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温动力学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温花岗岩,水冷却,细观损伤,动力性能
高温动力学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朱要亮,俞缙,高海东,李刚,周先齐[1](2019)在《水冷却对高温花岗岩的细观损伤及动力学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高温花岗岩经水冷却后的细观结构损伤及动态力学性能,对水冷却后高温花岗岩开展波速和核磁共振测试,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冲击试验,以及冲击破碎试样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比较不同状态下花岗岩波速、孔隙度和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温度升高,经水冷却处理后高温花岗岩波速非线性下降,大孔径孔隙度分量增大,且水冷却后试样的孔隙孔径尺寸和数量均大于自然冷却;水冷却后高温花岗岩动力学参数呈现出随着温度升高,峰值应力减小,峰值应变增大,弹性模量则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由于水冷却使高温花岗岩表面温度急剧降低,产生额外的温度应力,花岗岩内部损伤加剧,表现出更低的波速与峰值应力;而水的冷淬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表层花岗岩的硬度,降低了高温后花岗岩的塑性能力,与自然冷却相比水冷却后花岗岩的峰值应变减小,弹性模量增大,表现出脆性破坏特征。在温度低于400℃时,冷却方式对冲击裂纹影响不大,随着温度升高到800℃,自然冷却后花岗岩冲击断面呈蜂窝状,而水冷却后冲击断面则相对平整。(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9年08期)
宋正奇,李志强,郑绪东,沈明明,邹俭鹏[2](2019)在《镍钴基高温合金的氧化动力学与界面结合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XRD,SEM和静态增重法等研究镍钴基GH783高温合金的氧化行为和氧化过程动力学,并通过纳米划痕试验对膜基结合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在500~700℃没有生成氧化膜,在800℃时开始生成由Fe2O3和少量Fe3O4组成的氧化层,900℃时生成的氧化膜中Fe3O4含量增多;合金在800℃氧化100 h后,合金表面生成致密的Fe2O3-Fe3O4复合物氧化膜,膜厚约为15μm;合金的氧化动力学曲线符合抛物线规律,抛物线速度常数为3.44×10-5mg2/(cm4·h);随着氧化时间增长,氧化膜与基体的界面结合性能愈趋良好,于800℃氧化100 h后膜基结合力达8.92 N。(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何海艳[3](2019)在《高温合金GH901离子渗氮的动力学分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合金因其自身的性能优异,在许多领域的高温元器件上得到了应用。本文利用一种新型离子渗氮技术——双阴极辉光离子渗氮对高温合金GH901进行了渗氮,提高合金表面性能,以扩大合金应用范围。文章中,在510℃、560℃、610℃下分别对合金进行离子渗氮处理20、40、60h,利用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能谱仪(EDS)等考察了高温合金渗氮层组织结构、性能、形貌、元素分布等。通过跟踪合金离子渗氮前后质量的变化对GH901离子渗氮过程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涂盐试验对高温合金渗氮前后热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对热腐蚀过程中的腐蚀动力学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腐蚀产物物相。研究结果表明:在渗氮动力学研究中发现渗氮过程中合金的增重量明显取决于渗氮温度,渗氮温度提高,合金增重越大。计算得出GH901的扩散激活能Ea为173.96 kJ/mol,低于纯镍的自扩散激活能。离子渗氮过程中合金质量的增加量与渗氮层的厚度呈线性关系,拟合线斜率为0.07696 mg/cm~2/μm。GH901经渗氮处理后渗氮层的主要相为与基体对应的γ相和CrN相,但渗氮时间的延长与渗氮温度的提高,促使形成了Ni_4N相。离子渗氮后合金表面呈颗粒状,N元素几乎全部集中在渗氮层中,同时渗氮层中的Cr元素含量大于基体中,而Ni、Fe含量小于基体中。渗氮层的厚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渗氮后合金表面硬度提高,耐磨性增强。在热腐蚀实验中,腐蚀最先从合金试样表面边角处发生。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腐蚀产物逐渐布满整个试样并开始从试样表面脱落。当上一层腐蚀产物脱落后,露出的合金又从新参与腐蚀反应直到生成腐蚀产物后被外力剥离。在腐蚀时间小于50 h之前,渗氮处理后的试样合金质量损失量都小于未渗氮的试样;腐蚀时间超过50h后渗氮处理后的试样合金质量损失量都大幅度增加且远大于未渗氮的试样。合金腐蚀后会保留自身基体的主要相(γ相),未渗氮处理的试样腐蚀产物主要有Na_2S、NiO、Na_2CrO_4、NiCrO_4、FeCrO_4、TiO_2、Cr_2O_3。经渗氮处理的试样腐蚀产物主要有NiO、Na_2CrO_4、NiCrO_4、FeCrO_4、TiO_2、Cr_2O_3、CrN。(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玉龙[4](2018)在《镶嵌微晶尖晶石铝酸钙水泥结合浇注料的水化-脱水动力学和高温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钢铁冶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目前的铝酸钙水泥结合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的服役环境更加苛刻。基于此,一种新型的结合系统被提出,即通过铝酸钙水泥的相组成设计与调控,在铝酸钙水泥的合成过程中原位形成亚微米尺寸镁铝尖晶石,且使其在微米区域范围内均匀分布于铝酸钙物相中,形成具有镁铝尖晶石镶嵌结构的新型铝酸钙水泥(SP-CA水泥),以提高浇注料的热震稳定性能和抗渣侵蚀性能。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调研,并借助MgO-Al_2O_3-CaO相图对SP-CA的相组成进行调控,研究了SP-CA水泥中物相组成和粒度对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对SP-CA水泥水化脱水动力学的分析,研究了水泥中亚微米尺寸尖晶石的镶嵌结构对水泥水化及脱水过程的影响;并在SP-CA水泥结合浇注料的脱水产物显微结构、物相间的反应机理及浇注料高温物理性能之间建立相关性。最后采用数值仿真研究了SP-CA水泥结合浇注料的裂纹扩展情况,揭示了亚微米尺寸尖晶石的引入对材料高温性能的优化机制。本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丰富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的微观结构设计和性能优化理论。在第二章中,以白云石、氢氧化镁以及工业氧化铝为原料,经不同温度煅烧制备了SP-CA水泥。经1450℃煅烧制备的SP-CA水泥,尖晶石呈现规整的八面体形貌,晶粒尺寸为微米级(0.4-1.5μm)。而经1200℃和1300℃煅烧制备的水泥中的尖晶石晶粒尺寸减小为亚微米级,集中在0.1-0.3μm之间。本章通过调节水泥煅烧温度实现了尖晶石晶粒尺寸的可控性,为SP-CA水泥在浇注料中的应用提供多样性。第叁章研究了SP-CA水泥中物相组成和水泥粒度对浇注料的影响。首先调控SP-CA水泥中尖晶石的含量由72%降低至50%,所制备浇注料的需水量降低,强度提高,但是热震稳定性下降。适当增加SP-CA水泥中CA_2的含量可以延长凝结时间。适当降低水泥粒度使得浇注料的加水量减小,强度提高,但是水泥粒度继续减小会降低浇注料的热震稳定性能。本章明确了SP-CA水泥中物相分布以及水泥粒度对浇注料的性能影响,可指导水泥的制备及优化浇注料性能。第四章研究了SP-CA水泥中尖晶石晶粒尺寸对水化过程的影响。水泥中尖晶石晶粒减小为亚微米尺寸后,可促进水泥的水化过程。在pH=10的浇注料料浆中,晶粒尺寸为微米的尖晶石表面带有负电荷,而当晶粒尺寸减小到亚微米尺寸后,其表面电荷改变为正电荷。此变化会促进水化产物CAH_(10)和AH_3晶核在尖晶石颗粒表面的产生,从而促进水化产物的结晶长大。水泥的水化过程直接影响浇注料的使用性能,所以提出亚微米尺寸尖晶石对SP-CA水泥水化动力学的影响机理,可以加深对这种新型水泥结合系统制备浇注料的理解。第五章通过研究SP-CA水泥结合刚玉质浇注料的脱水过程、脱水产物的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演变与浇注料高温性能的关系,分析了SP-CA水泥的脱水反应动力学,并在在脱水产物显微结构、基质物相间的反应及浇注料高温物理性能之间建立相关性。SP-CA水泥结合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在热处理过程中显微结构与性能演变分为七个阶段。通过本章的分析可以清楚的了解亚微米尺寸尖晶石的引入对浇注料显微结构演变以及高温性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浇注料的显微结构优化。第六章对比了SP-CA水泥与传统铝酸钙水泥结合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显微结构特征、典型物理性能及抗渣性能,研究发现:添加镁砂细粉制备的浇注料经1100℃热处理后开始反应生成尖晶石,其体积膨胀效应在较低温度时可以提高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强度,但是在较高温度下体积的过度膨胀使材料性能下降。在添加预合成尖晶石的浇注料中,由于尖晶石颗粒尺寸较大,反应活性较低而难以参与CA_6的生成过程。使用SP-CA水泥制备的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由于引入了大量亚微米尺寸尖晶石,可以显着提高材料的热震稳定性能和抗渣侵蚀性能。通过本章研究,明确了SP-CA水泥结合刚玉质浇注料的优劣势,对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的性能优化具有指导意义。第七章对SP-CA水泥结合刚玉质浇注料的裂纹扩展进行了试验研究与仿真计算。采用XFEM法对浇注料裂纹扩展的计算结果表明,更小尺寸的孔隙可以降低材料热震过程中的应力集中现象,并且在有限的裂纹扩展过程中具有更大的形变,所以更小尺寸孔隙可以提高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进而提高材料的热震稳定性能。本章提出了SP-CA水泥结合浇注料热震稳定性能的优化机制,可以推广到其它体系材料中,丰富了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和性能优化理论。(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8-11-30)
王金香,刘振英[5](2015)在《Li_4SiO_4高温吸收CO_2性能测试及动力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出在高温450~750℃之间可直接可逆吸收CO2的Li4SiO4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分别对材料进行了表面形貌研究及结构特征分析,采用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材料吸收CO2的性能,并采用双指数模型对材料定温吸附CO2的行为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固相法于700℃煅烧6 h即可获得性能优异的Li4SiO4材料,材料对CO2的吸附过程主要受锂离子扩散速率的影响,在650℃材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恒温110 min即可获得31%左右的吸收容量。(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5年07期)
胡天麒[6](2015)在《氧化铁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硫化性能及其前驱体热过程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高温煤气脱硫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对于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氧化铁脱硫剂是应用最广泛的中高温煤气脱硫剂,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本论文首先采用草酸和四水氯化亚铁为原料,通过室温固相合成法制得前驱体二水草酸亚铁,并对其热分解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Ozawa法和Coats-Redfern法相结合计算出了前驱体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并确定了其热分解反应机理。然后以氧化铁作为活性组分,自制的紫砂土为载体和粘结剂,通过常规和微波两种焙烧方式制备出中高温煤气氧化铁脱硫剂,在实验室搭建的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其进行硫化评价,重点研究了微波焙烧方式下活性组分含量、焙烧温度和时间对硫化性能的影响,通过XRD、SEM、XPS和氮吸附等测试手段对脱硫剂进行了表征,得出的结论总结如下:1.通过对前驱体草酸亚铁的热分解过程进行XRD和热重分析,其热分解的最终产物为γ-Fe2O3,热分解过程的反应方程为:FeC2O4·2H2O→FeC2O4+2H2OFeC2O4+O2→Fe2O3+CO22.采用Ozawa法计算草酸亚铁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β=113.90kJ·mol-1, Coats-Redfern法结合Ozawa法确定的草酸亚铁热分解反应机理函数为:G(α)=-ln(1-α)2/3ln[G(α)/T2]=15.10-13760.60/T3.前驱体二水草酸亚铁热分解的机理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4.通过对微波一步焙烧法制备的脱硫剂的考察,得出脱硫剂最佳的制备条件为:活性组分含量为30%,焙烧条件为500℃,30min,此条件下微波焙烧脱硫剂的穿透时间为14.5h,硫容为9.88%,而常规焙烧的穿透时间为11h,硫容为7.35%,因此,微波焙烧脱硫剂的硫化性能更好。5.在最佳条件下对常规与微波焙烧的脱硫剂进行了对比,微波焙烧后活性组分的平均粒径更小,分散更均匀,脱硫剂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硫化过程中不宜出现粉化现象;XPS分析显示,Fe2p和Ols的结合能均更低,更有利于硫化氢的吸附和反应;SEM谱图显示,采用微波焙烧制备的新鲜样孔隙更丰富,内部结构更具有层次感,孔洞更大、更多,活性组分呈絮状均匀的分布在载体的孔隙和表面上,没有明显的团聚现象;从氮吸附数据可以看出,微波焙烧所得脱硫剂新鲜样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都大于常规焙烧,说明脱硫剂制备过程中微波加热的优点使草酸亚铁有序的分解,相应的比表面积更大,孔径分布的更均匀。(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包哈森,师力[7](2014)在《耐高温环氧胶耐热老化性能以及固化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力学性能、热失重(TG)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耐高温环氧胶粘剂在热老化过程中力学性能、热失重的变化。结果表明,环氧胶的剪切强度、抗压强度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其下降幅度随老化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胶粘剂的失重是由脱湿或试样中低分子物的挥发造成的,而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胶粘剂的失重主要是由老化过程中胶粘剂分解产生的低分子量挥发物造成的。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在0~250℃范围内以不同的升温速率(5,10,15,20℃/min),研究了耐高温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采用T-β外推法得出了该体系最佳固化工艺50℃/1h→100℃/2h→130℃/3h。(本文来源于《北京粘接学会第二十叁届学术年会暨粘接剂、密封剂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9-04)
梁森,王辉,张忠胜[8](2013)在《嵌入式高温共固化复合材料阻尼结构动力学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新的刷涂工艺制作嵌入式高温共固化阻尼薄膜,直接将粘弹性材料溶于易挥发的有机溶剂中,刷涂在复合材料预浸料表面,然后按照T300/QY8911复合材料预浸料固化工艺曲线将其制成嵌入式高温共固化复合材料试件,并对刷涂工艺和压片工艺制作的嵌入式高温共固化复合材料试件进行模态分析实验,获得了这两种方法制备粘弹性阻尼薄膜厚度与低阶模态参数的变化关系,结果证明了刷涂工艺所制得试件具有较高阻尼性能,为轻质大阻尼复合材料构件的设计理论和制作工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3年20期)
曲雪丽[9](2013)在《原油组分高温高压热解性能及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原油勘探技术的飞速发展,地层深处的石油资源不断被发现,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传统指导油气勘探的“经济死亡线”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研究在高温高压地质条件下原油热裂解成气的性能,对于当前的油田的勘探开发和油田储量的定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排除原油热裂解影响因素多样性和原油自身组成复杂性等问题,本论文选用了塔里木原油的四组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作为实验研究对象,考察了温度、压力、时间、水等因素对原油四组分高温高压热裂解性能的影响,通过对裂解生成的气体进行气相色谱分析,计算裂解气的产率,得出原油四组分的热解产气特征;对液体裂解产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确定液相相热解产物的组成,进一步论证原油四组分的热解机理。结果发现:30MPa/24h下,在考察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对原油四组分的热裂解具有促进作用,热解产气率也随着升高,其中,饱和分和芳香分产气率出现峰值,均在470℃附近;胶质和沥青质产气率均在490℃出现最大值。450℃/24h下,压力的增加对饱和分热解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其他叁个组分却抑制热解。30MPa/450℃下,四组分热解产气率均随反应时间先增加,后趋于平缓,随后又大幅增加。水参与原油热解的化学反应,增加了氢气的产率,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大增加了气体烃类的产气率,其中甲烷的产率出现了明显的增加。根据饱和分热裂解残余物的GC-MS分析,在不同的条件下,裂解程度和裂解产物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结合气体分析的结果,论证了温度、压力是饱和分的热裂解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原油四组分进行化学动力学模拟及其标定发现,在原油四组分在活化能160kJ mol-1-350kJ mol-1的区间内,将热解反应视为20个平行一级反应时,原油四组分热裂解模拟的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程度高。表明所建立模型模拟过程可靠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3-06-01)
万正勇[10](2012)在《稀土介孔氧化物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性能和动力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La_xFe_yO_z/MCM-41负载型脱硫剂和La_xFe_yO_z非负载型脱硫剂。考察了脱硫剂组成、温度、空速、气体组成、反应器类型和载体对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当入口处硫化氢的体积百分数为0.86%时,50%La_xFe_yO_z/MCM-41(La:Fe=1:2)的突破硫容可达7.94g硫/100g脱硫剂,是理论硫容的63.9%。十次连续脱硫-再生循环试验结果表明,50%La_xFe_yO_z/MCM-41(La:Fe=1:2)是出色并且稳定的脱硫剂。同时对反应前后的脱硫剂进行了以下表征:BET比表面积、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发现钐基脱硫剂(负载在MCM-41或者SBA-15的SmMeOx,Me=Fe, Zn, Co)在硫化和再生阶段均可产生单质硫(由飞行时间质谱(TOF-MS)证实),并经单纯的氧化钐脱硫剂的脱硫-再生循环实验证实了单质硫的产生是钐元素的作用。提出了等效孔模型来描述反应气H_2S在尖晶石型氧化物/SBA-15脱硫剂上的动力学特征。化学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和扩散系数对温度的依赖关系用阿伦尼乌斯公式表示。对于LaFeO_3/SBA-15,基于脱硫的实验数据求得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和扩散活化能(Ed)分别为26.99和44.00kJ·mol~(-1)。(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06-01)
高温动力学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XRD,SEM和静态增重法等研究镍钴基GH783高温合金的氧化行为和氧化过程动力学,并通过纳米划痕试验对膜基结合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在500~700℃没有生成氧化膜,在800℃时开始生成由Fe2O3和少量Fe3O4组成的氧化层,900℃时生成的氧化膜中Fe3O4含量增多;合金在800℃氧化100 h后,合金表面生成致密的Fe2O3-Fe3O4复合物氧化膜,膜厚约为15μm;合金的氧化动力学曲线符合抛物线规律,抛物线速度常数为3.44×10-5mg2/(cm4·h);随着氧化时间增长,氧化膜与基体的界面结合性能愈趋良好,于800℃氧化100 h后膜基结合力达8.92 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温动力学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朱要亮,俞缙,高海东,李刚,周先齐.水冷却对高温花岗岩的细观损伤及动力学性能影响[J].爆炸与冲击.2019
[2].宋正奇,李志强,郑绪东,沈明明,邹俭鹏.镍钴基高温合金的氧化动力学与界面结合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何海艳.高温合金GH901离子渗氮的动力学分析及性能研究[D].西华大学.2019
[4].王玉龙.镶嵌微晶尖晶石铝酸钙水泥结合浇注料的水化-脱水动力学和高温性能[D].武汉科技大学.2018
[5].王金香,刘振英.Li_4SiO_4高温吸收CO_2性能测试及动力学行为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5
[6].胡天麒.氧化铁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硫化性能及其前驱体热过程动力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7].包哈森,师力.耐高温环氧胶耐热老化性能以及固化动力学研究[C].北京粘接学会第二十叁届学术年会暨粘接剂、密封剂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4
[8].梁森,王辉,张忠胜.嵌入式高温共固化复合材料阻尼结构动力学性能实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3
[9].曲雪丽.原油组分高温高压热解性能及动力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10].万正勇.稀土介孔氧化物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性能和动力学特征研究[D].天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