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布防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象灾害,分布特征,防御对策,青海玉树
分布防御论文文献综述
杨永寿,李万志[1](2019)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玉树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特征及防御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理,利用玉树州6个国家基本站1961—2017年气温、降水、积雪深度、积雪持续时间、冰雹次数、雷电次数等气象数据及玉树州历史灾情数据,对干旱、雪灾、暴雨等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了研究,对气候变暖背景下玉树州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树州有效积雪量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干旱日数、冰雹日数、雷暴日数、大风日数、寒潮日数均呈现减少的趋势,强降水日数呈现增多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以在玉树州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中应用,为地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刘陶林[2](2019)在《狐β-防御素鉴定、组织分布及在弱精症狐生殖组织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β-防御素(beta-defensin)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阳离子抗菌肽分子,在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β-防御素被发现在哺乳动物雄性生殖系统中相对集中表达,在调节精子的功能活性,参与动物有效生殖等方面拥有重要作用。目前有关哺乳动物β-防御素的研究多见于人、小鼠和猕猴等动物,而关于狐β-防御素(vulpes beta-defensins,vBDs)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PCR技术获取蓝狐和赤狐vBD1、vBD108和vBD122基因并对10种vBDs组织分布进行鉴定。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蓝狐 vBD1、vBD2、vBD3、vBD108 和 vBD122 基因表达水平并将 vBD1、vBD108 和vBD122基因表达水平与赤狐相对比。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对vBD108和vBD122在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和组织定位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蓝狐和赤狐vBD1、vBD108和vBD122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207 bp、216 bp和195 bp,分别编码68、71和64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分别为23、19和22个氨基酸。与犬β-防御素基因相比,蓝狐vBD1、vBD108和vBD122基因编码区分别有5、5和4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位点数分别为1、3和2个,而赤狐vBD1、vBD108和vBD122基因编码区分别有7、3和3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位点数分别为2、2和1。(2)10种vBDs基因在蓝狐和赤狐组织中呈不规则分布,vBD3、vBD108和vBD122主要表达在睾丸和附睾组织中,vBD1和vBD2主要表达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蓝狐组织中,肾脏和肝脏中vBD1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vBD2(P<0.05),睾丸中vBD122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vBD3和vBD108,附睾中vBD108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vBD3和vBD122(P<0.05),且蓝狐肾脏、肝脏组织中vBD1及睾丸、附睾组织中vBD108和vBD122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赤狐(P<0.01)。(3)vBD108 mRNA在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的表达量关系为:睾丸>附睾头>附睾体>附睾尾(P<0.05),且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vBD108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健康蓝狐,其中附睾体组织内差异最大;vBD122 mRNA在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的表达量关系为:睾丸>附睾头>附睾体>附睾尾(P<0.05),且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vBD122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健康蓝狐,其中睾丸组织内差异最大;vBD108主要分布于睾丸的间质细胞、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及附睾假复层上皮柱状纤毛细胞中,各组织阳性信号强弱为:附睾体>睾丸>附睾头>附睾尾,而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vBD108阳性信号均较弱;vBD122主要分布于睾丸的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及附睾假复层上皮柱状纤毛细胞中,间质细胞基本无信号,阳性信号强弱为:睾丸>附睾头>附睾体>附睾尾,而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vBD122的阳性信号均较弱。(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苏锰,张玉坤,谭立峰[3](2019)在《明清江浙地区“海塘——墩堡”海岸防御体系时空分布与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浙长叁角地区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是明清海防的重点设防区域,海防部署十分完备。通过对古代文献、古舆图的分析比较以及对历史遗迹的实地勘察,指出在江浙长叁角地区曾构建有独特的"海塘——墩堡"海岸防御工程体系,该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复合型的体系结构和一体两翼、海防与江防相衔接的空间布局。"海塘——墩堡"海岸防御体系是卫、所、堡寨多层级城池体系的屏障和前沿,是明清叁级海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期刊2019年02期)
杨哲,段有,杨慧楠[4](2018)在《白城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防御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08-2017年近10年白城地区5个县(市、区)民政部门提供的冰雹灾害资料及5个气象站的冰雹资料,研究得出近年来白城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冰雹路径及产生冰雹的物理量,调整作业站布局,科学指挥作业,提出人工防雹对策,对白城地区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1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1.1冰雹的时间分布2008-2017年冰雹共出现77次,年平均7.7次,最多年份为2014年共出现13次,最少年份为2008年和2011年,分别出现3次,2012年以来有增多的趋势。4-10月均可发生冰雹,但主要集中在6-8月,6月出现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40%,其次为7月、8月。冰雹既可发生在白天(08-20时),也可发生在夜间(20-08时),其中白天降雹占总数的90%,主要集中在13-17时。1.2冰雹的空间分布2008-2017年冰雹年平均地理分布情况表明:基本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其中北部大安出现的次数最多年平均2.5次;其次是镇赉年平均2.1次;洮南年平均1.5次;通榆年平均1.4次;白城洮北区出现次数最少年平均1.0次。从各站月发生冰雹的次数统计结果显示:从各站月发生冰雹的次数统计结果显示:7月大安出现冰雹的次数最多,镇赉、通榆、洮南、洮北在6月出现冰雹次数最多。2物理量分析利用2008-2017年探空资料计算的物理量,选取与冰雹相关性较好的物理量作为指示因子,得到冰雹发生时物理量指数的阈值,形成自动输出是否出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系统,明显提升冰雹预报预警能力。结论如下:(1)大气温湿类:总指数TT阈值为43-51℃;(2)层结稳定度类:K指数阈值为24-35℃、修正K指数m K阈值为29-40℃、粗查理森切变SHR阈值为2-14 m/s;(3)特殊高度厚度类:0℃层高度ZH阈值为2.4-4.2km、-20℃层高度-20H阈值为5.4-7.2km;(4)热力动力综合类:风暴强度指数SSI阈值为240-280 m/(s×Km)、瑞士第一雷暴指数SSISS00阈值为-1-8 m/(s×Km)。3冰雹路径白城地区主要的降雹路径分叁个方向共5条:(1)SW-NE方向有2条:一是自通榆县包拉温都沿乌兰花、鸿兴镇、八面乡进入大安市乐胜乡、红岗子乡、月亮泡镇;二是自通榆县向海沿洮南市安定镇、大通乡、二龙乡进入大安市舍力镇、烧锅镇、丰收镇。(2)NE-SW方向有2条:一是自镇赉县嘎什根、莫莫格沿大安市舍力镇进入通榆县八面乡、十花道、边昭镇;二是自镇赉县九龙山马场沿洮北区林海乡进入洮南市大通乡、安定镇。(3) S-N方向有1条:自通榆县边昭镇、新兴乡、双岗乡进入洮南市大通乡。4人工防雹防御对策白城地区共有人影标准化作业站55个,在用的双管"37高炮"31门,火箭发射架48个。其中北部镇赉、大安和洮北区使用高炮防雹,南部洮南、通榆使用火箭防雹。白城地区雹灾多发区为北部大安市和镇赉县,这与冰雹路径相吻合,3条路径迭加加重了雹灾的发生,同时镇赉县和大安市也是烟叶等经济作物大面积种植的地区,因此当出现第(2)条冰雹路径时,前沿的镇赉、大安应使用高炮集中作业,及时破坏其上升气流结构,阻止冰雹云的发展中。当出现第(1)、(3)冰雹路径时,前沿的通榆因为只有火箭,因此应加大流动火箭作业的频次。目前全区有人影作业站的乡镇占乡镇总数的59%,虽然在雹灾多发的大部分乡镇建有作业站,但仍存在作业站布设与冰雹路径分布、经济作业防区不对称的情况,在冰雹出现时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根据冰雹移动路径和防区内作物,重点加强上游地区的作业站建设,在冰雹主要路径应增设作业站填补空白区,实现雹线全覆盖,以提高人影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6 人工影响天气理论与应用技术研讨》期刊2018-10-24)
刘玉林,张明明,侍瑞,王强生[5](2018)在《池州市雷电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防御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1983—2012年池州市下辖贵池、东至、石台、青阳4个观测站雷暴日资料,统计分析了池州市雷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池州市雷暴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6—8月),贵池、东至、青阳年平均雷暴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利用安徽省2010—2016年闪电定位资料数据分析可知,池州市地闪密度大值区主要发生在地形较为复杂的山区,地闪强度大值区主要发生在高海拔山区或水陆交界处。(本文来源于《农业灾害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马学文[6](2018)在《广河县主要气象灾害分布规律及防御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广河县自196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是广河县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其次是冰雹、暴雨洪涝、低温冻害、大风,较少出现沙尘暴、雷电、雪灾、高温灾害,暴雨洪涝是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同时提出了对应的防御措施,对广河县农业生产趋利避害、防灾减灾及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赤桑单吉,其米玉珍,达琼,女达娃,旦增罗布[7](2016)在《山南市冬春季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防御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南市冬春季节沙尘天气出现日数来看80年代为高发期,90年代开始减少,到21世纪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南部、西部地区9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年份没有出现沙尘天气,从分布上看影响最大的地区为沿江一线,特别是沿江中段的贡嘎、泽当、扎囊等地,为冬春季沙尘天气的高发区,南部和西部沙尘天气影响较小,南部错那没有出现过沙尘天气。(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6年09期)
黄雪松,陆虹,廖雪萍,黄卓,谢敏[8](2016)在《广西典型石漠化区旱涝灾害分布特征及防御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利用石漠化区29个县的1961~2010a降水观测资料,分析近50a来石漠化区干旱和洪涝特征及灾害影响;在分析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石漠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旱涝灾害防御对策。结果表明,广西典型石漠化地区春旱、冬旱发生频率自西向东递减,夏旱、秋旱频率东部大、西部小;洪涝多出现在6~8月;洪涝频率高值区分布在桂东北山区和桂西山区。对广西典型石漠化区旱涝灾害的治理,可根据典型石漠化区自然条件和旱涝灾害分布特征,采取对岩溶石山型(峰丛洼地区)区和岩溶峰林型(平原与谷地区)区分区治理的方式,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措施和生态环境措施提高石漠化区旱涝防范能力,减缓石漠化进程。(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东盟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9-11)
赵冠华,苏文华,王玲玲,施展,霍冬芳[9](2016)在《滇石栎叶片防御性状的种内变化及其对分布区边界范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滇石栎物种自然分布区南北方向的8个种群进行采样,其中包括分布区最南和最北边缘的种群.分析其叶片厚度、硬度、总酚含量和缩合单宁含量的种内变异及其相关性,主要探讨叶片防御性状对物种自然分布区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滇石栎叶片4个防御性状的种内变异系数分别为19.31%、43.72%、20.83%和32.56%.这种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间,是滇石栎适应不同生境的结果.叶片化学防御随分布区海拔升高而增强,存在生长与防御的权衡关系.滇石栎最北端冕宁种群综合防御投入最大,采取低生长高防御的生活对策,成为滇石栎分布区北部边缘种群.最南端的屏边种群表现出较弱的防御能力,但生长达到种内最大值,采取快速生长的生活对策,成为滇石栎分布区南部边缘种群.滇石栎叶片防御性状的变化对物种沿纬度方向分布区的范围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杨宇琴,王细花,吕悦,程广宇,周向梅[10](2015)在《β防御素在牛健康组织和病变组织中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β-防御素作为抗菌肽的一种,对机体防病抗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牛β-防御素在牛各组织脏器的分布,本试验通过制备兔抗牛β-防御素(BNBD)4和5的多克隆抗体,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健康牛肺、脾、肝、肾组织以及渗出性炎症、结核性肉芽肿、增生性炎症情况下牛肺组织中两种防御素的表达。结果发现牛β-防御素4、5主要分布于各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胞浆及其周围分泌物中,以及肺泡上皮细胞胞浆及其分泌物中;同健康组织相比,病变组织中BNBD-4表达量升高,而BNBD-5表达量降低。本研究为探讨β-防御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5年12期)
分布防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β-防御素(beta-defensin)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阳离子抗菌肽分子,在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β-防御素被发现在哺乳动物雄性生殖系统中相对集中表达,在调节精子的功能活性,参与动物有效生殖等方面拥有重要作用。目前有关哺乳动物β-防御素的研究多见于人、小鼠和猕猴等动物,而关于狐β-防御素(vulpes beta-defensins,vBDs)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PCR技术获取蓝狐和赤狐vBD1、vBD108和vBD122基因并对10种vBDs组织分布进行鉴定。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蓝狐 vBD1、vBD2、vBD3、vBD108 和 vBD122 基因表达水平并将 vBD1、vBD108 和vBD122基因表达水平与赤狐相对比。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对vBD108和vBD122在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和组织定位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蓝狐和赤狐vBD1、vBD108和vBD122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207 bp、216 bp和195 bp,分别编码68、71和64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分别为23、19和22个氨基酸。与犬β-防御素基因相比,蓝狐vBD1、vBD108和vBD122基因编码区分别有5、5和4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位点数分别为1、3和2个,而赤狐vBD1、vBD108和vBD122基因编码区分别有7、3和3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位点数分别为2、2和1。(2)10种vBDs基因在蓝狐和赤狐组织中呈不规则分布,vBD3、vBD108和vBD122主要表达在睾丸和附睾组织中,vBD1和vBD2主要表达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蓝狐组织中,肾脏和肝脏中vBD1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vBD2(P<0.05),睾丸中vBD122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vBD3和vBD108,附睾中vBD108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vBD3和vBD122(P<0.05),且蓝狐肾脏、肝脏组织中vBD1及睾丸、附睾组织中vBD108和vBD122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赤狐(P<0.01)。(3)vBD108 mRNA在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的表达量关系为:睾丸>附睾头>附睾体>附睾尾(P<0.05),且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vBD108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健康蓝狐,其中附睾体组织内差异最大;vBD122 mRNA在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的表达量关系为:睾丸>附睾头>附睾体>附睾尾(P<0.05),且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vBD122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健康蓝狐,其中睾丸组织内差异最大;vBD108主要分布于睾丸的间质细胞、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及附睾假复层上皮柱状纤毛细胞中,各组织阳性信号强弱为:附睾体>睾丸>附睾头>附睾尾,而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vBD108阳性信号均较弱;vBD122主要分布于睾丸的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及附睾假复层上皮柱状纤毛细胞中,间质细胞基本无信号,阳性信号强弱为:睾丸>附睾头>附睾体>附睾尾,而弱精症蓝狐生殖组织中vBD122的阳性信号均较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布防御论文参考文献
[1].杨永寿,李万志.气候变暖背景下玉树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特征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
[2].刘陶林.狐β-防御素鉴定、组织分布及在弱精症狐生殖组织中的表达[D].东北林业大学.2019
[3].苏锰,张玉坤,谭立峰.明清江浙地区“海塘——墩堡”海岸防御体系时空分布与体系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19
[4].杨哲,段有,杨慧楠.白城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防御对策[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6人工影响天气理论与应用技术研讨.2018
[5].刘玉林,张明明,侍瑞,王强生.池州市雷电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防御对策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8
[6].马学文.广河县主要气象灾害分布规律及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8
[7].赤桑单吉,其米玉珍,达琼,女达娃,旦增罗布.山南市冬春季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防御对策[J].西藏科技.2016
[8].黄雪松,陆虹,廖雪萍,黄卓,谢敏.广西典型石漠化区旱涝灾害分布特征及防御对策[C].2016年中国-东盟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2016
[9].赵冠华,苏文华,王玲玲,施展,霍冬芳.滇石栎叶片防御性状的种内变化及其对分布区边界范围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杨宇琴,王细花,吕悦,程广宇,周向梅.β防御素在牛健康组织和病变组织中的分布[J].畜牧与兽医.2015