的水泥颗粒,AFt晶体和C-S-H凝胶等水化产物相互搭接,构成了水泥石的骨架,改善了硬化浆体的微观结构,宏观表现为抗压强度和粘结强度增加。(3)AMCSA水泥工业放大试验与应用研究利用现有水泥生产工艺设备和工业原燃料,首次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窑生产线上进行了AMCSA水泥工业放大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确定了AMCSA水泥工业化试生产配料方案,为石灰石56.81 wt.%、铝矾土23.43 wt.%、石膏3.09 wt.%、重晶石8.83 wt.%,尾矿砂7.85 wt.%。试生产的AMCSA水泥熟料外观呈青灰色略泛黑,结粒均齐,无粉化现象,实测立升重均大于1060 g/L,且矿物岩相显微特征明显;XRD定量分析结果为C_4A_3$与C_3BA_3$之和为48.5 wt.%、贝利特32.6 wt.%、阿利特11.7 wt.%和铁相7.2 wt.%。同时也确定了AMCSA水泥工业化制备的主要工艺参数,为该水泥实现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放大生产的AMCSA水泥凝结时间与CSA水泥相当;AMCSA水泥3 d和28 d抗压强度分别为46.0 MPa和56.9 MPa,其3 d至28 d增加了10.9 MPa;AMCSA水泥28 d砂浆粘结强度为3.51 MPa,高于CSA水泥的2.72 MPa,粘结强度提高了29%,表明工业化试生产的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性能达到了预期目标,即引入Alite矿物能改善CSA水泥的粘结性能。研究了减水剂和缓凝剂与AMCSA水泥适应性,结果表明聚羧酸减水剂与该水泥适应性良好;同时得出了硼酸对该水泥缓凝效果最好且对强度影响较小。提出了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方案,并依据试配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确定了最终配合比(每方)为水泥、石灰石粉、砂、石、外加剂和水质量(kg)分别为:400、30、835、975、5.2和160。混凝土试样l d、3 d、7 d和28 d龄期抗压强度分别为47.7 MPa、54.1 MPa、60.1 MPa、64.8 MPa,满足混凝土设计C40强度等级要求,为AMCSA水泥在近海和海上等严酷服役环境工程中应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马烁[6](2019)在《铁改性粘土矿物对稻田土壤镉和砷的钝化效果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稻田土壤Cd和As污染常常导致糙米中Cd和As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量值。土壤pH、Eh等对土壤中Cd和A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呈现相反的效果,因此如何修复农田Cd和As复合污染土壤和控制水稻体内Cd和As含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本论文研究了不同粘土矿物铁改性前后对Cd和As吸附的效果,筛选出高效吸附Cd和As的改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性材料对溶液中Cd和As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Cd和As复合污染稻田土壤的钝化效果;初步探讨改性材料钝化Cd和As的机理,为Cd和As复合污染的稻田土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比例铁改性粘土矿物(海泡石、膨润土、硅藻土)对Cd和As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0%铁改性海泡石对溶液中Cd和As的吸附效率最高。2.研究了天然海泡石铁改性前后对溶液中Cd~(2+)和AsO_3~(3-)的吸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改性海泡石形成了新的羟基键,且其表面粗糙程度提高。固液比为1:100条件下,海泡石铁改性后对As(Ⅲ)(20mg/L)和Cd~(2+)(10mg/L)的吸附效率分别由34%和55%提高至98%和95%。与天然海泡石相比,铁改性海泡石对Cd和As的最大吸附容量约分别提高了2.5倍和9.0倍。pH对两种材料吸附Cd和As的效率影响较小,但在pH为6时有最佳效果。随着固液比增加,两种材料对Cd~(2+)的吸附效率增加,但对As(Ⅲ)的吸附效率影响较小。铁改性海泡石是一种治理Cd和As复合污染的潜在材料。3.采用土壤盆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用量天然海泡石(1%、2.5%)、天然膨润土(1%、2.5%),铁改性海泡石(1%、2.5%)、铁改性膨润土(1%、2.5%)和铁基生物炭(1%)对水稻生长、镉和砷吸收及土壤中Cd和As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钝化剂处理对水稻产量无显着影响(p>0.05)。天然海泡石、2.5%铁改性海泡石和2.5%铁改性膨润土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pH值(p<0.05),其它处理则对土壤pH值无显着影响(p>0.05)。天然海泡石、2.5%铁改性海泡石和1%铁基生物炭处理均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Cd的比例及水稻对Cd的吸收。水稻秸秆、谷壳及糙米中As的含量均与糙米中Fe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土壤中的As主要以残渣态为主,铁改性海泡石和铁改性膨润土可以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As的比例。1%海泡石、2.5%铁改性海泡石和2.5%铁改性膨润土处理能同时降低糙米中Cd和As含量,较CK分别降低了30.8%、33.3%、30.8%(Cd)和19.2%、60.0%、61.7%(As)。(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汪月琴[7](2019)在《多元掺杂钙钛矿型ABO_3催化剂的磁光调控及矿物负载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和使用带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半导体光催化技术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洁净能源开发和环境治理措施。SrTi03(STO)和BiFeO3(BFO)是典型的钙钛矿型氧化物半导体,具有特殊的介电、光学和铁磁性能,但由于宽带隙、弱磁性、在处理有机废水中分散性差、难回收等问题制约其发展和应用。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共掺杂协同效应、电荷补偿共掺效应、缺陷调控、掺杂浓度拓宽其光响应范围并改善其铁电、铁磁性能,探讨钙钛矿型催化剂的磁光调控机理;构筑了两种矿物(沸石分子筛和高岭土)负载Zn/TM(TM=Mn,Fe,Co)共掺杂STO复合催化剂,为实现高效易回收的钙钛矿型催化剂提供实验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 A-B位共掺杂效应对ST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吸收性能的影响。Zn2+与过渡金属(Cr4+,Mn4+,Fe4+,Co4+)共掺杂STO导致体系由高对称的立方相向低对称的斜方六面体相过渡,3d杂质态跃迁导致带隙减小0.68~1.09 eV。Zn与Cr/Mn/Fe/Co的双掺有利于光催化活性提高,理论预测四种共掺体系的催化活性:Zn/Mn-STO>Zn/Fe-STO>Zn/Cr-STO>Zn/Co-STO,最大吸收边可拓展至706 nm。探讨了碱土金属A(A=Ca,Ba,Mg)与过渡金属Ir共掺杂对STO光学性能的影响,A/Ir的A-B位共掺协同效应导致能带结构从间接带隙过渡到直接带隙,体系由催化非活性直接向催化活性转变。其催化活性:Ba/Ir-STO>Ca/Ir-STO>Mg/Ir-STO,催化活性与掺杂碱土金属的离子半径成正比。第二,探讨了电荷补偿效应对STO磁光性能的影响。讨论了 Nb与Cr/Fe的电荷平衡体系,发现两种共掺体系的缺陷形成能低,结构稳定,易于实现掺杂。磁性离子Cr3+和Fe3+的引入,导致Nb-STO由n型转变为p型导体。Nb与Cr/Fe共掺可改善体系的磁性并提高可见光吸收性能,催化活性大小:Nb/Cr-STO>NbFe-STO。探讨了 Os6+与N3-的电荷补偿效应对STO电子结构的影响,提出了 GGA+Up+Ud的修正计算方法,模拟得到STO的带隙值为3.22 eV,与实验值一致。Os/N-STO非电荷补偿体系的禁带中存在Os 5d和0 2p杂质态,两种构型带隙分别为1.06和1.39eV,带边结构不适合光催化裂解水制氢。Os/2N-STO电荷补偿体系的禁带中杂质态被消除,电荷补偿缺陷得到有效抑制,STO的催化活性明显提高,带隙和带边位置均满足光催化裂解水制氢的标准。第叁,鉴于钙钛矿型STO和BFO的磁光性能与其B位的掺杂离子有关,而B位掺杂易引入缺陷,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磁性离子Fe4+/Ni2+共掺杂STO和非磁性离子Zn2+/Mg2+共掺杂BFO在考虑缺陷情形下的电子结构、磁结构和光学性质。不考虑氧空穴时的Fe/Ni-STO保持半导体特性,形成0.36μB的弱磁矩,催化活性较高;考虑氧空穴会导致结构从半导体转变为半金属,产生3μB的巨磁矩,催化活性降低。氧空穴的存在有利于提高Fe/Ni-STO体系的铁磁性,但会导致催化活性降低。讨论了 Zn掺杂Mg-BFO缺陷体系的电子结构并研究了缺陷(Bi空穴和O空穴缺陷)对磁性的影响,Zn/Mg共掺杂导致原有的G型反铁磁序结构发生改变,形成亚铁磁序结构,产生10.08 μB的巨磁矩,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Bi空穴对磁矩影响较大,磁矩减小为7.98μB,而氧空穴几乎不改变体系的磁矩。第四,探讨了共掺杂离子的掺杂浓度对钙钛矿型STO电子结构、磁性和光学性能的影响。Fe/Mn-STO体系随掺杂浓度的增加发生顺磁-反铁磁-铁磁的磁相转变。掺杂浓度为25%时,体系表现为半金属特性;掺杂浓度为12.5%时,体系的催化性能最佳。讨论了掺杂浓度对La/Ir-STO体系的电子结构的影响,当掺杂浓度低于12.5%,体系的带隙不变,随掺杂浓度的增加,中间杂质态增多导致带隙减小。磁矩与杂质元素的掺杂比例有关,La/Ir掺杂比为1:1时体系无净磁矩,1:1-La/Ir-STO体系的吸收边拓宽至620 nm;当La/Ir 比提高为2:1后磁矩显着增加,但催化活性降低。第五,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矿物(ZSM-5沸石分子筛和高岭土)负载型Zn/TM-STO(TM=Mn,Fe,Cr)催化剂样品,研究了共掺STO样品在负载后的晶体结构、表面特性和光催化活性。ZSM-5沸石分子筛和煅烧高岭土的负载均可抑制STO的晶型转变。ZSM-5沸石分子筛和煅烧高岭工作为载体负载后,Zn/TM-STO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均增大,有利于催化活性的提高。Zn/TM-STO对MB溶液的降解效率为Zn/Mn-STO>Zn/Fe-STO>Zn/Cr-STO,与第二章理论预测结果一致。将纯STO、Zn-STO和ZnMn-STO样品负载到两种载体上,其催化降解效率明显提高。负载型STO/ZSM-5的催化效率最高,在120 min光照时的降解率为91.2%,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负载型STO/高岭土样品对MB的降解效率为87.5%,强吸附性的ZSM-5作为载体对共掺样品催化活性的改善效果略高于煅烧高岭土。通过以上从改善钙钛矿型STO和BFO的磁光性能的理论和实验机制出发,实现了钙钛矿型半导体材料的化学和物理性能的提高,为开发新型矿物负载型SrTi03基和BiFe03基可见光催化剂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图[81]表[20]参考文献[208](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6)
杜莹莹[8](2019)在《改性矿物材料除藻脱磷效果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营养化是目前我国地表水所面临最为普遍与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体中氮磷浓度超标及微藻的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水体生物的生存,因此除藻脱磷既可以除去水体微藻,减少藻类对水体生态的直接影响,又可以脱除水体磷,降低水体藻类爆发风险。本文利用氢氧化钠与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分别对蛭石与高岭土进行改性,通过模拟实验比较不同改性材料对溶液中铜绿微囊藻与磷酸盐的去除效果,选出除藻脱磷效果最佳的改性条件,开发出良好的除藻脱磷改性矿物材料,为我国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改性矿物材料进行红外光谱、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及比表面积分析,结果表明,经氢氧化钠(NaOH)与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后的蛭石与高岭土表面结构均发生了变化,而高岭土的变化更为明显,孔隙数量变多,比表面积增加,说明改性提高了高岭土的表面吸附特征。(2)改性高岭土除藻效果优于与改性蛭石。当高岭土经2.0 mol/L的NaOH溶液于80℃下砂浴8 h后的再用CTAB改性,得到的改性高岭土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最好,且投加量为0.4 g/L、pH=5时对叶绿素a的最大去除率可达95%,藻密度去除率可达82%。与原液相比,处理后的藻浊度降低了30 NTU。而改性蛭石对藻的整体去除率不高,对叶绿素a和藻密度的最高去除率仅为52%与45%,浊度也仅减少了13.5NTU。(3)改性高岭土脱磷试验研究表明,当高岭土经2.0 mol/L的NaOH溶液于80℃下砂浴8 h后的再用CTAB改性对磷的吸附脱除效果最好。当水样初始磷酸盐浓度为20 mg/L,投加量为2 g/L,pH=5,25℃下吸附5 h时,改性高岭土对磷的吸附量可以达到4.8 mg/g。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的拟合高岭土对磷的吸附过程。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2.0 mol/L的NaOH溶液于80℃下砂浴8 h后再用CTAB改性得到的改性高岭土可以对水体微藻与磷酸盐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锦伦,邱向阳,施清平,梁栋,杨玉华[9](2019)在《改性矿物吸附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主要利用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ODMAC)改性膨润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低成本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发现早中期垃圾渗滤液处理后COD去除率达69.16%~70.77%,NH_3-N去除率达94.02%~95.74%;中晚期垃圾渗滤液处理后COD去除率达89.09%~90.64%,NH_3-N去除率达97.47%~97.89%;MBR出水深度处理后COD去除率87.27%~93.33%,NH_3-N去除率达42.68%~61.04%,出水均可直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江湛如,黄放,张攀,汤媛媛,邓思涵[10](2019)在《两种天然矿物改性材料对模拟废水中Cd~(2+)的吸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升天然非金属矿物对Cd~(2+)的吸附性能,采用MT(蒙脱石)和HP(海泡石)为前驱材料,依次通过酸纯化和SDS(十二烷基磺酸钠)改性后合成了有机非金属矿物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等手段对2种改性材料[SDS-MT(十二烷基磺酸钠改性蒙脱石)和SDS-HP(十二烷基磺酸钠改性海泡石)]吸附Cd~(2+)的机制进行探究,并对吸附过程分别进行了动力学拟合和等温吸附方程拟合.结果表明:(1)SDS-MT和SDS-HP吸附模拟废水中Cd~(2+)的效果分别比未改性的MT和HP平均提升约40%和19.5%.(2)改性过程没有改变2种前驱材料的基本结构,但引起其元素质量分数、阳离子交换量和比表面积的改变.(3)SDS-MT、SDS-HP对模拟废水中Cd~(2+)的吸附量受溶液的p H影响较大,最大吸附量分别达16.54、9.24 mg/g,2种改性材料对模拟废水中Cd~(2+)的吸附过程能较好地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并且其平衡传质时间较短.(4)SDS-MT对模拟废水Cd~(2+)的吸附模型较满足于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推测SDS-MT是一种有限吸附位点的吸附剂,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而SDS-HP则较好的满足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研究显示,对2种天然非金属矿物材料的有机改性能够有效提升材料对Cd~(2+)的吸附容量,发挥材料的实际运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矿物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聚合氯化铝(PAC)生产过程中的压滤产物硅酸盐矿物为原料,通过焙烧制得热改性的硅酸盐矿物,并将其用于水中Zn~(2+)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为800℃、n(SiO_2)/n(Al_2O_3)为2、n(Na_2O)/n(SiO_2)为0.8、焙烧时间为2 h、振荡时间为60 min、溶液pH为6、Zn~(2+)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以及改性硅酸盐矿物投加量为6g/L时,Zn~(2+)去除率为91.32%;改性硅酸盐矿物对Zn~(2+)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用0.2 mol/L盐酸解吸吸附渣中的Zn~(2+),解吸率为57.6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矿物改性论文参考文献
[1].狄军贞,林鑫,董艳荣.磁改性矿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动力学研究[J].非金属矿.2019
[2].彭映林,刘晓云,李安,郑雅杰,曹骞.改性硅酸盐矿物的制备及其对水中Zn~(2+)的吸附性能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邵秋月,葛文,沈建军.硅灰石的表面改性及新型矿物基聚合物的合成[J].非金属矿.2019
[4].高诚祥,刘玉学,汪玉瑛,吕豪豪,何莉莉.生物炭的稳定性及其对矿物改性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9
[5].卢晓磊.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9
[6].马烁.铁改性粘土矿物对稻田土壤镉和砷的钝化效果及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7].汪月琴.多元掺杂钙钛矿型ABO_3催化剂的磁光调控及矿物负载改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8].杜莹莹.改性矿物材料除藻脱磷效果探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刘锦伦,邱向阳,施清平,梁栋,杨玉华.改性矿物吸附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中试研究[J].广东化工.2019
[10].江湛如,黄放,张攀,汤媛媛,邓思涵.两种天然矿物改性材料对模拟废水中Cd~(2+)的吸附特性[J].环境科学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