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同煤集团数字林业(绿化)的重要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韩立婷[1](2019)在《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住户居住福利改善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微观角度,以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的安置住户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棚户区改造与居住福利等相关理论基础,简要介绍了大同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建设情况,利用现有资料对棚户区改造前后住户的客观居住条件做对比,并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和已有文献,结合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情况,构建了包括5项功能性活动指标和28项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大同市煤矿区棚户区改造住户的居住福利改善情况,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从恒安新区、文瀛湖小区和御东学府小区三个煤矿棚户区改造集中安置区获取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的客观居住条件改善情况和住户的主观满意度情况并对问卷进行整理,运用模糊评价法分析评价住户在棚户区改造前后的主客观居住福利变化。经过实证分析后发现,安置区住户在大同市煤矿棚户改造后居住福利明显变好,但居住福利水平还比较一般,其中,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功能性指标的改善情况最好,在改造后都达到了比较好的福利状态,但小区内部配套设施福利改善情况相对较差,有待进一步完善;住户发展空间这一功能性指标的福利改善情况次之,改善幅度不大且依然处于一般水平;住户的经济状况和社区生活功能性活动指标在棚户区改造后的福利隶属度有所下降,这两项功能性活动指标居住福利的恶化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为进一步提升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住户居住福利,从节流和开源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提高住户经济收入、加强对建设单位的监管以提高安置房质量、针对住户特点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多方协作以提高安置区物业管理满意度和积极组织社区活动以改善安置区住户邻里关系等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首先,数据来源更合理。本文通过实地走访和发放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了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住户改造前后的真实感受。其次,问卷设计更针对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的实际情况。在问卷设计时,作者在大量阅读文献和实地走访了大同市棚户区改造安置区后,选定了5个功能性活动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全面了棚户区改造给住户带来的居住福利变化情况。
王耀祖[2](2019)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同市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面对新挑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也对全国各地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长期以来,大同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重工业基地,在解决全国能源供应、保持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导致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单纯依靠煤炭资源,导致大同市经济陷入了“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资源诅咒当中,为改变这一现状,大同市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表明了本研究将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论文随后的展开奠定初步基础。第二部分,对绿色发展理念、转型发展理论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分析了大同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属性,并回顾了大同市依托煤炭资源优势获得发展的同时对山西乃至全国经济所做出的历史贡献。第四部分阐述了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同市开始探索转型发展的经历以及进一步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从六个方面对大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出对策建议:一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二是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促进产业多元协调发展;三是以绿色科技创新驱动,促进大同经济绿色发展;四要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为经济转型提供制度保障;五要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拓展转型升级新空间;六是通过经济转型带动生态转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于自身实际,大同市的经济转型完全有可能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相信也能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胡震宇,李玉雷[3](2018)在《工业企业简易绿化信息数据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工业企业绿化信息数据库发展的研究,结合目前工业企业绿化管理中对数据库的应用调查分析,建立了以CAD图纸和EXCEL等软件为基础的简易绿化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在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的应用,表明该数据库具有功能简单完备、操作简单易行、更新快捷方便等特点,非常适应于工业企业对企业绿化的动态管理与数据统计。以该数据库为模板,通过多软件的组合应用,可开发出适合不同工业企业绿化管理的数据库。
康琳[4](2017)在《基于角色理论的同煤四台矿安检人员与生产人员沟通研究》文中提出安全生产是煤炭生产的第一要务,而煤炭企业的生产人员与安检人员在安全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生产人员与安检人员的沟通对安全生产有重要影响。实践证明,安检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沟通管理不善,沟通不畅,极易产生各类安全隐患,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基于角色理论研究煤炭企业生产人员与安检人员的沟通管理,不但对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丰富了安全管理理论。论文选取同煤集团四台矿2014-2015年违规数据,应用交叉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各月违规数据进行配对分析,发现沟通问题是该企业违规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论文以角色理论为基础工具,对同煤集团四台矿内部生产人员和安检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青年安检人员的年轻群体认知取向存在偏差,习惯简单粗暴的交流方法和罚款的处罚方式;安检人员将生产人员角色定位于如果没有监督,生产人员会投机取巧进而产生安全隐患;同时,生产人员对于监管的认同程度与其反馈信息正相关;生产人员认为安检人员仅是监督,而不提供帮助。数据分析还发现,生产人员对于监管的认同程度与其反馈信息正相关;生产人员认为应该根据实际安全生产需要修改部分规章制度,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对修改的认同感越强烈。部分年轻安检人员的认知与沟通方式,不能及时化解已有安全隐患。部分生产人员形成利益体,对不信任的安检人员实施表面应付的对抗处理方式。为此,企业应重点对年轻安检人员进行有关认知和沟通上的培训,尊重生产人员并改善沟通方式,企业应设计和开始沟通文化建设。
宋立杰,李哲[5](2016)在《同煤集团基于社会责任的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合同煤集团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煤炭市场下行的形势,分析了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与优势。并就煤炭企业如何基于社会责任的创新发展进行讨论研究,提出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侯惠珺[6](2016)在《风景园林视角下造林景观提升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平原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北京市平原地区为例,从平原造林工程入手,研究风景园林视角下城市人工造林地区的景观提升策略。基于理论研究、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综合各学科专业知识,结合北京自然和社会条件,针对场地特征,提出从宏观到微观、持续动态、可实施性强的景观提升策略。首先分析北京城市绿地和平原造林区域的特征和问题,在贯彻落实上位规划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规划设计到具体步骤和措施,提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景观提升策略,并对其应用方式进行总结。具体来讲,宏观策略以构建城市绿色网络为目标,通过城市生态格局完善、需求分析和绿地定位,实现在保证林地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帮助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分级,使其融入和补充北京城市绿色网络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大尺度园林;中观层面用模式化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绿地综合功能提升和后期管理维护三个方面的研究,使场地的设计改造根据人工造林地特点和城市发展情况进行,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生态、美化、游憩、文化、防灾等综合功能,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微观层面则承接中观策略,以基本要素为单位,针对不同造林区域形成的特殊现状条件,对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风景园林解读。
薄立明[7](2015)在《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空间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是当代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性话题。当代城乡规划的总体发展趋势要求城市问题研究必须深入思考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化组织规律,这也是当代城乡转型发展赋予城乡规划学科进行生态化问题研究的基本历史使命。本论文研究主要依托当前武汉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发展诉求,从城市各系统发展的生态化组织机制视角出发,从广义的城市生态要素构成以及武汉城市生态发展的本底资源优势出发,深入解析武汉城市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以及发展潜力,运用系统评价模型理论针对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现实格局,设计出具体的绩效评估发展指标体系,对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空间结构现状进行系统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果和现实问题的凝练,制定出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框架和实施路径模式。最后,从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规划实施保障策略角度即城市生态化规划的类型设计、政策保障、协调保障、经济保障等角度为武汉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研究思考,并丰富生态化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具体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搭建层面:针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危机重重的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武汉城市国际化发展的现实诉求,本研究集中在以更为广义的生态化城市空间结构构建层面,开展武汉城市生态化问题研究。按照城市人居环境构建的生态化组织逻辑首先对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相关概念和内涵进行解析,界定本论文研究的核心空间范围,以及拟定开展的研究方法,从国内外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典型案例以及发展趋势视角,系统梳理发展的典型经验。从广义多学科交叉视角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当中的典型相关理论进行组织协调架构,并结合本人的研究认识进行适当的创新解读分析,从而系统架构本论文的理论研究逻辑。(2)技术方法层面:多维的城市生态化问题研究从多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视角来看,城市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交叉联系的方法组群,包含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经济学、自然生态学、人文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组织建构。因此,构建广义的城市生态化系统问题研究必须谋求进行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本研究则从“质性化”、“定量化”、“系统化”、“区域化”、“对策化”等多位方法论角度进行分析架构。在系统化层面主要架构城市生态化的系统结构,为系统结构的分析提供基础,并有助于系统阐述城市生态问题的发生、演变机制等;在质性化层面,主要分析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内部逻辑机制问题,不同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定量化层面,主要是架构系统的评价分析模型,针对武汉城市生态化的现实水平和发展潜力进行科学化的评估;在区域化层面,主要是从武汉区域整体层面进行宏观分析,而不是单单就武汉城市内部系统分析,架构的是一种“城市——区域”的分析研究方法;在对策化层面,主要考虑从不同规划层面的应对以及规划实施保障策略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的规划层面主要反映在区域——总规——控规的应对策略。(3)案例佐证分析层面:首先,针对城市生态化的发展系统进行建构和解构性分析,深入分析城市生态化的子系统、理论模式及系统组织结构模式;其次,针对城市生态化的空间结构形态进行系统的解构性分析,探究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形态的等级层次、特性及组合性的演化规律;第三,针对影响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现状条件,诸如生态资源、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它多维生态性要素进行关键性的问题诊断研究;第四,创新性地架构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针对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现实水平以及生态资源格局基础进行系统的潜力评估研究;第五,结合现状问题解析以及指标评价模型的演化实证分析,系统化的提出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框架以及关键性的生态化空间路径模式;第六,总结凝炼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规划技术导则以及创新性提出武汉城市生态化的系统规划框架体系并进行实证。
张存建[8](2016)在《塔山煤矿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项目后评价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最后环节,成功的后评价不仅可以全面认识项目的决策、工程的实施和管理的正确性,还能提高新项目的决策质量。后评价引入我国时间较晚,但发展较快。然而,在前些年煤炭市场的巨大利润下,煤炭行业忽视了后评价工作的必要性,仅有的后评价内容也局限于对环境的后评价。面对当下煤炭市场的低迷,总结矿山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提高矿山建设的投资效率成了煤炭企业追求的目标。塔山矿井于2009年6月达产,是目前全国煤炭行业建成的第一个规划最完整、建设速度最快、效果体现最明显的塔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龙头企业,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吨级矿井。对于这样一座矿井进行后评价,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本文从技术和经济后评价、生产系统安全后评价和社会及环境后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客观评价。本文用到了灰色聚类法、多层次灰色评价法、模糊数学等方法。全文的结构为:第一章为前言;第二章为矿井建设经济后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矿井建设的基本财务状况后评价、基于建设过程的财务后评价以及矿井建设国民经济后评价,提出适合塔山矿井的经济后评价指标,并对塔山矿井进行了实证的经济后评价分析;第三章为矿井建设技术后评价,对塔山矿主要技术进行了“三性”——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后评价研究;第四章为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综合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煤矿安全评价研究内容、安全评价的分类、安全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塔山矿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具体内容、安全后评价方法介绍;第五章为塔山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实证研究,包括巷道工程的灰色定权聚类研究、通风系统的安全后评价、排水系统的安全后评价、供电系统的安全后评价;第六章为塔山矿井建设社会后评价,包括煤矿建设社会后评价的机理分析、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塔山煤矿社会后评价实证分析;第七章为塔山矿井建设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内容包括煤矿环境影响评价概述、工程分析及环保措施有效性分析、塔山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详细的研究内容及观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述评国内外项目后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同时也介绍了国内煤炭行业后评价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矿井建设经济后评价。将矿井建设项目经济后评价分为矿井建设财务后评价和矿井建设国民经济后评价。评价结果为:从基本财务指标的对比分析看,塔山矿井实现了预期效果,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1.3%,说明矿井的盈利能力比较强。实际投资回收期虽然比前期预估的回收期要长些,但偏差较小,对投资效益的影响并不大。实际投资利润率及投资利税率均大于预测值,表明塔山矿井达到了预期的投资获利能力,对国家积累的贡献水平达到了行业的平均水平。在提取国民经济后评价指标时,选用了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投资净效益率两个基本的国民经济后评价指标,选取煤炭资源回采率这个指标来衡量矿井对整个国家的煤炭资源的利用或浪费的状况。评价结果为:经济内部收益率远高于行业水平,说明塔山矿井建设项目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对经济投资净效益率指标对比,塔山矿井的投资效益也是可行的。塔山矿井工作面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了85%的水平,而一般高产高效矿井的煤炭资源回采率要求达到75%,说明塔山矿井煤炭资源采出率高,煤炭资源利用率高。第三章矿井建设技术后评价。介绍了建设项目的技术后评价内容,并对塔山矿井建设项目从可靠性、先进性以及适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技术后评价。具体而言,通过提取塔山矿井技术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塔山矿井的主副平硐立井掘进、运输系统、掘进系统、采煤工艺及设备、供电系统等进行“三性”后评价分析。第四章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综合研究。探讨了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轨迹交叉论,认为具有危害能量的物体(或人)的运动轨迹与人(或物体)的运动轨迹的交叉诱发了事故;能量转移论认为异常的或不希望出现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骨牌理论的意义在于移除位于“中间位置”的事故,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人因事故理论介绍了威格里沃思的事故模型和瑟利事故模型。本章还介绍了塔山矿巷道工程、供电系统、排水系统以及通风系统的概况,建立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介绍了用于安全后评价的灰色聚类和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第五章塔山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实证研究巷道工程安全后评价:选取塔山煤矿10条主要巷道,设计调查问卷,通过专家调查法获得原始数据,利用ahp法和熵权法获得指标权重,确定灰类个数和灰色白化权函数,采用灰色聚类法,分辨出最安全的巷道,并将10条巷道根据安全程度进行了分类,其中属于“安全”灰类的有5条,“较安全”的有5条,同时还确定了各个指标对巷道安全性的影响程度;通风系统安全后评价:ahp法获得指标权重,构造评价矩阵及白化权函数,由计算获得各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研究认为影响塔山通风系统的5个一级指标中,通风网络合理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对其安全影响程度占38.63%,设计因素次之;二级指标中,通风方式方法对通风安全最为关键。设计因素、矿井风流稳定性和通风设施安全性的综合评价值均大于4.0,属于最高等级的灰类,即“安全”的灰类。认为这三个因素的质量对实现通风系统的高度安全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而巷道因素属于安全度“较高”的灰类,通风网络合理性属于“较低”安全度的灰类。通风系统综合评价值为4.05。根据上述结果,本文认为塔山矿通风系统属于“高度”安全的灰类;通过ahp法得到排水系统2个一级指标及9个二级指标对排水系统安全性的影响程度权重,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结果认为,自然因素和防治水工程的综合评价值均大于4.0,属于“高度”安全灰类。整个排水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也是大于4.0,认为塔山矿通风系统属于安全性高的灰类;供电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大于4.0,属于“高度”安全的灰类,其中,供电系统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属于“高度”安全的灰类,而供电设备的安全性属于“中等”安全的灰类。第六章塔山矿社会后评价。定义了煤矿建设社会后评价的概念,探讨了煤矿社会后评价的特点,将煤矿社会后评价的内容概括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项目所在地居民及弱势群体的影响、对区域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影响、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接着,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塔山矿矿井建设项目进行了社会后评价,本文认为塔山矿井建设项目提高了矿区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国土开发利用效益,但对大气、水资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破坏,然而对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项目促进了当地就业率,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拉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在社会环境影响方面,项目对当地政府和管理机构的影响较大,其它方面影响力一般;项目对文化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力也一般。第七章塔山煤矿矿井建设环境影响后评价。给出了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程序和范围,以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环境空气以及清洁生产作为调查因子对工程运行期大气污染进行调查分析,包括锅炉污染源监测与分析、无组织排放检测与分析、工业场地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检测与分析;环境噪声的评价结果为,杨家窑村(工业场地南侧50m)环境噪声昼夜间可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i类标准。厂区噪声的评价结果为,塔山矿井工业场地和盘道风井场地昼夜间厂界噪声全部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的iii类标准;对矿井生活污水、矿井水和地下水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塔山矿井建设对当地生态影响主要表现在受井下采煤形成地表沉陷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发水土流失的影响,对上覆煤层的沉陷治理情况和塔山井田沉陷区治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对矸石场、工业场地及风井场地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塔山矿井建设工程较好地体现了清洁开采、清洁利用、全过程治理的清洁生产思想。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本文将技术后评价作为矿井建设后评价的一个单独的研究内容,从技术的可靠性、先进性、适用性三方面对塔山矿井建设项目运输系统、采掘系统以及辅助生产系统三个方面技术进行评价分析,建立了塔山矿井技术后评价“三性”后评价模型,采用基于专家打分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了对塔山矿井技术的综合评价。研究认为塔山矿井建设项目的技术后评价效果为“优良”,其中二级指标运输系统工程属于“优良”评价等级的隶属度最高。(2)煤炭项目的社会影响具有多层次性,间接影响和间接效益多。本论文针对煤矿的社会效益与影响以及与社会的互适性展开分析与研究,不单单研究煤矿对当地经济带来的效益,将社会环境、科教、当地居民的生活也纳入到了后评价的范畴,构建出一个多层次性的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塔山矿矿井建设的社会影响后评价。(3)本文创新性地将安全后评价纳入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中,鉴于煤矿生产系统信息的灰色特征,借助灰色理论模型实现了对塔山矿达产后生产系统安全性的综合评价,研究认为作为一级指标的塔山矿通风系统、供电系统和排水系统均属于“高度”安全的灰类,但有部分二级指标属于“较高”、“中等”或“较低”安全灰类,对10条主要巷道按照安全程度进行了分类,其中5条属于“安全”灰类,5条属于“较安全”巷道。
赵鑫[9](2015)在《煤矿基本建设工程投资管理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本建设是通过扩大再生产以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加强国防的重要手段。其具体作用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能力,影响和改变各产业部门内部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构成和比例关系,使全国生产力的配置更趋合理;用先进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基本建设为社会提供住宅、文化设施、市政设施,为解决社会重大问题提供物质基础。矿山基本建设是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的基础。矿山基本建设是保证我国矿业持续发展,迅速地增加各种矿产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对矿山企业基本建设的投资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此目的,本文以同忻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基本建设的投资活动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到一系列重要的结论,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用到了灰色系统理论、价值工程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多元统计学相关理论、模糊数学理论,数据包络理论与方法等知识。论文是从三个方面,即投资风险分析、投资控制研究和投资效率分析,来开展煤矿基本建设工程的研究工作的。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前言;第二章利用灰色理论的方法并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了同忻煤矿的投资风险问题;第三、四章是对投资控制的研究,其中,第三章提出了煤矿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五个阶段的各种方法;第四章采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和二元相对比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同忻煤矿基本建设投资控制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第五、六章是对投资效率的综合研究:其中,第五章是对投资效率的相关理论及有关分析方法做了详细的探讨;第六章运用多种数据包络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同煤集团13家煤矿进行了基本建设投资效率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具体来讲,各部分的主要工作如下:1.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回顾了我国煤炭工业投资体制变革的历程,点明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详尽阐述了国内外在投资管理特别是工程项目及矿山建设方面投资管理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2.基于白化权灰色聚类的煤矿基本建设投资风险评价简要概述了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不足之处,根据煤矿基本建设工程的特点,选择利用端点三角白化权灰色聚类函数,对同忻煤矿基本建设投资风险进行聚类评估。首先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资料,并通过了数据的适用性检验,因子分析法将31项指标分成了6类具有技术或经济意义的主因子:经济性风险因子、赋存状态及危险源因子、技术风险因子、实施阶段风险因子、政策性风险因子、主要设备风险因子。由灰色聚类系数得知,同煤集团对于同忻煤矿基本建设投资行为属于低风险,但经济性风险应作为集团公司重点关注和管理的对象。3.煤矿基本建设工程全过程投资控制研究本章将煤矿基本建设投资控制按建设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的控制:决策阶段控制、招投标阶段控制、设计阶段控制、施工阶段控制和竣工验收阶段控制。对于这五个阶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投资控制管理措施。4.基于fahp的基本建设投资控制评价系统该部分简要介绍矿山建设的程序和投资构成,随后结合煤矿基本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以系统的层次结构设计了煤矿基本建设投资控制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了以ahp、二元相对比较法和模糊数学为研究方法的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模型评价结果表明同忻煤矿投资控制能力为“优”,在实施过程的5个阶段中,决策阶段对投资控制最为重要,三级指标中,开采技术的可行性与建设标准最为重要。5.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率评价理论与机理分析介绍了有关煤炭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率的相关理论及采用数据包络法处理投资效率问题的优越性;分析了影响煤矿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效率的5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宏观经济、人力资源管理、董事会特征等,并结合同煤集团实际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建立了煤矿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率的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6.煤矿基本建设投资效率评价实证分析分析了煤矿基本建设投资效率研究的必要性及常用分析方法的不足;介绍了数据包络方法中的c2r、bc2和超效率模型,并分别用这三种方法对同煤集团13家煤矿的基本建设投资效率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投影定理,计算出合理的投入产出值;超效率模型将13家煤矿按投资效率分为四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ss17.0,计算了各煤矿基本建设效率的综合得分,并与超效率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效率排名基本一致,验证了数据包络分析结果的准确性。7.结论与展望本部分对全文各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同时也指出了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表明了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国内外关于投资管理的研究比较多,并取得了一定的基础和成果,但是对煤矿基本建设工程投资管理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炭行业现阶段的建设特点,从同忻煤矿投资风险管理、投资控制研究、投资效率研究三个主要问题着手,根据各部分研究结果提出提升同忻煤矿以及同煤集团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对策。论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运用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提炼出了能够反映原指标大部分信息量的具有一定经济技术意义的6个主因子。引入灰色聚类思想,建立端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模型,结合指标权重,鉴别出了同忻煤矿基本建设风险所处的灰类别。(2)结合煤矿基本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以系统的层次结构设计了煤矿基本建设投资控制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了以AHP、二元相对比较法和模糊数学为研究方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同忻煤矿基本建设投资控制的评价。由于模型有效地利用了专家判断信息,降低了主观因素误差,评价结果更为合理,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3)将基于SE-DEA的效率模型首次应用在基本建设投资效率的综合评价中,得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值与相对排序,解决了传统DEA模型无法区分决策单元有效率时(效率值为l)真实效率高低的缺陷。为了对综合有效的煤矿的基本建设效率进行进一步地甄别,继而利用超有效数据包络模型进行分析,在对无效决策单元效率值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地区分了综合有效决策单元的基本建设效率,并将13家煤矿按效率值进行分类。为验证数据包络结果是否可靠,继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对数据指标进行处理,利用SPSS17.0,计算了各煤矿基本建设效率的综合得分,从综合得分排名结果来看,与SE模型下的结果基本一致。两种方法互相佐证,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谭丽伟[10](2014)在《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长期以来,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企业特别是国有煤炭企业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欠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因此,煤炭企业能否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而影响美丽中国梦的实现。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入手,深入研究国有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首先,分析了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经济责任履行较好、法律责任不断增强、慈善责任意识苏醒,社会责任的履行实践有了较大进步,但从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看,仍然存在诸如环境保护责任履行较差、资源节约责任重视不够、员工发展责任意识欠缺等突出问题。其次,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再次,政府、企业、社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其社会责任管理能力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企业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实现科技创新,培养企业生态与社会责任文化,坚持人企的共同发展,加强对外的交流沟通;此外社会层面,如煤炭行业协会、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组织、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社会大众等也应该充分其作用,敦促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后,为了更加具象的表达文章主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进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分析。
二、建设同煤集团数字林业(绿化)的重要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同煤集团数字林业(绿化)的重要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住户居住福利改善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棚户区改造的研究 |
1.2.2 关于居住福利改善的研究 |
1.2.3 关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棚户区改造居住福利改善的相关理论 |
2.1 棚户区改造的概念及意义 |
2.1.1 棚户区的内涵及分类 |
2.1.2 棚户区改造及其意义 |
2.2 居住福利改善的概念及途径 |
2.3 居住福利改善的评价方法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人居环境理论 |
2.4.2 旧城有机更新理论 |
2.4.3 社区建设理论 |
2.4.4 森的可行能力理论 |
2.5 棚户区住户福利改善情况指标体系的构建 |
2.5.1 功能性活动指标选取 |
2.5.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2.5.3 指标的说明及测算方式 |
2.6 小结 |
第3章 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状况及安置区居住条件分析 |
3.1 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背景 |
3.1.1 棚户区住户的迫切需要 |
3.1.2 政府政策的支持 |
3.2 同煤集团“两区”改造规划改造方案 |
3.2.1 规划与土地使用政策 |
3.2.2 资金来源渠道的规定 |
3.2.3 建筑标准的规定 |
3.2.4 购房标准及价格的规定 |
3.3 同煤集团“两区”改造概况 |
3.4 安置区客观住房条件改善情况 |
3.4.1 房屋特征 |
3.4.2 小区居住条件 |
3.4.3 小区周边配套设施情况 |
3.4.4 小区的位置和交通情况 |
3.5 小结 |
第4章 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住户居住福利改善情况实证分析 |
4.1 问卷设计及样本选择 |
4.2 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
4.3 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主观指标描述性分析 |
4.4 指标的赋值及量化 |
4.5 福利函数的测算 |
4.5.1 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住户居住福利函数的设定 |
4.5.2 隶属函数的设定 |
4.5.3 指标的汇总 |
4.6 结果与分析 |
4.6.1 整体福利改善情况 |
4.6.2 各功能活动指标的居住福利结果分析 |
4.6.3 安置区福利改善状况对比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提高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住户居住福利的建议 |
5.1 从节流和开源两个方面入手提高住户的经济收入 |
5.2 加强对建设单位的监管以提高安置房质量 |
5.3 针对住户特点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 |
5.4 多方协作提高安置区物业管理满意度 |
5.5 积极组织社区活动以改善邻里关系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同市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同市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论依据 |
一、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 |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
(一)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二)主要原则:绿色低碳循环 |
(三)基本诉求:生态文明建设 |
三、转型发展的相关论述 |
(一)转型发展的本质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二)转型发展的核心与动力 |
(三)转型发展的目标与着力点 |
第二章 大同市原有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发展及历史贡献 |
一、大同市所属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及特征 |
(一)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及特征 |
(二)大同市相关概况 |
二、大同市依托煤炭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与贡献 |
(一)大同市依托煤炭资源优势的发展阶段 |
(二)大同市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做出的历史贡献 |
第三章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同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
一、大同市转型发展的初步探索 |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同市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 |
(一)经济总量大而不优 |
(二)产业结构仍偏于单一化,煤炭供给侧改革任务重 |
(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有待加强 |
(四)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 |
三、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同市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
(一)保增长的环境压力 |
(二)发展观念相对落后,对转型发展思想准备不足 |
(三)缺乏绿色发展相应的资金支持 |
(四)绿色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有限 |
第四章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同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 |
一、基于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引导观念转型 |
(一)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 |
(二)强化绿色就是最大的民生的意识 |
(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底线观 |
二、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
(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
(二)积极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三)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
三、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科技创新 |
(一)壮大绿色发展人才队伍 |
(二)立足现代科技,以创新驱动促进绿色发展 |
(三)建立创新平台,推动“双创”绿色升级 |
四、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提供制度保障 |
(一)创立绿色GDP发展机制和考评监测制度 |
(二)建立相应的绿色财税金融体制 |
(三)健全和完善用人制度 |
五、基于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拓展空间布局 |
(一)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
(二)构建联结“一带一路”的大通道 |
六、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转型 |
(一)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突破口,做好生态修复工作 |
(二)健全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 |
(三)健全完善环保监督机制,打赢环境保卫战 |
(四)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的转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工业企业简易绿化信息数据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绿化信息数据库意义 |
2 信息数据库使用现状 |
3 简易绿化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使用 |
4 简易绿化信息数据库使用效果初探 |
5 简易绿化信息数据库的优劣分析 |
5.1 简单易学实用 |
5.2 基本功能健全 |
5.3 更新方便快捷 |
5.4 数据库的初次建立工作量较大, 且会存在一定误差 |
5.5 保存与更新存在一定难度 |
5.6 功能简单, 适用范围局限性大 |
6 简易绿化信息数据库优化改善与提升 |
6.1 互联网功能的实现 |
6.2 实景图形文档的建立 |
7 结论与讨论 |
(4)基于角色理论的同煤四台矿安检人员与生产人员沟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学者对沟通的理解 |
1.3.2 国内学者对沟通的理解 |
1.3.3 国内外对安全管理沟通研究现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沟通及管理沟通 |
2.2 安检人员和生产人员 |
2.3 角色理论 |
2.3.1 角色理论的概念 |
2.3.2 角色理论的影响因素 |
2.3.3 角色理论的作用 |
2.4 角色认知理论 |
3 四台矿安检人员和生产人员的沟通与生产违规 |
3.1 四台矿简介 |
3.2 四台矿安检人员与生产人员沟通状况 |
3.3 四台矿生产违规状况 |
3.3.1 违规事件的单位分布 |
3.3.2 违规事件的严重程度分布 |
3.4 四台矿违规问题与沟通管理 |
4 基于角色理论的研究设计 |
4.1 深入访谈 |
4.1.1 访谈对象与部门 |
4.1.2 访谈方式与内容 |
4.1.3 访谈结果分析 |
4.2 问卷设计与初步调查 |
4.3 模型与假设 |
5 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
5.1 调查的组织实施 |
5.2 基本描述统计 |
5.2.1 安检人员基本状况 |
5.2.2 生产人员基本状况 |
5.3 安检人员和生产人员对工作意义的认知 |
5.4 安检人员对生产人员的认同 |
5.5 安检人员对生产人员认知与其处罚方式 |
5.6 生产人员对安检人员的认同与反馈 |
5.7 生产人员与安检人员对处罚行为的认同 |
5.8 实证结果 |
6 改善四台矿安检人员与生产人员沟通的建议 |
6.1 塑造相互尊重文化,夯实沟通基础 |
6.2 提升相互信任程度,减低沟通成本 |
6.3 融入角色互换体验,调整角色认同 |
6.4 建立多样沟通渠道,促进有效沟通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生产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B 安检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C 访谈内容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同煤集团基于社会责任的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与优势 |
1.1 有助于提升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 |
1.2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政企关系 |
1.3 有利于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
1.4 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
2 同煤集团基于社会责任创新发展的实践 |
2.1 帮助青年就业,助力地方和谐稳定 |
2.2 坚持区域带动,促进周边经济共赢发展 |
2.3 坚持节能环保,注重企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
2.4 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
2.5 同煤集团基于社会责任的创新发展 |
3 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
3.1 构建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2 建立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
3.3 煤炭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
4 结语 |
(6)风景园林视角下造林景观提升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平原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发展背景 |
1.1.2 平原地区造林工程 |
1.2 释题 |
1.2.1 风景园林 |
1.2.2 森林与人工造林 |
1.2.3 平原地区 |
1.2.4 景观提升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1 研究目标及预期结果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及实践基础 |
2.1 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
2.1.1 宏观层面理论及实践研究 |
2.1.2 中观层面理论及实践研究 |
2.1.3 微观层面理论及实践研究 |
2.2 上位规划解读 |
2.2.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
2.2.2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年) |
2.2.3 平原地区造林工程总体规划(2012-2020年) |
2.2.4 上位规划总结 |
3 北京平原造林地区现状特征研究 |
3.1 北京城市绿地系统现状 |
3.1.1 北京城市绿地建设情况 |
3.1.2 北京城市绿地问题 |
3.2 北京平原地区造林现状 |
3.2.1 调查范围 |
3.2.2 平原造林景观分类 |
3.2.3 平原造林景观现状特征 |
3.2.4 风景园林视角下平原造林景观现状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4 北京平原造林景观提升策略 |
4.1 造林景观提升原则 |
4.1.1 生态性 |
4.1.2 整体性 |
4.1.3 地域性 |
4.1.4 以人为本 |
4.2 造林景观提升工作流程 |
4.2.1 场地资料收集 |
4.2.2 造林景观提升目标制定 |
4.2.3 造林景观提升策略实施 |
4.3 宏观层面造林景观提升策略 |
4.3.1 城市生态格局完善 |
4.3.2 城市人群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分析 |
4.3.3 造林景观提升定位 |
4.4 中观层面造林景观提升途径 |
4.4.1 基础设施建设 |
4.4.2 绿地综合功能提升 |
4.4.3 后期管理维护 |
4.4.4 小结 |
4.5 微观层面造林景观提升措施 |
4.5.1 生态措施 |
4.5.2 游憩措施 |
4.5.3 历史文化措施 |
4.6 北京平原造林景观提升策略应用 |
4.6.1 以构建城市绿色网络为目标的宏观策略实施 |
4.6.2 模块化的中观策略实施 |
4.6.3 以基本要素为单位的微观策略实施 |
4.6.4 以风景园林为核心的多学科合作模式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语 |
5.1 研究总结 |
5.2 展望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图表来源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空间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不可逆转的城镇化 |
1.1.2 日益严重的城市病 |
1.1.3 危机重重的环境问题 |
1.1.4 日益强化的生态意识 |
1.1.5 迈向国际的城市诉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完善城市生态化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的需要 |
1.2.2 城市生态功能结构及城市功能完善的需要 |
1.2.3 城市生态规划及方法策略不断完善的需要 |
1.3 相关研究界定 |
1.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3.2 研究的空间范围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4.1 多维的文献收集以及系统化的实地调研 |
1.4.2 城市生态化的系统结构建构与比较分析 |
1.4.3 城市生态化系统的动静结合分析 |
1.4.4 城市生态化的理论组合分析及实证解析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核心技术阐释 |
1.5.3 逻辑技术内容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及典型实践经验借鉴 |
2.1 城市生态安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2.1.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2.2 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2.3 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进展 |
2.4 生态城市规划的实践经验借鉴 |
2.4.1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进展 |
2.4.2 典型示范城市的建设经验 |
2.5 总体研究启示 |
2.5.1 总的建设特征 |
2.5.2 总体经验与启示 |
2.6 本章小结 |
3 城市生态化系统结构的解构分析 |
3.1 生态城市的理论解构 |
3.1.1 生态伦理理论 |
3.1.2 田园城市理论 |
3.1.3 山水城市理论 |
3.1.4 安全城市理论 |
3.1.5 风水堪舆理论 |
3.1.6 规划管理理论 |
3.1.7 人居环境理论 |
3.2 城市生态化的系统结构 |
3.2.1 城市生态系统的内涵 |
3.2.2 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 |
3.2.3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性 |
3.3 城市生态化的运行结构 |
3.3.1 链条运行结构 |
3.3.2 网状运行结构 |
3.4 城市问题的生态化机理解构 |
3.4.1 “生态元” |
3.4.2 “生态流” |
3.4.3 “生态网” |
3.4.4 “生态序” |
3.5 本章小结 |
4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化机理 |
4.1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形态的内涵 |
4.1.1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形态 |
4.1.2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层次 |
4.2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形态的特征 |
4.2.1 “生存性”特征 |
4.2.2 “领域性”特征 |
4.2.3 “密度性”特征 |
4.2.4 “适应性”特征 |
4.3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化机制 |
4.3.1 自然环境——基础动力因子 |
4.3.2 历史发展——阶段演化机制 |
4.3.3 外部环境——干扰影响机制 |
4.3.4 经济活动——核心动力影响 |
4.3.5 交通勾连——空间可达机制 |
4.3.6 重大项目——牵引催化带动 |
4.4 城市生态化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基本模式 |
4.4.1 集中型同心圆式扩展模式 |
4.4.2 沿对外交通轴线带状扩展模式 |
4.4.3 跳跃式成组团扩展模式 |
4.4.4 低密度连续蔓延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5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现状及关键问题诊断 |
5.1 武汉城市生态化资源整体发展格局 |
5.1.1 区位生态格局 |
5.1.2 生态地理格局 |
5.1.3 气候生态资源 |
5.1.4 水文生态资源 |
5.1.5 整体生态构成 |
5.2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现状解析 |
5.2.1 水环境的现状 |
5.2.2 土地生态现状 |
5.2.3 道路交通现状 |
5.2.4 园林绿化现状 |
5.3 武汉城市生态化建设的现行相关规划法规和标准 |
5.3.1 相关条例和办法 |
5.3.2 相关建设基础 |
5.3.3 重大发展举措 |
5.4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辨识 |
5.4.1 生态格局问题诊断 |
5.4.2 关键矛盾问题解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潜力评价 |
6.1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 |
6.1.1 城市生态化发展潜力指标选取的原则 |
6.1.2 城市生态潜力指标选取 |
6.1.3 城市生态化发展潜力分析方法的确定 |
6.1.4 权重的确定 |
6.2 判断矩阵分析 |
6.2.1 分类权重 |
6.2.2 土地生态潜力具体权重 |
6.2.3 水资源生态潜力具体权重 |
6.2.4 交通环境生态潜力具体权重 |
6.2.5 综合生态潜力具体权重 |
6.3 城市生态化发展潜力专项评价 |
6.3.1 生态化潜力的综合分析 |
6.3.2 土地生态化潜力专项分析 |
6.3.3 水资源生态化潜力分析 |
6.3.4 交通环境生态化潜力专项分析 |
6.4 城市生态功能分区的专项评价 |
6.4.1 专项生态资源的功能评价 |
6.4.2 生态综合功能分区 |
6.5 本章小结 |
7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空间战略目标及关键路径 |
7.1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战略背景 |
7.1.1 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 |
7.1.2 当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 |
7.1.3 武汉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 |
7.1.4 武汉城市空间的发展诉求 |
7.2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模式思考 |
7.2.1 环城生态带模式 |
7.2.2 楔形生态带模式 |
7.2.3 生态中心核模式 |
7.2.4 轴向生态带模式 |
7.2.5 转型创新的模式 |
7.3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目标导向 |
7.3.1 总体目标 |
7.3.2 具体目标 |
7.3.3 考核指标 |
7.4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
7.4.1 生态安全城市构建 |
7.4.2 生态底线控制划定 |
7.4.3 生态网络体系架构 |
7.4.4 生态低碳促动发展 |
7.4.5 生态宜居社区营建 |
7.4.6 生态文化空间打造 |
7.4.7 生态交通格局优化 |
7.4.8 生态空间结构整合 |
7.5 本章小结 |
8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规划保障体系构建 |
8.1 传统城市规划的生态化困境 |
8.1.1 注重“规模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
8.1.2 多元规划价值观的影响和干扰机制 |
8.1.3 现有生态规划技术框架的不完善 |
8.2 城市规划的生态化范式转型 |
8.2.1 生态规划价值观的塑造 |
8.2.2 生态规划价值观的取向 |
8.3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技术框架 |
8.3.1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基本思路 |
8.3.2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基本策略 |
8.3.3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目标体系 |
8.3.4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空间尺度 |
8.3.5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基本原则 |
8.3.6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技术内容 |
8.4 城市生态化规划的类型设计 |
8.4.1 区域规划层面 |
8.4.2 总体规划层面 |
8.4.3 控制规划层面 |
8.5 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规划导向 |
8.5.1 构建总体生态框架 |
8.5.2 划定生态控制范围 |
8.5.3 生态化的空间管制 |
8.5.4 生态控制立法保障 |
8.5.5 花山生态新城案例 |
8.6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制定 |
8.6.1 政策保障 |
8.6.2 协调保障 |
8.6.3 经济保障 |
8.6.4 战略保障 |
8.7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塔山煤矿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后评价发展历程 |
1.2.2 国外后评价的理论和进展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后评价方法综述 |
1.2.4 国内后评价的应用综述 |
1.2.5 国内煤炭行业的后评价应用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塔山矿井建设经济后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 |
2.1 矿井建设项目的经济后评价概述 |
2.2 矿井建设项目经济后评价内容及指标分析 |
2.2.1 矿井建设项目基本财务后评价内容及指标分析 |
2.2.2 基于建设过程的矿井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体系 |
2.2.3 基于建设过程的矿井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研究 |
2.2.4 矿井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内容及指标分析 |
2.3 塔山矿井建设经济后评价 |
2.3.1 塔山矿井建设基本财务后评价 |
2.3.2 基于建设过程的塔山矿井财务后评价 |
2.3.3 塔山矿井建设国民经济后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塔山矿井建设技术后评价 |
3.1 关于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的概念 |
3.2 矿井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
3.2.1 矿井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的概念 |
3.2.2 矿井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的研究内容 |
3.3 塔山矿井井下运输系统后评价 |
3.3.1 矿井井下运输系统后评价的必要性 |
3.3.2 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方式后评价 |
3.3.3 胶带输送机运输系统后评价 |
3.4 塔山矿井采掘技术后评价 |
3.4.1 塔山矿井掘进技术后评价 |
3.4.2 塔山矿井采煤工艺及设备后评价 |
3.4.3 塔山矿井巷道布置后评价 |
3.4.4 塔山矿井采区及工作面装备后评价 |
3.5 塔山矿井辅助生产系统后评价 |
3.5.1 塔山矿井机电通讯系统后评价 |
3.5.2 塔山矿井通风系统及设备后评价 |
3.5.3 塔山矿井排水系统及设备后评价 |
3.6 塔山矿井技术综合后评价 |
3.6.1 塔山矿井建设项目技术“三性”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6.2 塔山技术后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
3.6.3 塔山矿井建设项目指标权重的确定 |
3.6.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塔山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综合研究 |
4.1 安全事故的致因理论 |
4.1.1 轨迹交叉论 |
4.1.2 能量转移论 |
4.1.3 骨牌理论 |
4.1.4 人因事故模型 |
4.2 煤矿安全后评价的内容 |
4.3 安全评价分类 |
4.4 安全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5 塔山煤矿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的具体内容 |
4.5.1 塔山煤矿矿井建设巷道工程 |
4.5.2 塔山煤矿通风系统 |
4.5.3 塔山煤矿排水系统 |
4.5.4 塔山煤矿供电系统 |
4.6 安全后评价方法介绍 |
4.6.1 灰色聚类模型原理 |
4.6.2 递阶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 |
4.6.3 最优组合赋权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塔山矿井建设安全后评价实证研究 |
5.1 巷道工程的灰色定权聚类研究 |
5.1.1 聚类灰类的划分 |
5.1.2 基于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组合赋权 |
5.1.3 各个灰类临界值白化权函数的确定 |
5.2 通风系统的安全后评价 |
5.2.1 通风系统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指标评分等级标准的制定 |
5.2.3 灰数及白化权函数确定 |
5.2.4 多层次灰色评价的计算 |
5.3 排水系统的安全后评价 |
5.4 供电系统的安全后评价 |
5.4.1 评价矩阵的确定 |
5.4.2 计算指标权重 |
5.4.3 灰色运算及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塔山矿井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 |
6.1 煤矿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定义与特点 |
6.1.1 社会后评价的定义 |
6.1.2 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的特点 |
6.2 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研究 |
6.2.1 煤矿社会后评价的机理分析 |
6.2.2 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6.2.3 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方法研究 |
6.3 塔山煤矿社会后评价实证分析 |
6.3.1 基于AHP的煤矿社会后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3.2 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
6.3.3 定性指标相对隶属度计算 |
6.3.4 结果分析 |
6.3.5 煤矿项目社会后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环境影响后评价 |
7.1 煤矿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
7.1.1 煤矿建设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概念 |
7.1.2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
7.1.3 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
7.1.4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作用 |
7.2 环境影响后评价重点 |
7.2.1 工程分析及环保措施有效性分析 |
7.2.2 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 |
7.3 塔山矿环境影响后评价 |
7.3.1 环境影响后评价程序 |
7.3.2 后评价范围 |
7.3.3 大气影响调查 |
7.3.4 声环境监测 |
7.3.5 水污染源和水环境监测 |
7.3.6 生态影响调查 |
7.3.7 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调查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附表 1 |
附表 2 |
附表 3 |
附表 4 |
附表 5 |
附表 6 |
附表 7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主要获奖 |
(9)煤矿基本建设工程投资管理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研究与发展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及安排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创新性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白化权灰色聚类的煤矿基本建设投资风险评价 |
2.1 引言 |
2.2 端点三角白化权灰色聚类方法介绍 |
2.2.1 端点三角白化权灰色聚类方法介绍 |
2.2.2 基于端点三角白化权函数聚类法的步骤 |
2.3 因子分析法相关理论及问卷设计 |
2.3.1 因子分析法介绍 |
2.3.2 问卷设计和样本收集 |
2.3.3 信度分析 |
2.4 同忻煤矿基本建设投资风险分析 |
2.4.1 问卷信度及适用性分析 |
2.4.2 主因子提取 |
2.4.3 因子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2.5 基于灰色白化权聚类的投资风险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矿基本建设工程全过程投资控制研究 |
3.1 矿山基本建设各阶段影响投资的因素 |
3.1.1 投资决策阶段 |
3.1.2 设计阶段 |
3.1.3 招投标阶段 |
3.1.4 施工阶段 |
3.1.5 竣工验收阶段 |
3.2 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
3.2.1 确定项目的合理规模 |
3.2.2 确定建设标准水平 |
3.2.3 确定生产工艺 |
3.2.4 设备的选用 |
3.3 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
3.3.1 采用标准设计 |
3.3.2 推行设计招标和方案优选 |
3.3.3 运用价值工程进行限额设计 |
3.4 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
3.4.1 优选招标方式 |
3.4.2 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
3.4.3 做好工程量清单编制工作 |
3.5 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
3.5.1 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工作 |
3.5.2 加强材料、设备的采购工作 |
3.5.3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 |
3.5.4 处理好工程索赔工作 |
3.5.5 加强质量和进度管理 |
3.6 竣工结算阶段的投资控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AHP的基本建设投资控制评价系统 |
4.1 引言 |
4.2 矿山基本建设程序 |
4.3 矿山基本建设工程投资及其构成 |
4.4 投资控制评价模型 |
4.4.1 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与步骤 |
4.4.2 相对二元比较法 |
4.4.3 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 |
4.5 同忻煤矿基本建设投资控制实证分析 |
4.5.1 同忻煤矿基本建设投资控制指标体系 |
4.5.2 基于AHP的煤矿基本建设投资指标权重确定 |
4.5.3 定性指标相对隶属度计算 |
4.5.4 综合评价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率评价理论与机理分析 |
5.1 煤炭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率概述 |
5.1.1 效率的经济含义 |
5.1.2 基本建设投资效率的经济含义 |
5.2 投资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 |
5.2.1 投资效率:MM式的难题 |
5.2.2 Fisher传统的企业投资 |
5.2.3 度量方法简介 |
5.3 煤矿基本建设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 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率的评价方法选择及指标体系 |
5.4.1 基本建设投资效率评价方法的选择 |
5.4.2 决策单元的选择 |
5.4.3 基本建设投资指标体系的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煤矿基本建设投资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
6.1 引言 |
6.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
6.2.1 数据包络方法的思想 |
6.2.2 数据包络方法的几种数学模型 |
6.2.3 数据包络方法的分析的主要内容 |
6.3 主成分方法的基本思想 |
6.3.1 主成分计算过程与方法 |
6.3.2 DEA-PCA分析的逻辑过程 |
6.4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
6.5 基本建设投资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 |
6.5.1 投入导向的C2R和BC2模型的相对有效性评价 |
6.5.2 基本建设投资效率的超效率模型分析 |
6.5.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投资效率研究 |
6.5.4 超效率DEA与主成分分析基本建设效率结果的比较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附表A |
附表B |
附表C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生态文明与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概述 |
2.1 生态文明理论概述 |
2.1.1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
2.1.2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选择 |
2.2 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概述 |
2.2.1 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
2.2.2 国有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分析 |
2.3 生态文明视阈下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 |
2.3.1 环境保护责任—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 |
2.3.2 资源节约责任—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 |
2.3.3 员工发展责任—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落脚点 |
第三章 国有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
3.1 我国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的成绩 |
3.1.1 经济责任履行较好 |
3.1.2 法律责任不断增强 |
3.1.3 慈善责任意识苏醒 |
3.2 国有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环境保护责任履行较差 |
3.2.2 资源节约责任重视不够 |
3.2.3 员工发展责任意识欠缺 |
3.3 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
3.3.1 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
3.3.2 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增强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 |
4.1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
4.1.1 强化政府社会责任管理能力,规范企业的生态文明行为 |
4.1.2 完善煤炭行业社会责任立法,保障企业的生态制度有法可依 |
4.1.3 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实现企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
4.1.4 建立科学的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生态评价体系 |
4.2 企业加强自身建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
4.2.1 进行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履责能力,适应生态文明需求 |
4.2.2 培养企业的生态文化与社会责任文化 |
4.2.3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个人、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
4.2.4 加强对外沟通,提升企业履责水平,遵守生态文明秩序 |
4.3 社会积极参与,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
4.3.1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纽带与评价作用 |
4.3.2 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与监督作用 |
第五章 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实证分析 |
5.1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概述 |
5.2 大同煤矿集团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情况 |
5.3 社会对大同煤矿集团履行社会责任、践行生态文明的评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四、建设同煤集团数字林业(绿化)的重要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同市煤矿棚户区改造住户居住福利改善状况研究[D]. 韩立婷. 山西财经大学, 2019(03)
- [2]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同市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 王耀祖.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1)
- [3]工业企业简易绿化信息数据库研究[J]. 胡震宇,李玉雷. 现代园艺, 2018(21)
- [4]基于角色理论的同煤四台矿安检人员与生产人员沟通研究[D]. 康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4)
- [5]同煤集团基于社会责任的创新发展研究[J]. 宋立杰,李哲. 煤炭经济研究, 2016(07)
- [6]风景园林视角下造林景观提升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平原地区为例[D]. 侯惠珺.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7]武汉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空间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薄立明. 武汉大学, 2015(06)
- [8]塔山煤矿矿井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 张存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7)
- [9]煤矿基本建设工程投资管理综合研究[D]. 赵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
- [10]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 谭丽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